产业融合

搜索文档
“渝品云集”资源对接打通西部电商快车道
搜狐财经· 2025-05-23 22:41
电商资源对接大会概况 - 活动于5月22日在重庆悦来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作为2025重庆6·18电商节的重要环节 主题为"数商赋能·产业融合·全域增长" [1] - 汇聚超700家品牌企业 3000余款特色产品 吸引100余家头部MCN机构 200余名主播达人 50余位私域团长及200余家产业链企业 专业参会人数突破2000人 [1] 资源对接与品牌展示 - 京东 抖音 淘宝 得物等主流电商平台与辛选集团 无忧传媒 交个朋友等头部MCN机构共同打造全链路对接场景 [2] - 现场设置直播区 外贸优品区等专区 集中展示江小白 陈麻花等重庆地标品牌及川娃子食品 新华西乳业等外地优质品牌 [2] - 锦渝言吾集团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获多家MCN机构青睐 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5] 区域合作与政策支持 - 重庆2024年发布"渝品云集"公共品牌 联合四川 云南 贵州启动数商协同网销爆款计划 2025年新增浙江 新疆形成六省联动 [5] - 多家电商平台发布面向西部的专属政策与资源扶持计划 助推西部品牌成长 [8] 重点项目签约 - 现场签约8个重点数字商务项目 包括重庆数字商务创新中心 遥望科技西南直播电商产业园等 覆盖电商直播 数字平台等领域 [6] 重庆电商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 重庆电商企业总数达10.37万家 网络店铺73.3万家 培育4家国家级 32家市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8] - 形成50余个电商集聚区 构建辐射全国的电商发展格局 [8] 行业专家观点与活动延伸 - 电商专家指出重庆IP打造能力强 短视频路径成熟 需加强品牌承接与产业规模扩容 [8] - 大会为24名达人颁发"山城推荐官"证书 同期举办"山城直播嘉年华"探馆直播活动 [8]
从深山到共富的“水脉密码”:解码农夫山泉落户桑植的生态共富经
新华网财经· 2025-05-22 17:16
在湘西北的层峦叠嶂间,一条全长58公里的输水管道如巨龙盘踞,它穿越溶洞、跨越暗河,沿悬崖峭壁 蜿蜒而下,将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的清泉引入桑植县的农夫山泉工厂中。桑植县作为湖南省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迎来了总投资12亿元以上的项目,这一项目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 动力,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一环。 随着农夫山泉安家落户,这座曾因交通闭塞、产业薄弱老区县,终于迎来"自我造血"的契机。桑植县相 关负责人表示,工厂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超15亿元以上,税收1.5亿元,直接带动超千名居 民就业。 水源地开发:挑战"最后两公里" "好水是桑植的命脉,我们既要开发,更要守护。"桑植县水利局局长胡亚的这句话,道出了项目落地的 核心逻辑。他介绍,在水源地的选址和规划过程中,水利局为农夫山泉提供了多个优质水源地备选,这 些水源地经过实地勘测和取样分析,水质优良且水源稳定。最终选定的水源地位于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 周边,这里森林原始,水涵养条件极佳。 然而,水源地的选取与规划并非一帆风顺。桑植工厂到取水口的管道全长58公里,途经有2.1公里的悬 崖的栈道,包括有两个4.7公里的一个隧道建设,还有16座过河 ...
万宁凤梨“甜蜜升级”
海南日报· 2025-05-22 09:25
行业概况 - 万宁龙滚镇凤梨+菠萝种植规模达3.6万亩,种植金钻、手撕、冬蜜、芒果等6个品种,其中芒果凤梨收购价最高达7元/斤 [2] - 今年龙滚镇凤梨已销售4.2万吨,销售额约5亿元 [2] - 泽选农业线上订单达100多万单,销售额超1000万元 [3] 产业链升级 - 采用"鲜果+加工+文旅"模式:鲜果直供商超,次果加工成零添加凤梨干,果浆代工项目明年投产 [3] - 打造"1314甜蜜凤梨旅游路线",串联14个爱情主题打卡点,吸引年轻游客 [3] - 与知名IP直播推荐官合作,线上线下结合提升销量 [3] 产能与扩张 - 楚创农业加工厂吸纳周边60多名工人就业 [2] - 计划与海胶集团合作获取500亩土地实现标准化生产 [3] - 定制新生产线以实现自动化生产,降低人工成本 [3] 市场推广 - 7月中旬将举办凤梨文化嘉年华推广产品 [3] - 通过文旅路线和IP合作强化品牌影响力 [3]
全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人民日报· 2025-05-22 06:12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 重庆通过集聚优质消费资源、创新消费场景、推动产业融合等举措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释放城市消费活力[1] - "渝货精品"加速开拓新消费市场,涪陵榨菜、陈昌银麻花等本土品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1] - 会展经济蓬勃发展,智博会、西洽会成为全市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引擎[1] 创新消费场景 - "洞穴经济""步道经济""云端经济"等特色消费新场景涌现,防空洞改造为火锅店、酒吧等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1] - 渝中区打造20余个"云端天台"项目,引入空中餐酒吧、天际泳池等形成独特商业风景线[1] - "文化+消费""艺术+消费""旅游+消费"等业态融合为商业注入新活力,如北仓文创街区夜间集市、大渡口区"花花好市"音乐集市[1] 产业融合发展 - 火锅产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3.2万家火锅店遍布全市,全产业链产值达3000亿元[2] - 汽车产业表现亮眼,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42.7万辆,同比增长182.8%[2] 消费环境提升 - 推进重点商圈数字化转型,创建全国示范智慧商圈1个、示范智慧商店2个[2] - 打造市级示范智慧菜市场14个,推动农贸市场和菜市场智慧化改造[2] - 培育电商直播带货等线上消费新业态[2]
山西大同直飞香港航线开通
中国新闻网· 2025-05-21 12:30
航线开通 - 山西大同直飞香港航线正式开通,首航游客均来自香港 [1] - 航线由大湾区航空执飞,每周执飞两班,班期为每周二、六 [3] - 去程HB933航班于17:15从大同起飞,20:40抵达香港,返程HB932航班于12:50从香港起飞,16:20返回大同 [3] - 直飞航线开通后,两地旅客3.5小时即可直达 [3] 航线影响 - 香港国际机场作为全球十大繁忙客运机场之一,将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搭乘直飞航班赴晋旅游 [3] - 航线为山西与香港、大湾区往来新增通道,促进港澳地区引客入晋 [1] - 旅客无需中转即可跨越2000余公里直达两地,为出行、求学、商务等提供便利 [5] 旅游产品 - 山西宝华国旅推出"香港一地4日游""圆梦港澳双城5日游""魅力港珠澳三城4/5日游"等旅游产品 [5] - 同时推出"探秘晋北4日游""清凉山西5日游""全景山西8日游"等特色旅游产品 [5] - 旅游产品充分挖掘香港繁华都市元素,释放大同古都魅力 [5] 区域合作 - 航线完善了晋港交通网络,促进双方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旅游互通等领域深化对接 [5] - 为山西与粤港澳大湾区探索产业融合、资源共享新模式提供支撑 [5]
福建南平11个品牌入选2025中国品牌价值榜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20 15:03
品牌价值评价活动概况 - 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活动由品牌建设促进会与资产评估协会联合主办 吸引全国1068个品牌参评 最终779个品牌价值信息获发布 [1] - 福建省52个品牌上榜 南平市表现突出 共11个品牌入选 覆盖企业品牌 自主创新品牌及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三大领域 [1] 农业类品牌表现 - 福建圣农发展以903品牌强度 127 50亿元品牌价值居农业类榜首 体现禽肉加工行业龙头地位 [1] 机械设备制造领域 - 南平太阳电缆以852品牌强度 15 07亿元品牌价值列行业第60位 成为闽北工业品牌标杆 [1] 自主创新品牌成果 - 圣农食品以810品牌强度 38 03亿元价值跻身全国自主创新榜第6位 [1] - 正山茶业与福矛酒业分别以15 92亿元 13 84亿元品牌价值列自主创新榜第24和第26位 反映传统产业创新转型成效 [1] 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发展 - 武夷岩茶以915品牌强度 750 18亿元品牌价值居全国茶叶类第2 地理标志总榜第3 连续9年行业领先 [2] - 武夷红茶以121 36亿元价值跃居茶类第6 地理标志总榜第28位 [2] - 政和白茶品牌价值增至73 36亿元 排名较去年上升11位至第47位 [2] - 东峰矮脚乌龙 北苑贡茶 政和工夫三大茶品牌同步上榜 形成茶产业品牌矩阵 [2] - 邵武市"武夷竹立方"以850品牌强度 223 24亿元品牌价值列竹产业前列 年增长20 87亿元 [2] 区域品牌建设战略 - 南平市通过"地标保护﹢质量提升"双轮驱动战略 建立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体系 开展质量攻关 搭建品牌孵化平台 [2] - 形成茶 竹两大百亿产业集群 地理标志产品年产值突破450亿元 [2]
从“夏日限定”变身“全年常驻” 甜蜜经济激活更多文旅消费新场景
央视网· 2025-05-20 13:39
行业概况 - 茂名是全球重要荔枝产地,全球每5颗荔枝就有1颗产自该地区[1] - 当地拥有世界最大连片荔枝基地,当前正值采摘旺季[1] 销售网络与创新模式 - 已建立4000多家电商和1万多家微商渠道,40%特早熟荔枝通过电商销售[3] - 电商渠道收购均价较传统渠道上涨10%以上[3] - 创新销售模式包括荔枝树认购、消费卡预售、"年份荔"分级销售等[3] - 针对年轻群体推出盲盒定制和节日场景定制,定制订单达7.8万单[3] 产业链延伸 - 开发30多种深加工产品,涵盖冻干食品、糕点、酒类、雪糕等[5] - 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20亿元[5] 文化赋能与基础设施 - 建成广东省首个荔枝文化主题服务区,融合农产品展销、非遗体验、特色餐饮[6] - 服务区建筑以"破壳荔果"和"连枝荔叶"为造型,配套660米景观天桥[9] - 引入农产品直播销售和游客服务中心,推动"过路经济"向"留量经济"转型[11] - 已引入非遗体验项目,计划结合季节节日策划主题活动[14]
金银花开采“金银”,第15届山东(平邑)金银花发展大会召开
齐鲁晚报网· 2025-05-19 14:32
行业概况 - 平邑县是中国金银花种质资源自然分布中心 金银花卫星遥感面积达66 8万亩 年产量2万吨 占全国60%以上 流通量占全国80%以上 [3] - 平邑县中医药资源丰富 盛产216科736种中药材 占全省中药资源的50%以上 [3] - 平邑金银花是国内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证明商标"双地标"品牌 基地品牌价值达322亿元 [3] 产业链发展 - 流峪镇作为临沂市金银花特色小镇 拥有80多家中药材购销加工企业 3000多户中药材经营户 [1] - 平邑金银花绿色生产百里长廊涵盖流峪镇 铜石镇 郑城镇等100余里 形成集绿色生产 观光旅游 科普教育 乡村振兴于一体的示范带 [1] - 平邑县计划建设规范化 规模化 产业化生产基地 加快产品研发 拓宽产业业态 延伸产业链条 [2] 产业融合 - "平邑金银花-山楂复合系统"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并建立生态种植示范基地 [1][3] - 母子山·金银河农遗文化体验中心打造了山水相依 天人合一的山村面貌新格局 [2] - 推动金银花产业与旅游 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乡村富民产业新业态 [2] 科研与合作 - 建立金银花科技小院 田间课堂等科研平台 [2] - 现场发布国家金银花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 金银花检测技术共享服务平台 [3] - 成立山东省金银花行业协会药食同源与功能食品专业委员会 [3] - 举行青岛农业大学金银花现代产业学院签约活动 [3] 品牌与认证 - 平邑金银花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许可授权暨金银花新产品发布会成功举行 [3] - "平邑金银花-山楂复合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3]
快评丨“古荔+国潮”,茂南荔枝价值实现“精彩一跃”
南方农村报· 2025-05-17 20:01
茂南荔枝营销创新 - 茂南区通过"千年荔脉"家族IP打造国潮形象,将1938岁古荔树转化为文化图腾,重构产业叙事[6][12][13] - 推出"荔小农""荔小仙""荔博士"等唐风古韵IP形象,将农产品升级为可收藏的文化符号[12][13][14] - 整棵荔枝树定制量达1830棵,个体/团体/企业定制6038单,电商销售1.23万单,达成购销协议3930吨[7][8][9] 数字化营销转型 - 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间变身新田埂,开展"十万电商卖荔枝"行动消解城乡信息鸿沟[16][17] - 区块链溯源技术应用于千年古荔,非遗工坊接入短视频平台,消费者转变为价值共创者[17][18] - "禄段古荔园荔枝"小程序实现整树定制和盲盒选购,完成"从枝头到舌尖"精准匹配[19][20] 产业融合升级 - 构建"定制农业+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融合矩阵,推出古荔主题文旅线路[21][22][23] - 整合古荔园/生态公园等资源,打造"摘鲜果/环湖游/赏非遗"全链条消费体验[22][23] - 唐风市集融合投壶/蹴鞠等传统游戏与荔枝冻干/文创周边,形成沉浸式消费场景[24][25] 乡村振兴模式 - 通过品质/定制/电商/文化/文旅五大赋能路径破解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难题[29][30] - 以荔枝为媒介激活非遗资源,让千年农耕文明焕发时代生机[30][31] - 构建超越单一产业的战略视野,实现传统资源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价值重构[26][27][28]
鲁北苇海崛起产业新地标:探秘无棣水湾镇芦苇交易市场的振兴密码
齐鲁晚报网· 2025-05-16 16:55
产业发展模式 - 通过"芦苇+"产业融合模式实现乡村振兴,带动46个村庄2.3万农户就业[2] - 从传统编织作坊升级为全产业链开发,从季节性收割拓展至全年生态经济[2] - 家庭式小作坊向小型加工厂转型,生产力提升带动工人收入增长[8] 市场与出口表现 - 欧洲市场占有率超90%,年出口值达2.7亿元[5][13] - 龙头企业高升工艺品年出口13000吨产品,高峰时年销售额2000万美元[5][7] - 尚品工贸年收购300万片芦苇帘,产品覆盖日韩欧美,年产值3.2亿元[12][13][14]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延伸 - 与高校合作研发自动化设备,实现从苇帘加工向欧洲高端建材转型[5] - 投资700万元打造全国最大芦苇交易市场,制定五年产业规划[13] - 边角料用于生物质发电(年等效节约5000吨煤)和饲料生产,衍生2000个就业岗位[14] 原材料与生产细节 - 原材料主要来自黑龙江(亩产150公斤)、吉林(亩产400公斤),需冬季结冰后收割[7] - 要求芦苇直径小于筷子,河北白洋淀芦苇因尺寸过大不符合标准[7] - 工坊按米计费编织苇帘,工人日均收入可达100元[10] 社会经济效益 - 产业链带动2.3万人年均增收8000元[14] - 逯庙村工坊年消化150万斤芦苇,解决30多位村民就业[11] - 交易市场年均交易额2.4亿元,注册统一商标"龙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