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

搜索文档
隆基绿能技术颠覆性突破,引领行业创新变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13:17
技术突破 - 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大面积(260.9cm²)晶硅-钙钛矿两端叠层太阳电池转换效率达33%,刷新全球大面积叠层电池效率纪录 [1] - BC电池组件效率突破26%,改写晶硅组件效率天花板 [1] - 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较传统单结电池效率提升近20%,首次实现可量产尺寸33%突破 [2] 行业地位 - 两项成果被第66版《太阳能电池效率表》收录,标志着中国光伏技术持续领跑全球 [1] - 隆基作为光伏行业技术变革引领者,构建了覆盖材料、设备、工艺的全链条研发体系 [2] - 公司从推动单晶技术颠覆多晶路线到布局钙钛矿、BC电池等前沿领域,展现创新基因 [2] 战略布局 - 隆基提出"创新+协同"双轮驱动战略,加大BC、钙钛矿、氢能等前沿领域投入 [3] - 公司倡导协同创新,携手全球合作伙伴打造开放创新生态 [3] - 隆基联合比利时Innoputs Solar Team打造太阳能赛车Infinite Apollo,展现"光伏+交通"场景创新范式 [3] 行业影响 - 隆基以两项世界纪录宣告中国光伏企业正以技术硬实力重塑行业格局 [4] - 光伏行业通过技术降本让清洁能源成为全球最经济的电力来源 [4] - 未来25年行业使命是让绿色能源融入生活细节,加速零碳未来 [4]
“创新丝路”跨越山海
科技日报· 2025-06-12 09:33
原标题:"创新丝路"跨越山海 六月十一日,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四川成都开幕。图为一名观众在体验展出的飞机。新华 社记者 刘坤摄 中国的水净化和综合治理技术,让万里之外的斯里兰卡百姓喝上了"放心水";历时6年共建的泰国 托卡马克1号装置,成为中泰科技创新合作的标杆之一;一路穿山过海的中欧班列,让中国制造"新三 样"加速走向世界…… 在海拔4410米的四川省稻城县海子山,"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拉索)"的圆形复合阵列, 如同巨大"花朵",正跨越山海,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携手一窥宇宙深处。 首次发现弓形激波脉冲星风云尾部的伽马射线辐射,发现银盘甚高能弥散伽马射线辐射超出现 象……今年以来,这一世界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线探测装置捷报频传。 借助拉索,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核物理研究所等与四川大学合作搭建的 LHAASO-ENDA实验平台,正为解开宇宙线能谱的"膝"区物理难题提供新的重要信息。"它可以同时测 量簇射中的电磁成分和由芯区强子产生的热中子数量,用以探测'膝'区宇宙线成分和能谱,这是热中子 探测技术首次在高海拔宇宙线测量中的应用。"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 ...
区域协同创新迸发澎湃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线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02
机器人的"手",能有多灵敏? 记者眼前,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缓缓伸出五指,轻轻抓取——气球不破、薯片不碎,甚至豆腐也能稳 稳"拿捏"。 "跨过深圳河,香港的基础研究在深圳成长为'五指灵巧手'的机器人产业。"戴盟(深圳)机器人科技有 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段江哗很有成就感。 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力强,粤港澳大湾区被赋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任,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 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已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二。 百年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粤港澳三地如何勠力同心,最大程度发挥各自优势、释放协同效 应,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近日,记者深入大湾区,探访粤港澳协同创新的生 动实践。 "从0到1"的突破—— "国之重器"赋能,携手原始创新 广东东莞,松山湖畔。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现场,塔吊高耸,工程车穿梭不息;谱仪大厅内,一期 建成的多台中子谱仪24小时"火力全开","超级显微镜"正深入探索微观世界。 项目本上,实验排期密密麻麻。"这里约1/5用户来自粤港澳,近段时间,就有5项港澳高校项目。"中国 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张俊荣介绍,"以前要向国外申请, ...
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将于9月举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2 05:10
大会概况 - 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将于9月11日至14日举行 聚焦现代种业 生物制造 智慧农业与智能装备三大板块 [1] - 采用1+7分布式办会模式 主会场设于通州区 平谷 丰台 延庆 朝阳 大兴 海淀 昌平七区设立分会场 [1] - 大会主题为深化区域协同 聚力种业振兴 [1] 活动安排 - 推出1+1+1+10+N系列活动 包括开幕式 农业中关村主论坛 种业科技成果展示体验活动 10个专业论坛 N场预热活动 [1] - 10个专业论坛涵盖玉米种业 微生物种业 蔬菜种业 畜禽种业等领域 [1] - 拟邀请600家科技企业参展 吸引市民体验种业振兴成果 [1] 国际合作 - 开幕式 主论坛及专业论坛突出国际元素 邀请国际组织代表 院士专家及全球头部企业负责人参会 [2] - 推动自主成果国际转化 包括种出粮进和种出肉进计划 [2] - 大北农集团深化与南美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化合作 拟收购阿根廷大豆公司并在巴西开展性状转化 [2] - 北京联育肉牛与老挝开展肉牛育种合作 [2] - 峪口禽业在现有蛋鸡和白羽肉鸡出口基础上 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2] 京津冀协同 - 首次由京津冀三地农业农村部门携手举办 [2] - 组织50个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和200家北京优农 津农精品 河北优农品牌新主体 [2] - 田间展示京津冀上千个玉米 蔬菜突破性新品种 [2] - 推动三地在品种培育 生物防治 立体栽培 科技研发 成果转化等领域优势互补 [2] - 形成研发在京津 转化在河北 应用在全国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 [2] 外围活动 - 策划蔬菜种业商业展 玉米品种地展 观赏鱼文化周和8条园区企业参观路线等外围活动 [3] - 为专业观众搭建深度交流平台 [3]
京津冀协同,聚力种业振兴!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将9月11日开幕
南方农村报· 2025-06-11 17:33
大会概况 - 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定于9月11-14日举行,主题为"深化区域协同 聚力种业振兴",突出"区域化、国际化、市场化"三大特点 [3] - 大会设置"1+7"会场(通州主会场+7区分会场),举办"1+1+1+10+N"系列活动 [3][14] -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种子联盟等国内外组织支持 [8] 京津冀协同与种业创新 - 首次由京津冀三地农业农村部门联合举办,组织50个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和200家区域农业品牌企业 [7] - 展示京津冀上千个玉米、蔬菜突破性新品种,推动三地在品种培育、生物防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7] - 形成"研发在京津、转化在河北、应用在全国"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 [7] - 北京种业成果显著:建成全球最大西瓜/玉米DNA指纹库,白羽肉鸡"沃德188"打破国外垄断,杂交小麦技术全球领跑 [6] - 北京在多个物种育种领域领先:7个物种世界第一方阵(肉鸭、蛋鸡等),20个物种全国领先(玉米、肉鸡等) [6] - 市场份额数据:玉米品种占全国18%,转基因玉米大豆性状应用占全国73.3%,肉种鸭/蛋种鸡/奶牛冻精份额分别达80%/66%/35% [6] 国际化布局 - 北京种业成果已输出至坦桑尼亚(蛋种鸡)、巴西/阿根廷(转基因玉米大豆)、俄罗斯(蔬菜种子)、巴基斯坦(杂交小麦) [10][11] - 开幕式及论坛强化国际元素,邀请国际组织代表及头部企业解读全球种业趋势,展示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 [10] - 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大北农拟收购阿根廷大豆公司,峪口禽业拓展蛋鸡出口市场,博收公司蔬菜种子出口俄罗斯 [12] 产业活动与科技展示 - 主会场展示三大板块:生物育种(抗蓝耳病猪新品种)、合成生物(人造肉)、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 [16] - 10个专业论坛覆盖玉米种业、畜禽种业、智慧农业等细分领域,由不同区域根据产业优势承办 [17] - 全年农时联动活动:6月展示芳香蔬菜、7月鲜食玉米品鉴、8-9月400+玉米新品种展示、10月特色蔬菜观摩 [18][19] - 创新平台落地:全国首个种业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平台、百项科技成果展示、百家农业主体线上直播 [15][16]
中国北京种业大会9月11日开幕,联动全年农时活动持续至10月
新京报· 2025-06-11 16:00
大会概况 - 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将于9月11日至14日举行,主题为"深化区域协同 聚力种业振兴",设置"1+7"个会场(通州主会场+7区分会场)[1] - 推出"1+1+1+10+N"系列精彩活动,包括主论坛、科技成果交流体验、10场专业论坛及全年农时联动活动[1][4] 主会场亮点 - 通州主会场聚焦生物育种、合成生物、智慧农业三大板块,展示抗蓝耳病猪新品种、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生物培育肉、智能农业装备等前沿成果[2] - 首次由京津冀三地农业农村部门联合举办,组织50个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和200家品牌新主体,展示上千个玉米蔬菜新品种[3] 科技成果转化 - 举办百项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百项冠名发布及百家农业经济主体直播互动,推动供需精准匹配[3] - 形成"研发在京津、转化在河北、应用在全国"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加速玉米"五良"技术集成等成果落地[3][5] 专业论坛与活动 - 10场专业论坛覆盖玉米种业、微生物种业、畜禽种业等细分领域,由各区分会场承办[4] - 全年农时联动活动包括6月芳香蔬菜展、7月鲜食玉米采摘、8-9月玉米新品种观摩、10月特色蔬菜展示等[5] 北京种业全球影响力 - 北京建成全球最大西瓜玉米DNA指纹库,基因编辑工具、白羽肉鸡"沃德188"等7个物种育种水平居世界第一方阵[6] - 玉米品种占全国18%,转基因玉米大豆性状应用占全国73.3%,肉种鸭市场份额达80%[6][7] - 北京种业成果已输出至坦桑尼亚、巴西、俄罗斯等国家,涵盖蛋种鸡、转基因作物、蔬菜种子等领域[7]
21专访|从澡堂创业到9.72亿营收:长鹰硬科的新材料突围之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1 15:51
0: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报道 在昆山高新区,一家专注于硬质合金的新材料企业,正以"小而强"的技术优势,在关键领域稳步拓展。 今年5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进位于玉城北路67号的长鹰硬质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长鹰硬科")城北工厂。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硬质合金及其高端工具的研发、生 产和销售,成立以来曾获昆山高新创投、毅达资本、元禾控股等机构投资。 硬质合金的主要成分为碳化钨,具有高硬度、高耐磨等特性,被誉为"工业牙齿",广泛应用于机械加 工、精密制造、新能源、3C电子等领域。根据中国钨业协会数据,2022年至2024年,长鹰硬科硬质合 金产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五。公司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长鹰硬科实现营业收入9.72亿元,同比增长 10.30%。 长鹰硬科是昆山科创生态中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成长样本。公司落户昆山并非孤身而来,而是一 支由董事长黄启君带领、超过80人的团队集体迁徙——从长沙到昆山,他们共同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 程。 创业之初,黄启君请人题写"鹰击长空"四字,寓意企业将在硬质材料领域搏击全球市场。这幅字也成为 他们跨省迁移过程中的精神象征,成为 ...
江苏南京:机制协同“软联通”,激活要素“大循环”
南京日报· 2025-06-11 08:22
机制协同"软联通",激活要素"大循环" ——"'长来长往',南京今年这样干"系列报道②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永不止步!《工作要点》进一步提出,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 同体,加强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深度对接。组织申报2025年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 划,实施一批"揭榜挂帅"联合攻关项目。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促进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工作要点》提出,支持紫金山实验室承担更多重大 科技任务,推动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基地,服务保障在宁物理科学、应用数学、合成生 物等基础科学中心和基础研究中心建设,争取原子极限微制造、仿生人体生命支持及测控装置等列入国 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序列。发挥南京国家农高区、农创中心功能,强化长三角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合作, 打造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 同时,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积极落实《沿沪宁协同创新城市联盟合作备忘录》,强化科技创新 平台协作,推动建立协同共享合作机制。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周容璇 刘安琪 "一辆新能源汽车,60%—70%的零部件都可以在长三角就地找到配套,这支撑了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 量占据全国的四成,这些企业看中的就是长 ...
5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上升,企业效益有所回升投资意愿增强
贝壳财经· 2025-06-10 21:38
中小企业发展指数 - 5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9 5 较4月上升0 3点 结束连续2个月下降趋势 [1] - 分项指数呈现7升1平格局 其中宏观经济感受指数(+0 7)、综合经营指数(+0 6)、效益指数(+0 4)涨幅居前 成本指数持平 [5] - 分行业指数6升2降 工业(+0 6)和交通运输业(+0 6)领涨 建筑业(-0 2)和社会服务业(-0 3)小幅回落 [5] - 分区域指数显示东部(90 5)、中部(90 3)保持领先 东北地区(+0 6)改善幅度最大 西部地区(-0 1)微降 [5] 经营状况改善 - 中小企业产销持续改善 创新活力增强 为工业经济稳增长提供支撑 [3] - 资金状况与效益指标同步回升 劳动力需求增加且供给减缓 企业投资意愿增强 [6] - 政策效应释放推动发展预期改善 市场需求稳步恢复 其中《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效果显著 [3][6] 政策支持体系 - 顶层设计持续完善 包括《中小企业促进法》修订、《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及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规出台 [7] - 建立全国性拖欠账款投诉平台 强化涉企收费监管 完善"十四五"与"十五五"规划衔接 [7] - 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通过产业链协同和科技成果转化(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赋能中小企业 [8] 创新发展举措 - 构建专利导航服务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8] -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运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规模未披露)和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工具 [8] - 实施融资促进行动 引导耐心资本投向硬科技领域 覆盖早期及长期项目 [8]
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与百芝堂共建中医药研究院
搜狐网· 2025-06-10 21:11
合作背景与意义 - 国家级科研平台与中医药领军企业共建中医药研究院,标志着双方深度融合发展[1] - 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在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等领域具有深厚积累,百芝堂则深耕糖尿病等慢病防治[2] - 合作聚焦慢病科研攻坚,推动中药方剂作用机制解析与创新药物研发[4] 合作模式与机制 - 建立"实验室研究-临床验证-产业转化"全链条协作模式[4] - 实验室优先开放科研设施与数据资源,百芝堂提供临床数据采集与中试生产场景[6] - 采用"双主体"成果转化机制:实验室负责基础研究,百芝堂提供临床与产业资源[6]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 共同培养"中医+生物信息学"等交叉学科人才[6] - 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破解中医药科研人才瓶颈[6] 战略定位与行业影响 - 研究院是百芝堂"产学研数"战略的关键落地举措[4] - 推动中医药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跨越,为慢病防治提供"中国方案"[10] - 合作模式为行业提供可借鉴范式:企业需求导向+国家级平台支撑+市场化机制激活创新[10] 技术发展方向 - 加速经典名方的现代化研究,实现"验方"向"准药"转化[4] - 推动中医药科研迈向"精准化、智能化、国际化"新阶段[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