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

搜索文档
从承接疏解转向协同跃升,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焕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10 10:30
京津产业新城发展 - 武清区市场化引进北京协同项目10个 总投资47 7亿元 标志着从承接疏解转向协同跃升 [1] - 天津市政府出台16条专项政策支持武清京津产业新城高质量发展 涵盖企业落户和人才引进 [5] - 京津产业新城协同创新生态不断完善 吸引新质生产力元素聚集 包括低空经济新赛道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 [8] 企业案例 - 西诺通科有限公司从北京迁入武清后 营收从200万元增长至2000万元 年增50% [3] - 该公司从租赁600平方米办公区扩展至3600平方米研发生产空间 成为伊利 蒙牛等乳业巨头的检测试剂供应商 [3] - 西诺通科将生产基地和总部均设在武清 形成研发 营销 生产及国际贸易全链条布局 [5] 交通与民生便利 - 京津城际高铁每周五新增3趟停靠武清站的列车 4条京津通勤定制快巴专线覆盖交界区域 [8] - 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稳步实施 将提升交通一体化水平 [8] - 政务服务自助机实现北京市453项 天津市211项事项异地办理 社保卡实现"四网融合" [10] 商业与消费 - 佛罗伦萨小镇推出"赛展演食住购乐训游"全场景消费平台 成为京津冀特色时尚消费目的地 [10][14] 未来规划 - 武清区将加强与北京亦庄等周边地区和高校院所合作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12]
协同创新谋发展,长三角打算这么干
国际金融报· 2025-05-08 20:50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启动 - 安徽正式启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相关工作 标志着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迈出关键一步 [1] - 该中心由科技部批准 沪苏浙皖共建 2021年6月成立 总部设于上海张江科学城 [3] - 定位为整合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 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 采用"一个团队+一套机制+一体化管理"模式运行 [3] 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 安徽与苏浙沪计划共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 打造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 [3] - 已布局100余家研发载体 汇聚18000名研发人员 孵化企业1700余家 实施重大技术项目140余项 [4] - 与200+高校院所合作 联合培养7000+研究生/博士 与龙头企业共建560+联合创新中心 达成技术合作1200项 合同额超30亿元 [4] 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 三省一市共同制定《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 建立定期会商机制 推动科技政策互认互通 [5] - 安徽将在沪苏浙建设长三角科创飞地 探索建立基础研究联合基金 完善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机制 [7] - 普陀区与江苏七市共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推出"链式联盟"机制 联合28家机构在新能源 新材料领域构建垂直生态 [8][9] 产业创新合作案例 - 安徽汽车产业将与沪苏浙企业在换电车型开发 换电站共享等领域深度合作 共同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7] - 普陀区与镇江探索"研发在上海 制造在镇江"的"双向飞地"模式 泰州将联合普陀设立离岸创新中心 [9] - 安徽计划建设骆岗公园超级场景中心 举办长三角新材料产业大会等产业活动 [7] 差异化资源优势 - 安徽在量子科技 人工智能 新材料领域取得突破 拥有中科大等顶尖科研机构 政策支持力度大 [5] - 三省一市创新资源禀赋互补 安徽科教资源丰富 上海具备国际化优势 江苏产业基础雄厚 [5]
五城联动,共促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融
新华日报· 2025-05-03 06:13
长三角科技金融协同发展 - 2025年长三角金融圆桌会议聚焦"科技金融",探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优化升级 [1] - 自2014年以来三省一市通过年度会议推动市场共建共享、监管协作创新,构建差异化产业金融生态圈 [1] - 2022年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获批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广度、力度、精度 [1] 区域创新实践与成果 - 南京首创银行业科创金融专营组织团体标准,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和科创金融产品库,打造"金鱼嘴每日路演"平台 [1] - 江苏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全省新增本外币贷款连续三年全国第一,社会融资规模年增近3万亿元,法人金融企业资产规模超12万亿元,境内上市公司突破700家 [2] - 上海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构建全链条投资生态,探索信贷保险创新,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 [2] - 杭州实施"投贷保担补"策略,强化基金、银行、保险、担保、财政等全方位要素供给 [2] - 合肥前移科技金融服务,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 [3] - 嘉兴引入全国首家专业科技保险公司,鼓励保险机构设立科技保险功能性机构 [3] 产业与金融生态成效 - 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分别占全国规模的60%、30%、30%,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38%、全球25% [4] - 培育全国30%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国近1/3,瞪羚企业占全国超1/4,A股主板上市公司占全国近40% [4] - 案例:杭州光伏科技企业获浦发银行3.4亿元中长期贷款,无锡国联证券与上海民生证券完成合并 [4] 未来协同规划 - 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签署《协同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联动合作框架协议》,三省一市股权交易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4][5] - 未来五年五城市将打造科创金融合作示范区、产品业务创新集聚区等五大功能区,形成特色金融功能和产业定位 [5]
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积极信号
致富证券· 2025-03-12 14:42
报告核心观点 - 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积极信号,决策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涉及战略转型、国际化布局、协同创新等方面,各部门也出台配套政策支持 [3][4][12] 领导讲话要点 - 高质量发展方面,决策层将改革重心转向质量跃升战略,构建全要素价值创新体系 [3] - 科技创新竞争力上,明确将资源配置向智能装备、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战略领域倾斜 [3] - 服务支撑体系中,税务系统“春雨润企”专项行动实现服务迭代,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务服务体系 [3] - 国际化布局里,民营经济成为全球资源配置先锋力量,政府构建“出海专业平台” [4] - 协同创新方面,产业协作模式将转变,“技术共生”模式改写产业竞争规则,产业政策进入3.0时代 [5][7] 参会企业家情况 - 参会企业家来自传统互联网大企业和小领域领头羊,涵盖高新技术、制造、民生消费等多个行业 [8][9] 各领域企业代表表现 - 硬科技派中,华为深耕通信技术,韦尔半导体专注芯片设计,宇树科技聚焦智能机器人,DeepSeek领跑人工智能,银河航天开拓商业航天 [10] - 制造业领军者中,小米实现跨领域发展,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领先,宁德时代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 [10] - 民生消费领域,新希望集团构建数字化农业生态,为传统农业注入科技动能 [11] 相关配套政策 - 发改委破除市场准入门槛,解决账款和融资问题 [14] - 工信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完善服务体系,支持数字化转型 [14] - 金管局加大信贷支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 [14] - 市场监管局实施注册登记便利化改革,整治涉企乱收费 [14] - 央行解决融资问题,提供金融支持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