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底盘

搜索文档
锻造汽车产业创新“国家队”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5:17
汽车产业变革与中汽创智的战略定位 - 当前汽车产业正经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驱动的百年变局,中国汽车产业从"跟跑"向"领跑"转型,科技创新成为关键抓手 [2] - 中汽创智作为国家级创新平台,聚焦智能底盘、新能动力、智能网联三大核心技术领域,旨在突破"卡脖子"技术并构建产业生态 [2][3] - 公司由一汽、东风、兵装(长安)三家汽车央企联合成立,肩负保障供应链安全和推动协同创新的国家使命 [3][4] 核心技术突破与成果 - 在智能底盘、氢燃料膜电极、全固态电池电解质等领域实现多项行业第一,累计申请知识产权2717项,承担22项国家级科技专项 [8] - 通过"自主""组群""入群"三维创新模式快速突破技术瓶颈,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生态 [8][16] - 发起"车用操作系统开源"和"星辰数据联盟"两项生态行动,标准化三家央企数据交换,已产生2000万元收益 [11] 战略调整与未来方向 - 新战略定位为"三家央企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领域的延伸创新体",聚焦"新能动力材料""共性智能底座""同源新型技术"三大领域 [4][5] - 双轨并行策略:饱和投入成熟技术量产(如固态电池),同时探索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跨界领域 [18][19] - 强调技术研发需"追求深度"(如固态电池核心材料)和"对标国际高度"(燃料电池对标丰田,智能底盘对标博世) [11][15] 行业竞争与央企优势 - 民营车企(如"蔚小理")凭借ICT背景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占先机,但央企在资金、技术、人才积累上具备后发优势 [9] - 行业需警惕过度宣传,坚守安全可靠底线,同时将新能源领域的暂时领先转化为持续优势 [12][13] - 中国汽车工业需从市场角度前瞻布局,构建常态化创新机制以应对国际竞争 [13][17] 公司治理与转型挑战 - 管理层推动从研发思维向商品思维、经营思维转变,强调技术成果必须支撑股东和行业发展 [10][18] - 面临产业化压力,需平衡技术攻坚与市场落地,如数据标准化平台已初步实现商业化 [11][18] - 作为"国家队"试验田,公司探索的经验将为央企协同创新提供重要镜鉴 [18][19]
重庆:支持整车企业在飞行汽车研发、自动驾驶训练等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
快讯· 2025-07-16 13:48
产业创新支撑 - 聚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底盘、智能车控、汽车软件、汽车芯片等领域,组织实施人工智能、核心软件、高端器件与芯片、新能源等重大专项项目 [1] - 鼓励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综合体,聚焦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深度合作 [1] - 支持企业、高校、第三方机构等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 [1] - 到2027年建成5个市级创新综合体,突破5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 [1] 人工智能及汽车软件产业培育 - 聚焦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领域,持续实施关键软件"揭榜挂帅"项目 [2] - 鼓励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企业加强与国内领军企业技术合作 [2] - 支持整车企业在飞行汽车研发、自动驾驶训练等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 [2] - 支持汽车软件企业围绕"车+X"应用,开展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车控等技术研发 [2] - 推进高水平软硬件适配中心建设,提升产品研发、集成验证等公共服务能力 [2] - 开展软件、硬件、应用和服务一体化适配,完善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体系 [2] - 到2027年力争打造5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产品 [2]
国金证券:首次覆盖宁波华翔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28.64元
证券之星· 2025-06-27 12:35
公司业务与战略 - 公司专注于中高档乘用车零部件业务,通过"自身研发+合资并购"推动产品向轻量化、安全化、智能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 [2] - 公司积极开拓头部自主品牌客户,预计2025年营收中自主品牌占比将突破40% [2] - 公司持续推行股份分红政策,新一轮规划将分红比例上调至40% [2] - 公司拟募集29亿元用于芜湖、重庆等生产基地产能建设,并加大智能底盘及机器人等新兴业务研发投入 [3] 资产重组与业务优化 - 公司拟以1欧元转让旗下欧洲公司全部股份,短期内预计一次性减少2025年净利润约9-10亿元 [3] - 长期来看,剥离欧洲业务将彻底出清长期亏损业务,实现全球业务版图重构 [3] - 北美经营性亏损大幅收窄,公司盈利中枢有望实现系统性修复与弹性扩张 [3]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国内汽零行业集中度低,2024年CR10约为15% [3] - 公司在金属件及电子件领域构建了协同发展的产品矩阵,具备大总成供应能力 [3] - 公司成熟的供应体系与较高的单车配套价值量将助力其在未来竞争中强者恒强 [3] 机器人业务布局 - 公司区位布局完善,拥有宁波、上海临港等国内生产基地和北美、东南亚海外制造集群 [3] - 公司具有铝合金材料+热成型轻量化技术,生产体系及系统集成能力可由车端迁移至机器人 [3] - 公司深厚的车端客户基础将赋能机器人业务,随着T车厂等客户入局人形机器人,将彰显协同优势 [3] 财务预测与估值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净利润对应EPS分别为0.56/1.91/2.16元,对应PE分别为28/8/7倍 [4] - 可比公司2026年PE平均值为15.69倍,给予公司2026年15倍估值,目标价28.64元 [4] - 中金公司预测2025年净利润12.06亿,广发证券预测15.35亿,中信证券预测16.60亿 [6]
华域汽车: 华域汽车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6-19 17:54
股东大会安排 - 现场会议时间定于2025年6月27日下午13:00,网络投票时间为同日上午9:15至下午15:00 [2] - 会议地点设在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3号楼3楼报告厅 [3] - 采用现场投票与网络投票相结合的表决方式,通过上交所网络投票系统进行 [2] 公司治理调整 - 拟取消监事会设置,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权 [4] - 同步修订《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等制度 [60] - 修订内容包括删除涉及"监事会"表述,增加审计委员会职责条款 [61] 董事会换届情况 - 第十一届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含6名非独立董事和3名独立董事 [63] - 非独立董事候选人包括王晓秋、贾健旭等5人,含2名外部董事 [64][65] - 独立董事候选人包括余卓平、芮明杰等3人,含1名会计专业人士 [66] 2024年经营业绩 - 全年营收1688.52亿元,同比微增0.15% [23] - 归母净利润66.91亿元,同比下降7.26% [23] - 基本每股收益2.122元,加权平均ROE为11.17% [23] - 新能源汽车配套业务占新订单75%,自主品牌配套超50% [15] 技术研发进展 - 智能座舱领域推出XiM25展车,获沃尔沃、宝马等客户定点 [13] - 智能底盘完成线控转向系统研发,获多家新能源客户项目 [13] - 电驱动系统开发800V两档集成差速锁三合一产品 [14] - 热管理系统获得赛力斯、奇瑞等800V车型电动压缩机定点 [15] 关联交易情况 - 2024年实际关联交易额782亿元,占预计金额53.9% [40] - 2025年预计关联交易总额1440亿元,含商品销售1220亿元 [44] - 主要关联方为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集团内企业 [40][44] 分红方案 - 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8元,合计派发25.22亿元 [35] - 现金分红占合并报表归母净利润37.7% [35] - 2024年未分配利润结余2082.37亿元 [35]
宁波华翔“三箭齐发”加码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刻画五年发展新蓝图
证券时报网· 2025-06-15 20:17
定增募资与战略转型 - 公司拟通过非公开发行股份募资不超过29.21亿元,投向芜湖智能制造基地、重庆汽车内饰件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建设、数字化升级改造及补充流动资金五大项目 [3] - 汽车产业正经历新能源与智能化变革,2024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达1797万辆,占整体市场65.2%,同比增长23.1%,出口占比超80% [3] - 研发中心聚焦智能底盘关键系统(线控制动、转向、主动悬架)和人形机器人领域,预计2030年智能底盘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CAGR超24%),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 [4] 机器人业务布局 - 设立全资子公司宁波华翔启源科技,注册资本1000万元,经营范围涵盖智能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制造及AI技术开发,注册地位于宁波象山县 [7] - 子公司将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作为机器人业务的前沿阵地和技术突破平台 [7] - 5月已与上海智元新创、象山工投签署战略协议,共建合资公司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生态,涉及装配、模型训练及供应链协同 [4] 产业基金与资本协同 - 拟联合中银资本等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宁波中瀛扶摇兴象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出资2.99亿元 [8] - 基金聚焦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智能化、机器人等领域,采用"项目实缴制"和全票决策机制,强化并购整合能力 [8] - 通过"资本+产业"双轮驱动,加速智能制造和机器人赛道的纵深拓展 [8] 数字化与智能制造 - 计划投入3.83亿元进行数字化升级,构建SAP管理平台及IOT产线、混合云等系统,提升全球协同效率 [5] - 数字化项目为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业务奠定技术底座,支持未来研发与生产协同 [5] 战略协同与长期规划 - 通过定增、子公司设立和产业基金形成"三箭齐发"布局,推动从零部件制造商向科技型产业平台转型 [6][9] - 战略聚焦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解决方案,未来五年将扩展产业版图并重塑估值体系 [9]
为什么宁德时代押注的滑板底盘不是一门好做的生意?
新浪财经· 2025-05-26 13:36
滑板底盘技术概述 - 滑板底盘技术由通用汽车在2002年率先推出,特点是上下车体分离,将动力驱动功能集成在底盘上,实现底盘标准化[1] -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比喻称上车体是"大脑",底盘是"小脑",二者分离后可独立演进[1] - 应用滑板底盘可将新车开发周期缩短至12-18个月,降低整车厂开发成本[1] 滑板底盘的市场挑战 - 汽车公司视底盘技术为差异化核心,不愿外包"灵魂"技术[1] - 跨国零部件企业8年前验证欧洲市场发现难以覆盖研发投入[2] - 潜在客户主要为无人配送车/改装车制造商(第一类)和无人驾驶出租车公司(第二类),但这两类市场规模有限[2] - 乘用车公司(第三类)仅在细分领域试错时可能采用,但市场份额有限[2] 技术落地障碍 - 需平衡标准化与定制化矛盾,满足不同车型的悬架/轴距等差异化需求[3] - 与传统承载式车身开发模式存在冲突,整车测试需整体进行[3] - 线控制动/转向等技术在成本/法规层面尚未成熟,高度集成化带来热管理挑战[3] 宁德时代的市场布局 - 现有客户包括阿维塔/江淮/北汽新能源等缺乏自研能力的车企[4] - 凭借动力电池业务的技术/资金优势及话语权支撑滑板底盘发展[4] - 面临Rivian/悠跑科技等新兴企业及大众MEB平台等传统厂商的竞争[4] 智能底盘发展趋势 - 智能底盘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新战场,聚焦线控技术/辅助驾驶协同/轮边电机集成[5] - 比亚迪云辇/蔚来天行等自主底盘品牌已落地,蔚来ET5可通过自研底盘调节操控模式[5] - 智能底盘可重构座舱空间/提升驾乘体验/重新定义汽车安全[5]
智能底盘解锁汽车出行新可能,其中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奥秘?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3 11:19
行业趋势 - 智能底盘成为继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后车企重点布局的竞争焦点,是"AI定义汽车"的重要路径,将为智能电动汽车带来全新用户体验 [2] - 2025年智能底盘将成为智能汽车赛道技术热点之一,整车智能竞争全面开启 [2] - 智能线控底盘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突破14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5% [7] 技术驱动因素 - 智能驾驶进阶至L3级以上需依赖线控转向,其解耦设计可取消方向盘物理连接,为无人驾驶奠定基础 [3]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倒逼底盘智能化转型,线控制动系统可将制动能量回收率提升17%,全主动悬架可优化电池布局 [3] - 线控技术响应时间从传统机械系统的数百毫秒缩短至10毫秒级,制动距离在100km/h时速下最多缩短9米 [6] 技术应用现状 - 线控油门和线控换挡已广泛应用,线控悬架因成本高渗透率低,线控制动和线控转向因技术门槛高处于爬坡阶段 [5] - 智能底盘从高端乘用车市场落地,30-50万元新能源车预计2025年渗透率超50%,华为途灵底盘等采用"空气悬架+CDC+后轮转向"组合 [6] - 本土供应商突破线控制动阀、空气悬架等核心零部件,单套空气悬架成本从2019年3万元降至目前1万元 [7] 技术发展方向 - 行业从单一系统独立应用转向"底盘+智驾"深度融合,如激光雷达预瞄路面坑洼悬架提前调整阻尼 [7] - 域控成为新趋势,中央域控制系统将控制更多底盘功能 [5] - 线控系统采用多传感器、双电机冗余方案达ISO 26262功能安全Level D等级,配备双路通信总线和备用电源保障极端工况安全 [6] 市场竞争动态 - 多家供应链跨国巨头加速布局智能底盘,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系统将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3] - 国内智能底盘市场投资热潮持续,EMB、CDC和磁流变悬架等新产品将量产上车 [7] - 行业智能化竞争加剧,技术发展推动汽车从"机械时代"向"电驱智能时代"跨越 [7]
立讯精密:通信+汽车协同发展,催生新增长动能
财富在线· 2025-05-12 12:12
财务表现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2687.95亿元,同比增长15.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3.66亿元,同比增长22.03% [1] - 2025年1-6月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75亿至67.45亿,同比增长20.00%至25.00% [1] 业务多元化与战略布局 - 公司深耕精密制造业,业务覆盖消费电子、通信及汽车领域,产品包括连接器、声学、天线、无线充电及震动马达等 [1] - 汽车业务收入137.58亿元,同比增长48.69%,其中汽车线束占汽车业务60%的份额,2024年新增销售额45亿中线束产品贡献27亿 [2] - 通信业务收入183.60亿元,同比增长26.29%,受益于AI应用爆发及数据中心需求增长 [4] 汽车业务发展 - 汽车产品线包括低压、高压整车线束、特种线束、充电枪、智能座舱、智能底盘及动力系统,覆盖国内外头部车企 [3] - 2024年智能控制类产品销售额增长15亿,公司跻身Local for Global第一梯队零部件供应商 [3] - 2024年9月启动收购德国汽车线束巨头Leoni集团,加速海外业务拓展 [2] 通信业务技术突破 - 推出面向AI整机柜的核心零组件整体解决方案,涵盖铜缆高速互联、光高速互联、热管理及电源管理四大板块 [4] - 224G高速线缆已量产,448G产品进入预研阶段,800G硅光模块量产,1.6T产品进行客户验证 [4] - 热管理产品线2025年营收和利润均有望超100%增长,电源管理产品通过北美核心客户认证并量产 [5] 行业趋势与机遇 -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51.1%,同比增长8.8个百分点,激光雷达渗透率25%,预计2025年达40% [2] - AI数据中心需求指数级增长,公司前瞻布局数据中心零组件,扩大电连接、光连接领先优势 [4][5]
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证券报· 2025-04-30 20:02
减值准备计提 - 2024年度公司计提信用减值损失金额为人民币5,302.42万元,基于单项和组合评估金融工具的预期信用损失[1] - 2024年度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金额为人民币2,377.64万元,主要涉及存货、合同资产等项目的减值测试[2] - 两项减值准备合计减少公司2024年度合并利润总额人民币7,680.06万元[3] 利润分配方案 - 2024年度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为人民币15,715.53万元,累计未弥补亏损达人民币91,638.23万元[6] - 公司2024年度拟不进行利润分配,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6][9] - 该方案已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审议,尚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7][10][12] 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已使用募集资金金额为人民币54,700.18万元[15] - 2024年度公司实际使用募集资金金额为人民币10,140.54万元,收到现金管理收益和利息收入净额人民币400.43万元[15] - 募集资金专户余额为人民币22,558.96万元[15] 募投项目进展 - 下一代智能高性能工业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已开发多款机器人产品并实现批量销售[39] - 机器人核心部件性能提升与产能建设项目已完成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40] - 机器人云平台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已构建混合云架构并开发多款软硬件产品[41] 关联交易 - 公司拟授权境外子公司向参股公司GME提供不超过500万欧元的股东借款[71][73] - 公司拟增加2025年度与埃特智能及其下属子公司的产品销售业务关联交易额度至1,000万元人民币[86] - 埃特智能202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3,799.86万元,净利润691.95万元[91]
专家访谈汇总:激光器芯片国产化加速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4-02 21:15
算力基建带动光芯片需求持续增长 - 全球光芯片市场2023-2027年复合增速预计达14 86%,高速芯片增速显著快于中低速产品 [1] - 中国25G及以上激光器芯片国产化率偏低,美日技术主导,但中美摩擦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1] - 河南鹤壁市以仕佳光子为核心打造光电子全产业链集群,覆盖有源+无源光芯片 [1] 政策引领稀土转型 - 中国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2023年突破81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30EFLOPS(全球第二) [1] - 2021年互联网反垄断政策导致公有云需求饱和,IDC行业供需失衡引发价格战 [1] - AI应用(如DeepSeek大模型)推动需求增长,降低中美技术差距并刺激云服务商投资 [1] - 单机架功率从2017年5 6KW提升至2023年12 8KW,超算中心要求超30KW [2] 电子行业投资分析 - 半导体工艺从28nm向2nm突破,材料创新驱动性能极限 [2] - 电子行业生命周期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渗透率提升是早期核心驱动力 [2] - 苹果通过多样化产品组合(如iPhone到AirPods)覆盖不同生命周期阶段 [2] - AR/VR等早期赛道及半导体技术升级是重点投资方向 [2] 智驾平权开启新时代 - 自动驾驶进入AI融合阶段,20多家车企(比亚迪、极氪等)2025年与DeepSeek大模型深度合作 [3] - DeepSeek通过算法创新降低训练成本,比亚迪"天神之眼"视觉方案推动高速NOA普及 [3] - 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受益NOA需求爆发,特斯拉等靠算法弥补摄像头短板 [3] - 本土供应商伯特利、拓普集团在线控底盘和制动领域实现规模化量产 [3][4] 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 - 2023年中国居民消费率39 6%,显著低于美国(商品23 1%+服务45 8%) [4] - 日本1956-1960年私人消费年均增长8 5%远低于投资增速44 4%,导致产能过剩 [4] - 政策需推动城乡一体化,将补贴从价格端转向收入端(如提高农产品收购价)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