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
搜索文档
宁德时代市值超越贵州茅台,9天猛增3100亿“涨出一个牧原股份”
第一财经· 2025-09-25 19:09
市值表现 - 宁德时代A股盘中最高触及402.59元/股 H股最高触及535.5港元 总市值突破1.83万亿元 超越贵州茅台的1.8万亿元 [1][2] - 收盘时A股报392元/股上涨3.4% H股报532港元上涨5.14% 总市值1.8066万亿元 仍高于贵州茅台的1.802万亿元 [1][2] - 过去9个交易日市值激增3100亿元 相当于一家市值2887亿元的牧原股份 [1][2] 股价驱动因素 - 海外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 头部电池厂2026年订单接近排满 产能利用率接近上限 [3] - 杰富瑞研报显示9月订单量环比激增超50% 预计2026年净利润达860亿元 [3] - 摩根士丹利认为欧洲市场突破和储能领域盈利优势延续 估值具备吸引力 [3] 政策支持 -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提出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 以锂离子电池为主 [4] - 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目标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 [4]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788.86亿元 同比增长7.27% [4] - 上半年净利润304.85亿元 同比增长33.33% [4] 机构持仓 - 2589只基金合计持有5.93亿股 流通市值1496.31亿元 占流通盘13.47% [5]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增持378.79万股至4699.65万股 易方达沪深300ETF新进持股3354万股 [5] 行业趋势 - 新能源与硬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挑战消费与传统制造为主的"传统经济" [1][7] - 美国市值前十企业中九家为科技公司 日本市场科技主导型企业取代金融制造业占据前列 [7] - A股2019年底至今年8月底211只涨幅超300%个股中 电子(34)、机械设备(25)、汽车(23)、电力设备(20)行业占比最高 [8]
基金业绩反弹明显!信心回升,投资者持续入场
券商中国· 2025-09-24 23:13
市场整体表现 - 一揽子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举措出台后A股市场企稳回升,基金业绩回暖,赚钱效应显著[1] - 政策落地后市场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券商营业部单月新增资金量一度超过2023年全年,新增开户数攀升且休眠账户被激活[1] - A股每日交易金额维持在2万亿元以上,经纪业务好于往年[1] - 近一年有783只基金业绩翻倍,亏损的A股基金数量不足10只[1] 投资者行为与情绪 - 具备投资经验的投资者在解套后选择止盈落袋为安、调整策略买入热门股或在专业基金投顾指导下定投基金[1] - 在市场高点入场的基民账户回本后如释重负,有投资者2021年底申购的基金在亏损幅度一度接近45%后回本并收获8.87%收益[2] - 投资者持有的多只基金近一年净值反弹明显并实现盈利,仅个别基金如2022年7月买入的新能源基金仍亏损21%[2] - 8月沪市A股个人投资者新开户数达265.03万户,同比增长165%,较7月环比增长34.97%[3] - 年轻投资者开始加入"养基"大军,各类型权益基金规模出现增长[3] 基金市场动态 - 主动权益基金成为业绩领头羊,重回投资者视野[2] - 赚钱效应解冻基金发行市场,新基金发行开始回暖,招商均衡优选、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因发行首日触及募集规模上限而启用比例配售[2] - 截至7月末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5.08万亿元,较去年8月底增加4.17万亿元[3] - 沉寂多时的权益基金经理迎来"翻身仗",有老将管理超10年的基金净值创下历史新高[1] 基金经理观点 - 基金经理认为以新经济为代表的领域已展现出显著产业竞争优势,长期投资价值不断凸显[1] - 成长风格基金经理表示高成长板块难免伴随较大市场波动,建议理性看待成长风格基金投资机会[3] - 有基金经理希望以穿越牛熊周期的视角为持有人带来相对稳健且超越市场的回报[4] - 有基金经理建议投资者保持信心和耐心,抓住这轮行情机遇,认为这是一轮有望持续演绎的行情[4]
上海百强企业净利润增长24.84% 上榜民企营收合计首破3万亿元 信息技术产业领跑新兴产业
解放日报· 2025-09-24 10:04
上海百强企业整体表现 - 2024年度营业收入总额达10.03万亿元 连续第3年突破10万亿元 [1] - 净利润总额达6655.7亿元 实现24.84%的强劲增长 [1] 榜单排名情况 - 中国宝武和上汽集团稳居前两位 [1] - 中建八局和中远海运排名分别升至第三和第四 [1] - 拼多多和美团首次闯入前十名 分列第七和第九位 [1] 民营经济表现 - 民营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合计首次突破3万亿元 达到3.3万亿元 比上年增加2771亿元 增长率9.26% [1] - 净利润合计2245.5亿元 比上年增加920.7亿元 增长率高达69.50% [1] - 净利润增加额前10名企业中有8家为新兴产业公司 [1] 新兴产业发展 - 新兴产业百强营业收入总额首次站上2万亿元台阶 达到2.2万亿元 [2] - 新兴产业百强净利润1953.7亿元 增长率达到72.47% [2] - 相比2021年首次发布时营业收入总额不足9000亿元 5年来持续高速增长 [2] 信息技术产业领先地位 - 47家信息技术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5万亿元 同比增长19.14% 贡献新兴产业百强近七成营收 [2] - 信息技术公司净利润合计1918.4亿元 增长率88.25% [2] - 11家零售电商企业净利润增幅近90% 是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2] 服务业表现 - 服务业百强实现营业收入4.7万亿元 增长7.57% [3] - 服务业百强净利润5834.9亿元 大幅增长41.14% [3] - 业绩主要得益于零售电商、海洋运输、保险业等行业的良好表现 [3] 制造业转型升级 - 制造业百强整体业绩受黑色冶金、汽车等行业景气度影响有所承压 [3] - 智能终端、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企业经营业绩有所上升 [3] - 这些领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积极因素 [3]
赚钱效应显著 投资者信心回升
证券时报· 2025-09-24 02:50
市场整体表现 - 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出台后A股市场企稳回升,市场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营业部单月新增资金量一度超过2023年全年,新增开户数攀升且休眠账户被激活 [1] - A股每日交易金额维持在2万亿元以上,经纪业务状况好于往年 [1] - 上交所数据显示8月沪市A股个人投资者新开户数达265.03万户,同比增长165%,较7月环比增长34.97% [3] 基金业绩表现 - 受益于行情回升,赚钱效应显著提升,近一年有783只基金业绩翻倍,亏损的A股基金数量不足10只 [1] - 主动权益基金成为业绩领头羊,有基金净值在经历大幅下跌后创下成立以来新高,例如一只2021年底申购的基金在亏损幅度一度接近45%后,不仅回本还收获了8.87%的收益 [2] - 部分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净值创下历史新高,以新经济为代表的领域被指出展现出显著的产业竞争优势和长期投资价值 [1] 基金发行与销售 - 亮眼业绩解冻基金发行市场,新基金发行开始回暖,招商均衡优选、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等基金因发行首日触及募集规模上限而启用比例配售 [2] - 各类型权益基金规模出现增长,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5.08万亿元,较去年8月底增加4.17万亿元 [3] 投资者行为与情绪 - 个人投资者在解套后行为分化,有的选择止盈落袋为安,有的调整投资策略买入热门股,也有投资者在专业基金投顾指导下定投基金 [1] - 年轻投资者开始加入市场,一些投资者持有的多只基金已实现盈利,但部分早期买入的基金如新能源主题基金仍存在亏损,例如一只2022年7月买入的基金至今亏损21% [2] - 基金经理表现更为理性,建议理性看待成长风格基金的投资机会,并以穿越牛熊周期的视角为持有人带来稳健且超越市场的回报 [3][4]
博时基金王萌:从AI+创新药双视角看港股投资
新浪基金· 2025-09-22 11:08
港股市场整体驱动因素 - 港股市场受宏观与流动性影响较大,2021-2023年因外资回流、美元加息处于震荡调整杀估值阶段,2024年起因估值较低、美联储降息推进、美债收益率与美元走弱以及南向资金交易火热而回暖 [1] - 行业层面呈现结构性行情,AI、创新药等“新质生产力”板块获得估值溢价,而金融、能源等传统板块表现偏平 [1] 南向资金趋势及影响 - 南向资金连续27个月净流入港股的趋势可能延续,但流入强度和节奏会因市场环境波动 [2] - 南向资金为内地投资者提供了配置港股科技、生物医药等新经济板块优质资产的机会,这些板块相较于A股同类型公司长期有估值优势且标的更丰富 [2] - 南向资金中的专业机构投资者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扮演基石投资者角色,未来有望成为新经济的价值发现者与长期陪伴者 [2] 企业赴港上市的影响 - A股优质企业赴港上市提升了港股上市公司的多样性与吸引力,吸引国际长线资金关注,并增强内地投资者配置意愿,新股上市初期的高关注度能提升市场活跃度,形成正向循环 [3] - 新消费、核心制造、创新药等领域龙头企业赴港上市大幅推动了港股新经济板块占比,有望形成集群效应,进一步弱化传统行业权重 [3]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影响 - 2024年8月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后,全球流动性改善、资金成本下降,国际资本可能流入港股寻求更高回报,科技股估值压力缓解 [4] - AI、互联网板块可能受益明显,创新药板块因研发依赖资金投入而发展回暖,美元贬值预期与低利率环境也利好大宗商品价格,或带动周期板块受益 [4] AI技术发展的投资机会 - 硬件端方面,AI大模型训练与推理拉动高端AI服务器、GPU需求,港股全球领先的AI基础设施公司是直接受益者 [5] - 软件端方面,拥有强大研发能力与数据壁垒的互联网巨头竞相研发大模型,兼具“算力提供者”与“模型开发者”双重角色 [5] - 应用端方面,AI作为生产力工具赋能现有业务、催生新商业模式,如在互联网平台优化广告投放、智能电动车提升智能驾驶竞争力、医疗健康领域加快药企研发等 [5] 2024年港股AI板块表现 - 以恒生科技指数为例,截至9月12日该指数今年涨幅超30%,9月以来市场回暖,部分龙头AI企业股价创阶段性新高 [6] - 国产大模型技术突破是核心驱动力,提升了市场对国产AI技术的信心,让AI成为互联网龙头企业业绩新引擎,有望推动板块估值重构 [6] 创新药板块驱动因素 - 需求端方面,人口老龄化使老年慢性病医疗支出增加,且疾病图谱变化如肿瘤诊疗需求上升,为创新药提供需求支撑 [7] - 政策端方面,2023年7月创新药审批试点方案将审批时限从60个工作日缩短至30个工作日,2024年1月创新药高质量发展意见优化临床试验审批、加快罕见病药物审批 [7] - 支付端方面,医保局计划2025年发布第一版丙类目录,作为医保目录补充,助力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显著的药品加快进入医院 [7] 创新药企海外权益出售的影响 - 2024年中国本土创新药企授权首付款和收入合计达57亿美元,占全球合作授权总首付比例20%,彰显了中国创新药企的资产价值 [7] - 海外权益出售的良好表现让市场看到研发投入的实际回报,获得国际跨国药企对国内研发技术的认可,推动创新药板块整体估值重塑,2024年板块涨幅显著 [7] - 头部药企管线海外授权并取得高额首付款的消息成为股价重要催化因素,且海外合作带来的未来销售利润分成为企业提供长期增长预期 [7]
招商证券:美国降息推动资金流入香港 推介五大类股份
格隆汇APP· 2025-09-19 16:09
美联储减息对新兴市场影响 - 美联储今年仍有两次减息 每次0.25厘 减息令美国与新兴市场利差收窄 美元走弱 推动国际资本流入包括香港等新兴市场 [1] - 外资对港股在内的中国资产仍处低配状态 减息后料有较大增配空间 [1] - 香港没有资本账户管制 更加直接受惠此轮减息 [1] 港股市场表现与预期 - 港股通常领先A股且提前反应 近期大涨由外资净买入驱动 [1] - 减息后反弹冲高部分资金或先行获利 利率走势存在不确定性 市场预期可能反覆波动 [1] - 港股位于全球估值洼地 叠加中国新经济资产盈利支撑 中长期上行可期 [1] 人工智能及互联网板块 - 继续首推人工智能及互联网板块 仍是港股最具弹性主线 [1] - 建议首选具有自研AI模型能力的阿里巴巴(9988.HK) [1] 中小型增长类股份 - 流动性充裕下有利中小型增长类股份 [1] - 可关注高端制造业 如人形机器人 自动驾驶等 [1] 有色金属板块 - 有色金属确定性较强 受惠美联储减息周期 [1] - 黄金有避险属性 受美元信用受损和全球央行买金带动 [1] - 短期或已反映减息预期 相信回调后可再上行 [1] 创新药板块 - 由下而上精选创新药股 [2] - 减息有利融资环境改善推动研发进展 [2] 出口链相关制造业 - 中美映射链条 美国地产和消费复苏带动内地出口链 [2] - 关注具比较优势强的制造业 如家电和消费电子等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 [2]
国泰海通·洞察价值|农业王艳君/林逸丹团队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9-18 23:09
国泰海通证券 | 研究所 AL HAITONG SECURITIES 林逸丹 王艳君 农业联席首席分析师 行业核心洞察 新经济与养殖周期,景气皆好 --- 价值主张 -- 挖掘产业,格物致知;求索不止,知行合 年度代表作 1、《寻找景气,聚焦宠物新消费和养殖后周期》 报告来源 观点来自国泰海通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报告名称:新经济与养殖周期,中报景气皆好;报告日期: 20250831;报告作者:王艳君S0880520100002、林逸丹S0880524090001;风险提示:大宗农产品 价格波动风险、养殖疫病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关税政策变化、汇率波动。 重要提醒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服务签约客户。因本资料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根据《证 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的要求,若您并非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服务签约客户,为保证服务质量、 控制投资风险,还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我们对由此给您造成的 不便表示诚挚歉意,非常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如有任何疑问,敬请按照文末联系方式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 星标不迷路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所官方公众号 海量研报 | 热门活动 | 视听内容 ...
好激动!区块链平台Figure 上市,工作模式被革新,赚钱又有新方法
搜狐财经· 2025-09-18 19:43
你刷到 Figure 上市的消息了吗?这事儿真的太让人激动了! 9 月 11 号它在纳斯达克敲钟,成了全球首家靠 "现实资产上链" 吃饭的上市公司。 简单说就是把房子、债券这些咱们摸得着的资产,变成代码在区块链上交易。 可别觉得这只是一家公司的小事,它一上市,不光咱们熟悉的工作模式要被革新,连怎么赚钱都冒出新 路子了! 前言 未来新经济是啥? 别看未来新经济听着挺复杂,其实简单来讲就容易理解了。 AI和区块链是两大 "基石",其他所有相关的东西都建立在这俩基础上。 也就是说,未来的新经济,本质是从AI和区块链里 "长" 出来的。 这新经济有两个关键特点。 第一个是 "链上链下深度融合"。 过去25年,咱们的经济模式从全线下,比如逛街买东西、线下签合同办事,慢慢变成2/3线下、1/3线 上。 而未来,很可能会变成2/3还是现实中的 "链下" 模式,1/3变成区块链上的 "链上" 模式。 而且这两种模式会紧紧绑在一起,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从AI和区块链里发展起来的新经济,会给咱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4个关键的大变革。 第二个是 "价值创造主体变了"。 以前咱们赚钱、创造经济价值,主要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比如销售找客 ...
招商证券:港股H1新旧经济极致分化 信息技术、医药、互联网景气度高
智通财经网· 2025-09-18 06:46
总体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全部港股公司收入下降0.9% 非金融石油地产公司收入增长0.5% 恒指成分公司收入增长2.6% 收入增速处于过去7年历史较低水平 [2] - 全部港股公司净利润增长5.4% 非金融石油地产公司净利润增长11.7% 净利润增速好于去年同期且处于历史中值水平 [2] - 港股公司毛利率同环比改善 经营利润率同比提升 ROE达7.0% 同比改善并恢复至历史均值水平 [2] 行业分化特征 - 信息技术行业收入同比增长12.3% 可选消费行业增长8.5% 金融行业增长5.2% 表现最为突出 [3] - 房地产行业收入下降20.9% 能源行业下降9% 公用事业下降4.8% 降幅最大 [3] - 医疗保健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202.9% 信息技术行业增长60.9% 原材料行业增长52.2% 增速领先 [3] - 新经济行业收入增长8.4% 净利润增长31.7% 旧经济行业收入下降2.5% 净利润陷入停滞 [3] 库存周期态势 - 港股整体处于去库存周期 上游产业持续去库存 中下游产业进入补库存周期 [3] - 信息技术 可选消费 医疗保健行业处于主动加库存状态 供需格局良好 [3] - 能源 公用事业 房地产行业仍在主动去库存 处于周期底部 [3] - 通讯服务 原材料行业开始被动去库存 供需格局逐步改善 [3] 资本开支动向 - 绝大部分行业大幅缩减资本开支 房地产 医疗保健 能源行业扩产意愿最低 [4] - 仅电商和汽车板块实现资本开支扩张 但资本开支营收比重未显著上升 属于维持性开支 [4] - 大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明显改善 资本开支意愿更强 中小企业因现金流不佳缩减开支并偿债 [4] 行业景气度分布 - 景气度较高行业包括信息技术 非必需消费品之分销和零售 医疗保健 [4] - 景气度较低行业包括能源 房地产 工业之资本品 可选消费之消费者服务 [4] - 下游产业链 成长性较强 与中国宏观经济联系较弱的新经济行业中报结果较佳 [4] 投资方向建议 - 结合中报业绩与流动性催化 推荐互联网 有色金属与非银三个方向 [1] - 建议重视基本面的投资者关注科技成长股投资机会 [4]
新经济优势凸显!中资券商在港已成“主力军”
券商中国· 2025-09-17 22:48
香港金融市场结构转型与新经济发展 - 香港市场结构转型 新经济已成为发展核心动力 科技与金融成为香港经济增长两大驱动力[2][3][7] - 新经济公司数量占在港上市公司约15% 但占港股总市值约28% 贡献30%交投额 较五年前交投额占比上升八个百分点[1][8] - 生物科技领域发展活跃 自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以来 生物科技企业在香港融资超过2300亿港元 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今年以来累计上升超过80%[9][10] 香港金融市场表现与融资能力 - 今年以来香港新股集资总额约1350亿港元 同比增长近六倍 排名全球第一 其中新经济公司集资额占比超过七成 目前约220家公司正在排队上市 近一半属于科技企业[5] - 上市企业再融资活动活跃 今年至八月底再融资额约3600亿港元 同比增长超过一倍 规模是同期新股集资额两倍以上[5] - 港股继去年上升18%后 今年以来累计上升30% 日均成交额约2500亿元 同比增长1.3倍 参与资金中香港和内地资金与国际资金各占比约一半[5][6] 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发展 - 香港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变革中占据战略位置 特区政府已投入超过2500亿港元推动创科发展 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领域[12] - 科学园和数码港等创新园区已汇聚超过4700家创科企业 培育和支持约20家独角兽[12] - 香港正在构建跨领域协同创新生态 通过金融与科技深度结合提升金融服务效能 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12] 中资券商市场地位与发展机遇 - 中资券商在香港市场已从"参与者"成长为"主力军" 凭借对内地政策与产业逻辑的深刻理解 对香港市场规则的精准把握 对双向投资需求的精准匹配[2][13][15] - 中资券商在跨境投融资、财富管理、投行业务等领域持续发力 助力中概股回流、支持港股IPO、服务"中资出海"企业全球化布局[15] - 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定位不可取代 2024年管理资产总值增长13% 净资金流入增长81% 香港通过强化内地与全球链接巩固"超级联系人"角色[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