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结构性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房地产下调预测:波折而非逆转-高盛
搜狐财经· 2025-05-26 07:14
今天分享的是:中国房地产下调预测:波折而非逆转-高盛 报告共计:24页 中国房地产市场预测调整:短期波折与长期韧性并存 高盛近期发布报告,针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因关税措施升级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调整了行业及开发商的预测,认为市场企稳进 程虽受短期冲击,但长期基本面未改,结构性改革或带来利好。 一、短期冲击与预测调整 受关税升级对就业和居民收入的负面影响,叠加政策支持效果滞后,高盛将一二线城市房价全面企稳时间从原预测的2025年末 推迟6-12个月。二手房市场方面,卖家挂牌价与买家成交价的差价扩大,导致2025-2027年销量预测下调13%,价格预测下调 2%。新房市场因溢价低于周期中值,且国企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新项目占比上升,价格表现相对韧性,但销量和投资预测分 别下调6%和2%。竣工面积预测下调则反映了"保交楼"政策支撑减弱及民企流动性压力。 二、市场分化与区域差异 沿海出口依赖型城市(如东莞、苏州)受关税冲击显著,4月新房销量较3月下降约30%,高于其他城市的25%。相比之下,长三 角和西部核心城市因经济韧性强、贸易依赖度低,表现更为稳健。例如, top-10城市库存去化周期为18个月,新房价格自2024 ...
瑞银上调全球增长预测至2.7%,全球关税环境仍面临三大不确定因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20:09
关税政策与经济预测 - 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并持续一段时间 [1] - 中国政府将推出额外政策措施支持国内消费、地方政府财政和基础设施融资,规模预计相当于GDP的0.5%到1% [1] - 瑞银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2.5%上调至2.7%,因中美经贸会谈取得进展 [2] - 美国经济增长预计将从2025年的2.5%降至0.9% [2] - 美国因贸易领域关税冲击的经济损失从GDP的2.5%降至1.5%,涉及约8000亿美元的关税收入 [2]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 全球关税环境在最终水平、政策不确定性和对经济数据影响方面存在不确定性 [3] - 中国4月对美出口下降20%,但对东盟出口增长20% [4] - 中国4月制造业PMI为49.0%,下降1.5个百分点,非制造业PMI保持在扩张区间 [4] 供应链与出口市场 - 企业因关税不确定性可能暂停短期决策,但长期可能分散生产布局 [5] - 香港在制造业出海过程中具有融资和服务优势 [5] - 欧洲是中国重要出口市场,重要性超过美国,中东和欧洲市场份额上升 [5] - 全球供应链重新配置,中国可通过政策工具应对外部变化 [6] 结构性机会与改革 - 中国出口数据仍显韧性,关税负面影响未明显显现 [4] - 中国可通过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创造结构性机会 [4] - 私营部门在结构性改革和技术创新中具有重要性,推动经济向消费和投资驱动型转变 [6]
探寻全球经济金融发展新路径
经济日报· 2025-05-21 06:49
全球金融与经济发展趋势 -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增速放缓的结构性困境与分化风险,碎片化加剧,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 [1] - 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对全球贸易秩序和国际经济循环造成阻碍 [1] - 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剧,全球金融稳定风险显著增加 [1]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 - 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和稳定锚,坚持多边主义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2] - 中国正从全球治理的规则追随者逐步转向制度改革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 - 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构成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驱动力 [2] 贸易与投资的新挑战 - 贸易与投资的驱动力从传统的经济效益和成本转向产业链多元化、地缘政治和安全性考量 [2] -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抑制企业投资并削弱供应链效率,对全球经济活动与创新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3] - 数字经济需通过包容性政策推动均衡发展,消除数字鸿沟 [2] 政策建议与应对措施 - 短期内应加大财政支出提振内需,扩大社保覆盖以缓冲外部冲击,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3] - 中期财政政策需支持房地产领域调整,长期应推动结构性改革以减少对产业政策的依赖 [3] - 支持外贸企业需短期纾困(税收减免、贷款展期)与中长期发展(创新能力建设、国际市场拓展)相结合 [4] 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 - 中国经济保持稳健但面临结构性挑战,需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4] -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4] - 优化宏观政策实施,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 [4]
欧洲央行执委施纳贝尔:国放宽债务刹车机制释放的资金需明智使用以促进增长,同时应辅以结构性改革。
快讯· 2025-05-20 14:46
欧洲央行政策与财政改革 - 欧洲央行执委施纳贝尔强调国家放宽债务刹车机制释放的资金需用于促进增长 [1] - 资金使用需明智并配合结构性改革以实现长期效益 [1]
日产汽车启动大规模重组:2027财年前全球裁员2万人 将关闭7家工厂
中国经营报· 2025-05-20 05:54
再次启动"自我革命" 财报数据显示,2024财年,日产汽车全球销量为334.6万辆,同比下降2.8%。其中,受日产汽车在华持续调整供需关系影响,以及中国本土品 牌激烈竞争的冲击,2024财年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零售销量同比下降12.2%。与此同时,日产汽车在欧洲市场以及日本本土市场的销量分别 下降2.9%和4.8%。由于新车型的上市,日产汽车在北美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了3.3%。 与此同时,2024财年,日产汽车汽车业务营收为11.3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660.9亿元),营业亏损为216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7.56亿 元)。 日产汽车正处在艰难的业务调整阶段。 近日,日产汽车披露了2024财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日产汽车营收为12.6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287.47亿 元),同比下降0.4%。尽管营收基本持平,但其营业利润同比下滑87.7%至69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4.77亿元),净亏损达到6709亿日元(约 合人民币334.23亿元),2023财年盈利426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2.47亿元),营业利润率为0.6%。 在惨淡的业绩以及转型压力下,日产汽车决 ...
以牙还牙:一个思考后续贸易政策的思路
虎嗅· 2025-05-15 14:48
关税博弈策略分析 - 中美关税博弈属于多次博弈,与欧洲日本首次面对关税威胁的单次博弈性质不同,中国采取的策略基于历史经验[1][2] - 多次博弈中最优策略为"以牙还牙"(Tit-for-Tat),包含四个核心要素:首次合作、即时报复背叛行为、宽容对待转合作方、规则简单清晰[3][5][7] - 中国2025年4月的关税反击完全符合TFT策略特征:设立交流机制(清晰)、对等加税(报复性)、美方合作后立即恢复合作(宽容)、声明不愿打贸易战(友善)[8] 中美贸易战前景 - 关税现状(10%-50%)难以持续,未来大概率双向调整:若美方降税中方将同步降低,若加税则必然对等反击[10][12] - 市场过度定价加税风险,忽视降税可能性带来的预期差:若关税互降将推动联储降息和人民银行宽松,形成风险偏好上升环境[12][13] - 美国已认知中国TFT策略的确定性,这是建立谈判机制的前提,2026年中期选举压力可能促使政策转向[9][10] 结构性改革历史借鉴 - 大萧条后日德英通过货币贬值(放弃金本位)、财政刺激、基建投资实现短期复苏,但长期均付出二战战败代价[15][17][20][21] - 美国通过提高富人税率、内部分配改革等结构性调整实现更晚但更持久的复苏,最终在二战中获得战略优势[22] - 当前贬值、降息、财政刺激等周期性措施有效但需警惕历史教训,结构性改革需平衡短期效果与长期风险[24] 策略对比分析 | 博弈策略 | 核心特征 | 适用场景 | |---------|---------|---------| | 以牙还牙 | 首轮合作+模仿对手 | 多次博弈最优解 | [3][5] | 永远背叛 | 持续不合作 | 剥削"永远合作"策略 | [4] | 永远合作 | 持续合作 | 易被背叛者剥削 | [4] | 随机策略 | 50%概率选择 | 表现平庸 | [4]
大众汽车首席财务官:欧洲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才能使德国计划中的国防和基础设施等投资取得成效。
快讯· 2025-05-13 19:02
大众汽车首席财务官:欧洲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才能使德国计划中的国防和基础设施等投资取得成 效。 ...
社论丨扩大有效需求,畅通供需循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3 01:57
CPI数据与价格趋势 - 4月CPI环比由降转涨0 1% 同比降幅0 1%与3月持平 食品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价格呈现积极变化[1] - 能源价格同比下降4 8% 其中汽油价格同比下降10 4% 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 38个百分点[1] - CPI环比涨幅高于季节性水平0 2个百分点 主要由食品和出行服务价格回升带动 显示扩内需政策效应显现[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CPI涨幅目标为2%左右 要求通过政策改善供求关系[1] 货币政策与供需分析 - 央行强调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为货币政策重要考量 需扩大有效需求并畅通供需循环[2] - 当前总需求偏弱受三因素影响 全球增长动能放缓 经济结构转型期新动能填补需时间 居民消费待提振[2] - 供给端部分行业存在过度竞争 长期投资驱动转化为产能加剧供需矛盾[2] 结构性改革与政策协同 - 单纯增加货币供给可能加剧供求失衡 需深化结构性改革并协调财政 产业等多政策形成合力[3] - 政策组合需兼顾扩内需与供给端高质量发展 避免无序价格竞争 强化民生导向资金投入[3] - 结构性调整旨在改善供求质量 通过增收减负等提升居民购买力 形成经济与民生良性循环[3] - 2025年政策组合拳持续推动 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增强将支撑价格进入合理区间[3]
提升物价,仅仅扩大货币发行是远远不够的
华夏时报· 2025-05-10 15:12
物价运行态势 - 一季度CPI同比下降0.1%,月度涨幅分别为0.5%、-0.7%和-0.1%,食品价格同比下降1.4% [2] - 核心CPI同比上涨0.3%,涨幅比上季度扩大,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2%,涨幅扩大0.2个百分点 [2] - 能源价格受国际油价震荡影响先涨后跌,鲜菜和猪肉价格因春节错月和天气因素波动较大 [2] 物价疲软原因 - 需求端:全球增长动能放缓,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新动能填补传统动能缺口需要时间,居民消费有待提振 [3] - 供给端:部分传统行业缺乏竞争力且难以市场化出清,新兴行业同质化竞争,房地产库存去化周期较长 [3] 货币政策与物价关系 - 央行反驳多发货币能推动物价上涨的观点,指出2008年后主要经济体量化宽松仍面临低通胀 [4] - 2024年末社会融资规模、M2、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7%-8%,超过名义经济增速但物价回升缓慢 [4] - 货币扩张在供过于求环境下可能加剧产能扩张,反而抑制物价回升 [4] 推动物价回升措施 - 需通过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社保等政策协同扩大有效需求,促进供需平衡 [5] - 价格调控思路应从管高价转向管低价,支持高质量发展并防范无序竞争 [5] - 健全社保制度如国有资本划拨养老保险可增强消费信心,缓解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 [5]
独家专访IMF亚太部副主任Thomas Helbling:IMF呼吁各国着力处理自身事务 抓住窗口期推进结构性改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9 18:49
全球经济与亚太地区展望 - IMF下调2025年亚太地区GDP增长预期至3.9%,较2024年的4.6%下降0.7个百分点,2026年预期为4% [2] - 贸易摩擦升级导致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企业投资决策因不确定性而延迟 [2][3] - 亚太地区需通过结构性改革应对老龄化、数字化转型等长期挑战,重点包括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优化和生产率提升 [3][5] 贸易与产业链影响 - 美国新一轮关税政策将扰乱亚太地区供应链,贸易流向可能因政策调整而重新配置 [2][3] - 亚太经济体高度依赖出口,但当前贸易格局变化要求重新评估增长动力,需转向内需驱动 [3][5] - 区域一体化是应对贸易冲击的关键策略,建议减少服务贸易壁垒并加强区域内自由流动 [5][6] 货币政策与金融风险 - 美联储推迟降息导致全球金融环境收紧,亚洲新兴市场需依据本国通胀水平制定货币政策,部分国家如中国、泰国存在宽松空间 [4][5] - 高债务水平挤压财政政策空间,利息支出增加限制生产性投资,削弱应对冲击的能力 [6] - 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风险,亚太国家需强化金融监管和系统性风险缓冲 [5] 结构性改革与政策建议 - IMF呼吁亚太国家利用窗口期推进改革,重点包括数字化、基础设施投资和教育优化 [5][6] - 财政政策需重建缓冲,缩减赤字以应对未来冲击,疫情期间的高赤字水平需逐步调整 [6] -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需结合社会保障强化与劳动力市场改革,延长工作年限并提高老年人就业灵活性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