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
搜索文档
从“好空调”到“健康家”|华南虎啸星城
长沙晚报· 2025-09-19 07:56
公司发展历程与产业布局 - 格力于2010年在宁乡开始产业布局 经过15年发展形成总投资超100亿元 覆盖七大项目的产业集群[3] - 产业范围从家用空调扩展到大型商用空调 冰洗产品 矿用制冷装置 新能源汽车空调和智能家电生态 实现从单一品类到全产业链的跨越[3] - 2022年长沙格力年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 成为湖南省智能家电行业首家百亿级标杆企业[5] 生产基地与生产能力 - 宁乡生产基地约2500亩 是珠海总部以外产品品类最全 研发创新和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综合生产基地[1][5] - 冰箱生产车间实现12秒下线一台晶弘冰箱的生产速度 拥有-38℃超冻锁鲜冰箱和鲜花保鲜冰箱等创新产品[3][4] - 两条90米长脉动式装配线可容纳20台大型设备同时作业 专供八一钢铁的高温制热大型离心机单台整机超过30吨[5] 技术创新与研发成果 - 格力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在钣金车间灵活作业 机器人乐队展示先进技术实力[3] - 2024年底设立格力冷冻冷藏技术研究院长沙分院和格力数科湖南销售中心 为产业升级注入研发与销售双引擎[4] - 2025年3月下线全新矿用制冷装置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矿用防爆空调可将采煤工作面温度降至26℃以下[4] 产业链集聚效应 - 产业集聚吸引35家智能家电产业链配套企业落户宁乡 形成千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5] - 长沙金乡精密管件项目实现配套半径缩短至3公里 解决产业链上游核心部件近地化供应难题[9] 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 - 格力推出医用冰箱产品 实现-86℃至8℃医用温域全覆盖[4] - 2024年4月宁乡首个董明珠健康家开业 展示嫩冻凝鲜2.0技术和智能家电产品[7] - 格力与政府联合推出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 有效刺激市民消费热情[9] 政企合作与营商环境 - 宁乡经开区提供有求必应 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 帮助企业快速解决生产旺季人员缺口问题[9] - 政府提供技术工人转型 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及住房 子女教育等政策倾斜支持[9] - 在项目审批中主动上门办理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等手续 实现4个月建成投产的宁乡速度[9]
中国与贸易伙伴共享发展红利 ——访东盟-中国经济贸易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潘荣德
经济日报· 2025-09-19 06:00
中国对外开放姿态与展会平台作用 - 中国持续与东盟等全球贸易伙伴探索合作机遇,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在自身经济发展同时搭建经贸交流平台与伙伴共享发展红利 [1] - 中国主办的系列大型展会如中国—东盟博览会、服贸会、进博会吸引世界各地企业参与,为东盟国家开拓中国市场、了解中国最新产业趋势提供机会 [1] - 中国以扩大开放为主题举办各类展会,帮助海外企业认识中国在半导体制造、数字化服务等产业的潜力与技术优势,助力东盟国家产业升级和市场拓展 [1] 展会矩阵的具体功能与双边关系深化 - 服贸会聚焦服务贸易和数字经济合作,进博会面向全球进出口贸易,中国—东盟博览会聚焦东盟与中国双边合作 [1] - 中国展会矩阵帮助东盟官员、企业和学者深入了解中国相关领域发展,也成为中国社会接触东盟文化的重要窗口,深化教育、文旅等领域合作 [2] - 中国开放姿态搭建的交流平台拉紧了与东盟的经贸纽带,为东盟产业升级和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助力,推动双边关系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拓展 [2]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电赋能 让产业升级“风光无限”
央视网· 2025-09-18 20:50
新能源装机与发电量 - 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量位居全国首位 装机达到1.45亿千瓦 在总装机中占比52% [1][8] - 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446亿度 同比增长36% [8] - 乌兰察布上半年新能源发电量突破200亿千瓦时 在总发电量中占比超过50% [5] 风电装备制造产业 - 乌兰察布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从四年前的个位数增加到十多家 形成产业集聚 [3] - 当地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厂房从一期扩展到二期 工作人员数量增长3倍 [3] - 风电装备发运需求旺盛 园区内装备排起长龙 [3] 储能技术发展 - 新能源发电催生储能产业快速成长 乌兰察布建立多技术路线实验场 [5] - 实验场采用集装箱形式 测试不同储能技术方案 [5] 算力产业崛起 - 绿电充足供应支撑算力产业发展 数据中心进行上亿用户数据运算 [5] - 建成直连北京传输线缆 数据传输延时仅4.2毫秒 [5] - 全国首个数据中心绿电直连项目在乌兰察布投产运营 [5][6] 绿色氢氨产业 - 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首期项目在内蒙古建成投产 绿氨年产能32万吨 [8] - 项目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40万吨 [8] - 产出全球首张国际认可的"可再生氨"认证 [8] 产业转型与升级 - 绿色电力推动传统产业加快绿色转型 [8] - 新能源发电带动风电装备制造和储能产业集聚发展 [3][5] - 绿电支撑新产业崛起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5][8]
宝丽迪:中国色母粒市场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证券日报· 2025-09-18 20:13
行业前景 - 中国色母粒市场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2] - 色母粒在行业渗透率将会进一步提升 [2] 增长驱动因素 - 得益于色母粒行业的持续增长 [2] - 国家产业升级政策提供支持 [2] - 民众环保意识提高促进市场发展 [2]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 调研桌搬到车间 科技红利注入企业
新华网· 2025-09-18 18:32
政府支持与企业创新 - 大庆市萨尔图区经济和发展改革局工作组深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提供"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升级"的现场服务[1] - 工作组通过生产车间流程观察、研发中心瓶颈询问及企业座谈方式 直接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1] - 政府为企业对接高校专家资源 大庆圣坤林仪表制造有限公司产品产业化收入增长300多万元[1] 企业服务机制创新 - 萨尔图区推行"一企一策"跟踪服务模式 对调研收集问题建立档案进行专项管理[2] - 政府服务从政策传达延伸至需求导向型支持 实现"企业需求在哪儿,服务就跟到哪儿"的持续跟进机制[2] - 通过"萨尔图区成果产业化突破年"活动 搭建企业与高校间的产学研合作桥梁[1]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 政府推动实验室研发成果向生产线转化 促进"新点子"变为"好产品"的产业化进程[2] - 针对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科研团队招不到高端人才"和"成果转化缺资金"等核心问题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1] - 区域产业升级获得政府全方位支持 包括技术瓶颈突破和产业化资金支持等关键环节[1][2]
国网甘肃电力护航“薯”光路
中国能源网· 2025-09-18 17:49
马铃薯加工行业现状 - 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 形成从良种选育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4] - 全市宽粉加工主体达128家 年产能23万吨 产品种类超120种 年产值达65亿元[4] - 马铃薯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产业链延伸至雪花全粉、固体饮料、饼干等多元化产品[4] 企业生产与销售情况 - 甘肃薯香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自动化生产线进行马铃薯薯片加工 开发复合薯片等多元化产品[1][4] - 定西市恒源清真淀粉制品有限公司生产享誉全国的"定西宽粉" 研发即食型土豆鲜粉线上日销量达3000单[1][4] - 马铃薯加工企业当前处于生产旺季 生产线全负荷运转将原料转化为发往全国的产品[1] 电力保障措施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提前优化供电设备 组织人员走访企业统计用电容量并评估设备承载能力[3] - 安排专人对供电变压器进行测温及电流电压测试 对高负荷设备及时更换调整[3] - 台区经理深入车间协助巡视核心用电设备 实现安全隐患即查即消 并培训企业自主维保能力[3] 产业升级与电力赋能 - 马铃薯产业从传统炭火加工模式转变为全程自动化现代化生产 电力保障推动品质稳定可控[5] - 电力支撑串联企业发展与民生保障 为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5] - 电力公司以常态化供电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通过以电促兴支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5]
落地企业超四百家,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亮焕新成果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8 17:19
产业升级是园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围绕北京市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战略部署,南中轴国际文化 科技园锚定"文化+科技"双核驱动方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元宇宙为特色,聚焦数字人、数字 内容、智能交互硬件、数字产业应用等新兴赛道,构建"企业集聚+平台支撑" 发展模式。在园区聚集的 400余家企业中,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分支机构各1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国 高新企业超120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数字人、数字内容等细分赛道蓬勃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初显。 在全球城市发展进程中,老旧空间转型与产业升级是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在保留城市文脉的基础 上实现空间功能重塑与产业能级提升,成为各国探索的关键方向。南中轴(北京)国际文化科技发展有 限公司董事长闫福介绍,回到几年前,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所在地还是华北地区服装批发行业核心枢 纽——大红门服装商贸城。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该地区于2022年10月正式启动升级改 造。项目创新建立了"政企联席会"工作机制,由中关村发展集团与丰台区政府协同发力、联合攻坚,协 商解决重大问题。"大体量城市更新项目从立项备案、规划设计到通过方案审批需要 ...
央企交出顶天立地成绩单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10:53
央企重组整合 - 中央企业数量为100家,“十四五”期间通过市场化方式重组了6组10家企业,新组建和设立了9家央企 [1] - 重组整合旨在服务国家战略、增强产业协同、优化公共服务,例如组建中国星网以建设自主可控的卫星互联网 [1] - 鞍钢集团重组本钢集团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形成“南宝武、北鞍钢”格局,并发挥区域引领作用 [2] - 重组推动同类型业务横向联合与上下游业务纵向整合,解决重复投资和资源分散问题 [2] - 持续推进医药医疗资源整合,通用技术集团拥有医疗机构超过400家,开放床位超过5万张,年服务患者超过3500万人次 [2] 科技创新成果 - 在嫦娥六号、梦想号、奋斗者号、深地一号等大国重器领域取得进展 [3] - 集中攻克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等“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3] - C919大型客机、国产大型邮轮持续擦亮中国制造名片 [3] - 中央企业在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评选中获奖109项,占全国同类奖项总数一半以上 [4] - 央企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2024年达到1.1万亿元,其中近1000亿元投向基础研究,相当于每天投入30多亿元 [5] - 组建23个创新联合体,打破科研单打独斗模式,形成体系化攻坚合力 [5] 研发机制与激励 - 央企拥有144万研发人员,占全国五分之一 [6] - 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考核加分,对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给予“一票晋级”激励 [6] -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6] 经营绩效提升 -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 [7] - 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 [7] - 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到6.7% [7] - 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59.4万元增长到81.7万元 [7]
21评论丨经济新动能加速成长 向好态势仍需巩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06:42
宏观经济总体态势 - 国民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1] -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推动扩内需、优供给、促循环、增动能等政策效应持续显现 [1] -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新动能快速成长,推动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1] 工业生产与新动能 -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 [1] -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1%和9.3%,明显高于规上工业整体增速 [1] - 智能车载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1] - 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品产量保持强劲增长 [2] - 1~8月份民用无人机产量同比增长超过50% [2] - 工业机器人产量保持较快增长 [2] 消费市场与服务零售 -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2] - 1~8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1%,增速明显快于商品零售额 [3] - 旅游咨询租赁服务类、交通出行服务类、文体休闲服务类、通讯信息服务类零售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3] 投资结构与产业升级 - 1~8月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4.4%,显著高于投资总体增速,拉动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 [3] - 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信息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速均达到两位数 [3] - 制造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智能化投入 [3] 政策方向与支持 - 加快既定政策的落地落实,并适时研究出台新的增量政策 [4] - 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加大力度、精准发力,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资金下达到具体项目 [4] - 货币政策应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基调,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 [4] - 投资政策应加大支持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等项目 [4]
“徽”创未来——实探锐意创新转型升级的“皖企样本”
上海证券报· 2025-09-18 03:28
安徽工业经济表现 - 安徽规上工业营收规模从2020年3.8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5.49万亿元 全国位次从第12位升至第6位 占全国比重从3.6%提升至4% [2] - 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2] - 2024年上半年安徽186家A股上市公司中152家实现盈利 占比81.72% 合计营业收入达7220.84亿元 [6] 产业创新方向 - 量子信息 聚变能源 深空探测三大前沿高地引领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2] - 传统产业通过搭载新技术和拓展新领域实现向"新"而行 以"智"提质 [2] - 科产融合不断延展产业边界 [2] 江淮汽车创新案例 - 尊界超级工厂实现15种车身颜色灵活切换的高度柔性化生产线 [4] - 采用自动化AGV小车实现自主导航和原子级质量管理 [4] - 通过跨界跨域融合推动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 [4] 海螺水泥发展模式 - 从山区单体水泥厂发展为世界500强企业 [4] - 通过市场化运作 数字化升级和多元化延伸实现逆势上扬 [4] - 坚持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双轮驱动战略 [4] 楚江新材增长路径 - 连续25年保持经营规模稳健增长 年营收突破500亿元 [4] - 通过三次成功并购延伸产业链至具身智能机器人和核聚变领域 [5] - 聚焦铜加工主业并面向国家高精尖领域发展 [5] 永新股份国际化战略 - 作为软包装行业龙头企业 上市后连续分红21年 [6] - 经营业绩增长十倍 客户包括洽洽瓜子 溜溜梅冻 安慕希等知名品牌 [6] - 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并购组合拳拓展海外市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