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智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以数智技术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5-27 09:03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观点 -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1] - 数智技术通过效率提升、产业重构与治理优化三个方面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 [1] 数智技术提升能源和资源使用效率 - 数智技术构建全域感知、实时反馈的数字化网络,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与优化改变传统生产要素配置模式,提高能源和资源使用效率 [2] - 人工智能具备自学、自适和自主操作能力,能应对生产环节复杂状况并提出科学环保的生产策略 [2] - 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将传统粗放式管理升级为动态优化的精准调控,提升能源转化效率与资源循环水平 [2] - 数智技术精准分析生产活动所需材料及方式,减少对高能耗能源的依赖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2] 数智技术加速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 数智技术嵌入传统产业,通过"解构—重组—再生"进程推动产业结构范式转换,破解重资产产业转型的沉没成本困境 [3] - 数智化基础设施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系统智能调度、循环经济体系区块链溯源等技术矩阵重构能源与资源价值创造方式 [3] - 数智技术推动以绿色生产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发展,知识含量高、资源利用效率好、经济效益优异 [3] - 加大重点领域创新研发力度,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突破与先进技术转化应用,构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3] 数智技术提高环境治理精准性和透明度 - 数智技术整合"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维度技术,形成全域覆盖的立体监测体系,提升污染溯源、生态评估精度至分子级水平 [4] - 天基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气成分、水体污染等宏观数据,空基监测使用无人机填补卫星盲区,地面监测通过物联网传感器采集微观数据 [4] - 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构建多方参与的信任机制,实现政府监管数据、企业排放信息及公众环境诉求的安全共享 [4] - 遥感技术、传感器技术、3D打印技术强化对环境问题的监控、治理和修复,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 [4]
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 让数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新文化的创造
深圳商报· 2025-05-27 01:17
数智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数智技术被誉为"最强大的杠杆",为文化的创作生产、呈现表达、传播宣介、教育传承、遗产保护、消费享用等提供了新工具、新样态、新载体、新技术、新场景 [1] - 数智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变革、治理创新与研究范式转换,为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无限可能 [1] - 信息技术成为支撑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座和演绎文化剧目的重要舞台 [2] 文化数字化建设 - 数据是数智的"源头活水",需高质量推进文化数字化进程 [1] - 持续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数据优势、发展优势 [1]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 需深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方法、工具的研究和开发,加快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 [2] - 注重全民族文化和数智素养的提升,培养富有文化底蕴、熟谙数智技能的文化人才 [2] - 数智技术应服务于人的创造能力提升和新文化创造 [2] 伦理与安全 - 需完善法规与技术体系,用主流价值驾驭"算法",坚持伦理优先,推动价值对齐,建强安全屏障 [2] - 数智技术带来新动力的同时也伴随风险挑战,需引导数智向善 [2]
国务院国资委:要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链领军企业
快讯· 2025-05-26 20:04
实体经济与产业升级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1] - 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 [1] - 加快生产、管理、营销模式变革和流程再造 [1] -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 有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1] - 深入实施产业焕新行动 [1] - 加快培育启航企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 [1]
金十图示:2025年05月22日(周四)新闻联播今日要点
快讯· 2025-05-22 21:23
金十图示:2025年05月22日(周四)新闻联播今日要点 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独立自主大国,是战后 国际秩序的缔造者、建设者,应该加强团结合 作,共同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维护国际贸易 规则和世界经济秩序,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国 际形势越是复杂,中法越要作出正确战略抉择, 共同做维护国际秩序的可靠力量、促进全球增长 的开放力量、引领多边合作的进步力量。 中方 始终视欧洲为多极世界的独立一极,支持欧盟加 强战略自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愿 同欧方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达成更多既造福双 方、也有利于世界的成果。 ● 李强将对印度尼西亚进行正式访问并赴马来 西亚出席东盟 -- 中国一海合会峰会 * 应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普拉博沃邀请,国务院 总理李强将于5月24日至26日对印度尼西亚进行 正式访问。应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总理安瓦 尔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强将于5月26日至28日出 席仕与米四业吉隆坡至门的东盟一中国一母宣云 峰会。 王杰密切协同,在地面科研人员配合支持下,圆 满完成首次出舱任务。此次的出舱任务是将前期 已通过货物气闸舱出舱并利用机械臂转移至中转 位置的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至预定位置,同 时开 ...
中国航油广东公司投运首个航油管道巡查无人机智能机巢
中国民航网· 2025-05-22 13:30
技术突破 - 中国航油在广州管道中心成功实现跨地域远程操控无人机进行全自动巡查,标志着公司在管道智能巡查领域取得技术跨越 [1] - 智能机巢集成了大疆机场2高性能平台与前沿AI技术,具备自动起降、自动充电、气象监测和AI智能识别功能 [2] - 配备的Matrice 3TD无人机搭载广角、长焦和红外相机,能同时呈现可见光和热成像画面,覆盖15km范围内的管道巡查 [2] 运营成效 - 智能机巢自2025年初投用以来已累计执行166架次巡航任务,飞行里程突破1419公里,累计巡查时长46小时 [4] - 相比传统人工巡查,无人机单次作业可节省2.5小时,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和作业强度 [4] - AI智能识别技术有效解决操作人员视觉疲劳问题,能实时精准识别烟火、建筑物占压等异常情况 [4] 战略布局 - 公司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作为重点,推动"长输管线智能巡查系统"等项目落地实施 [5] - 以无人机智能机巢投用为新起点,加速推动数智技术与人工管理的深度融合 [5] - 致力于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广东方案",为民航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5]
在蓉开幕的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上 《世界成都宣言》发布
四川日报· 2025-05-22 08:37
武都水库大坝。水利厅供图 ●这是国际大坝委员会发布的第四个世界宣言 ●会上获创新奖金奖的中国成果,全面应用于白鹤滩、乌东德两座巨型水电站 5月21日,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在成都开幕。作为国际大坝工程领域最具权威与影响力的学 术盛会,大会开幕式发布了《世界成都宣言:大坝在能源转型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简称《世界 成都宣言》),揭示了国际坝工领域面临气候变化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挑战,论述了水库大坝在减缓和 适应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面向未来应对挑战的发展倡议。 据大会主办方介绍,国际大坝委员会之前发布过3个世界宣言:第一次是2008年发布的《世界宣 言:非洲能源与大坝可持续发展》;第二次是2012年发布的《世界宣言:储水设施与可持续发展》;第 三次是2019年发布的《世界宣言:大坝安全》。 作为国际大坝委员会发布的第四个世界宣言,《世界成都宣言》中,关于保障人民免遭洪水灾害和 用水权益、提升粮食安全、推进能源绿色转型、保护河流水生态健康、推进流域系统治理、大坝智慧运 行等方面的论述,与中国关于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转型、江河生态保护的理念高度契合,是中国智 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世界坝工领域的具体 ...
数智赋能农事 “满格”电护好粮仓
中国能源网· 2025-05-20 18:34
无人机巡检技术应用 - 通过三维建模和激光点云数据实现精准定位杆塔部件 巡检效率显著提升 单基杆塔巡检时间缩短至5分钟 [1][3] - 无人机自主巡检系统支持预设航迹导入 实现360度无死角巡视 实时图像回传功能便于地面人员即时分析隐患 [3] - 采用"网格化+无人机"模式累计完成20996户农田机井和51户农田泵站隐患排查 共处置335处电杆倾斜和绝缘老化问题 [4] 数字化配网管理系统 - 配网可视化系统实现变压器运行状态实时监测 通过"智能派单"功能自动下发主动抢修工单 大幅缩短故障响应时间 [3] - 系统在农业灌溉高峰期每周筛查配变三相负荷不平衡/重载过载/电压异常等数据 建立快速联动处置机制化解风险 [3] 农业用电保障措施 - 针对持续干旱天气 优先保障农业用电需求 重点维护灌溉用电设备 护航农田灌溉用电 [3] - 组织服务队深入田间普及安全用电知识 防范私拉乱接风险 确保抗旱浇麦用电安全 [3]
数智技术创新赋能超级矿山(科技名家笔谈)
环球网资讯· 2025-05-12 11:17
矿业数智化转型 - 全球矿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德国提出"矿业4 0" 澳大利亚推行"未来矿山计划" 美国加速矿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中国将智慧矿山列为"十四五"重点工程 计划到2030年实现煤炭智能化开采 重点煤矿区基本实现工作面无人化 [7] - 中国矿产资源禀赋以深地资源为主 煤炭、金属矿产埋深超过1000米的占比达60%以上 例如湖南万古金矿田在2000米深度探获黄金资源量超300吨 新疆哈密发现10亿吨级铁矿 贵州探获6 5亿吨特大型磷矿 [6] - 煤炭仍占中国一次能源生产量的67%和消费的56% 其清洁高效利用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关键 通过超低排放技术 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已低于天然气电厂 智能绿色开采让煤炭成为可清洁高效利用的"最安全、最经济"的能源选项 [8]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团队建立了煤矿智能化技术体系架构 取得关键装备研发突破 推动智能化煤矿示范建设模式创新 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 [5] - 研发自动化钻锚一体化智能化巷道快速掘进系统 大幅提升支护效率 突破掘进机激光、倾角传感器、惯导组合的导航技术与装置 实现掘进装备精确定位 [14] - 构建以万兆网为骨干 混合无线高速接入的超宽带、强实时矿用通信网络 创成高速通讯+井下物联的煤矿综合信息采集、传输平台 [13] - 研发新一代安控系统 建立水害智能监测、采动应力监测、智能通风等7项安全感知系统 监控数据上传时间缩短至毫秒内 实现井下多系统融合与应急联动 [15] 示范应用与成果 - 陕煤黄陵一矿和国家能源神东榆家梁煤矿通过智能化建设 实现工作面常态化无人开采 打造全球无人化开采样板 [7] - 在陕煤集团张家峁煤矿率先开展生产型矿井全面智能化建设 形成覆盖生产、生活、办公、服务各个环节的煤矿综合生态系统 [19] - 在延长矿业巴拉素煤矿建立以5G网络为核心的高速数据传输网 实现安全监控、人员及辅助运输高精位置服务等多任务场景数据统一高速传输 [20] - 陕煤集团柠条塔煤矿开展智能化煤矿机器人集群研发应用 形成集群效应 推进全矿井、全环节、全过程的智能化运行 [20] 未来愿景 - 未来超级智慧矿山将实现全时空多源信息实时感知 全流程人—机—环—管数字互联高效协同运行 生产现场全自动化作业和无人化开采 [22] - 数智技术正在重塑矿业文明范式 未来超级矿山将是数智技术驱动的"资源—能源—生态"智慧综合体 [22]
AI能给国家公园建设带来哪些新惊喜?
中国环境报· 2025-05-12 07:25
数智技术在国家公园治理中的应用 - 数智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管理升级的重要力量,与生态治理、绿色发展、民生服务深度融合,构建能感知、会思考、可优化、善决策的绿色智慧国家公园协同治理体系 [1]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依托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成国家公园24小时监测板块,通过中央显示屏远程实时监测大熊猫、东北虎等野生动物活动 [2] - 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向"天空地"一体化、数据可视化方向发展,打造"天眼+地眼+人眼"数字化生态监管服务平台,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监管新格局 [2] 数智技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 建设生态环境专题库和主题库,打造"智慧大脑",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监管、气候变化等数据资产集成共享,提升协同治理水平 [2] - 探索生态环境由传统"治理"转向数字"智理"新模式,加快大数据智能获取、风险研判、监测预警等功能研发,推动决策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 [2] - 武夷山国家公园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测游客人数和活动情况,强化环境容量管控,保护生态环境 [3] 数智技术推动绿色发展 - 数智技术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国家公园区域生态、生产、生活绿色发展需求契合 [3] - 加强红外相机、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应用,精准生成行政区划、土地情况、动植物资源分布等地理信息图谱,为绿色智慧发展提供基础服务 [3] - 加快数智技术在生态旅游、生态产品、科普宣传等领域的应用,为区域绿色发展和民生福祉提质增效 [3] 数智技术改善民生服务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人兽冲突"预警体系,通过无线红外相机监测、振动光纤、电子围栏等措施,有效识别监测野生动物,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 - 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推动AI技术在社区治理、便民设施、在线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5] - 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群众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养成节水节能、垃圾分类的绿色生活习惯 [5]
让更多人看见云冈之美
人民日报· 2025-05-11 05:30
景区运营与游客数据 - "五一"假期云冈石窟景区首次延长开放至晚上10点,推出"石窟奇妙夜"活动,5天参观人数达22.11万人次,同比增长8.96% [1] - 山东潍坊市博物馆举办"石韵梵音——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借助3D打印等现代技术展示石窟艺术 [1] 文物保护与修复 - 云冈研究院构建"监测—修复—预防"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推动单体文物保护向"山体—洞窟—彩塑"系统性保护升级 [2] - 第6窟经历300多天封闭修缮后恢复开放,展示从局部修复迈向整体保护的努力 [1] - 修复师通过除尘、清洗、病害治理等数道程序恢复壁画和泥塑的历史原貌,时间刻度以年为单位 [2] 数字化保护与技术应用 - 云冈石窟80%洞窟已实现全数字化保全,第13窟数字化重建突破大型单体高浮雕石窟寺整体洞窟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难题 [2] - 第13窟主造像和近3000尊造像化为精度1毫米、数据量500GB的高精度整窟三维模型 [2] - 基于人工智能的造像聚类研究实现133件造像残块在虚拟空间重组,为虚拟修复和流失海外石窟数字化复原积累经验 [3] 创新展览与传播 - 按原比例复制的第12窟"音乐窟"成为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采用积木式拼接便于巡展 [3] - "芥子纳须弥: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将第38窟复制洞窟与沉浸式多媒体结合,创新传播云冈美学 [3] - 三维激光扫描和3D打印技术为展览艺术叙事带来更多可能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