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网联汽车
icon
搜索文档
汽车产业要筑牢“软件安全”防线
第一财经· 2025-07-09 09:16
汽车召回趋势分析 - 2023年上半年汽车召回次数达60次,涉及缺陷车辆506.88万辆,同比增加超百万辆 [1] - 自2004年实施召回制度以来累计召回超1亿辆,召回公告发布频率显著提升(6月连续发布十余起) [1] - 召回原因从传统机械故障转向软件算法、电子电气架构缺陷,软件安全问题成为新焦点 [1] 软件缺陷典型案例 - 某品牌因电子助力转向系统软件问题召回120.68万辆,存在转向助力失效风险 [2] - 另一品牌因电池管理系统软件设计缺陷导致高压电池热失控隐患,可能引发车辆起火 [2] - 智能驾驶系统软件漏洞成为新型安全隐患,部分车企过度营销辅助驾驶功能 [3] 政策监管动态 - 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规范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召回及OTA升级管理 [3] - 市场监管总局将强化部门联动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水平,已有车企因智能驾驶软件漏洞启动召回 [3] - 行业组织密集发声反对"内卷式"价格战,指出低价竞争加剧软件安全隐患 [4] 行业竞争与安全隐患 - 部分车企采用低算力硬件导致数据处理延迟,或缩短系统稳定性测试周期以抢占市场 [4] - 汽车产品速成化趋势明显,软件缺陷改进滞后于功能开发速度 [4] - 行业需在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投入,安全基础薄弱的企业将面临淘汰风险 [4]
乘联分会:6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销量达111万辆,同比增长29.7%;深圳实现无人车全市域覆盖运营丨汽车交通日报
创业邦· 2025-07-08 17:12
乘用车市场表现 - 2025年6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2084万辆 同比增长181% 环比增长76% [1] - 1-6月累计零售10901万辆 同比增长108% [1] - 6月零售较2022年同期194万辆增长7% 呈现超强增长态势 [1] - 新能源乘用车6月零售1111万辆 同比增长297% 环比增长82% [1] - 1-6月新能源累计零售5468万辆 增长333% [1] 深圳无人车发展 - 深圳实现无人车全市域覆盖运营 运营车辆超300辆 [1] - 服务覆盖100多个社区商圈 日均配送量突破10万单 [1] - 服务场景从民生配送扩展至制造业供应链等12类场景 [1] Faraday Future动态 - FX系列B端付费预订总量达4100台 覆盖四大核心领域 [1] - 产品计划2025年底前实现美国首辆车下线 [1] 帕卡召回事件 - 帕卡在美召回56575辆汽车 因车灯系统故障问题 [1]
“特斯拉中国员工4年反馈了3次,美国总部都没当回事”
观察者网· 2025-07-08 16:00
特斯拉在华市场份额萎缩 - 特斯拉5月在华销量略低于4万辆 同比下降30% 而同期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增长28% [5] - 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从2021年初的11%降至4% 比亚迪达29% 小米汽车占据3% [6] - 中国消费者认为特斯拉领先优势不再 本土品牌车型配备更多功能如多块大屏幕 车载冰箱 车内摄像头 [6] 产品策略与中国市场需求脱节 - 特斯拉中国团队4年内3次反馈产品跟不上本土需求 美国总部未重视 [5][9] - 中国消费者期望汽车能与智能手机无缝互联并配备更多娱乐应用 但特斯拉总部认为"非优先事项" [9] - 特斯拉承诺设计中国特色新车但搁置 转而采取"低成本策略"简化现有车型 [10] - Model Y起售价3.67万美元 比比亚迪竞品海豹07贵约1万美元 [10]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受阻 - FSD因数据安全合规问题未能在华推出完整版 [13] - 中国禁止特斯拉将车辆数据传至境外 建设本土超算中心方案因美国政府限制陷入僵局 [13] - 特斯拉试图通过软件更新推送部分FSD功能但被叫停 [14] - 3月推出的FSD免费体验活动也被迅速叫停 [15] 本土竞争对手快速崛起 - 小鹏 比亚迪等已推出先进辅助驾驶技术且价格更具优势 [14] - 比亚迪发布"兆瓦闪充"技术 实现1秒2公里充电速度 [16] - 小米SU7凭借智能互联功能吸引消费者 如语音控制家电互联 [8][9] 特斯拉在中国供应链与新兴领域布局 - 中国是特斯拉最大生产与出口枢纽 贡献全球约半数汽车出货量 [5] - 上海工厂向澳大利亚运送"Megapack"储能电池 [17] - "擎天柱"机器人依赖中国供应商 成本大幅下降 [18] - 中国涌现宇树科技 安吉机器人等初创企业准备与美国竞争 [19]
“闯将南沙”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新高地
科技日报· 2025-07-08 14:54
行业发展现状 - 南沙自贸片区无人驾驶车随处可见,用户可随时呼叫自动驾驶车辆前往广州机场、深圳机场等地 [1] - 小马智行已积累超过4500万公里路测里程,全新第七代自动驾驶车辆在广州、深圳开启路测 [1] - 南沙自贸片区依托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叠加优势,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自动驾驶创新高地 [1] - 2024年南沙自贸片区自动驾驶重点企业总营收达44.21亿元,累计测试里程近900万公里,测试车辆规模占全市20%,应用示范运营里程超500万公里 [3] 政策支持与突破 - 南沙自贸片区2017年成为国内首批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的地区之一,2022年获批广州市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混行试点区,同年全域开放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区域 [2] - 2024年南沙自贸片区率先打造国内首例集载人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联动联运的全空间无人体系示范体验场景 [2] - 2023年9月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开展无人商业化试点,允许主驾驶位无安全员的智能网联汽车开展商业化运营 [4] - 2024年12月推动形成大湾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互认机制 [5] - 2024年一季度修订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运营政策文件,创新发布无人驾驶装备道路测试与创新应用工作指引 [5] 产业链生态 - 南沙自贸片区已形成超千亿级的汽车产业集群,覆盖"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车集成、下游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 [2][3] - 以广汽丰田为基础,以小马智行为牵引,吸引祺迹汽车科技、星河智联汽车科技、大圣科技等一批自动驾驶上下游企业落地 [3] - 共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接近900公里(单向),批复4个联合体开展应用示范运营,累计投放应用示范运营车辆近90辆 [5] 企业动态与商业化进展 - 小马智行打通微信等应用的无人驾驶车入口,推动自动驾驶商业化,打造"自动驾驶+大旅游"跨界合作模式 [2] - 小马智行与优步达成战略合作,无人驾驶车将于今年接入优步平台,与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合作推进无人驾驶车部署 [2] - 小马智行在深圳市宝安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布局自动驾驶车队,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5] - 2家无人驾驶装备企业将场景落地南沙自贸片区 [5] 未来规划与场景拓展 - 南沙自贸片区将拓展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运营场景,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深化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互联互通 [6] - 4月30日南沙"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和智慧交通示范区"正式揭牌,2家企业获颁首批"南沙区无人驾驶装备道路测试牌照" [6] - 未来以政策为牵引、场景为驱动,加速构建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创新生态,吸引国内外自动驾驶企业落地,巩固自动驾驶出租车、卡车、公交小巴、环卫车、物流车等示范场景优势,冲刺千亿级产业集群 [7]
“新央企”将落户重庆 由朱华荣掌舵?长安称未收到正式通知
南方都市报· 2025-07-08 14:40
公司重组与更名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已更名为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并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2] - 即将诞生的"新央企、新长安"为国资委直管的正局级单位,总部落户重庆,由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掌舵 [2] - 新集团名称可能在"中国长安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南方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之间选择,预计月底确定 [2] - 重庆长安、辰致科技等多个正局级单位将纳入新集团统一管理 [2] 业绩与销量 - 2025年上半年全球累计销量达135.5万辆,同比增长6.8%,创近八年新高 [3] - 新能源车型销量44.8万辆,同比增长48.8%,占总销量33% [3] - 海外销量突破30万辆,同比增长49% [3] 新能源与智能化布局 - 自2015年起累计投入超400亿元发展新能源领域,升级智慧新蓝鲸3.0,首创插混、增程一体化技术 [3] - 2025年底将实现固态电池功能样车首发,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 [3] - 已获批全国首批L3级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单位 [3] - 智能化领域累计投入超600亿元,未来十年计划在新兴领域投入超2000亿元 [3] 未来发展规划 - 新增超1万人规模的科技创新团队,打造"可进化的智能汽车机器人" [3] - 致力于海陆空立体出行解决方案,预计2025年底完成飞行汽车试飞 [3] - 2028年实现人形机器人下线应用 [3]
【会讯】2025年7月乘用车市场分析发布会会议通知
乘联分会· 2025-07-07 16:36
会议信息 -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将举行"2025年7月乘用车市场分析发布会",以网上发布形式进行 [2] - 会议报告将于2025年7月8日下午16:00通过微信订阅号(cpca2024)和官网(www.cpcaauto.com)发布 [3] - 协办方包括搜狐·汽车事业部、上海市信息中心、益普索(中国)咨询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 [3] 会议报告内容 - 2025年6月份上海汽车市场上牌情况将由上海市信息中心发布 [3] - 2025年5月价格指数报告将由福蓝汽车发布 [3][4] - 国家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实施成效分析将由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发布 [4] - 中汽协、工信部发声反对"内卷式"竞争的内容由福蓝汽车发布 [4] - 2025年5月份新能源汽车行业月报由威尔森发布 [4] - 2025年6月轻型商用车市场预测研究报告由科瑞咨询发布 [4] - 2025年5月全国二手车市场深度分析由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 [4] - 2025年5月份北京汽车市场分析由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发布 [4] - 2025年6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由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发布 [4]
中部首个两岸(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落户武汉经开区
中国经济网· 2025-07-07 14:50
基地揭牌与规划 - 中部地区首个、大陆地区第二个两岸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在武汉经开区揭牌 [1] - 基地以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为核心载体,打造海峡两岸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标杆 [1] - 《两岸(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5—2027年)》发布,推动两岸汽车产业从"产业链条互补"升级为"创新链条共生""生态体系共建" [1] - 武汉经开区力争到2027年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跻身全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第一方阵 [1] 发展目标与措施 - 到2027年培育三至五家台资合作的研发机构或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推动10项两岸联合技术攻关项目 [2] - 武汉经开区将打造台商集聚核心区,深化台湾优势企业技术人才合作,推动在汉台企转型升级 [2] - 武汉铭祥、广佳汽车饰件等近30家台资企业每年创造产值近百亿元 [2] - 海峡两岸(武汉)车辆技术创新联盟会员已突破100家,今年底有望达到150家,涵盖全产业链 [2] 两岸合作与优势互补 - 台企在精密制造、半导体、电子元器件、车载信息系统、智能传感等方面具备竞争力 [3] - 大陆拥有广阔市场、完整产业体系、强大整车研发制造能力及创新生态和应用场景 [3] - 联盟已促进10余家台资企业与大陆车企达成合作意向 [3] - 东风汽车与台达集团、纬创软件等台企共建智能驾驶联合实验室 [3] - 仁宝集团、骅盛车用电子、建大工业等台资零部件企业进入东风汽车供应链 [3]
一个朴素而热烈的“造车梦” 探访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
金融时报· 2025-07-04 09:51
安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 60年代安徽汽车工业处于手工制造阶段,江淮汽车前身巢湖汽车配件厂用简陋工具敲出安徽第一辆轻型卡车 [1] - 如今安徽汽车工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机械臂、无人运输车和数字孪生技术广泛应用,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 [1] 江淮汽车战略转型 - 江淮汽车与华为合作打造尊界超级工厂,实现数字化研发、绿色低碳智造,工厂配备1800台智能机器人 [2] - 尊界S800超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填补国内空白,上市1个月预订量突破6500台 [2] 安徽汽车产业现状 - 2024年前5个月安徽汽车产量123.57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61.33万辆,均居全国第一 [3] - 安徽汽车行业处于上升期关键期,新能源汽车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亮点 [3] 金融支持措施 - 金融机构为汽车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及银行承兑汇票等支持,工行安徽省分行与江淮汽车合作"碳金融"创新业务 [3] - 截至2024年末供应链融资服务客户5228户,投放金额10.28亿元,现有融资客户5007户,余额6.83亿元 [3] 蔚来汽车发展 - 蔚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采用多项创新技术,包括"魔方"车辆存取平台、"飞地"智能装配岛和"天探"AI检测系统 [5] - 蔚来独创换电补能方式实现3分钟"满电出发",检测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超10倍 [5] 政府支持政策 - 安徽为蔚来提供专业团队指导、产业基础支撑、营商环境保障等系列措施 [6] - 合肥市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实施细则,从创新发展、要素保障、融资支持等多方面支持企业发展 [6] 动力电池产业 - 华霆动力采用柔性生产线和自研设备,最快1小时完成产品线切换,已为约60家整车厂设计动力电池系统 [7] - 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整,集聚7家整车企业和3000余家零部件企业,形成全产业链条 [8] 产业集群规划 - 安徽计划2025年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支持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生态 [8] - 安徽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中心 [8]
拟自建工厂摆脱“大客户依赖” 四维智联冲刺港股IPO
经济观察网· 2025-07-03 23:10
公司概况 - 四维智联是四维图新旗下智能网联汽车平台公司,专注于智能座舱软硬件全栈解决方案,核心产品包括AI助手、Welink3智能交互系统、地图导航等软件方案及各类域控制器 [2][3] - 公司成立于2018年,由四维图新原智能网联业务分拆独立运营,背靠滴滴、腾讯、联发科等股东 [3] - 四维图新持有四维智联27.1%股权,并通过其他实体控制45.32%表决权,滴滴、联发科和腾讯分别持股16.46%、15.83%和4.14% [3] 市场地位与业务表现 - 公司在国内一级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十,市占率仅0.1% [2] - 截至2025年6月,累计交付智能座舱软件解决方案超1590万套、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超155万套 [3] - 公司产品被中国约250家整车厂中的20%采用,并进入15大最畅销乘用车品牌的12款车型供应链 [3] 财务数据 - 2022-2024年累计亏损8.47亿元,平均年度亏损2.8亿元,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仅8988万元 [2]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39亿元、4.77亿元和4.79亿元,同期年度亏损从2.03亿扩大至3.78亿元,亏损占收入比率由37.9%攀升至78.9% [4] - 2024年现金及等价物仅8988万元,金融负债高达2.44亿元,年利息支出超2400万元,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2024年达-1.9亿元 [4] 客户与供应链 - 客户集中度高,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85.9%升至92.2%,其中四维图新和滴滴合计占比超60% [4] - 2024年滴滴贡献收入约17.26亿元,占全年总营收的37.2% [4] - 硬件产品依赖外包生产,包括域控模组、通信模组等,2022-2024年采购成本分别为2.579亿元、2.563亿元和1.823亿元 [6] 研发与竞争 - 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1.131亿元、1.034亿元和2.096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率从21%攀升至43.8% [5] - 研发重点为以算力芯片为基础的舱泊一体解决方案 [5] - 竞争对手亿咖通的安托拉1000SPB舱行泊一体解决方案采用自研芯片,性能比肩高通骁龙8155 [6] 募资与战略 - 公司拟通过港股IPO募资用于研发和自建工厂,以提升生产流程控制力并降低供应链风险 [5][7] - 2024年8月完成B轮融资后估值达40.7亿元,但低于同行博泰车联网的120亿元估值 [4] - 自建组装工厂被视为重要战略,可减少对外部供应商依赖并降低生产成本 [7]
汽车产业变革倒逼车险转型,新老玩家如何破局?
36氪· 2025-07-03 16:00
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 - 2025年3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23.7万辆,环比增长38.7%,同比增长40.2%,渗透率42.4% [1] - 2025年1-2月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66.3% [1]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8.9%,年增速超50% [1] 新能源车险市场现状 - 新能源车险呈现"三高"特征:保费高、出险率高、赔付率高 [1] - 2024年保险业承保新能源车系2795个,赔付率超100%的高赔付车系137个 [3] - 2024年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承保亏损57亿元 [3] 保费价格差异 - 同级别家用车新能源车保费比燃油车高30%-50% [6] - 网约车等营运车辆新能源车首年保费超1万元,续保价格仍达8000-9000元 [3][4] - 部分高风险车型或高里程车辆面临投保难或被拒保问题 [4][19] 行业竞争格局 - 人保财险2024年新能源车险保费508.57亿元,太保产险183.17亿元,两家市占率49.1% [10] - 广汽旗下众诚保险2024年新能源车险保费17.8亿元,占车险业务61.02% [23] - 比亚迪财险2024年车险签单保费13.98亿元,综合成本率308.81% [24] 车企布局保险 - 广汽推出"广汽智驾保险"覆盖五大辅助驾驶场景 [23] - 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均已获得保险牌照 [25] - 小米通过四川银米科技参与筹建财险公司并拥有保险经纪牌照 [26] 维修成本分析 - 新能源车维修成本高体现在外观件造价高、智能化设备昂贵、一体化设计、零配件规模化不足 [17][18] - 动力电池维修或更换费用可能超过车辆残值 [15] - 新能源车运营车辆占比5.5%,显著高于燃油车的0.4% [18][19] 政策监管动态 - 2024年4月监管部门下发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征求意见稿 [14] - 2024年9月国务院文件提出深化新能源车险改革 [14] - 2025年1月四部委联合发布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14] 未来发展趋势 - 预测2030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达5000亿元,占车险总保费近50% [9] - 车企与险企合作可能成为双赢选项,如Waymo与瑞士再保险的数据合作案例 [28] - 智能化时代保险业可能向风险管理者、价值赋能者角色转变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