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治疗

搜索文档
如何保障“干细胞”疗效可靠?——国际新标出炉:由“干细胞”回归“间充质基质细胞”的认知革新
新浪财经· 2025-06-04 17:37
科学发现与身份确认 - 国际细胞与基因治疗协会(ISCT)2025年度会议确认"间充质干细胞"实为"间充质基质细胞(MSCs)",终结30年学术争议 [1][3] - 天士力闫凯境博士团队2025年在《Heliyon》发表里程碑研究,首次明确MSCs与干细胞的分子差异并找到生物标志物 [1][3] - 2022年天士力团队通过单细胞RNA测序+AI技术首次验证MSCs为间充质基质细胞 [3] 行业发展历程 - MSCs疗法始于1991年,最初被误认为干细胞,但因临床疗效不稳定屡次受挫(如2012年Prochymal®被FDA拒绝) [2] - 2016年MSCs发现者Caplan教授提出更名"间充质基质细胞",强调其通过信号分子调节微环境而非干细胞分化机制 [3] - 2024-2025年FDA和CDE先后批准天士力MSCs疗法临床试验,首款MSCs药物Ryoncil®以新名称上市 [6] 产业影响与未来趋势 - MSCs疗法定价达155万美元(约1100万人民币),推动"天价"细胞治疗市场发展 [1][6] - 身份确认消除成瘤性风险,安全性提升,行业从"干细胞回输"转向"间充质基质细胞个性化医疗" [6][7] - 中国天士力成为全球MSCs疗法领军企业,其"同种异体脂肪间充质基质细胞注射液"获CDE临床试验批准 [6]
每日市场观察-20250604
财达证券· 2025-06-04 11:49
市场表现 - 6月3日三大股指小幅收涨,沪指涨0.43%,深证成指涨0.16%,创业板指涨0.48%,沪深两市成交额超1.14万亿元,上涨股票近3400只[1][4] - 6月3日上证主力资金净流入138.72亿元,深证净流入61.22亿元,化学制药、游戏、半导体主力资金流入前三[4] 消息面 - 5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降至48.3,为2024年10月以来首次收缩[5] - 经合组织将2025年美国GDP预期下调至1.6%(之前为2.2%),2026年预期从1.6%调低至1.5%[6] 行业动态 - 碳酸锂市场短期弱势运行,电池级碳酸锂指数价格60456元/吨,环比跌445元/吨[7] - “本源悟空”完成超50万个全球量子计算任务,全球访问量突破2900万次[8] - 辽宁省发布支持冰雪经济发展政策清单,承办冰球等赛事最高补助300万元[9] 基金动态 - 截至5月29日,上百家私募旗下产品出现在97只年内上市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单,合计持有近18亿份[11] - 6月89只基金进入发售期,63只权益类产品占七成[12]
依科赛无血清培养基助力细胞治疗企业降本增效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03 23:12
近年来,细胞治疗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明日之星",在肿瘤、免疫疾病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行业繁荣背后,进口培养基 的掣肘却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隐痛。进口产品不仅价格高昂,更面临中美博弈带来的供应链中断风险,此外,企业在使用进口培养 基的过程中,面临技术服务、定制化响应慢等痛点,导致企业临床申报和商业化进程受阻。 依科赛无血清培养基 性能比肩国际,成本优势显著 依科赛生物深耕细胞培养领域十余年,以"打造细胞培养中国芯"为使命,推出多款国际品质的无血清培养基,直击行业痛点: 提供瓶装、袋装形式,适配封闭式培养系统,GMP车间年产千万升,产能稳定保障供应链安全; 01 卓越性能: 专为T细胞、NK细胞等设计,支持高密度扩增、高活率(>95%),且无血清、无异源成分,性能媲美进口品牌; 02 成本优势: 帮助企业降低临床和生产成本,对冲关税压力; 03 全球合规: 国际品质的无血清培养基,完善的质量资质,FDA DMF备案,符合多国监管要求,助力众多细分领域客户完成中美IND双报; 04 灵活供应: 05 原料国产化: 无需担忧供应源头,自主可控国产化供应链; 全流程变更支持:化繁为简,加速国产替代 在细胞治疗产品 ...
iPSC领军药企通用细胞新药获批中美7项注册临床批件,细胞治疗帕金森病长期随访安全且有效
生物世界· 2025-05-27 07:57
公司研发进展 - 公司自主开发的多款通用细胞治疗新药已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的七项注册临床试验批件,全部聚焦于通用型iPSC衍生细胞新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 - 公司已获批并完成两项国家级备案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均为国内首个,拥有一项美国FDA认证全球孤儿药资格新药,多个国内首个或全球首款新药产品已进入中美注册临床试验阶段[1] - 公司与上海市东方医院刘中民院长团队合作已完成包括全中国首例在内的多例iPSC衍生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患者,此项临床研究为国家两委局正式批准开展的国家级干细胞备案临床研究项目[2] - 临床级iPSC衍生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经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壳核区移植治疗中重度帕金森病患者最长随访期超过12个月,长期临床随访结果显示无细胞疗法相关不良事件出现[2] - 多例受试患者开关期时间及MDS-UPDRS评分量表等关键疗效指标及多项非运动指标均获得显著性改善[2] - 2023年中国首个iPSC衍生细胞药获得美国FDA认证并授予全球孤儿药资格[3] - 2024年中国首个iPSC衍生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国家级备案临床研究获批,完成多例帕金森病患者GCP/GMP级细胞治疗,随访超过12个月,安全性良好[3] - 2024年全球首款iPSC衍生细胞治疗渐冻症的国家级备案临床研究获批,完成包括全球首例在内的多例患者治疗,安全性良好,初步显示可有效延缓疾病进程[3] - 2025年中国首个由国家级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牵头开展的异体通用现货型iPSC衍生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注册临床I期试验用于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3] - 2025年中国首个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的注册临床I/II期试验用于治疗早发性帕金森病[3] - 2025年全球首款异体通用现货型iPSC衍生亚型神经前体细胞新药的注册临床I期试验用于治疗脊髓损伤[3] - 2025年全球首款异体通用现货型iPSC衍生亚型神经前体细胞新药的注册临床I/II期试验用于治疗渐冻症[3] 临床治疗效果 - 代表患者胡某经长期细胞移植治疗后开期时间已显著延长,面部表情趋于正常,讲话流利,四肢无明显的僵硬感,没有明显运动迟缓,肢体也没有抖动[2] - 患者胡某起步行走比较轻松,步态尚可,平衡性良好,精细活动良好,写字使用筷子使用手机正常,洗漱洗澡穿衣系鞋带等完成良好,开期时每天可以工作,可以骑电瓶车上班,能完成收费配药肌肉注射静脉输液等日常工作,可实现步行2-3小时,间断跑步4-5公里[2] - 代表患者李某经长期细胞移植治疗后开期时间已显著延长,在药物开期已基本没有明显的僵硬及抖动症状,日常生活自理及精细活动没有困难,可以正常生活锻炼,也基本能正常工作[2] - 患者李某有很好的心情及精神状态,面部表情正常,讲话比较流利,肢体的僵硬程度明显缓解,四肢基本没有抖动,肢体活动能力正常,也没有明显运动迟缓,没有起步困难,行走步态改善,平衡性正常,精细活动良好,写字使用筷子使用手机正常,洗漱洗澡穿衣系鞋带等日常生活自理活动完成良好,每天早晨可跑步500米左右,再步行3-4公里左右[2][3] 临床试验招募 - 原发性帕金森病注册临床I期试验入组标准包括50-75岁原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男女不限,病史5年以上,要求对左旋多巴治疗有反应性[8] - 原发性帕金森病注册临床I期试验排除标准包括非典型性帕金森病患者,存在剂峰或双相异动症和/或不可预测的关期,严重的精神症状或痴呆,有恶性肿瘤史,有癫痫发病史或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有睡眠呼吸暂停慢性阻塞性肺传染病凝血肝功异常等,对MRI和PET检查有禁忌症,既往接受过细胞治疗或手术治疗帕金森病[9][10] - 早发性帕金森病注册临床I/II期试验入组标准包括年龄18-70岁且病历证明发病年龄18-50岁的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男女不限,病程5年以上,要求对左旋多巴治疗有反应性,接受帕金森药物稳定剂量下治疗仍不能充分控制运动波动[14][15] - 早发性帕金森病注册临床I/II期试验排除标准包括非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处于帕金森病晚期并正在经历严重的致残的剂峰异动症或双相异动症和/或症状不可预测或大幅波动,严重的精神症状或痴呆,有恶性肿瘤史,有癫痫发病史或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有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病凝血肝功异常等,对MRI和PET检查有禁忌症,既往接受过细胞治疗或手术治疗帕金森病[16] - 脊髓损伤注册临床试验入组标准包括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外伤或损伤相关的因素所造成的颈髓C4至腰髓L2脊髓损伤,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分级A B C级,核磁共振提示脊髓损伤,筛选时原发性脊髓损伤发生在14-60天内的脊髓损伤患者,育龄期患者必须同意在试验期间和试验结束后的6个月内采取有效的非药物避孕措施[21] - 渐冻症注册临床I/II期试验入组标准包括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依据修订的EI Escorial诊断标准结合临床表现等诊断为确诊很可能实验室支持的很可能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从首次症状出现至筛选时病程不超过2年,筛选期基线期参与者呼吸功能用力肺活量≥70%预计值[24] - 渐冻症注册临床I/II期试验排除标准包括患者具有神经肌肉无力的症状和体征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无力,患者体重指数BMI<18.5kg/m²,患者仅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症状的原发性侧索硬化症,患有神经或肌肉功能损害的疾病如代谢性肌肉疾病重症肌无力,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且病情未控制的严重的关节炎跛行等疾病研究者评估影响评价的,有气管切开手术史或使用机械辅助通气者,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收缩压>160 mmHg和/或舒张压>100 mmHg[24][25] 行业地位 - 公司取得的突破性研发及临床进展代表我国在开发临床级iPSC衍生亚型神经细胞新药治疗以帕金森病脊髓损伤及渐冻症为代表的重大或危重神经系统疾病方向处于全球同步领先或全球首创地位[4]
恒瑞医药引爆港股!上周7只基金扎堆申报,瞄准科技医药汽车
华夏时报· 2025-05-24 06:11
港股市场动态 - A股创新药龙头企业恒瑞医药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首日开盘涨幅超30%,前日暗盘交易涨幅达30% [2] - 上周共有7只港股通主题基金密集申报,涵盖创新药、科技、汽车等热门赛道,另有8只已申报产品获受理 [2][3] - 港股凭借市场化制度优势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正逐步成为稀缺资产的聚集地 [3] - 国务院及证监会明确支持内地企业赴港上市,2024年推出5项措施优化境外上市备案效率,并推动"惠港5条"政策落地 [3] 创新药板块表现 - 今年以来港股医药板块整体表现强劲,截至2025年5月23日,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累计涨幅为31.8% [4] - 近期多家创新药企披露重磅临床和研发数据,即将召开的ASCO年会为板块提供了短期催化 [5] - 富国恒生港股通医疗保健ETF重点配置方向为创新药、CXO和医疗器械,二季度重点关注创新药企业商业化进展及政策细则落地对估值的提振效应 [5] AI技术发展 - 开源大模型DeepSeek-R1的横空出世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该技术突破可以大幅降低算力侧训练成本 [6] - 在下游AI应用中,具备数据壁垒、拥有落地场景定价权的公司,或AI已经跑通商业化闭环的赛道/公司有望在产业价值分配中获得更大份额 [6] - 互联网平台企业从广义上的"消费股"向真正的科技股转变,估值中枢有望上移 [6] 汽车行业趋势 - 2020年以来国内乘用车市场中自主品牌的渗透率从30%+提高至60%+ [7] - 从全球TOP20汽车集团销售份额变动看,中国品牌的占比从2019年的9.9%快速提高至22.4% [7] - "汽车+机器人"深度融合为车企打开新的业务增长空间,已有超20家国内外车企宣布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 [7] 消费市场变化 - 港股消费板块由服务消费与情绪消费主导,覆盖潮玩、国潮美妆、体验式消费等细分赛道 [8] - Z世代是情绪消费与"悦己经济"的主力,在"消费降级"的主流论调下部分消费者转向"选择性升级" [8] - 港股市场正成为国货品牌出海的重要跳板,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优势能够向全球输出优质产品 [8]
科普|儿童肾病40%与遗传相关,细胞疗法后基因治疗曙光初现
第一财经· 2025-05-23 22:22
基因疗法在肾病治疗中的应用 - 复旦儿科医院徐虹教授团队正在探索将法布雷病基因疗法扩展至肾病治疗领域 目前该疗法已进入IIT(研究者发起研究)阶段 [1] - 法布雷病基因疗法已成功治疗6例患者 随访结果良好 [2] - 中国首个法布雷病基因新药临床试验于2023年3月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启动 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2] CAR-T细胞治疗突破性进展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报告首例多药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接受靶向BCMA/CD70自体CAR-T治疗后 尿蛋白在回输第3个月实现11年来首次转阴 [1] - CAR-T技术此前已应用于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难治性幼年皮肌炎治疗 [1] 儿童肾病治疗现状与挑战 - 系统性红斑狼疮引发的狼疮性肾炎可导致肾功能恶化 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1] - 约40%儿童肾病病例与基因遗传相关 [2] - 基因治疗面临研发成本高和患者支付压力大的双重障碍 需更多资本及社会支持 [2] 疾病背景数据 - 法布雷病在男性新生儿中发病率为1/110000至1/40000 临床表现为多器官功能损伤 [2] - 病因源于a-Gal A基因突变 影响心肾肺眼脑皮肤等器官的神经及血管组织功能 [2]
全球无血清细胞冻存培养基市场前10强生产商排名及市场占有率
QYResearch· 2025-05-22 16:38
无血清细胞冻存培养基概述 - 无血清细胞冻存培养基是一种不含动物血清成分的专用培养液,用于低温条件下长期保存各种细胞类型,具有成分明确、批次稳定性好、降低免疫原性和污染风险等优点 [1] - 该培养基通常含有渗透保护剂(如DMSO)、碳源、缓冲剂和细胞保护因子,能有效维持细胞在冷冻和复苏过程中的活性与生存率,广泛应用于干细胞、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等的科研和临床研究 [1] - 传统含血清冻存液存在批次差异大、潜在病原体污染以及伦理争议等问题,促使研究机构和企业转向无血清培养基 [1] 市场驱动因素 - 细胞治疗、再生医学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兴起推动无血清细胞冻存培养基市场的快速发展 [1] - 监管政策趋严和GMP标准的推广使无血清产品在质量控制和溯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促进其在临床级细胞制备中的广泛应用 [1] - 干细胞、免疫细胞、CAR-T等高附加值细胞产品的需求增长对高质量冻存培养基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推动市场扩张 [1] 市场挑战 - 无血清配方研发技术门槛高,需通过大量实验优化细胞存活率与功能保持,研发周期长、成本高 [2] - 不同细胞类型对冻存环境的依赖性差异大,市场上缺乏通用型产品,限制大规模推广 [2] - 部分用户出于成本考虑仍选择传统含血清冻存液,无血清培养基的价格敏感性较强 [2] - 企业间缺乏统一的产品评价标准和复苏效果对比体系,导致用户选型时信息不对称 [2] 未来发展趋势 - 市场将朝着定制化、高性能和合规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高通量筛选等技术将助力开发针对不同细胞类型的专属冻存配方 [3] - 厂商注重产品的无动物源、无蛋白、即用型特性,以满足临床级细胞制备和自动化生产的需求 [3] - 全球范围内对细胞药物监管趋严,推动企业加快无血清产品的注册与认证流程 [3] - 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将成为未来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3] 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 预计2031年全球无血清细胞冻存培养基市场规模将达到4.1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8.3% [3] - 全球前五大厂商(Thermo Fisher、Merck、Zenoaq、Cytiva、STEMCELL)占有大约70.0%的市场份额 [8] 产品类型与应用细分 - 含DMSO的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约占84.6%的市场份额 [10] - 生物制药公司是最大的下游市场,占据约53.9%的份额 [12]
生物医药ETF(512290)当日上涨1.40%,创新药出海与治疗技术突破驱动行业复苏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0 12:23
生物医药ETF表现 - 生物医药ETF(512290)今日开盘涨幅1.40% [1] - 该ETF跟踪CS生医指数(930726),覆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领域上市公司 [1] - 指数具有高行业集中度和成长性特征,能有效追踪生物医疗产业发展趋势 [1] 生物医药行业动态 - 三生国健等生物制品企业表现活跃 [1] - 迈威生物推进差异化创新研发,核心品种已开展多项关键注册临床研究 [1] - 新产业生物获得C反应蛋白测定试剂盒医疗器械注册证,丰富生化检测产品线 [1] 医药生物出口与创新 - 2025年Q1医药出口额达266.32亿美元,同比增长4.39%,其中对美出口增长9.6% [2] - 2024年约31%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来自中国,合作项目偏向早期阶段 [2] - 中国企业研发效率和质量快速提升,为持续出海创造机遇 [2] 细分领域发展 - 痛风治疗市场潜力大,全球患者预计2030年达14.2亿人,中国将达2.4亿人 [2] - URAT1靶点新药如SHR4640、AR882进入关键临床阶段,展现Best in Class潜力 [2] - 减重领域中国企业在小分子和多肽载体研发取得突破,部分品种已对外授权 [2] - 通用型CAR-T技术如CT0596和TyU19在疗效和经济性上取得突破 [2] 行业发展趋势 - 医药生物行业呈现"创新与内需共振,科技与消费交织"特点 [3] - 生物制品领域需求预期稳增长,供给创新待放量 [3] - 疫苗板块新品种如带状疱疹、RSV疫苗有望驱动下一轮成长周期 [3] - 血液制品行业政策门槛高,"十四五"规划浆站开采推动采浆量提升 [3] 医疗器械升级 - 脉冲电场消融(PFA)等新技术提升手术安全性及效率 [3] - 手术机器人引领临床变革,行业从"制造"向"智造"升级 [3] - 政策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设备更新和招采复苏推动行业回暖 [3]
商业秘密|医疗企业利润承压,转型大健康能否让企业迅速“回血”?
第一财经· 2025-05-17 21:46
行业转型趋势 - 医药企业纷纷转型消费医疗和大健康赛道,包括医美、干细胞治疗等业务,以应对传统医疗赛道的内卷和业绩压力 [1][3] - 科伦药业决定挺进大健康赛道,旗下川宁生物布局抗衰产品如"麦角硫因" [1][6][7] - 2024年截至4月上旬,我国新注册医美相关企业接近上万家 [3] 企业案例与业绩表现 - 四环医药2024年上半年医美板块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66.4%,占总收入34%,主要来自肉毒素"乐提葆" [8] - 冠昊生物2024年细胞技术服务收入占比超10%,涉及自体软骨移植、干细胞储存等技术 [8] - 和元生物成立子公司和元和美,布局干细胞治疗药物及外泌体CRO/CDMO服务,医美收入或将在下半年财报披露 [8] - 川宁生物2024年合成生物学产品收入占比不足1%,远低于生物发酵业务 [7] - 科伦药业2025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滑30%和43%,正押注抗衰产品 [6] 市场需求与商业化 - 海南干细胞疗养单次花费高达百万元,相关企业盈利丰厚 [1] - 医美行业"来钱快",某医疗器械初创公司拓展医美业务后月入几十万,支撑主营业务运转 [4] - 再生医学在医美领域商业化落地较简单,但当前医美技术未达真正再生医学水平,存在监管擦边球现象 [5] 技术与监管动态 - 再生医学涵盖干细胞疗法、组织工程、基因编辑等领域,终极目标是治疗器官衰竭等难题 [5] - 2024年国家药监局发布多项细胞治疗指导原则,规范产业化方向 [9] - 细胞治疗安全性监管机制仍需完善 [9] 业务拓展模式 - 医药企业转型常见模式包括成立新公司、收购贴牌,结合传统业务优势(生产或营销) [3] - 医疗器械公司拓展医美业务被视为"降维打击",部分企业已取得化妆品和保健食品认证 [3]
研判2025!中国再生医学行业产业链图谱、政策、市场规模及未来趋势:先进医疗技术需求不断增长,全球再生医学市场规模加速扩容[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15 09:20
行业概况 - 再生医学是指利用生物学及工程学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组织器官的医学技术,涵盖干细胞、组织工程、基因工程等多领域技术 [1][2] -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358.2亿美元,较2021年200.4亿美元增长78.7%,主要驱动力为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上升 [1][11] - 细胞治疗占全球收入57.7%,组织工程占28.3%,器官移植等领域仍处研发阶段 [14]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包括干细胞采集储存、生物材料试剂(培养基/活性材料)及3D生物打印机等设备 [4] - 中游代表企业有正海生物、冠昊生物、迈普医学等研发生产商 [4] - 下游应用于医疗机构、医美及科研机构,覆盖骨关节炎修复、器官移植、抗衰老等场景 [4] 政策环境 - 美国通过《21世纪治愈法案》加速审批,2023年将干细胞列为生物制造重点项目,目标5年内提升干预效果 [6] - 欧盟通过《先进技术治疗医学产品法规》,日本2014年实施《再生医学安全法》完善监管 [6] - 中国2009年起将干细胞治疗列入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2023年支持北京开展干细胞国际研发合作 [7][11] 市场竞争格局 - 国际龙头强生布局CAR-T疗法,巴德专注细胞修复,盖氏主导口腔再生领域 [16][18] - 国内企业差异化布局:正海生物聚焦口腔/神经外科修复材料,冠昊生物覆盖眼科/整形等多科室 [18] - 迈普医学2024年营收2.78亿元(+20.6%),正海生物2024年营收3.63亿元(-12.2%)但2025Q1回升8.7% [18][20] 技术发展趋势 - 3D生物打印与基因编辑技术融合推动个性化器官制造,iPSCs技术突破免疫排斥难题 [22] - AI算法应用于疾病模型预测,提升治疗精准度 [22] - 干细胞治疗从罕见病向骨关节炎/帕金森等常见病扩展,部分进入III期临床 [24] 市场前景 - 全球再生医学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1255.4亿美元 [12] - 全球约1000家企业参与研发,587项临床处于II期,97项进入III期 [12] - 医美抗衰(皮肤/毛发再生)和康复养老领域成为新增长点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