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财务造假
icon
搜索文档
被控证券欺诈,“最惨CEO”李斌,难上加难 || 深度
搜狐财经· 2025-10-17 18:48
诉讼事件概述 - 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起诉蔚来汽车涉嫌财务造假,CEO李斌及前CFO奉玮被指控证券欺诈[4] - 诉讼消息导致公司股价大幅波动,港股一度暴跌13%,美股大跌超10%,市值蒸发超百亿[4] - 该诉讼源于2022年6月做空机构灰熊的报告,蔚来已多次否认相关指控并完成内部审查[5][13] 财务指控核心内容 - GIC指控焦点在于蔚来电池租赁业务收入确认方式,认为其向关联公司蔚能批量销售电池时一次性确认全部收入不当,应随用户按月付费逐步确认[8] - 2020年第四季度公司营收同比激增133%,从28.5亿元大幅攀升至66.4亿元,GIC指其有夸大收入和利润嫌疑[8] - GIC质疑蔚能独立性,认为其是受蔚来实质控制的空壳实体,若成立则蔚来需合并蔚能财务报表,此前一次性收入确认将无效[8] - 蔚来仅持有蔚能19.84%股权,但通过担保、应收款等安排实际经济利益占比达55%,远超持股比例[11] 公司融资状况与现金流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120.3亿元,同比增亏15.87%,累计净亏损已超过1000亿元[6][26] - 今年已进行多轮融资,包括3月配售融资35亿港元,9月定增募集10亿美元,全年融资超百亿元[17] - 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109.26亿元,融资性现金流净流出9.18亿元,现金储备277亿元仅比一年净亏损额略高[23]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71亿元,较年初减少63.2%,仅够覆盖3个月运营成本[23] 经营业绩与盈利目标 - 公司毛利率降至9.1%,同期理想汽车为20.3%,小鹏汽车达16.5%[26] - 上半年交付11.42万辆,仅完成全年目标26%,单车均价从27.3万元跌至22.4万元,单车毛利从3.3万元降至2.3万元,跌幅30%[27] - 李斌提出第四季度盈利目标,要求三个品牌合计月销5万辆、毛利率达16%至17%[28] - 分析师认为实现盈利需毛利率超17%、月交付规模超7万辆,目前能见度有限[28]
*ST元成严重财务造如何提前避雷?现三大异常 审计机构天健、致同是否需追责
新浪证券· 2025-10-17 18:24
财务造假概况 - 公司2020年至2022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通过虚增越龙山项目成本与产值,累计虚增营业收入2.09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58亿元,虚增利润总额5046万元 [2] - 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1.53亿元,占当期披露金额的21.48%,虚增利润总额3848万元,占比36.6%;2021年虚增营业收入3617万元,占比6.31%,虚增利润总额1109.39万元,占比19.32%;2022年虚增营业收入1916万元,占比5.86%,虚增利润总额88万元,占比1.62% [2] - 2022年未及时调整淮阴项目结算审定单,导致虚增营业收入1416万元,占当期4.33%,虚增利润总额1345万元,占当期24.6% [3] 欺诈发行与监管处罚 - 公司在2022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文件中引用了造假的越龙山项目财务数据,文件编造重大虚假内容,涉嫌欺诈发行 [3] - 证监会拟对上市公司罚款3745.46万元,对5名责任人员合计罚款4200万元,并对实际控制人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1] - 因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上交所将依法启动退市程序 [1] 异常关联交易信号 - 公司与控股股东下属企业共同投资的越龙山开发存在大额关联交易,2017-2021年关联销售金额占当年销售总额比重最高达60.92% [5] - 2021年出现回收款项大幅超过当年收入确认金额的情形,从越龙山开发收到工程款5.22亿元,是同期关联交易确认收入2.56亿元的两倍左右 [6] - 公司于2021年对存在大额异常关联交易的越龙山开发进行剥离 [7] 流动性风险与财务不匹配 - 2021年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0.79亿元,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负债达5.03亿元,出现较大资金缺口 [8] - 在收入持续下滑背景下现金流异常好转,2020年收入下降29.08%但经营现金流由负转正,2021年收入下滑19.84%但经营现金流涨幅达814.21% [8] - 公司于2022年通过定增成功融资近3亿元,为资金压力背景下的外部输血 [8] 审计机构变更情况 - 财务造假年份频繁更换年审审计机构,2020年审计机构为天健所,2021年变更为致同所,2022年又更换为中兴财光华所 [9] - 尽管连续三年财务造假,上述三家审计机构均对公司年报出具了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 [11] - 参考星星科技案例,审计机构可能因出具存在虚假记载的审计报告及未勤勉尽责而被证监会追责处罚 [11]
新加坡国资告了蔚来:租电池是“财务注水”吗?
虎嗅· 2025-10-17 07:37
事件概述 -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在美国法院指控蔚来汽车虚增收入和利润,导致蔚来在港股、新加坡市场和美股的股价均出现超过10%的大幅下跌 [7][8][3] - 此次起诉的核心争议点与2022年灰熊发布的做空报告内容相似,主要围绕蔚来的BaaS商业模式及关联公司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 [13][15][21] 核心指控:BaaS商业模式与财务数据 - 指控认为蔚来通过将电池销售给关联公司武汉蔚能,提前确认了未来7年的电池租赁收入,从而虚增了财报数据 [27][29][30] - 根据做空报告,2021年前9个月,蔚来营收的10%和净利润的95%被认为是通过此方式实现 [22] - 具体影响表现为,此操作使蔚来在2020年第四季度的财报收入从28.5亿元增至66.4亿元,并推动其股价在2021年初达到62美元的历史高点 [31] 关联方关系与公司治理质疑 - 武汉蔚能由蔚来汽车、宁德时代、国泰君安及湖北科投共同出资成立,其主要业务是购买蔚来电池并租给BaaS用户 [24][25] - 质疑指出蔚来在武汉蔚能中拥有55%的经济利益,但将其股权占比控制在20%以下,以避免根据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进行合并报表 [39][40] - 此外,蔚能与蔚来共用电池且未做区分,且蔚能高层管理人员多为蔚来员工,引发对两者独立性的质疑 [35] 公司回应与事件现状 - 蔚来此前已对类似指控进行回应,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内部审查,结论是相关问题不成立 [43] - 公司坚持其BaaS收入确认方式符合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且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询问后未采取进一步行动 [44] - 目前美国法院已暂停审理GIC的起诉,等待此前由其他投资者发起的类似集体诉讼案的判决结果 [48][49] 业务背景 - 蔚来的BaaS方案允许用户只购买车辆而不购买电池,通过每月支付租金使用电池,该方案深受用户欢迎,据财报估算有约60%的车主选择此方案 [17][18][20] - 成立武汉蔚能的官方理由是便于与金融机构合作,并旨在未来发展成为服务多家车企的电池银行 [26]
蔚来又被做空?
新浪财经· 2025-10-16 22:07
蔚来汽车股价波动及诉讼事件 - 蔚来汽车股价今日大跌8.99% [1] - 股价下跌的直接原因是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对蔚来提起诉讼 [1] - GIC指控蔚来通过其关联的电池资产公司武汉蔚能虚增收入 [1] - 该诉讼事件实际发生于今年8月份,但市场在今日才有显著反应 [2][4] GIC指控的背景与性质 - GIC是一家管理资产达6900亿美元的主权基金 [4] - 当前指控被视为2022年6月做空机构灰熊报告的后续 [4] - 灰熊当时的做空报告主要指责蔚来提前确认收入、超额销售电池以及转移折旧成本以美化利润 [4] - 蔚来曾迅速回应灰熊报告,并向SEC提交说明,称其报告毫无价值且包含错误信息 [5] - 此次GIC的指控被描述为旧论重提,缺乏新的证据 [5] 市场其他动态 - 港股市场今日小幅下跌,但南下资金大幅买入158.22亿港元 [6] - 国际金价涨破4200美元/盎司 [7] - 恒生科技ETF份额已超过500亿,并预计未来将突破1000亿 [7] - 中国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及其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组件及分总成,该措施于10月4日通过 [7] - 新凯来子公司发布两款工程EDA软件及新一代示波器 [7] - 印度尼西亚计划采购至少42架中国制造的歼-10C战斗机,总额超过90亿美元 [7]
财务造假触目惊心!这家上市公司被立案,股价连续大跌
搜狐财经· 2025-10-16 19:41
核心事件 - 北交所上市公司路桥信息因财务造假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1] - 公司在2023年度和2024年度的收入利润核算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 导致年度报告财务信息不真实[3] - 厦门证监局已对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 并将相关情况记入诚信档案[3][4] 财务数据更正详情 - 2023年度归母净利润从2255.68万元调整为954.58万元 调减幅度57.68%[5] - 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从2281.19万元调整为372.15万元 调减幅度83.69%[5] - 2024年扣非净利润从1951.6万元骤降至42.5万元 缩水97.82%[5] - 2023年扣非净利润从1770.6万元调整至469.5万元 降幅73.48%[5] - 公司两年间虚增利润总额超过3000万元[5] 市场反应 - 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发布后首个交易日股价下跌6.55% 第二个交易日继续大跌17.24%[6] - 立案调查公告曝光后两个交易日股价分别下跌8.13%和11.45%[1][6] - 2025年10月14日股价报收34.33元 当日跌幅11.45%[2] 投资者索赔 - 索赔条件暂定为在2024年4月22日至2025年9月29日期间买入 并在2025年9月30日及之后卖出或继续持有的受损投资者[7] - 相关责任主体因虚假陈述等证券欺诈行为导致投资者权益受损的 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7]
獐子岛下跌近7%,前三季度预亏2900万元—3500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16 15:27
股价表现 - 10月16日公司股价低开低走 收盘报3.76元/股 单日下跌6.93% [1] 财务业绩 - 公司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为-2900万元至-3500万元 上年同期为-2475.21万元 同比减少17.16%至41.4% [1] - 预计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为-2200万元至-2800万元 上年同期为-3015.49万元 同比变动幅度为27.04%至7.15% [1] - 业绩亏损原因包括控股子公司补缴以前年度企业所得税及滞纳金计入当期损益 减少当期利润 [1] - 三季度鲜活水产品市场价量趋淡 虾夷扇贝业务毛利下降 [1] - 受消费市场结构性变化影响 海参加工品销售不及预期 整体盈利水平较同期下滑 [1] - 报告期内公司对部分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及核销处理 影响当期利润 [1] 税务事项 - 控股子公司青岛前沿海洋种业收到税务事项通知书 核定其2019至2021年度合作育苗业务所得不符合税收优惠规定 需补缴企业所得税1063.51万元及滞纳金872.31万元 [2] - 该子公司已先行补缴2022年度企业所得税155.73万元及滞纳金62.75万元 截至公告日上述税款及滞纳金已全部缴纳完毕 [2] - 补缴税款事项不属于前期会计差错 不涉及前期财务数据追溯调整 [2] - 补缴的税款及滞纳金将计入2025年当期损益 预计减少公司2025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49.49万元 [2] 公司背景与股权变动 - 公司成立于1992年 于2006年在深交所上市 总部位于辽宁大连 所属行业为水产养殖 [2] - 公司曾因扇贝逃跑事件引发轰动 2016年至2020年多次财务造假 原董事长总裁多人获刑 [2] - 2024年11月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大连盐化集团有限公司 实际控制人仍为大连市国资委 [4] - 大连正在组建海发集团 明确将把核心企业獐子岛提质打造成行业龙头企业 [4]
曾卷入财务造假风波,艾为电气行业老大地位存疑
公司IPO与业务概况 - 深圳艾为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冲刺创业板IPO,拟募资9.3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高压控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及研发中心等项目[3] - 公司主营业务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高压控制器产品的研发与销售,直接客户为整车厂的电动压缩机及PTC一级供应商,产品最终应用于吉利、理想、奇瑞、广汽等新能源车企[3] 行业地位与市场质疑 - 公司自称是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高压控制器第三方供应商,2024年其电动压缩机控制器以约13.35%的市占率位列第一,PTC控制器以约5.23%的市占率排名第二[6][7] - 但其行业领先地位的可比性存疑,公司列出的同行可比公司(如儒竞科技、联合动力等)在产品类型、下游应用、产业链地位方面存在差异,且儒竞科技并未将公司列为可比公司[6][8] - 公司产品类型相对单一,热管理高压控制器产品报告期内贡献收入占比均超99%,而同行儒竞科技还涉及暖通空调等领域,联合动力也有布局车载电源、电驱领域[8] - 公司营收规模远低于同行,报告期内营收为数亿元级别,而同行联合动力营收达上百亿元,富特科技、威迈斯等企业收入也在数十亿元级别[9] 产业链地位与财务表现 - 公司在产业链中处于二级供应商地位,主要客户为Tier 1,不直接与整车企业交易,而可比公司多为Tier 1,直接与整车企业交易[11] - 公司主要客户的信用周期为收到发票后60-90天,部分为120天,而Tier 1级别的同行(如威迈斯、富特科技)主要客户信用期一般为30天至90天,显示公司回款周期相对较长,在供应链中地位较低[12] - 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合计占比分别达97.85%、93.31%及84.52%,客户集中度较高[14] 客户依赖与竞争风险 - 公司客户集中度高,主要依赖于下游Tier 1客户,若主要客户经营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调整采购策略,可能导致公司订单减少[14] - 公司前五大客户中包含竞争对手上海金脉电子,2023年向其贡献收入达2718.27万元,而上海金脉电子在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PTC控制器市场占有率为16.10%,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15] - 公司面临被Tier 1整合或替代的风险,监管亦关注此风险并要求公司说明[15][17] - 同行联合动力指出,部分主机厂为稳定供应链和控制成本,正通过自建产线或设立子公司等方式布局动力系统,独立第三方供应商需打造技术和制造能力壁垒以扩大市场份额[18][20] 财务数据与历史问题 - 公司曾因财务数据造假被财政部点名,其审计机构巨源立德会计所在审计公司2022年财务报表时未实施必要审计程序,编造事由出具虚假审计报告[22] - 财政部处罚报告显示,公司2022年多项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包括虚减货币资金1375.96万元(虚减比例89%)、虚减应收账款2024.70万元(虚假比例25%)、虚减应付股利3800万元(虚假比例100%)等[22] - 尽管IPO审计机构已更换为信永中和,但公司招股书中2022年的部分财务数据仍与财政部披露版本存在百万元级别差异,例如应收账款财政部披露为8098.81万元,招股书为7870.47万元;研发费用财政部为1776.14万元,招股书为1151.24万元等[23] 股权结构与代持风波 - 公司实际控制人梁向辉与早期发起股东韩光因股权代持问题引发纠纷,公司设立时梁向辉为专注技术研发,委托韩光代持95%股权[24] - 相关代持纠纷已引发仲裁和诉讼,截至目前程序尚未完结,但公司声称未决诉讼及仲裁不影响当前公司的股权清晰及控制权稳定性[24][25]
*ST元成2跌停 财务造假被罚近8000万元面临被强制退市
中国经济网· 2025-10-14 17:15
公司财务造假事实 - 公司2020年至2022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通过虚增越龙山项目成本和产值,累计虚增营业成本1.584亿元、营业收入2.089亿元、利润总额5046万元 [4] - 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1.536亿元,占当期披露金额绝对值的21.48%,虚增利润总额3848万元,占比36.60% [4] - 2021年虚增营业收入3617万元,占比6.31%,虚增利润总额1109万元,占比19.32% [4] - 2022年虚增营业收入1917万元,占比5.86%,虚增利润总额88.6万元,占比1.62% [4] - 公司2022年未及时将淮阴项目价审差异入账,虚增营业收入1416万元,占比4.33%,虚增利润总额1345万元,占比24.60% [5] 欺诈发行行为 - 公司在2022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文件中引用了虚假的越龙山项目财务数据,编造重大虚假内容 [7] - 2022年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2.845亿元,发行价格7.01元/股,发行数量4059万股 [13] 监管处罚与法律后果 - 中国证监会认定公司行为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自2025年10月13日起被叠加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1] - 浙江证监局拟对公司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合计3745万元罚款,其中因年报虚假记载罚款900万元,因欺诈发行罚款2845万元 [9][11] - 公司实际控制人、时任董事长祝昌人被处以合计2800万元罚款,并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9][11][12] - 其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周金海、姚丽花各被罚款500万元,余建飞、陈平各被罚款200万元 [9][11] 市场表现与影响 - 公司股票在2025年10月13日、14日连续两天跌停,跌幅分别为4.85%和5.10% [3] - 公司目前处于破发状态,2017年IPO发行价格12.10元/股,募集资金净额2.672亿元 [12] - 公司两次募资(IPO及非公开发行)合计募集资金5.870亿元 [14]
证监会、最高院联动出手保护投资者!另多家公司财务造假事实曝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16:50
监管政策动向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公司法》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提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时,董事及高管应退回超额薪酬或股权,并规定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财务资助行为可被认定为无效[1][3] - 中国证监会与财政部就《证券期货违法行为吹哨人奖励工作规定》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对吹哨人按罚没款金额的3%给予奖励,每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同时规定了对提供虚假信息的吹哨人的惩治措施[1][3] 上市公司信披违规案例 - ST天圣因2017年和2018年年度报告存在财务指标虚假记载及未及时披露关联交易,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司股票自2025年9月15日起被叠加实施其他风险警示[4] - 南新制药因涉嫌年报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公告后两个交易日内股价累计下跌超过30%[5] - 科净源全资子公司违规对外提供担保1.5亿元且未及时披露,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相关担保已于2024年3月31日前全部解除[6] - 白银有色因在2019年至2024年年度报告中未披露30亿元理财产品的具体情况,导致信息披露存在重大遗漏,被责令改正、警告并处以400万元罚款[7] - 海南华铁公告终止2025年3月签订的含税36.9亿元算力服务协议,因协议未产生实际采购或交付,引发监管关注,消息公布后股价连续跌停,累计跌幅达20%,第三个交易日开盘价7.06元,较前日下跌9.9%,换手率高达23%[8] 投资者索赔初步条件 - ST天圣潜在索赔区间为2018年4月23日至2025年1月8日期间买入,并在2025年1月9日及之后卖出或持有的投资者[9] - 南新制药潜在索赔条件为部分在2025年9月30日及之前买入,并在2025年10月1日及之后卖出或持有的投资者[9] - 科净源潜在索赔区间为2023年12月8日至2024年4月29日期间买入,并在2024年4月30日及之后卖出或持有的投资者[9] - 白银有色潜在索赔区间为2020年4月30日至2025年9月10日期间买入,并在2025年9月11日及之后卖出或持有的投资者[9] - 海南华铁潜在索赔区间为2025年3月5日至2025年9月30日期间买入,并在2025年9月30日及之后卖出或持有的投资者[9]
南新制药频繁会计差错是否为财务造假?大股东广州乾元在暴雷前夕抛出减持计划
新浪证券· 2025-10-14 12:06
立案调查与会计差错 - 公司因涉嫌年报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3] - 2023年会计差错更正调减收入2453.97万元 占2023年营业收入的3.4% [4] - 会计差错导致净利润由更正前的约595万元变为亏损超千万元 调整金额超1600万元 为调整前利润的近三倍 [4] - 2020年存在多确认收入情形 2021年发生的销售退回6644.17万元应调减2020年收入5897.50万元 占2020年营业收入的5.42% 但公司直至2023年4月才进行追溯调整 [6] 股价异动与资本运作 - 公司股价在7月涨幅超100% 但截至10月13日股价为7.97元/股 较8月相对高峰时缩水近六成 [1] - 7月30日公司公告筹划购买资产事项 8月26日公告拟以现金不超过4.8亿元收购未来医药资产组 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7] - 公司在9月30日遭立案调查的同时终止了上述重组方案 [8] - 暴雷前夕大股东广州乾元于9月25日抛出减持计划 拟在2025年10月至2026年1月期间减持不超过823.20万股 占公司总股本的3% [8]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1年的7.44亿元持续波动 2024年上半年营收为6184.63万元 同比减少71.28% [9][10] - 归母净利润自2021年起持续为负 2021年至2024年分别为-1.62亿元、-0.79亿元、-0.11亿元、-3.57亿元 [9]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4000.23万元 同比减少493.23% [10] 行业环境与经营挑战 - 制药行业面临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持续推进带来的竞争压力 第十批化药集采于2025年4月落地 规则变化导致竞争更加激烈 [11] - 行业内同质化竞争严重 仿制药领域扎堆 企业为争抢份额压低价格导致毛利率下滑 [11] - 流感流行周期较往年明显缩短 影响了公司相关产品的需求释放周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