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碳
icon
搜索文档
“加减”之间见真章 | 大家谈 如何当好“碳路先锋”
中国化工报· 2025-09-16 10:26
在实现"双碳"与降低成本双重目标下,化工企业的节能行动不是环保合规的"附加题",而是企业生存发 展的"必答题"。化工企业要在复杂的生产体系中精准"做减法"、科学"做加法",破解节能不增效、降本 难持续的困境。 三是排放"做减法",价值"做加法"。在环保政策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化工企业的"减排"已不再是单纯 的"合规成本",而是可以通过"变废为宝"延伸产业链条,在"排放减法"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加法",让"废 弃物"成为新资源。扬子石化近3年内投入环保废气废水治理设施项目69个,采取前置介入模式从装置源 头压减总量超50%以上,同时建立污水回用系统,减少新鲜水取用,年回用水资源2000余万吨,排江量 减少五成。 一是成本"做减法",效益"做加法"。化工企业成本链条长,涉及环节多,隐性浪费往往藏在流程细节 中。成本"减法"绝非简单地压缩投入,而是通过流程优化砍掉冗余环节,激活资源价值,将节省的资金 与精力投向高价值领域,实现"减冗余"与"增效益"的双向转化。扬子石化在物资供应中,推行"需求驱 动型"计划申报管理,通过小批量、多频次配送,确保物资"到货即能用、用完无剩余",避免各类物资 的库存积压和长流程周转。 二是能 ...
兴业银行厦门分行落地福建省首笔 融资租赁ESG挂钩贷款
金融界· 2025-09-16 10:26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 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与象屿金象合作落地福建省首笔支持融资租赁的ESG挂钩贷款 [1] - 贷款利率与企业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三大维度绩效表现挂钩 [1] - 贷款资金用于支付储能项目租赁物购买价款 [1] 公司ESG表现 - 兴业银行明晟ESG评级提升至AAA级 [1] - 公司连续六年获得境内银行业最高评级 [1] 战略发展方向 - 创新模式形成ESG价值发现与银租生态共建的良性循环 [1] - 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1] - 未来将继续围绕国家双碳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1]
服贸会全球绿色经济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多方共议绿色转型与创新发展
中国化工报· 2025-09-16 10:18
绿色经济发展论坛核心观点 -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绿色经济发展论坛围绕绿色转型与创新发展开展交流研讨 重点包括产业绿色转型 资源循环利用 节能降碳与环保产业 AI赋能等新业态新模式 [1] - 强制碳市场扩容可满足碳市场发展需求 构建碳减排激励约束新格局 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 催生碳核查 碳金融等新兴领域 为企业带来新增长点 [1] - 企业需提前规划并主动适应强制碳市场扩容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 循环经济实践与规划 - 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循环经济实践经验 未来将建设一体化绿色产业平台 全面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 [1] - 园区重点聚焦城市矿产开发 废弃物零填埋 再生资源跨境流通等领域 打造大型城市绿色治理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国方案 [1] 能源集团绿色转型路径 - 国家能源集团绿色低碳转型围绕四方面开展:参与零碳园区建设 分区域级 园区级 企业级推进低碳项目 推动传统能源转型 落地生物质耦合与污泥掺烧技术项目 [2] - 能源转型需统筹多学科技术 低碳建设需集成技术转化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 [2] AI与绿色能源融合 - AI作为绿色能源与装备制造转型核心引擎 可提升绿色能源生产效率 推动全链条智能化 实现降本增效与零碳目标 [2] - 华电集团正在构建AI+应用创新体系 推动AI与能源深度融合 [2] 国际合作与ESG发展 - ESG中环境是关键要素 中国是最早推动低碳发展的国家之一 [2] - 一带一路被定位为低碳项目孵化器 期待中法企业在绿色经济领域共享技术与利益 [2]
沪光股份:一根线束背后的汽车零部件行业蝶变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16 00:11
公司发展历程 - 1988年创立深耕线束行业37年 2000年进入上汽大众供应链获A级供应商资质 2008年启动智能制造转型 2015年切入新能源线束赛道 [2] - 2020年登陆A股市场成为发展里程碑 2023年整合上下游资源延伸连接器产业链 打造线束加接插件一体化供应能力 从零部件供应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2] - 2024年上半年取得奇瑞汽车等重要项目定点 切入无人机电动割草机人形机器人等新领域线束业务 实现小批量供货并构建1加N发展格局 [3] 资本运作与业绩表现 - 2024年初审议通过昆山泽轩汽车线束部件生产项目结项 将节余募集资金用于上海技术研发中心建设 研发中心大楼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6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3] - 推出昆山泽轩汽车整车线束生产项目已取得注册批复 用于扩大新能源汽车线束生产规模 全面布局特种线束产品 [3] - 营业收入从2020年15.31亿元增至2024年79.14亿元 归母净利润从7422.82万元增长至6.70亿元 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6.30亿元同比增长6.20% 归母净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8.40% [4] 技术研发突破 - 实现铝代铜技术在乘用车规模化应用 线束重量显著降低且电气性能稳定 打破外资高压线束轻量化技术垄断 [5][6] - 2024年研发费用达2.58亿元同比增长23.46% 成功研制覆盖40A至600A全系高压连接器 2020年至今累计研发投入近10亿元 [6] - 专利信息有164条覆盖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等关键领域 依托线束技术共通性实现新兴领域突破 包括无人机线束低空经济领域交付百驾A系列A50系列整机线束 开发C型机电池包线束 获得FF航空吨级无人机线束订单 [6] 智能制造体系 - 构建覆盖生产全流程的智能系统 研发全系高压线束设备 推动超声波焊接等关键工序自动化生产 [7] - 开发小平方铝线全自动化加工设备并达成量产 创新智能控制算法与数字化系统 完成多厂区安全建设ERP加MES升级 构建数字孪生车间与升级供应链平台 [7] - 形成基建生产供应链三级联动 加速智能决策数字化转型 2024年8月设立全资子公司聚焦机器人产业 规划一中心四平台深度参与机器人产业链布局 [7] 全球化战略布局 - 2013年在欧洲设立工程中心 2017年德国子公司成立 2022年罗马尼亚首家海外工厂建成 有效降低跨国物流成本缩短交付周期 推动欧洲车企本地订单增长 [8] - 2024年境外收入达2.28亿元同比增长229.41% 2024年上半年设立香港子公司探索新兴市场投资机会 [8] - 国内采用属地化生产加快速响应模式 重庆子公司定向服务赛力斯集团 宁波工厂高效对接华东车企 [8] 绿色转型与未来规划 - 通过环保材料应用与轻量化设计推动铝代铜技术规模化落地 依托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优化绿色制造体系 借助3D打印技术提升研发生产效率 [9] - 部署光伏系统并参与绿电交易全方位节能减排 目标打造行业领先零碳工厂 [9] - 规划2025年营收超100亿元目标 将在新能源智能网联人形机器人领域持续突破 国外工厂部署高标准自动化产线构建大数据监控体系 [9]
建研设计(301167) - 301167建研设计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5
2025-09-15 23:26
竞争策略与差异化优势 - 聚焦五大专项建筑设计领域:医养建筑、教育建筑、高品质住宅、产业园区、城市更新 [2] - 围绕双碳目标开展技术研究:光伏建筑一体化、低碳园区、储能技术、充电站设计等领域 [2] - 通过并购拓展业务范围:新增工程质量检测、合同能源管理、数字孪生、智能化系统集成等多元化业务 [2] - 完善全国服务网络布局:设立皖南分公司、重庆分公司、南京分公司等分支机构覆盖上海、重庆、成都、南京市场 [2] 新兴业务发展状况 - 新兴设计与咨询业务占比12.99%但毛利率达22.31% [3] - 新兴业务营收增速高于常规建筑设计业务 [3] - 核心方向: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建筑节能与低碳设计咨询 [3] - 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拥有9项发明专利、7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和18项软件著作权 [4][5] 投资者关系管理措施 - 2021-2024年度现金分红比例持续提升:23.80%、24.30%、40.56%、43.17% [4] - 实施市值管理制度并细化执行流程 [4] - 董事、监事及高管任职期内未减持股份 [4] - 控股股东两次延长限售期 [4] 技术创新与资质优势 - 获得多项资质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 [4] - 参与标准制定:参编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主编47项安徽省地方标准 [5] - 建立专业研究平台: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建筑消防研究中心、安徽省徽派建筑重点实验室 [4] 业绩改善计划 - 重点发展绿色建筑、建筑节能、装配式建筑、数智建造等政策导向业务 [6][7] - 拓展产业链延伸业务:设计牵头EPC总承包、全过程咨询、合同能源管理等 [6][7] - 强化设计主业竞争力:提升作品品质、科研创新能力和全链条服务水平 [6] 业务分类与统计方式 - 项目按业务类型划分:常规建筑设计、新兴设计与咨询、EPC业务、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检测等 [7] - 未按政策支持领域(西部开发、乡村振兴等)进行项目统计 [7]
哈空调:围绕三大市场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
证券时报网· 2025-09-15 21:17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空冷业务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专注于石化空冷器、电站空冷器及空调暖通设备的设计、制造和服务 [1] - 服务领域涵盖石油化工、电力能源、钢铁冶金和煤化工等行业 客户包括五大发电集团、国家管网集团、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企业 [1] -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国际市场突破 大型国际项目集中落地 国际化地位显著提升 [1][5] 2025半年度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5.49亿元 同比减少22.53%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4.31万元 上年同期为890.2万元 同比由盈转亏 [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51.1万元 上年同期为-361.97万元 [2] - 基本每股收益-0.02元 业绩变动主因销售收入减少、其他收益减少及期间费用增加 [2] 环保技术优势 - 空冷器通过空气冷却减少对冷却水依赖 大幅降低水资源消耗 [3] - 无需化学药剂 避免水体化学污染 相比传统水冷系统更具环保优势 [3] - 结构简单制造能耗低 运行阶段减少水泵等设备能耗 间接降低发电污染物排放 [3] - 通过降低能耗减少化石燃料消耗 有效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排放 [3] 技术研发与战略规划 - 持续优化产品设计与生产工艺 构建降本增效的技术创新体系 [4] - 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与新型工业化要求 推动清洁能源装备和智能制造领域突破 [4] - 未来聚焦石化、电站及国际三大核心市场 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 [4] - 石化领域重点拓展新能源材料、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及高端装备制造 参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项目 [4] - 电站业务深化"双中心"区域布局 推进煤电联产技术创新与能效提升 开发大容量机组冷却系统与老旧机组改造市场 [4] 国际化发展 - 持续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布局 深化与跨国企业战略合作 [5] - 通过技术标准输出与本地化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 [5] - 针对全球能源转型趋势 推进定制化解决方案 构建涵盖技术咨询、系统集成、运维保障的国际化服务体系 [5]
冀东装备(000856) - 2025年河北辖区上市公司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暨2025年半年报业绩说明会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15 19:17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39亿元 同比增长8.09% [5]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106万元 同比下降37.56% [5] - 北方地区业务占比81.66% [7] 产品与技术 - 水泥立磨电耗低于23kWh/t 较传统球磨机节电30%以上 [3] - 新型高效篦冷机已获8项专利 [3] - 具备日产2000吨至12000吨水泥生产线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6] - "高效节能立磨系统"获2024年建材机械行业技术革新一等奖 [6] - 子公司金隅电气开展数据中心配电柜业务 [8] 战略规划 - 打造"建材和冶金行业智能系统集成综合服务商" [5] - 拓展电力/冶金行业市场及海外市场 [7] - 开发光伏/风能/储能绿色能源配电解决方案 [8] ESG进展 - 华证ESG评级提升至BBB级 [3] - 万得ESG评级A级 建材行业ESG评级A级 [3] - 严格遵守《大气污染防治法》配备先进环保装备 [5] 投资者关系 - 通过全景网召开线上业绩说明会 [2] - 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2] - 未与华为矿鸿生态建立合作 [2]
鼎汉技术(300011) - 鼎汉技术2025年09月15日参加“广州工控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度集体投资者会议“活动记录
2025-09-15 18:53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2002年6月,2009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300011 [3] - 公司业务覆盖轨道交通电气化高端装备及智能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营销网络覆盖全国50多个城市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 公司在中国与欧洲设有7个研发中心,6个生产基地,员工约1500人,其中工程技术背景员工超过400名 [3] - 近年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拥有专业知识产权超过400项 [3] 业务布局与战略 - 公司形成轨道交通地面电气装备、车辆电气装备、智慧化解决方案三大业务板块,并拓展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抛光机器人、分选机器人、智慧仓储等新产品 [4] - 构建轨道交通"基本盘"+新兴业务"加速器"的"1+N"高端制造业务版图 [4][6] - 2025年半年度车辆电气装备、地面电气装备、智慧化解决方案占主营收入比重分别为58.59%、31.84%、9.58% [11] 技术研发与创新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5464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7.65% [1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拥有专利173项(发明专利62项,实用新型92项,外观设计19项),软件著作权302项 [11] - 研发人员340人,占员工总人数23.43% [11] - 在AI技术应用方面开发了车底智能检测机器人、网轨隧综合智能运维系统、城轨车辆综合智能运维平台等产品 [5] 市场与订单情况 - 2025年1-6月新增订单8.3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 [9][12] - 上半年新增订单中超过千万的大额订单12项,金额合计2.8亿元 [12] - 智能制造业务已实现超过2300万元订单落地 [12][14] 客户与营收结构 - 2025年半年度前五大客户营收46181.27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64.70% [9] - 主要客户包括国铁集团旗下各路局公司、中国中车旗下主机制造厂、各地方城市地铁公司、中国通号以及交控科技等系统集成商 [9] 资本运作与股东情况 - 2024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方案已取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及深交所审核通过,尚需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 [8][13] - 2021年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国有控股企业,国有资本通过业务资源导入、信贷额度支持、项目落地协助等多维度赋能 [13] 成本与费用管理 - 2025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成本占收入比同比增长2.15个百分点,主要受会计政策调整影响 [10] - 通过构建精准成本分析系统,推进成本管控标准化建设,强化产供销协同运作实现成本控制 [10] - 2025年上半年管销财费用率较上年同期下降2.33个百分点 [14] 行业发展趋势 - 轨道交通行业正从"大规模新建"转向"存量更新"与"技术升级",存在"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结构性特征 [13] - 公司聚焦智能化、绿色化创新产品,从卖产品转向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并积极布局工业、新能源等新产业跨界应用 [13]
浏阳经开高创产业基金招GP
FOFWEEKLY· 2025-09-15 18:19
母基金设立与规模 - 浏阳经开区与湖南高新创业投资集团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母基金 注册于2025年6月6日[1] - 母基金存续期12年 其中投资期7年 退出期5年 延长期最长不超过3年[1] - 母基金管理人为湖南高新纵横资产经营有限公司[1] 园区产业与企业发展 - 园区形成显示功能器件及电子材料 生物医药 智能装备制造为主导 休闲食品为特色的"三主一特"产业格局[2] - 聚集近4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包括蓝思科技 长沙惠科光电 盐津铺子等企业[2] - 拥有A股上市企业8家 新三板挂牌企业7家 湖南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企业33家[2] - 拥有长沙市级以上科研平台217个 其中国家级12个 省级122个 市级83个[2] 子基金管理机构要求 - 管理机构实收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需完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3] - 核心成员中具有5年以上股权投资经验的专职高级管理人员不低于3人[3] - 累计实际管理各类已备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不低于10亿元或实缴不低于5亿元[3] - 需拥有1个以上IPO或并购成功退出案例 或最近五年内至少有5个投资成功案例[3] - 需具备较强募资能力 明确意向出资人和出资金额[4] - 需为被投企业提供投后增值服务[5] - 需拥有丰富优质项目储备资源和行业研究能力[6] - 需具备严格投资决策程序 风险控制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6] 子基金设立与投资要求 - 母基金对单只子基金出资比例不超过认缴规模的30% 且不能成为单一最大出资人[7] - 子基金返投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母基金实缴出资规模的1.2倍[7] - 母基金采取承诺注资方式分期到位 与社会资本同比例到位[7] - 子基金所有出资人需为合格投资者 且以合法资金认缴出资[8] - 子基金资金不得用于贷款 股票 期货 房地产等禁止性投资[9] - 子基金主要投资生物医药 电子信息 智能制造 新材料 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10]
建筑智慧运维与节能低碳技术交流会在京举办 助力行业绿色转型
北京商报· 2025-09-15 18:19
行业活动与合作协议 - 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举办建筑运维智慧化方向联合实验室建设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及技术交流会 [1] - 会议聚焦绿色医院与智慧运营中日国际合作揭榜挂帅项目签约及特聘专家证书颁发 [3][4] - 活动由建科公共设施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央研究院等联合主办 中国建筑一局等协办 [3] 技术发布与项目成果 - 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志鸿发布建筑运维智慧化方向联合研发项目 [6] -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郁银泉发布20个多元场景优质示范项目 [6] - 建筑运维智慧化方向主任分享智慧运维技术成果 提出技术成果转化模式并呼吁联合攻关 [6] 前沿技术应用与专家研讨 - 8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和数据驱动技术在建筑节能与低碳运行中的实践分享经验 [6] - 腾讯碳中和高级顾问翟永平介绍AI在建筑行业的国际应用 [6] - 阿自倍尔中国代表徐国海探讨可视化能源管理平台实践 [6] - 清华大学郭晓超等多位专家分享节能降碳经验与建议 [6] 产学研平台建设与行业影响 - 活动搭建高水平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为建筑运维智慧化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奠定基础 [8] - 深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 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 [8] - 各方将凝聚共识强化协作 构建创新生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与数字中国健康中国建设 [8] 专项研讨会 - 同期召开绿色医院智慧运维研讨会 27位权威专家与资深代表参会 [6] - 会议探讨绿色医院运维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路径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