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

搜索文档
政治局会议“托而不举”,美国经济动能减弱
首创证券· 2025-08-08 18:15
国内经济政策 - 7月政治局会议弱化总量刺激,强调"落实落细"既有政策,财政侧重存量工具提速,货币政策删除"降准降息"表述[7] - 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但7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18.6%至649万平方米[9][10] - 7月乘用车销量同比上涨6.1%至183.4万辆,后续1380亿元以旧换新补贴将分批下达[9][12] 外贸与产业动态 - 7月出口金额同比增加7.2%至3217.8亿美元,但8月12日美方24%对等关税展期谈判是关键风险[13][15] - 7月PMI呈现"价升量缩"特征,新订单回落,供给侧改革需依赖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政策红利[14][16] 美国经济与A股联动 - 美国7月非农新增仅7.3万人,5-6月数据累计下修25.3万人,失业率稳定在4.2%[17][19][21] - 2024年起MSCI全球与中国指数收益率差距稳定在±20%(中枢80%),A股与全球联动性增强[21][22][25] - 若8月美国数据强化降息预期,A股成长板块受益;若通胀超预期,防御性资产占优[21] 风险提示 -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及海外扰动加剧为主要风险[31]
深交所:将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支持力度
经济观察网· 2025-08-08 18:01
经济观察网据深交所消息,8月5日,深交所在杭州举办第二十六期"创享荟"活动,围绕创新药的现状未 来及资本市场支持行业高质量发展举办专题座谈交流。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深交所将继续 发挥功能优势,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支持力 度,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 ...
瑞安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招GP
FOFWEEKLY· 2025-08-08 18:00
瑞安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设立 - 瑞安市金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瑞安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 目标规模20亿元 注册地为瑞安市 [1] - 母基金将采用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的方式 支持企业专业化 精细化 特色化 创新型发展 [1] - 基金设立旨在加快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助力建设瑞安现代化产业体系 [1] 基金投资方向 - 重点投资四大本地优势产业:汽摩配 新材料 高端制造 时尚轻工 [1] - 聚焦三大未来产业:人工智能 低空经济 数字经济 [1] 基金管理架构 - 由瑞安市创翼股权投资有限公司负责运作瑞安市产业基金 [1] - 瑞安金控向社会公开遴选母基金管理人 [1] 战略背景 - 基金设立符合瑞安市"三化五争八跨越"发展战略总体部署 [1] - 旨在推动瑞安市企业创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1]
如何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看权威人士解题
证券时报· 2025-08-08 17:37
资本市场发展方向 -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回稳向好势头 [1] - 政策方向与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主线是推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2] - 银河证券指出需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投融资改革与投资者保护,巩固市场向好趋势 [2] "吸引力和包容性"内涵 - 改革围绕"投资和融资"深化,从健全功能到综合改革再到增强吸引力和包容性 [4] - 对投资者吸引力体现在提升市场稳定性、上市公司质量、投资价值和保护权益 [4] - 对科技创新包容性体现在满足科技型企业需求,推动产融结合 [4] - 东吴证券认为市场稳定和有活力是吸引力的重要前提 [4] 市场现状与外资态度 - A股顶住外部冲击,运行平稳且稳中有涨,中国资产估值修复,配置价值提升 [5] - 新"国九条"等政策落地,市场生态改善,"稳"的基础更牢固 [5] - 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外资机构调高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乐观预期,外资加仓 [5] - 南开大学教授指出中国资产估值低、波动小、股息率高,吸引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6] 改革措施与成效 - 投资端改革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社保、保险、年金等净买入A股超2000亿元 [8][9] - 融资端改革提升上市公司质量,2024-2025年7月底分红4.2万亿元、回购2300亿元 [9] - 科创板"1+6"政策深化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等改革,优化多层次市场体系 [10] - 证监会将继续严把IPO入口,避免大规模扩容,促进二级市场活跃 [10] 下一步改革重点 - 培育长期资本,构建"长钱长投"政策体系,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和公募基金改革 [11] - 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发展多元股权融资,服务新质生产力 [11] - 完善上市公司监管,强化分红回购激励,打击财务造假,提升投资者回报 [11] 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 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5-6月增至188亿美元 [13] - 中国经济基本面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增强外资配置意愿 [13] - 证监会将继续推进跨境互联互通、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等开放举措 [13]
证监会将更大力度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证券时报· 2025-08-08 17:17
资本市场改革方向 - 证监会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重点培育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1] - 加快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和公募基金改革 [1] - 以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 发展多元股权融资 健全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股债期产品服务体系 [1] 上市公司监管与服务 - 完善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制度 落实并购重组改革 [1] - 加大上市公司分红回购激励约束 强化财务造假综合惩防 [1] - 推动上市公司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投资者回报 [1] 服务新质生产力 - 资本市场改革将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1]
科技新观察|海洋经济:下一个10万亿有多远
科技日报· 2025-08-08 17:13
海洋经济规模与政策支持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等顶层设计 [1] - 海洋经济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向 新一轮政策红利加速聚集 [1] 区域发展与产业创新 - 浙江舟山LHD海洋潮流能发电项目将发电成本降低40% 实现大功率发电并网技术突破 [1] - 上海2024年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达2167亿元 全球最大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交付使用 [2] - 北京发布国内首款海洋大模型"瀚海智语" AI技术深度赋能海况预报 深海养殖等领域 [2] -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拥有全球首艘自主航行科考船"珠海云"等多项全球首个项目 [4] 技术与产业突破 - 中国船舶工业高端订单暴涨571% LNG运输船 豪华邮轮国产化率突破60% [3] - 一季度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同比激增416% 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技术抢占制高点 [3] - 海洋新兴产业2024年增加值同比增长72%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2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超三成 [6] - 广东近5年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68% 累计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突破281项关键技术 [5] 区域经济布局 - 南部海洋经济圈以广东为核心 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基因库 深海可燃冰开采等未来产业 [3] - 东部海洋经济圈以上海为引擎 聚焦船舶制造 航运服务 海洋旅游三大支柱产业 [3] - 北部海洋经济圈以山东为标杆 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占全国38% 深水钻井平台交付量占全国近八成 [3] 科技创新驱动 - 中央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7] - 辽宁将海洋领域研发经费投入占比提升至18% 实施"揭榜挂帅"技术攻关 [8] - 深圳规划围绕海洋高端装备 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8] 产业转型案例 - 智能化养殖技术推动海洋渔业从近海捕捞转向深远海养殖 [6] - 传统港口转型为无人化 智能化 绿色化的智慧港口 [6] - 海洋船舶通过LNG动力 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实现绿色转型 [6]
新质生产力再造GDP!“长牛已至,股海扬帆”九方金融研究所半年度策略会举办
第一财经· 2025-08-08 16:28
宏观经济分析 - 宽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宽松成为本轮慢牛行情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9月后货币政策转向(M2拐点),财政赤字率从7%升至8% [5][6][7] - 宏观经济基本面不支持疯牛、快牛行情,若股市短期迅速攀升至3800~4000点,多数企业财务指标不支持 [6] - 国际市场表现稳健,OECD领先指标持续上行,全球CPI稳定在2%-3%区间,无通缩或过热风险 [6] 市场策略展望 - 上证指数处于震荡上行的慢牛走势中,第一目标4000点,中长期看4500点,以巴菲特指标估算1~2年内A股市值对应4500点合理估值 [10][11][12] - 政策从六大方位支持资本市场向好,包括金融组合拳发力、新"国九条"鼓励分红回购、央国企市值管理考核等 [11] - 技术面显示上证指数周线级别W底成型,突破3500点颈线后形成6道技术支撑,3600点附近震荡属健康调整 [11] 行业投资方向 - 新质生产力是未来产业核心,人工智能为"旗手",国产算力与大模型达国际先进水平,下游应用加速渗透政务、能源等领域 [15][16] - 未来产业十年规模或达140万亿,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GDP,涵盖人形机器人、空间经济、未来能源等颠覆性领域 [16] - "反内卷"政策优化存量经济,工信部十大行业(钢铁、汽车等)占A股近40%市值,政策要求纠偏价格战、鼓励高端化差异化 [17][18] 行情时间节点 - 三季度市场偏震荡,沪指需整固突破前高;四季度政策效果与业绩拐点同步出现,将启动全面牛市 [5][6] - 科技股为布局重点,过去行情中小盘科技股占优,建议等待三季度回踩后的"黄金坑" [7] - 美元降息周期(预计9月启动)或推动人民币升值,吸引外资涌入,中长期科技竞争力决定A股高度 [12]
科创债发行量质双升
经济日报· 2025-08-08 15:28
交易所科技创新公司债市场概况 - 科创债是债券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在政策支持下市场快速扩容,发行规模和数量显著增长,发行期限明显拉长,发行结构有所优化,在支持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 - 截至8月27日,年内科创债发行数量近300只,规模达3600亿元,同比增长均超110% [1] - 自2021年3月沪深交易所开展科创债试点以来,科创债累计发行逾700只,发行规模累计超8000亿元 [5] 发行特点与优势 - 监管部门不断出台优化支持举措,设立发行备案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发行效率,为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债市融资提供了便利 [1] - 在低利率环境下,科创债平均票面利率持续下行,发行成本整体压降,尤其是中长期科创债融资具备价格优势 [1] - 科创债发行期限明显拉长,5年期及以上的科创债占比逾60%,出现多只期限为10年期及以上的科创债,能更好满足科技创新型公司重要科研项目的中长期资金需求 [1][2] 行业分布与资金投向 - 年内科创债发行规模靠前的主要集中在建筑、电力及化工等传统产业 [1] - 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科创属性较强的项目,既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也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1] 发行主体结构 - 央国企是科创债市场发展的主力军,在年内已发行的科创债中占比超90%,多用于科创企业项目孵化、产业基金出资、创新研发平台建设等相关领域,能够引导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的中小企业 [3] - 民营企业发行科创债的积极性逐步提升,占比有所增加,民营企业数量庞大,市场化程度和创新活力高,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 [3] - 政策端加大对民营企业发行科创债的支持力度,鼓励政策性机构和市场机构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债融资提供增信支持 [3] 市场发展空间与建议 - 科创债对科创企业更加包容,募集资金投向科创领域的方式更加灵活,能精准支持以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科技企业融资 [6] - 当前科创债市场在参与主体范围、金融机构参与度、市场流动性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6] - 应进一步拓宽市场投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社保基金、养老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资金投入,更好匹配科创类企业对中长期发展资金的需求 [6] - 需要针对中小科创企业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稳步有序推动中小科创企业债券市场融资 [6]
中国平安:持续关注高股息及新质生产力投资标的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25
股东回报与分红政策 - 公司建议派发2024年度末期现金股息每股1.62元(含税),拟分红293.34亿元,同时回购注销1.03亿股A股股份 [2] - 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超过4000亿元,过去十年年度分红均实现增长 [2] - 分红水平与营业利润直接挂钩,2024年度及2025年一季度营业利润均稳健增长 [2] - 管理层正研究增加季度分红的建议 [2] 投资策略与资产配置 - 投资策略遵循"五个匹配"原则(周期、资负、收益、风险、竞争匹配) [2] - 在利率下行周期提前布局国有大型银行股,投资收益表现优异,行业收益率领先 [3] - 持续关注高股息、高分红标的及新质生产力相关资产 [3] - 险资投资注重寻找优质"压舱石"标的以提升股东回报 [3] 寿险业务改革进展 - 寿险业务形成代理人、银保、社区金融、下沉渠道"四驾马车"驱动模式 [4] - 代理人数量稳定在33.8万人,经营模式转向"精兵强将",呈现"高素质、高绩效、高品质"趋势 [4] - 2024年一季度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128.91亿元,同比增长34.9%,新业务价值率32%(同比上升10.4个百分点) [4] - 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1.5%,人均新业务价值增长14% [4] 科技赋能与人工智能应用 - AI坐席2024年服务量达18.4亿次,覆盖80%客服总量 [5] - AI应用于风控、定价及营销环节,提升精准度和服务效率 [5]
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进度已超60%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05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情况 - 8月1日财政部续发行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350亿元,票面利率2.10%[1] - 7月份共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2060亿元,涉及20年期400亿元和30年期1660亿元,为年内单月发行规模第二[1] - 2025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截至8月1日已发行7960亿元,进度达61%[1] 财政政策与资金投向 -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节奏体现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及时释放资金形成实物工作量[1] - 今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已全部下达完毕,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基本下达完毕[2] - 第三批69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下达,第四批690亿元将于10月下达[2] 经济影响分析 -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加速对经济形成多维支撑,投资端拉动基建投资并促进产业链协同扩张[2] - 消费端激活内生需求潜力,推动消费结构升级,通过补贴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3] - 8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带动建筑、钢铁、水泥等行业需求[2] 政策效果评价 -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既发挥经济"稳定器"作用,又培育长期增长动能[3] - 发行节奏加快为"两重"建设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