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国际双循环

搜索文档
“国内国际双循环” 内外贸一体化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多活力与韧性
央视网· 2025-08-21 14:19
内外贸一体化试点进展 - 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地区已完成80%试点任务 [1] - 山东省前7个月新增进出口备案企业23140家 同比增长25.2% [21] 房车行业出口表现 - 荣成房车出口前7个月达10.6亿元 同比增长8.7% 占山东省房车出口88.3% [3] - 荣成14家房车生产企业主要出口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蒙古国 [3] - 可伸缩拖挂房车在澳大利亚市场占有率提升至50% [1] 房车企业转型策略 - 企业通过新开生产线调整内外贸产能结构 当前内外产量比例1:9 预计4-5年后达到1:1 [10] - 引入国外越野技术研发自行式房车满足国内需求 规避C6驾照限制 [8] - 利用出口积累的技术经验反哺国内产品开发 同时将国内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国际订单 [8] 食品行业市场适配 - 食品企业针对不同市场调整产品规格 国内生产30-100克鳕鱼片 国外主要生产50-60克产品 [11] - 企业实现805种出口产品与525种"同线同标同质"产品同步供应国内外市场 [13] - 成立专门内销产品研发室 通过口味/配方/加工形式调整适应双市场需求 [15] 电力设备标准国际化 - 中国标准获得国际认可 沙特承认国内机构出具的试验报告 使35千伏充气式开关柜国内即可完成认证 [17] - 企业出口订单连年翻番 计划3-5年内将外贸份额提升至30%以上 [19] - 海外客户不仅认可产品更认可中国标准 大幅降低认证成本 [17][19] 企业跨境发展策略 - 出口企业通过产品改良满足海外具体需求 如空间/节能等方面持续改进 [1] - 内贸企业依据海外标准定制方案 同时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17][19] - 企业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从紧盯海外订单向深耕国内市场转变 [11][21]
今年1至7月中亚班列累计开行8526列 同比增长23.2%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21 09:06
铁路货运量增长 - 国家铁路1至7月累计发送货物23.31亿吨 同比增长3.3% [1] - 日均装车18.33万车 同比增长4.1% [1] - 中亚班列累计开行8526列 同比增长23.2% [1][2] 重点物资运输表现 - 发送煤炭11.96亿吨 其中电煤8.16亿吨 [1] - 矿建材料运量同比增长13.6% [1] - 冶炼物资运量同比增长8.2% [1] - 粮食运量同比增长12.7% [1] 多式联运发展 - 签订物流总包合同运量12.75亿吨 [1] - 铁水联运集装箱货物发送976万标箱 同比增长17.1% [1] - 95306平台上线60条多式联运"一单制"产品线路 [1] 跨境运输情况 - 中老铁路发送跨境货物344.1万吨 同比增长6.4% [2] - 铁路部门与海关及境外铁路部门协调提升口岸效率 [2] 物流金融服务 - "运费贷"等物流金融服务累计授信总额214.1亿元 [1] 未来发展方向 - 加快推进铁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2] - 深化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 [2] - 优化铁路物流产品供给 [2] - 提升物流服务品质和效率 [2]
进一步发挥口岸枢纽作用
经济日报· 2025-08-21 07:11
口岸通关效率提升 - 我国已成为全球口岸通关效率最高效的国家之一 口岸通关时长大幅压缩[1] - "十四五"期间实施国际货物船舶零等待作业和零延时验放 国际货运航班好来快走[1] - 为重点物资车辆开通边检绿色通道 中外出入境人员和交通运输工具通关效率显著提升[1] 口岸功能转型升级 - 口岸功能从传统物流通道向集通关 贸易 产业 加工 旅游 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转型[1] - 口岸作为国内外市场关键节点 在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产业链中发挥接口作用[1] - 通过要素整合与功能拓展形成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1] 口岸建设成效 -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包括中欧班列枢纽口岸 中老铁路口岸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口岸[2] - 智慧口岸建设应用物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 实现货物快速查验放行[2] - 通关时间大幅缩短且成本显著降低 云南28个口岸形成1+3+4+N协同发展格局[2] 口岸发展现存短板 - 部分口岸基础设施老旧且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难以满足增长贸易需求[2] - 中西部地区口岸在功能效率上与东部存在差距 区域发展不平衡[2] - 存在通道强产业弱的过路现象 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有待加强[2] 改革创新措施 - 推动建立岸产城融合发展机制和两国双园合作机制 完善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机制[3] - 促进物流 资金流 信息流在口岸就地转化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3] - 简化审批流程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3]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 加大对传统基础设施投入 提升中西部重要内陆口岸的铁路公路集疏运体系[3] - 加强全流程智能化建设 运用5G和区块链技术整合海关边检物流信息[3] - 通过大数据平台优化资源配置 广西运用AI与大数据结合拦截走私[3] 功能差异化发展 - 沿海口岸聚焦打造国际竞争力枢纽型水运和高端航运集群[4] - 边境口岸创新管理模式打造跨境经济合作区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4] - 航空口岸发挥快速高效优势推动旅游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4] - 内陆口岸强化与内陆地区互联互通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4]
第二届临商大会开幕 首次发布民营企业 “凤凰榜”
搜狐财经· 2025-08-20 10:54
临沂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 市场主体超154万户 全省第2位 平均每7人有1个老板 每30人有1家企业 [2] - 2023年生产总值6556亿元 全省第5位 全国地级市第21位 [2] - 首次发布"凤凰榜"企业111家 包含鑫海 泓达生物 宏旺等本地企业及格力 永锋等招引头部企业 [2] 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 聚焦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 集群化发展 谋划13条标志性产业链包括高端不锈钢 先进特钢 新能源商用车 [3] - 打造"搬不走的产业生态" 通过产业链招商 项目建设和园区强化 [3] - 建设产创融合高地 区域消费中心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3] 商贸物流体系优势 - 每年举办大型展会150场以上 拥有全国最大市场集群和北方最大直播电商基地 [4] - 每年500班次中欧班列 配备TIR和GMS国际公路运输线路 [4] - 下半年举办国际采购商大会 推动商城出海和企业出海战略 [4] 科技创新支持体系 - 建设科技大市场 设立科创基金 在京津冀 长三角布局科创飞地 [4] - 全省率先试点概念验证中心 全行业搭建共性技术平台 [4] - 晨星工厂 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超过300家 [4] 企业服务保障措施 - 发布支持民营经济25条政策 对13条产业链实施一链一策 [5] - 建立"一致性清单"保障人地钱要素 实现签约即入场 拿地即开工 [5] - 设立"企业家日"和"亲清会客厅" 打造"欢迎光临·沂事无忧"服务品牌 [5] 长效机制建设 - 从2025年开始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临商大会作为新春第一会固定举办 [5] - 打造全市民营经济发展鲜明标识和临商共同节日 [5]
中国港口驱动“新三样”万亿外贸市场
中国新闻网· 2025-08-20 02:29
港口货物吞吐量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9亿吨 同比增长4.0% [3] - 宁波舟山港以71375万吨吞吐量居全国首位 唐山港43357万吨和上海港42559万吨分列二三位 [3] - 集装箱吞吐量前十港口为上海港 宁波舟山港 深圳港 青岛港 广州港 天津港 厦门港 苏州港 北部湾港和日照港 [3] 外贸结构升级 - "新三样"产品(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上半年出口逆势增长12.7% [4] - 2023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额达1.06万亿元 [4] - 港口新增直航拉美 非洲 东南亚航线助力"新三样"出口 [5] 港口基础设施投资 - "十四五"期间万吨级以上泊位增加379个 总量达2971个 [6] - 沿海港口重要港区铁路进港率超70% [6] - 天津港集团2025年重点建设项目21项 总投资规模约195亿元 [6] - 上海港 广州港 大连港等一批码头项目持续推进建设 [8] 智慧港口建设 - 5G 人工智能 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港口运营 [8] - 2024年中国港口平均每小时吞吐3.8万标箱 [6] - 样本港口集装箱船舶直靠率均值达89% 锚地等待时间缩短至19小时 [6] - 服务效率较上年提升1% [6] 多式联运体系 - 沿海主要港口与中欧班列 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化联动 [8] - 构建"海陆空铁"立体化物流体系 [8] - 为外贸企业提供多样化供应链解决方案 [8]
人民日报整版聚焦武汉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长江日报· 2025-08-19 20:55
核心观点 - 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首店引进 商业体扩容 消费场景创新和开放政策推动消费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7][9][10][11] 首店引进与商业扩张 - 2024年新增各类首店456家 其中全国首店7家 华中首店159家 华中首店数量较2023年翻倍 [9] - 新增商业面积超150万平方米 持续位居中部地区商业第一方阵 [9] - 武汉SKP引入1000余个国际品牌 其中40余个品牌首次入驻 [3] 新兴商业项目 - 京东MALL进入开业倒计时 [9] - 武汉杉杉奥特莱斯 光谷创新天地商业公园(KIC PARK) 武汉滨江天街等大型商业体即将开业 [4][9] - 武汉MALL被誉为"华中第一商场" 是武汉重要商业流量点 [3] 消费场景创新 - 打造"相约春天赏樱花"等特色文旅品牌 日最高游客达43.6万人次 [4] - 发展夜经济 端午期间单日最高客流量达10万人次 [5] - 通过历史建筑改造 戏剧演出等方式形成多元消费场景 [4][5] 文旅与消费数据 - 2024年武汉文旅订单同比增长43% [5] - 202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31.9亿元 在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位居前列 上半年增速达7.3% [7] 开放政策与国际化 - 过境免签政策扩大 2025年上半年从武汉机场口岸入境外国人达6万余人次 较上年同期4.17万人次增长44% [6][11] - 市内免税店新规落地 武汉新开市内免税店 现有离境退税商店62家 [6][11] - 作为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 武汉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 [6][10] 历史与商贸基础 - 从明清时期"货到汉口活"的商贸传统发展到现代国际消费中心 [9][11] - 拥有141万在校大学生 青年消费群体支撑商业活力 [4]
铁路货运量创新高!畅通双循环 助力国民经济稳健前行
央视网· 2025-08-19 16:06
铁路货运总量 - 国家铁路1至7月累计发送货物23.31亿吨 同比增长3.3% 创历史同期新高 [1] 重点物资运输 - 发送煤炭11.96亿吨 其中电煤8.16亿吨 铁路直供电厂存煤保持较高水平 [3] - 矿建材料运量同比增长13.6% 冶炼物资运量同比增长8.2% 粮食运量同比增长12.7% [3] 物流服务发展 - 前7个月累计签订物流总包合同运量12.75亿吨 [5] - 铁路95306平台上线60多条多式联运"一单制"产品线路 [5] - 铁水联运集装箱货物发送量976万标箱 同比增长17.1% [5] 跨境运输表现 - 中亚班列开行8526列 同比增长23.2% [7] - 中老铁路发送跨境货物344.1万吨 同比增长6.4% [7]
首届消博会线上线下采购对接活动全面启动
海南日报· 2025-08-18 18:38
首届消博会筹备进展 - 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筹备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线上线下采购对接活动已全面启动 [3] - 组委会通过搭建各类平台和开展丰富采购对接活动为参展商和采购商提供更多支持 [3] 云上展厅展示情况 - 云上展厅已展示来自约50个国家800余家展商的3000余件展品 [4] - 展品按生活时尚 珠宝钻石 旅居生活 高端食品保健品 各省市自治区及服务消费6大板块划分 [4] - 参展单位包括欧莱雅 蔻驰 雀巢 贵州茅台 同仁堂 捷克贸促局等国际知名品牌和企业 [4][5] 云荐会活动成效 - 首场线上预热活动马来西亚-海南专场通过建设银行全球撮合家平台面向全球客户直播 [6] - 活动促成13家企业展示榴莲 燕窝 咖啡等名优产品 多家国内采购商表达合作意愿 [6] - 会后意向企业通过扫码对接开展一对一撮合洽谈 [6] 采购对接活动安排 - 首批公布11场采购对接活动和11场市场化活动 将于5月7日至8日举行 [7] - 活动包括新疆 浙江自贸区 深圳 广西 重庆等地区专题对接会及多家银行举办的银企对接沙龙 [7] - 苏宁国际将举办全球招商对接大会 消博会APP即将推出供参展商和采购商预约对接 [7]
1-7月国家铁路发送货物23.31亿吨 同比增长3.3%
新华财经· 2025-08-18 15:37
货运量增长 - 1-7月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23.31亿吨,日均装车18.33万车,同比分别增长3.3%、4.1% [1] - 发送煤炭11.96亿吨,其中电煤8.16亿吨 [1] - 矿建材料、冶炼物资、粮食运量同比分别增长13.6%、8.2%、12.7% [1] 物流服务提升 - 累计签订物流总包合同运量12.75亿吨 [2] - 铁路95306平台上线60条多式联运"一单制"产品线路 [2] - 发送铁水联运集装箱货物976万标箱,同比增长17.1% [2] - "运费贷"等物流金融服务客户累计获得授信总额214.1亿元 [2] 跨境运输表现 - 中欧班列稳定开行,中亚班列累计开行8526列,同比增长23.2% [2] - 中老铁路累计发送跨境货物344.1万吨,同比增长6.4% [2] 未来发展方向 - 加快推进铁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2] - 持续深化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 [2] - 优化铁路物流产品供给 [2] - 提升物流服务品质和效率 [2]
7月主要经济指标累计增速总体平稳
金融时报· 2025-08-18 10:33
国民经济运行稳定 - 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 [1]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其中商品零售额增长4% [1] - 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2%,与上年同期持平 [1] 货物进出口持续增长 - 7月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7%,较上月加快1.5个百分点 [1] - 货物出口额同比增长8%,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较上月提升0.8个百分点 [1] 消费扩大态势稳固 - 1-7月服务零售额增长5.2%,商品和服务零售合并增长约5% [2] - 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和通信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8.7%、13.8%、20.6%、14.9% [2] - 体育娱乐用品类和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3.7%和8.2% [2] 服务消费与线上消费增长 - 1-7月旅游咨询租赁服务类、交通出行服务类、文体休闲服务类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 [3] -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3%,较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3] - 通讯信息服务类零售额增长超10%,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 [3]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 - 1-7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5% [4] - 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2%,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 [4] - 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2%,占全部投资比重16.2%,拉动投资增长2.2个百分点 [5] 高端行业投资快速增长 -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3.9% [5] -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6% [5] - 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32.8% [5] 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较上年全年提升7.5个百分点 [6]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8个百分点 [6] - 高技术产业较快增长,新增长点不断拓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