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化转型

搜索文档
观点湃|“扭扭捏捏”难成合力,“貌合神离”搞不好联盟
新浪财经· 2025-06-22 17:12
汽车行业整合趋势 - 2025年汽车行业面临近十年来最激烈竞争,主旋律为整合、淘汰和系统性变革[1] - 东风、长安两大汽车央企已开始运作加强合作,江铃福特与长安福特合并传闻及雷诺-日产联盟变动反映行业整合趋势[1] - 行业整合案例包括长安马自达与一汽马自达合并,通过资源整合实现降本增效[3] 福特在华合资企业现状 - 长安福特2024年销量24.7万辆,2025年前5个月同比下滑16.43%[3] - 江铃福特乘用车销量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仅3.5万辆[3] - 福特在华整体销量从2016年顶峰下滑,2020-2021年短暂回升后2022-2023年再次低谷[3] - 产品更新滞后是销量下滑主因,未能跟上市场快速变化需求[3] 江铃福特与长安福特合并传闻 - 江铃汽车6月18日声明否认合并计划,称无资产重组相关安排[2] - 长安福特主打轿车和SUV市场,江铃福特以商用车起家,2021年后发力SUV及皮卡[2] - 合并理论优势包括完善产品布局、避免重复投入、集中研发资源及整合销售网络[3] - 福特全球CEO吉姆·法利2025年提出中国市场战略调整,聚焦商用车、电动汽车及出口业务[4] 雷诺-日产联盟变革 - 日产2025年6月宣布计划减持雷诺股份至10%以下,雷诺CEO卢卡·德·梅奥同期辞职[5] - 双方互持股比从1999年联盟初期的43.4%逐步降至2025年10%底线[5] - 日产减持资金将用于新车开发,支持"Re: Nissan"复兴计划(目标2026财年正营业利润)[6] - 雷诺电动化车型欧洲销量占比达33%,但CEO离职引发股价单日暴跌8%[6] 汽车产业联盟模式转型 - 资本纽带弱化趋势明显,合作转向技术共享、产能协同等实质性领域[7] - 联盟治理从"股权对等"转向"能力互补",如雷诺电动化与日产混动技术互补[7] - 日产计划将减持所得1000亿日元投入电动化及自动驾驶技术[7] - 行业整体向"实质合作"蜕变,探索电动化、智能化下的韧性生存法则[8]
“福特双雄”合并传言破碎,江铃福特否认“改嫁”
国际金融报· 2025-06-20 23:03
福特在华合资企业合并传闻 - 媒体报道福特在华两大合资企业可能合并,涉及渠道与公司层面的全面整合,但具体细节尚未最终敲定 [1] - 江铃福特强调"不对毫无根据的谣言和猜测发表评论" [1] - 江铃汽车发布声明明确否认"江铃福特将并入长安福特"的传闻,称"目前没有资产重组整合的相关计划" [5] 福特在华合资企业概况 - 江铃福特和长安福特是美国汽车巨头福特公司在华两大合资品牌,中方股东分别为江铃集团和长安汽车 [1] - 长安福特成立于2001年,主攻轿车及SUV市场,产品线涵盖蒙迪欧、锐界等主流家用车型 [1] - 江铃福特自1995年起与福特合作生产全顺系列商用车,2021年合资公司成立后转向SUV及皮卡细分领域,推出撼路者、游骑侠Ranger等硬派车型 [1] 福特在华销量表现 - 福特在中国市场2016年销量达到顶峰,此后销量连年下滑 [1] - 2017年至2019年销量分别为119万辆、75万辆和5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6%、37%和25.3% [1] - 2020年和2021年销量有所回升,但2022年和2023年又分别下降至49.5万辆和46.7万辆 [1] - 长安福特2024年销量为24.7万辆,2025年前5个月同比下滑16.43% [2] - 江铃福特乘用车销量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仅为3.5万辆 [3] 福特在华业务调整 - 福特中国通过精简产品线、推出"福特纵横"渠道品牌等举措于2024年实现七年来首次盈利 [3] - 福特中国总裁吴胜波坦言"刚出急救室,未出 ICU",强调需持续优化业务结构以应对电动化转型乏力与市场份额萎缩 [3] - 福特全球CEO吉姆·法利于2025年提出中国市场战略调整,聚焦商用车、电动汽车及出口业务,减少非核心领域投入 [3] - 江铃汽车表示正与合资伙伴及经销商合作,通过优化销售服务网络和提升运营效率应对市场竞争 [5] 福特在华销量下滑原因 - 销量下滑的直接原因出自产品端 [1] - 2011年的"1515计划"推动了销量增长,但之后新产品断档,产品线未及时更新换代 [1]
渠道整合几度失败,福特在华缘何又起重组之心
经济观察网· 2025-06-20 21:58
福特中国战略调整 - 福特中国否认江铃福特与长安福特合并传闻,但强调渠道优化是长期战略核心[3][4] - 公司声明称正与合资伙伴及经销商合作提升运营效率和协同效应[4] - 外界解读显示渠道调整可能已在酝酿中[4] 合资企业历史与结构 - 长安福特成立于2001年,长安汽车与福特汽车各持股50%[5] - 江铃福特成立于2021年,江铃持股51%,福特持股49%[5] - 长安汽车间接持有江铃汽车20.1%股份,股权结构复杂[5] - 专家认为三方协同难度高于2021年长安马自达与一汽马自达合并案例[5] 渠道整合历史 - 2018年尝试建立全国分销服务机构(NDSD)统一销售网络[6] - 整合计划引发江铃福特经销商抵制,认为利益受损[6] - 2019年福特中国CEO透露已取消统一销售公司计划[6] - 2021年江铃福特自建渠道FamilySpace家空间和福特纵横[7] 电动车渠道问题 - 福特电马最初由蓝色马赫直营渠道销售[7] - 2023年因销量不佳转由长安福特运营[7] - 新能源车型与渠道定位不匹配:领睿PHEV等家用SUV在越野定位的福特纵横渠道销售[10] 市场表现与整合需求 - 长安福特销量从2016年95.74万辆峰值跌至2019年18.4万辆[9] - 2024年实现七年来首次全年盈利[9] - 2024年销量24.7万辆(同比+5.97%),其中出口16.8万辆(同比+50%)[9] - 林肯中国2025年起财务并入福特中国,渠道从150家缩减至115家[9][10] 当前挑战 - 暂停进口F-150猛禽等车型影响福特纵横渠道[10] - 电动化转型滞后,电动车型数量有限且渠道错配[10] - 专家指出渠道内耗与销量萎缩互为因果[11] 行业背景 - 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品牌重组潮[8] - 多家车企进行品牌和渠道整合[8]
中国车企冲击叠加美关税预期 Stellantis(STLA.US)拟剥离玛莎拉蒂
智通财经网· 2025-06-20 21:24
公司战略评估 - 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正评估剥离旗下意大利超豪华品牌玛莎拉蒂的可能性 [1] - 集团董事长约翰·埃尔坎亲自掌舵过渡期 委托麦肯锡为阿尔法·罗密欧和玛莎拉蒂制定新战略规划 [1] - Stellantis官方发言人否认正在推进玛莎拉蒂出售计划 但未回应战略评估细节 [1] 市场表现与挑战 - 玛莎拉蒂2024年全球交付量仅为14,725辆 较2023年26,689辆销量近乎腰斩(下滑45%) [1] - 销量暴跌主因包括核心车型Grecale市场表现不及预期 以及中国消费者对西方豪华品牌需求的结构性转变 [1] - 产品矩阵更新节奏放缓和主动削减库存措施对业绩形成叠加冲击 [1] 行业背景与压力 - 全球汽车产业面临多重挑战:美国拟上调进口关税政策预期 中国新能源品牌在豪华车市场展开激烈攻势 [1] - 电动化转型加速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背景下 优化品牌组合与提升运营效率成为跨国车企关键课题 [2] - 玛莎拉蒂未来走向或成观察跨国车企应对全球产业变局的重要样本 [2]
坚持电动目标,兼顾市场差异:奥迪宣布灵活动力组合战略
中国经营报· 2025-06-20 18:54
跨国车企电动化战略调整 - 多家跨国车企放缓电动化步伐,转向多动力组合战略,涵盖纯电动车型(B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PHEV)以及内燃机(ICE)车型 [1] - 奥迪公司宣布未来几年内以灵活方式提供差异化产品组合,基于PPE豪华纯电动平台和PPC豪华燃油车平台开发新车型 [1] - 本田汽车将2030年前在电气化和软件技术领域的投资总额从原计划的10万亿日元缩减至7万亿日元 [3] - 本田预计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占比将从原定的30%降至20%左右 [4] 全球新能源市场差异 - 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50%,进入第二阶段,而北美、欧洲、日韩等地电动车普及明显滞后 [2] - 北美地区电动化"拐点"明显后移,而中国市场已于去年达成"拐点" [1] - 增程/插混技术在中国市场预计仍有约10年发展窗口期,全球周期可能更长 [2] - 消费者对电动车体验与初期期待存在落差,部分转向混动和节能型燃油车 [5] 车企产品战略调整 - 奥迪将2026年后继续维护内燃机车型吸引力,直到各自产品生命周期结束 [3] - 奥迪原计划2026年发布最后一批燃油车,2033年实现全面电动化 [3] - 燃油车、混动车和纯电动车将共同构成奥迪未来三大产品支柱 [5] - 混动车型用户呈现"用电偏好"趋势,"长纯电续航"将成为混动产品核心发展方向 [5] 区域发展策略 - 奥迪推进因地制宜的区域策略,强化在中国和美国市场的地位 [6] - 奥迪与中国一汽合作的长春生产基地已投产奥迪Q6L e-tron,2025年将投产多款中国市场专属车型 [6] - 奥迪与上汽集团深化合作,联合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纯电动智能网联车型 [6] - 2025年底前将在美国市场推出奥迪Q6 e-tron、A6 e-tron等多款新车型 [6] 财务展望 - 奥迪预计2025年将是充满挑战的财务年度,全球经济增长将略微放缓 [7] - 奥迪集团预计2025财年销售收入介于675亿至725亿欧元之间 [7] - 经营销售利润率预计在7%到9%之间 [7]
卷产品、卷价格,新别克E5“搏击”15万元级纯电市场
中国经济网· 2025-06-20 14:32
产品发布与定价 - 新别克纯电E5于6月19日焕新上市,推出3款车型,官方一口价分别为620KM尊享版16.99万元、545KM智享版15.99万元、515KM先享版14.99万元 [1] - 相比2023年上市初期的20.89万-27.89万元售价区间,新车型价格大幅下调至14.99万-16.99万元,降幅达28%-39% [4] - 公司采用"一口价"营销模式,强调产品性价比优势 [1][4] 产品力升级 - 新车基于奥特能2.0多元驱动平台打造,进行47项改进与提升,覆盖设计造型、性能表现、智能交互与舒适便利等多个维度 [1] - 空间表现突出:车身尺寸4892mm×1905mm×1683/1681mm,轴距2954mm,后排纯平地板设计,座椅靠背可调节至27°"黄金仰角" [2] - 安全性能升级:搭载七重电池防护体系,满足IP68防尘防水和IP6K9K高压喷水防护等级,可实现2毫秒高压断电,累计行驶超10亿公里零自燃 [3] 技术配置与豪华体验 - 采用五连杆后悬架和VMC智能底盘技术,支持单踏板模式两种动能回收力度,配备能量回收拨片 [4] - 全系标配别克图书馆级静音科技,车内噪音仅22分贝,配备14扬声器BOSE豪华音响系统 [3] - 搭载健康恒温剧院座舱,采用高性能电机声学包裹技术和5mm双层声学玻璃 [3] 市场定位与竞争策略 - 产品定位15万元级别纯电市场,成为该价格区间的有力竞争者 [4] - 公司通过产品力提升和价格策略,加速电动化转型,应对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攀升的竞争格局 [1] - 作为别克品牌首款基于奥特能电动平台打造的产品,承担品牌转型重任 [1]
都市车界|奥迪撤回全面电动化计划为哪般?
齐鲁晚报· 2025-06-20 10:55
战略调整 - 奥迪全球CEO宣布撤回2033年停售燃油车计划,不再为内燃机终止设定明确时间表,转而推出新一代内燃机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未来十年将保持灵活性 [1] - 梅赛德斯-奔驰放弃"2030年主要市场全面电动化"目标,改为燃油车与电动车双线并行 [1] - 沃尔沃取消"2030年仅售纯电车"目标 [1] - 丰田构建混合动力、氢能、纯电的三维路线 [1] 销量与财务表现 - 2024年奥迪全球销量同比下跌11.8%,在BBA阵营中跌幅最大,首次被特斯拉超越 [2] - 2024年奥迪纯电车型销量下滑8%至16.4万辆,仅占总销量的9.81% [2] - 2024年奥迪品牌营业利润大跌45.3%,营业利润率降至4.6%的历史低点 [2] - 在中国市场奥迪销量下滑10.9%,减少近8万台,利润贡献暴跌28.8% [2] - 2025年第一季度奥迪品牌利润率仅1.5%,远低于集团整体3.5%的水平 [2] - 兰博基尼凭借27.7%的销售利润率贡献了集团46%的营业利润 [2] 市场分化 - 中国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在2024年达47.6%,2025年5月单月突破50% [3] - 奥迪燃油车业务仍贡献超60%的利润 [3] - 奥迪A6L在中国豪华中大型轿车市场以17.7万辆年销量蝉联冠军 [3] - 北美市场电动化进程迟缓,欧洲2024年电动车销量同比下滑5.9% [3] - 德国取消购车补贴后电动车销量暴跌33% [4] - 欧洲电动车市场2024年8月销量同比骤降43.9%,创近三年最低纪录 [4] - 欧洲电动车库存周期达82天,燃油车仅38天 [4] 技术挑战 - 奥迪电动化技术路线依赖PPE平台与SSP平台,但两者均面临量产延迟 [5] - Q6 e-tron因软件问题推迟18个月,固态电池量产时间推迟至2028年 [5] - 大众集团软件子公司Cariad研发拖累导致PPE平台车型多次延期 [5] - SSP纯电平台延迟至2029年方能落地 [5] - 奥迪优化V6发动机让油耗降低15%,采用"两条腿走路"策略对冲技术风险 [5] 竞争格局 - 特斯拉Model X EPA续航达351英里(561公里),奥迪e-tron WLTP续航仅270.9英里(436公里) [6] - 特斯拉Model X销量1.96万辆,捷豹I-PACE和奥迪e-tron合计不足1万辆 [6] - 大众集团、奔驰、通用等纷纷与动力电池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 [6] - 布鲁塞尔工厂面临物流成本高企和生产效率低下问题 [7] - 欧洲高昂劳动力成本使传统制造基地越来越不经济 [7] 行业趋势 - 宝马CEO称"全面电动化不现实且危险" [8] - 奔驰保留AMG燃油性能车血脉,将50%纯电销售目标推迟至2030年 [8] - 福特将电动化投资占比从40%降至30%,优先押注混动皮卡 [8] - 传统车企从"技术崇拜"转向"市场导向",通过差异化产品组合应对区域需求差异 [8] - 奥迪选择保留燃油车作为"护城河",同时通过PPE平台与华为合作开发高阶智驾系统 [8] 战略考量 - 传统车企清醒认识到盈利才是生存之本 [10] - 奥迪放弃廉价电动车聚焦高利润,奔驰采用"油电同智"降本策略 [10] - 电动化马拉松中真正的赢家是最懂得调整呼吸节奏的智者 [10]
尊界品牌将发布两款新车,其中一款为S600;奥迪回应取消全面电动化目标丨汽车交通日报
创业邦· 2025-06-19 17:50
尊界品牌新车发布 - 尊界品牌将发布两款新车 其中一款为尊界S600 尺寸小于尊界S800 [1] 奥迪电动化战略调整 - 奥迪回应取消全面电动化目标 将持续维护内燃机车型矩阵 计划在2026年后继续推出内燃机车型 同时推进向纯电动出行的逐步转型 [2] 江铃汽车资产重组传闻 - 江铃汽车发布声明否认资产重组整合计划 表示目前没有相关安排 并强调正与合资伙伴和经销商提升运营效率和协同作用 [3] 理想汽车充电网络建设 - 理想汽车宣布建成2500座超充站 其中第2500座为全5C超充站 配备3组双枪5C超充桩和6个充电车位 公司董事长李想表示该数量已超过特斯拉国内充电站数量 [3]
向现实低头,奥迪撤回全面电动化目标
36氪· 2025-06-19 11:45
战略转向 - 奥迪撤回2033年全面电动化目标,不再为内燃机终止设定时间表,推翻前任管理层计划以保持"灵活性" [1] - 宝马CEO称"全面电动化不现实且危险",丰田章男质疑纯电路线绝对性,奔驰保留AMG燃油车系,显示传统车企集体保守主义回潮 [3] - 奥迪取消"奇偶数命名体系"(奇数燃油车、偶数电动车),被视为电动化战略收缩的隐喻 [4] 市场现实 - 奥迪2024年全球销量同比下跌11.8%,纯电车型销量下滑8%至16.4万辆,仅占总销量9.81% [6] - 德国取消电动车补贴后奥迪本土市场电动车销量暴跌33%,欧洲电动车市场2024年8月销量骤降43.9% [6] - 欧洲电动车渗透率仅20%,中国刚破30%,强行淘汰燃油车被视为市场份额赌博 [6] 技术瓶颈 - 大众集团软件子公司Cariad研发拖累导致奥迪PPE平台车型Q6 e-tron多次延期,SSP纯电平台延迟至2029年 [6] - 大众ID系列软件故障频发,丰田固态电池量产跳票,显示"硬件易改,软件难铸"的行业困境 [6] - 电动车版本成本激增超一倍,在充电基建未普及地区难以普及 [7] 双轨战略 - 奥迪2025年将推出10款插混车型,为A6、Q5等主力车型提供80公里纯电续航的过渡方案 [8] - 借2026年F1赛事之机,奥迪将100%合成燃料技术移植至RS高性能车,打造"碳中和燃油车"概念 [8] - 将SSP平台改为油电兼容设计,保留技术路径切换灵活性 [8] 行业共识 - 奔驰保留AMG燃油车系,宝马为X5延续3.0T六缸选项,丰田构建混合动力、氢能、纯电三维路线 [10] - 丰田测算显示:三台混动车减排效果相当于一台纯电车,成本却更低 [10] - 体量较小品牌如捷豹宣布2025年转型纯电,沃尔沃计划2030年全面电动化但仍预留5年过渡期 [10] 中国市场特例 - 奥迪在中国与华为合作智驾系统,推出轴距加长105mm、电池扩容至107kWh的Q6L e-tron,续航达700公里 [11] - 与上汽集团合作打造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新电动品牌"AUDI" [11] - 形成"全球保守、中国激进"的双轨战略 [11] 盈利导向 - 奥迪放弃廉价电动车,集中攻坚高利润的A6、Q7电动版 [13] - 宝马将电动化爆发期押后至2026年,奔驰采用"油电同智"策略 [13] - 丰田用混动车型持续输血,显示成本与收益精密测算后的理性抉择 [13] 技术伦理 - 宝马指出电池生产本身的高碳排被忽略 [13] - 巨头以合成燃料、混动技术等多元化减碳方案,还原碳中和目标的复杂性 [13] - 减排未必等于电动化,可持续性需全生命周期考量 [13]
20万的BBA,不能再降了
创业邦· 2025-06-19 11:16
核心观点 - BBA旗下"34C"车型(宝马3系、奥迪A4L、奔驰C级)终端售价已跌破20万元,但实际落地价仍受金融贷款、保险等附加条件限制 [3][4][6][21] - 价格战导致BBA品牌溢价能力下降,连带影响SUV和高端车型价格体系,部分车型售价"腰斩" [22][23][24] - 销量数据显示2025年奔驰C级和奥迪A4L同比下滑16%和27%,经销商库存压力增大 [31][32] - BBA正通过产品改款、停产低端车型、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等方式应对市场挑战 [37][43][49][51] 价格动态 - 奔驰C200L运动版指导价33.48万元,北京地区裸车价降至16.74万元,降幅达50% [7][8] - 奥迪A4L入门款裸车价跌破20万元,部分区域下探至18万元,高配车型降幅近40% [14][15] - 宝马325Li裸车价跌破20万元,但消费者更倾向330Li版本 [19] - 奔驰GLC终端售价从42.78万~53.13万元降至23.78万~34.13万元 [24] - 奥迪A6L从40万元起步价跌至不足30万元,Q5L最低23.79万元 [24] 产品策略 - 奔驰C级2025款升级高通骁龙8295芯片和L2+导航辅助驾驶系统 [38] - 宝马3系2025款取消低功率版本,全系标配2.0T发动机 [39] - 奥迪A4L入门版增配三区空调、30色氛围灯等配置 [40] - 宝马停产1系三厢版,奔驰计划停产A级车系,奥迪将停产A1与Q2 [43] - 奥迪与上汽合作推出AUDI品牌,首款量产车E5 Sportback搭载宁德时代三电系统 [47][48] 市场转型 - 奥迪将推出基于PPC平台的A5L,首搭华为乾崑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47] - 宝马与阿里、华为合作推进AI大语言模型和数字化服务,新世代iX3将搭载第六代eDrive技术 [51] - 奔驰与Momenta合作智能化,计划2027年前发布7款中国专属车型 [51] - 宝马与火山引擎合作的AI营销工具已覆盖全国约300家经销商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