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
搜索文档
我国西部,正在悄悄推进两个超级“国家工程”
虎嗅APP· 2025-09-04 08:12
中国西部超级国家工程概述 - 雅江下游水电工程和新藏铁路两大超级国家工程在西部同时推进 总投资超过1.6万亿元 相当于2024年全国GDP的1%以上 [9][10] - 两个工程位于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地区 建设难度极大 但战略意义深远 [10][11] 工程规模与投资 - 雅江下游水电工程位于西藏林芝 规划5座梯级电站 总装机容量6000万-8100万千瓦 年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 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 [14] - 新藏铁路全长约2000公里 连接新疆和田与西藏日喀则 投资超过4000亿元 [8][15] - 包括川藏铁路 滇藏铁路 中尼铁路等西部铁路网建设总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 [19] 工程建设挑战 - 新藏铁路沿线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 最高点达5200米以上 高海拔导致施工人员面临严重高原反应 [25] - 地质条件复杂 新藏铁路穿越昆仑山 喀喇昆仑山等世界级山脉 地震活跃且冻土广布 雅江大峡谷地形险峻生态脆弱 [28] - 气候恶劣 年平均气温0度左右 最低气温零下40度 强风暴雪沙尘暴等极端天气频繁 施工窗口期有限 [30] - 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 新藏铁路建设周期12-15年 年均需投入300-400亿元 雅江水电站需15-20年 资金保障压力巨大 [32] 能源安全与结构调整 - 中国2024年消费7.56亿吨石油 72%依赖进口 其中约80%经过马六甲海峡 能源安全面临挑战 [36] - 2024年7月全社会用电量达10226亿千瓦时 单月首次突破万亿度 电力需求持续增长 [37] - 雅江水电站年发电量3000亿千瓦时 将大幅提升清洁能源比重 缓解能源进口依赖 [40] - 项目建成后青藏高原可能成为影响南亚和东南亚的清洁能源基地 [41] 交通网络与区域经济 - 新藏铁路将连接新疆和田与西藏日喀则 并通过既有铁路网联通拉萨 使高原边陲融入全国铁路系统 [43] - 铁路建设显著促进西藏经济发展 2024年西藏接待游客6389万人次 同比增长15.8% 旅游总收入740多亿元 占全区GDP四分之一以上 [45] - 青藏铁路2024年运送进出藏旅客289.1万人次 运力接近饱和 新铁路将极大提升运输能力 [45] 资源开发与产业升级 - 西藏矿产资源丰富 扎布耶盐湖为亚洲第一大锂矿盐湖 2024年实际产出锂矿5083吨 [46] - 日喀则市仲巴县已设置矿业权23个 含采矿点9个探矿点14个 资源种类包括铁铜金铅硼锂铀等 [46] - 新藏铁路经过仲巴县 将促进矿产资源高效流通 [48] - 稳定廉价的电力供应将推动西部地区发展高耗能制造业 实现资源输出向经济收益转化 [49] 地缘战略与陆权体系 - 新藏铁路连接和田喀什 通过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口岸直达吉尔吉斯斯坦 [54] - 中吉乌铁路项目2025年启动 将成为中国通往欧洲和中东的最短货运路线 以及中亚油气资源进入中国的核心通道 [54] - 通过红其拉甫口岸连接巴基斯坦瓜达尔港 缓解马六甲海峡能源运输依赖 [55] - 西藏从西部边陲转变为亚欧大陆中心 地理重构意义重大 [58] 西部发展模式转型 - 超级工程将改变西部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输血式"发展模式 形成内生增长能力 [63][64] - 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完善将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创造数十万就业岗位 吸引内地企业和人才 [67][68] -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和发展机会均等 [69]
上半年全市场逾8100亿元研发投入 擦亮上市公司创新底色
证券日报· 2025-09-04 07:03
研发投入规模与增长 - 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 同比增长3.27% 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近2个百分点 [1] - 全市场整体研发强度达2.33% 同比小幅提升 [1] 板块研发强度差异 - 创业板研发强度4.89% 科创板11.78% 北交所4.63% 科技属性凸显 [2] -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强度高于整体3.29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高于整体4.44个百分点 [2] 企业研发投入分布 - 全市场113家公司研发投入超10亿元 926家公司研发强度超10% [2] - 研发投入从规模增长向质效提升跨越 形成龙头引领与中小企业协同格局 [2] 研发战略转变 - 研发从"可选动作"转为"生存刚需" 成为产业向智造创造跃迁的强引擎 [1] - 企业将研发视为必须守住的底线 实打实资金支撑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迁 [1] 研发转化挑战 - 存在重投入轻转化问题 部分公司专利转化率较低 研发成果未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 - 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 缺乏专业成果转化团队 难以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3] 未来发展方向 - 需推动研发从规模增长转向质效提升 从单点突破迈向体系化布局 从重投入延伸到重转化 [3] - 建立从研发到转化再到产业化的闭环机制 使研发投入成为科技创新孵化器和产业升级加速器 [3]
今日视点:逾8100亿元研发投入 擦亮上市公司创新底色
证券日报· 2025-09-04 06:31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 苏诗钰 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再上新台阶,全市场超8100亿元,同比增长3.27%,增速较去年同期提 升近2个百分点;整体研发强度2.33%,同比小幅提升。这组数据不仅擦亮了上市公司的创新底色,更 标志着创新由"可选动作"转为"生存刚需",成为驱动中国产业向"智造""创造"跃迁的强引擎。 引擎的价值,不光看马力足不足,更要看方向准不准、耐力久不久。如今,上市公司的研发实践,正从 规模增长向质效提升跨越,在破解创新痛点中释放更深层的动能。 这种"龙头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研发格局,让创新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1+1>2"的协同效 应,推动产业升级从局部突破走向整体跃升。 不过,要让研发投入真正成为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持久引擎,还需破解"重投入、轻转化"的难题。从半年 报数据看,有些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虽高,但专利转化率依然较低,大量研发成果"沉睡"在实验室,没能 变成实际生产力。 问题根源在于企业没建立起从研发到转化再到产业化的闭环机制。一方面,研发方向和市场需求脱节, 不少科研项目只停留在"技术可行",却忽略了"市场需要";另一 ...
外资公募机构隐形重仓股曝光 聚焦科技与高端制造
证券日报· 2025-09-04 00:39
外资公募机构隐形重仓股行业分布 - 外资公募机构隐形重仓股集中于科技、高端制造及高股息领域 [1] - 外资公募机构隐形重仓股行业集中度较高 [2] 科技板块持仓变化 - 富达传承6个月股票在信息技术业的仓位从2024年年报的8.14%提升至2025年二季度末的14.10% [2] - 交银优择回报灵活配置混合持仓向科技与高端制造倾斜 部分酒业及家居建材等偏消费类个股淡出视野 [2] - 外资公募机构对科技板块加仓趋势明显 [2] 基金经理投资策略与操作 - 富达传承6个月股票维持信息技术和工业领域较高配置 增加通信服务行业估值吸引力公司持仓 降低部分估值偏高可选消费公司持仓 [2] - 交银优择回报灵活配置混合在偏科技和制造行业逐步提高仓位 保持成长股中业绩可兑现度高标的权重 [3] - 施罗德中国动力股票基金采取哑铃策略 一端配置高股息板块 另一端配置科技和高端制造板块 同时布局汽车产业和低位周期品 [5] - 安联中国精选混合重点配置优质科技资产 阶段性配置红利资产及企业盈利超预期资产 看好TMT、机械、医药、化工等行业 [6] 隐形重仓股的角色与策略框架 - 隐形重仓股承担卫星仓位角色 布局科技及高端制造等景气行业捕捉阿尔法机会 挖掘低估成长股获取贝塔收益 [4] - 基金经理遵循核心加卫星策略框架 核心持仓聚焦长期价值优质标的 隐形重仓股围绕核心持仓行业逻辑或风格延伸配置 [4] - 隐形重仓股通过分散化降低单一标的风险 通过行业或主题协同增强组合收益稳定性与弹性 [4] 2025年下半年投资方向 - 交银优择回报灵活配置混合关注AI产业、具身智能、固态电池、可控核聚变等领域机会 [5] - 科技硬件仍然是A股市场主线 需关注AI加应用扩散机会 [5] - 外资公募基金经理明确科技主线贯穿下半年投资策略 [5]
逾8100亿元研发投入 擦亮上市公司创新底色
证券日报· 2025-09-04 00:10
研发投入总体规模与增长 - 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全市场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同比增长3.27%,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近2个百分点 [1] - 整体研发强度为2.33%,同比小幅提升 [1] - 研发投入增长标志着创新由“可选动作”转为“生存刚需”,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强引擎 [1] 各板块与行业研发强度分析 - 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研发强度分别为4.89%、11.78%、4.63%,科技属性凸显 [2] -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强度高于整体水平3.29个百分点 [2] - 高技术制造业研发强度高于整体水平4.44个百分点,发挥创新示范效应 [2] 研发投入的企业分布与格局 - 全市场有113家公司研发投入超10亿元 [2] - 有926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 [2] - 形成“龙头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研发格局,推动产业升级从局部突破走向整体跃升 [2] 研发投入的战略意义与转变 - 上市公司将研发视作“必须守住的底线”,实现从保守态度到战略转向的转变 [1] - 研发投入被视为给未来竞争力“存钱”,是守住产业升级主动权的关键 [1] - 研发实践正从规模增长向质效提升跨越,以释放更深层动能 [1] 当前研发体系面临的挑战 - 存在“重投入、轻转化”的难题,部分公司研发投入高但专利转化率较低 [2] - 大量研发成果“沉睡”在实验室,未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 - 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专业转化团队 [3] 未来研发投入的发展方向 - 需推动研发投入从规模增长转向质效提升 [3] - 需从单点突破迈向体系化布局,从重投入延伸到重转化 [3] - 畅通成果转化机制是让研发投入价值真正落地的关键 [3]
沪市半年报凸显并购红利 优质资产注入为公司业绩“增色添彩”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03 19:36
并购重组政策效果 - 自2024年9月24日"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沪市新增披露重大资产重组104单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1] - 并购重组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成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式 [1] 公司并购业绩表现 - 广东松发陶瓷收购恒力重工100%股权后营业总收入66.8亿元同比上升315.49%归母净利润6.47亿元同比上升15646.55% [1] - 瀚蓝环境私有化粤丰环保后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7.63亿元净利润9.67亿元同比增长8.99%总资产634.38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61.40% [2] - 宁波富邦收购电工合金55%股权后触点产品销量达14.6亿颗2025年上半年电工合金营业收入3.66亿元同比增长29.18%净利润2963.15万元同比增长89.52% [2] - 赛力斯集团收购龙盛新能源100%股权后2025年上半年营收624.02亿元归母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长81.03% [3] 产业整合特征 - 本轮并购重组以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为主导逻辑从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提升 [3] - 央国企通过并购实现上下游资源整合如远达环保收购水电资产构建"环保+流域水电+新能源开发"业务架构 [4] - 科技并购保持高热度硅产业集团整合300mm大硅片资产至纯科技收购电子材料企业奥浦迈生物收购CRO企业实现产业链延伸 [5] 市场影响 - 并购重组并表效应在沪市公司半年报中得到印证多家公司通过收购优质资产实现业绩改善 [1] - 并购助力公司切入新质生产力赛道形成"补链强链延链"的产业协同效应 [5] - 优质资产注入增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资本市场良性循环 [5]
国际顶尖投资机构,这一次为何坚定地选择昆山
搜狐财经· 2025-09-03 19:32
启明创投QFLP基金落地昆山 - 启明创投在2011年上海首只QFLP基金后 2025年于江苏昆山落地第二只QFLP基金 [1] - 昆山启舜QFLP基金认缴规模2亿美元 首批2500万美元资金锁定创新医疗器械和科技设备服务与制造等前沿项目 [7] - 基金重点投向科技和医疗创新行业的早期及成长期优秀企业 促进国际资本与昆山产业深度合作 [7][9] QFLP政策与机制优势 - QFLP是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机制 允许境外资本兑换人民币投资境内股权投资基金 具有灵活结汇和投资便利优势 [4] - 昆山作为金融改革试验区 2021年开展QFLP试点 允许外资管外资、外资管内资和内资管外资三类业务模式 [11] - 政策突破传统备案限制 为QFLP基金设立开辟绿色通道 拓宽外资参与境内股权投资渠道 [11] 昆山产业基础与战略布局 - 昆山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 构建2+3+3新兴产业体系 聚焦核心产业、人工智能和绿色低碳领域 [8] - 2021年昆山联合启明创投设立基金投资智谱AI和银河通用等科技企业 并引进此芯科技和昆高新芯 [12] - 2020年联合古玉资本发起30亿元供应链产业基金 引进航天时代飞鹏 带动30余家低空经济上下游企业落户 [18] 昆山营商环境与服务效率 - 昆山高效的政务服务使QFLP基金在不到2个月内完成工商设立、外汇登记和银行开户等全部手续 [15] - 昆山以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著称 从1984年自费创办全国首个县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步 [16] - 城市注重构建研发-制造-应用闭环生态 实现从产业聚拢资本到资本助推产业的转型 [19][20] 行业趋势与政策支持 - 2025年QFLP热度持续攀升 商务部及国家外汇管理局重点提及QFLP作为深化跨境投融资开放的关键工具 [5] - QFLP机制被喻为国际资本特快专列 帮助境外资本投资中国新能源和AI等朝阳产业 [4] - 昆山通过金融开放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 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样本 [20]
优质资产注入“增色添彩” 沪市半年报凸显并购红利
证券时报网· 2025-09-03 17:55
并购重组政策效果 - 自2024年9月24日“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沪市新增披露重大资产重组104单,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1] - 并购重组是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其业绩增厚效应已在沪市公司半年报中得到印证 [1] 并购重组业绩增厚案例 - *ST松发完成置入恒力重工100%股权后,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达66.8亿元,同比上升315.49%,归母净利润6.47亿元,同比上升15646.55% [2] - 瀚蓝环境完成对粤丰环保私有化收购后,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7.63亿元,归母净利润9.67亿元,同比增长8.99%,总资产达634.38亿元,比2024年末增长61.40% [3] - 宁波富邦完成对电工合金55%股权收购后,电工合金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66亿元,同比增长29.18%,净利润2963.15万元,同比增长89.52%,触点产品销量达14.6亿颗 [3] - 赛力斯以81亿元收购龙盛新能源100%股权后,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624.02亿元,归母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长81.03% [4] 产业整合与转型升级趋势 - 本轮并购重组以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为主导逻辑,正从“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提升” [5] - 央国企持续发力上下游资源整合,例如远达环保收购水电资产以构建“环保+流域水电+新能源开发”的立体业务架构 [5] - 科技并购保持高热度,公司通过并购切入新质生产力赛道,实现“补链、强链、延链”的产业协同效应 [6] - 具体案例包括沪硅产业整合硅片资产、至纯科技收购威顿晶磷、奥浦迈收购澎立生物、北自科技并购穗柯智能等 [6] 市场前景展望 - 在政策与市场自驱力共同作用下,沪市并购重组市场有望继续保持活力 [7] - 更多优质资产的注入将增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资本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7]
地方经济增长动力从何而来?
申万宏源研究· 2025-09-03 17:22
新时期经济增长目标设定 - 经济步入新一轮平稳增长期 需科学分析发展环境和增长条件 向产业新增长点 需求扩容消费提质 企业效率提升要动力[4][5] - 内需成为核心驱动力 消费占GDP比重从50%升至57% 投资占比从47%降至41%[7] - 政策工具储备丰富 跨周期与逆周期调节能力增强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机制建立[7] - 法人单位数量大幅增长52.7% 企业创新能力稳步增强 2025年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提供法治保障[7] - 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提升 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 京津冀协同创新 中西部和东北承接新产业能力增强[7]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 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6.7% 较"十一五"末期上升11.6个百分点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45%提升至60%[10] - 工业增加值占比降至30% 较"十一五"末期下降9.3个百分点 其中制造业占比降至25%[10] - 传统消费品行业营收占比降至33.1% 高端制造业资产和营收占比分别上升至37%和39.1%[11] - 能源资源型产业资产比重降至16.6% 但营收占比稳定在19%[11] - 功能型服务业占比回落至28.5% 专业服务业占比从8.4%升至10.1% 社会服务业占比达7%[12][13] 区域发展差异与策略 - 中部地区服务业5年营收增长73% 工业增长22% 差距达51个百分点[14] - 东部 西部 东北地区服务业与工业营收增速差值分别为41 33和16个百分点[14] - 海南 福建 山东 江西 安徽 山西 广西 四川 甘肃 陕西等地服务业增长迅速[15] - 青海工业营收五年增速达84.3% 服务业增速为51.2%[15] 消费结构变化与带动效应 - 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 高于商品零售额增速3个百分点[18] - 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7.4% 对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达63%[18] - 商品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近48% 但存在地域分离问题[17] - 服务消费具有更强本地带动效应 就业收入和产出就地转化[17] 新兴消费趋势 - 年轻群体催生单身经济 宠物经济 盲盒经济等新业态[20] - 青少年偏好动漫 电竞 虚拟偶像 国潮服饰等领域消费[20] - 3亿中老年人形成银发消费市场 老年大学 老年旅游 健康管理服务持续扩容[20] 企业创新与区域差异 - 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占全国64.9% 5年增速56.5%[25] - 中部地区R&D经费支出占比20.9% 5年增速77.5% 安徽湖南江西增速超80%[25] - 西部地区R&D经费支出占比11.3% 支出增速73.2% 外部支出增速达118%[26] - 东北地区R&D经费支出占比仅2.9% 内外支出增速均偏低[26] - 41个工业细分行业中 前15行业研发投入占比高达86.6%[24]
大规模设备更新带来什么 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投资补助资金带动总投资超一万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9-03 15:29
政策支持力度 - 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项目约8400个 带动总投资超1万亿元 [8] - 工业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支持力度最高达总投资15% 用能设备最高达20% [10] - 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每车平均补贴8万元 [10] - 中央财政对设备更新相关银行贷款本金贴息1.5个百分点 [10] - 老旧货车拆解补贴4.5万元/辆 购置国六标准新车补贴5万元/辆 [9] -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总额度达8000亿元 [10] 企业案例与成效 - 河北沧州胜达汽车运输队通过补贴实现单车更新成本节省近10万元 [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公司获6000万元补贴 支持比例达15% [9] - 鞍钢凌钢焦化公司获1.8亿元补助资金 贷款贴息后利率降至1.1% [14] - 四川富临精工公司投入2.4亿元升级设备 生产效率提高10% 年节约成本2000万元 [16] - 山东博山华成锻压公司投入5000多万元购置42台加工中心 自动化能力显著提升 [17] 行业转型升级 - 2024年全国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总量超2000万台(套) [15] - 2024年1-7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2% 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3.6个百分点 [15] -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5.4%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7.7% [17] - 福建福地新材料公司打造5G全连接工厂 所在高新区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超80% [17] 绿色低碳转型 - 国家电网完成24万余台变压器能效改造 在运2级能效及以上变压器占比提升至10% [19] - 全国累计淘汰国三及以下和国四标准柴油货车26万余辆 [19] - 报废更新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6.85万辆(套) [19] - 新建新能源船舶和报废更新老旧船舶约9800艘 [19] - 鞍钢凌钢焦化配套建设煤气制LNG项目 年产14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 [14] 民生领域应用 - 2024年国补资金投入62亿元支持4.1万部住宅老旧电梯更新 惠及居民近170万户 [20] - 安徽界首改造95千米配水管网 解决城乡供水稳定性问题 [21] - 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环卫等民生设施纳入更新范畴 [20] 回收循环利用 - 再制造产业年产值近2000亿元 企业约3000家 从业人员约10万人 [24] - 盾构机、汽车变速箱等核心产品再制造率提升至65%以上 [24] - 新源劲吾公司实现退役光伏组件回收率达90%以上 [24] 标准体系建设 - 工信部梳理72项国家标准纳入制修订计划 已完成起草工作 [25] - 发布《炼化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1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 实现年节能2452万吨标准煤 [25] - 煤电技术指标体系指引设备改造 安徽华电芜湖公司机组调节负荷能力提升50%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