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业自动化
icon
搜索文档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直流微特电机行业发展全景速览:行业将继续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市场规模将达2964.2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13 10:11
行业定义与分类 - 直流微特电机定义为直径小于160mm或中心高不大于90mm、额定功率小于750W或具有特殊性能及用途的微型特种精密电机 [2] - 按驱动方式分为永磁直流电机和电枢直流电机 按结构特点分为有刷直流电机和无刷直流电机 [2] 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行业起源于德国、瑞士等欧美发达国家 快速发展于日本 并随发展中国家应用需求扩张实现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持续提升 [1][2] - 应用领域从音响设备、家电、办公自动化逐步拓展至园林工具、医疗器械、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及机器人等产业 [1][2] - 2024年中国直流微特电机产量达155亿台 较2023年增加4亿台 需求量135亿台 较2023年增加2亿台 市场规模2886.3亿元 较2023年增加0.14亿元 [1][2] - 预计2025年产量将达160亿台 需求量138亿台 市场规模2964.2亿元 [1][2]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主要包括铜、钢材、漆包线、铸件等原材料 [4] - 中游为微特电机的研发及生产制造 [4] - 下游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及新能源领域 [4] - 消费电子是市场增长主要驱动力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智能穿戴设备普及促使微型直流电机需求大幅上升 [4] 全球竞争格局 - 全球行业集中度较高 市场主要由欧美、日本及中国企业占据 [4] - 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是微特电机先进技术代表 主导行业发展 [4] - 全球主要厂商包括日本电产(Nidec)、电装(Denso)、三叶(Mitsuba)、美蓓亚(Minebea)、德国施乐百(Ziehl-Abegg)、依必安派特(Ebm-Papst)、万宝至(Mabuchi)及Maxon Motor等 [4] 中国竞争格局 - 中国企业规模较小 技术水平虽有进步但与国际知名企业仍存差距 [5] - 市场竞争激烈 呈现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和国内本土企业相互竞争格局 [5] - 本土主要企业包括卧龙电驱、大洋电机、英洛华、江苏雷利、金龙机电、方正电机、微光股份、奥立思特、贝丰科技、中电电机、星德胜科技及江苏华阳智能装备等 [1][6]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持续进行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 在制造技术、生产模式、产品性能及产业结构方面推陈出新 [7] - 未来将不断满足各类应用领域的广泛需求 [7]
2025中国工博会工业考察报名启动!实地解锁智能制造硬核实力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13 10:05
活动概况 - 第二十五届中国工博会组织"工业考察"活动 提供免费接驳大巴直达工厂 覆盖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全产业链 预计1000+专业制造业相关群体参与[1] 新时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考察 - 新时达工业机器人负载覆盖1-600KG 完整掌握机器人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软件系统等关键技术 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领先企业[5] - 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入选上海首批20家智能工厂 2021年获评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单位[5] - 公司创立于1995年 股票代码002527 以运动控制技术为基石 聚焦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与驱动、电梯控制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2025年6月海尔集团战略入股 成为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成员[5] - 考察日期为9月23日-26日 每日12:00和14:00发车 每班限30人 车程约1小时 参观时长1.5小时[4] 研华昆山制造园区考察 - 园区设有板卡、机箱、系统组装和定制化生产4个厂区 实现全环节智慧监控和运营 曾获2017国家第一批绿色工厂、2020中国制造标杆智能工厂称号[9] - 基于研华AgentBuilder智能体平台 逐步完成从"人机协作"到"自主决策"的Agent应用[9] - 研华物联网体验中心展示40多个物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 包含智能制造、智慧能源与环保、智能交通等行业应用[9] - 考察日期为9月23日-26日 每日12:15发车 每班限80人 车程约1小时 参观时长2-2.5小时[8] 汇川技术工控博物馆考察 - 展示自动化行业重要设备及发展历程 是国内唯一工控博物馆 体现公司在工业文明中的贡献[12] - 智能车间展示伺服驱动器生产的高效自动化能力 采用自主研发设备和系统 实现数字化管理平台支撑的精益管理[12] - 考察日期为9月23日-26日 每日12:30和14:00发车 每班限30人 车程约1.5小时 参观时长1小时[11] 松下神视电子苏州工厂考察 - 松下集团FA领域关键企业 2002年成立于苏州新区 主营通用传感器、PLC、变频器等研发制造 2024财年中国区销售额占比84%[16] - 展示IT与OT融合的智能工厂实践 赋能锂电、半导体等行业自动化升级[16] - 考察日期为9月25日-26日 每日12:30和14:00发车 每班限20人 车程约1.5小时 参观时长1小时[15] 参与企业名录 - 工业机器人企业包括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非夕科技等15家代表性企业[24]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企业涵盖亿嘉和、晶品特装、七腾机器人等8家企业[25] - 医疗机器人领域包含元化智能、天智航、思哲睿智能医疗等12家机构[26] - 人形机器人企业达28家 包括优必选科技、宇树、云深处等领先厂商[26] - 核心零部件企业涉及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坤维科技等31家供应链企业[26]
行业聚焦:全球光学编码器IC市场头部企业份额调研(附Top5 厂商名单)
QYResearch· 2025-09-12 13:35
行业概述与技术原理 - 光学编码器是运动控制市场的热门选择,其工作原理是通过LED光源和光电探测器检测码盘旋转产生的光路变化,从而生成用于确定轴旋转和速度的方波脉冲[2] - 光学编码器IC主要分为透射式和反射式两种类型:透射式编码器将码盘置于光发射器和传感器之间,通过透射或阻挡光线产生信号;反射式编码器的发射器和传感器位于码盘同侧,通过检测反射光来测量旋转角度[2] 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测 - 预计到2031年,全球光学编码器IC市场规模将达到2.9亿美元,未来几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6.6%[3] 市场竞争格局 - 全球光学编码器IC市场集中度较高,2024年前五大厂商合计占据约84.0%的市场份额[7] - 全球主要生产商包括Broadcom、Nisshinbo Micro Devices、SEIKO NPC、IC-Haus、PREMA Semiconductor、Hamamatsu等[7] 市场驱动因素 -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助力半导体产业发展:中国"十四五"规划将高端传感器芯片列为重点研发方向,美国和欧盟的《芯片法案》累计投资近1000亿美元,为光学编码器芯片制造商创造了有利条件[8] - 工业自动化升级驱动市场需求激增: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推进对运动控制精度要求提高,24位及以上高分辨率光学编码器芯片需求增长,协作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应用场景[8] - 亚太制造业增长助力区域扩张: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其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生产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光学编码器芯片需求强劲增长,日本和韩国在半导体设备和精密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巩固了其作为主要消费国和创新中心的地位[9] 行业挑战与风险 - 高端应用存在技术壁垒:开发超高分辨率光学编码器集成电路具有挑战性,纳米级光栅设计和降噪算法的关键专利集中在少数国际领先企业手中,为新进入者设置了门槛[10] - 光学编码器集成电路在恶劣工业环境中面临性能下降问题,污染物如灰尘、油污、湿气会影响其可靠性,封装解决方案会增加成本,对价格敏感领域造成影响[13] - 来自磁性编码器和电容式编码器等替代技术的竞争加剧,这些技术凭借更高的耐用性和更简单的组装方式在中端应用越来越受欢迎,迫使光学编码器供应商面临利润率下降或研发投入加大的压力[14] 产品应用与地域分布 - 产品主要类型包括透射型和反射型[16] - 主要应用领域涵盖工业自动化、机床、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消费电子、测量设备等[16] - 重点关注的地区包括北美、欧洲、中国、日本、韩国[16]
步科股份唐咚:聚焦部件,成就全球机器人
中国经营报· 2025-09-12 09:25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目标面向全球 并确立聚焦部件和成就全球机器人的使命 已开始推进本地化和实地化的全球化 [2][5] - 公司以机器人发展作为战略核心 目标是成为最懂机器人的部件公司 未来将提供硬件部件及配套部件模型 [6] - 公司需结合长期发展与短期市场需求 将上一个康波周期的机器人与下一个康波周期的机器人结合 保证商业持续成功和未来技术研发 [6][7][8] 技术发展与行业地位 - 中国工业自动化达到引领国际水平阶段 在新兴领域如具身智能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处于引领位置 [2][5] - 公司拥有完整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产品线 包括人机界面、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伺服系统、步进系统和低压变频器 [4] - 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和搬运AGV机器人已进入成熟期并保持可观增长 而具身智能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技术导入阶段 [6] 财务表现与资本运作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11亿元 同比增长21.28%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26亿元 同比增长13.58% [4] - 2020年11月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首发募集资金3.81亿元 [4] - 科创板上市给予公司信心 使其敢于投资并提前布局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3][4] 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 公司持续进行研发和创新 研发投入非常大 因面对崭新市场且无现成成熟技术 [3][4] - 公司积极开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技术 作为长期发展方向 [6] - 新技术对目前成熟工业机器人无市场替代性 因成本过高 [6] 国际化与市场拓展 - 公司国际化前景乐观 预计未来几年国际销售额增速及营收占比将越来越高 [2][5] - 中国企业已通过苦练内功具备出海实力 当前正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时候 [4] - 公司过去专注于国产化替代 现已达到引领国际水平阶段 [5]
拓斯达股价涨5.02%,天弘基金旗下1只基金位居十大流通股东,持有302.7万股浮盈赚取572.1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11 18:18
公司股价表现 - 9月11日股价上涨5.02%至39.55元/股 成交额19.97亿元 换手率15.56% 总市值188.64亿元 [1] 主营业务构成 - 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占比31.50% 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应用系统占比29.39% 注塑机及配套设备系统占比21.05% 数控机床占比15.07% 其他业务占比3.00% [1] 机构持仓动态 - 天弘中证机器人ETF二季度增持55.99万股 当前持有302.7万股 占流通股比例0.91% 当日浮盈572.1万元 [2] - 该基金规模58.34亿元 今年以来收益31.23% 近一年收益84.07% 成立以来收益5.51% [2] 基金经理信息 - 基金经理刘笑明任职6年352天 管理规模163亿元 最佳回报57.89% 最差回报-46.54% [3] - 基金经理祁世超任职233天 管理规模212.25亿元 最佳回报32.2% 最差回报5.2% [3]
美信科技(301577) - 301577美信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1
2025-09-11 17:4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2.98% [2] - 归母净利润1050.81万元,同比下降7.64% [2] - 扣非归母净利润995.10万元,同比下降3.45% [2] - 计提减值准备632.56万元,侵蚀当期利润 [2][3] 业务板块表现 - 信号类磁性元器件业务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8.71% [3] - 功率类磁性元器件业务面临客户降价压力和小批量定制化需求 [2] - 高附加值机种占比提升带动信号类业务盈利能力增强 [3] 竞争优势 - 信号类产品拥有20余年技术积累,覆盖2.5G/5G/10G高端机种 [3] - 产品性能与国际厂商无显著差异 [3] - 通过高性价比片式绕线电感替代传统网变产品 [3] - 实现从6PIN到96PIN、百兆到万兆规格全覆盖 [4] 功率类业务挑战与改善 - 面临技术认证周期长和前期投入成本高的挑战 [3] - 定制化需求导致规模效应释放缓慢 [3] - 通过优化成本管控和提升良率改善运营效率 [4] - 已与整车厂、电源企业及储能客户建立合作 [4] - 产品覆盖新能源汽车、AI服务器、数据中心等领域 [4] 未来市场机会 - 信号类产品将拓展工业级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市场 [5] - 新研发BMS Bus信号变压器和CAN滤波车规级片式电感切入新能源汽车电子 [5] - 功率类产品受益于AI、算力基础设施、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发展 [5] - 已通过重要客户认证,切入AI服务器电源、储能电源等核心领域 [5]
江苏省战新基金出手 纵苇科技完成数亿元Pre-C轮融资
证券时报网· 2025-09-10 21:31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数亿元Pre-C轮融资 投资方为蓝驰创投与江苏省战新基金(淮安战新基金及苏州战新基金)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新产品研发与核心技术迭代 并推动海外市场的本地化与生态合作伙伴建设 [1] 业务表现 - 公司智能磁驱产品实现产值超过6倍增长 累积交付产线超4.5万米 [1] - 公司已在新能源电池 半导体与电子 汽车零部件 AI基础设施等行业开创多个标杆案例 [1] - 公司已在日韩及东南亚市场取得实质性落地 多家头部企业已在产线部署磁驱系统 [2] 技术能力 - 公司是国内少数实现软件到硬件全栈自研的运动控制技术平台型企业 [1] - 以磁驱输送为起点 公司正在逐步延展至大型PLC 驱动器 电机 编码器等多个关键技术栈 [1] - 磁驱输送系统具备高度通用性 适配从中小件装配到重载传输的多种生产需求 [1] 产品体系 - 已推出环型(S型) 直线摆渡型(X型) 岔道型(L型) 重载型(W型) 混合物流线(L型)等多款sTrak磁驱输送产品 [1] - sTrak系列以结构简单 非摩擦传动为特点 适用于对洁净与无菌要求极高的食品饮料 药品 化妆品等行业 [2] 市场拓展 - 公司正在加快欧洲市场布局 通过本地化认证 合作试点及集成商伙伴 率先在德国等制造业核心国家开展商业化落地 [2] - sTrak正推动非标自动化生产向柔性化 智能化 模块化转型 [2]
控制电机龙头三协电机登陆北交所
中国证券报· 2025-09-08 04:51
上市基本信息 - 公司证券简称三协电机 证券代码920100 发行价格8.83元/股 发行时间9月8日 上市地点北京证券交易所 [1] - 通过战略配售和网上发行合计发行1800万股(超额配售前) 募资总额1.59亿元 募资净额1.31亿元 [1] - 募集资金将用于三协绿色节能智控电机扩产项目 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4] 业务与产品 - 公司自2002年起专注于控制类电机领域 主要产品包括步进电机 伺服电机和无刷电机及配套产品 产品具有体积小 功率密度大 绿色节能的特点 [1] - 在机器人领域通过自主研发采用基础材料和高槽满率技术 在AGV 协作机器人领域获得海康威视 大华股份等企业认可 协作机器人产品已实现量产 [2] - 产品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 目前已开始向客户送样 [2]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87亿元 3.62亿元 4.2亿元 持续增长 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2.24% 29.28% 29.12% [2]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56亿元 同比增长21.23%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3152.82万元 同比增长12.25% [2] - 预计2025年1-9月营业收入3.2亿元至3.5亿元 同比增长8.44%至18.60%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4128万元至4515万元 同比增长8.36%至18.51% [2] 研发投入与专利 - 2022年至2024年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1064.33万元 1253.67万元 1501.83万元 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71% 3.46% 3.58% [1] -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已取得56项专利 其中发明专利10项 实用新型专利45项 外观专利1项 [1] 行业前景 - 微特电机作为基础机电产品下游应用广泛 在制造业自动化程度加深 新能源汽车 3D打印 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发展背景下市场需求稳定增长 [3] - 2024年全球微型电机市场规模467.4亿美元 预计2032年达到769.9亿美元 [3] - 中国是全球微特电机第一大生产国 2023年产销量约151亿台 行业已形成完整工业体系处于较快发展阶段 [3] 技术实力与竞争优势 - 公司自主研发的微特电机具有多种机座型号和电机极数 在转速 力矩 功率密度 防护等级等核心技术指标已达到日本美蓓亚 日本松下电机等国际龙头企业水平 [3] - 公司将借助资本市场加大技术研发 市场拓展 品牌建设等方面投入 推动更高质量发展 [4]
这类MCU,需求激增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9-07 10:06
全球超低功耗微控制器市场增长预测 - 全球超低功耗微控制器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97.8亿美元增至2030年152.7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达9.3% [1] 市场驱动因素 - 消费电子产品能效要求提升及智能家居与楼宇管理系统普及推动需求增长 [1] - 电池供电设备小型化与功能丰富化使超低功耗微控制器重要性凸显 [1] - 物联网 工业自动化及节能消费电子产品成为核心增长动力 [2][5] 应用领域分析 - 模拟器件领域在2025年占据最大市场份额 主要服务于传感器 医疗设备及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精确信号测量与转换需求 [1][3] - 汽车领域份额显著增长 应用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信息娱乐平台 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载传感器 [2][4] - 超低功耗待机模式与快速唤醒功能对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至关重要 [2][4] 区域市场格局 - 北美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受智能家居部署 可穿戴医疗设备及工业传感器需求驱动 [2][5] - 《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政策推动半导体技术创新 主要企业包括Microchip Technology 德州仪器及ADI公司 [2][5] - 北美企业战略扩展产品组合 Microchip Technology的PIC/AVR MCU应用于智能电表与医疗设备 ADI专注于可穿戴设备及环境监测解决方案 [6] 技术发展趋势 - 超低功耗模式运行能力延长电池寿命 适用于便携式设备与医疗穿戴设备 [1][3] - 汽车行业向车联网与自动驾驶转型加速超低功耗微控制器集成 [2][4] - 人工智能边缘设备与低功耗无线通信投资推动架构创新 [6] 行业竞争生态 - 全球主要参与者包括英飞凌科技 恩智浦半导体 瑞萨电子及意法半导体 持续创新低功耗架构与专用解决方案 [3] - 北美汽车电子生态系统由美加一级供应商支持 推动电动汽车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模块整合 [6]
恒帅股份(300969)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0904
2025-09-04 16:54
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15485222元 同比增长4.23% [3] - 重点投入谐波磁场电机技术及新型磁性材料研发 [2][3] - 已取得谐波磁场电机技术突破并获得相关专利 [2][3] - 持续增加人形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新赛道研发投入 [2][3] 生产基地与产能布局 - 泰国生产基地部分设备调试完成并已通过客户验厂 [4] - 预计年后部分产品进入投产爬坡周期 [4] - 泰国基地建设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旨在减轻国际贸易摩擦影响 [4][5] - 通过泰国基地扩大产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5] 客户与市场策略 - 积极开拓车用电机技术新市场以降低客户集中度 [3] - 持续进行新客户和新项目同步开发 [3] - 与新兴势力客户维持稳定合作关系并提升业务份额 [3] 产业链垂直整合 - 实施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战略 延伸上游核心工艺布局 [5] - 磁性材料领域已搭建量产中试线 具备小批量投产能力 [5] - 通过自制注塑工艺和冲压工艺实现零部件供货可控 [5] - 打通上游核心工艺和材料以加强技术纵深和成本控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