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投资
搜索文档
南下资金,买爆了
格隆汇· 2025-08-17 16:45
恒生指数表现 - 恒生指数盘中攀升至25680点创年内阶段新高 随后两日回调累计跌幅达1.8% [1] - 市场热度不减 南下资金在回调期间持续流入 8月15日净买入358.76亿港元创历史单日最高纪录 [1][5] 南下资金动向 - 8月14日、15日南下资金分别净买入86.3亿港元、358.76亿港元 沪港股通净流入197.12亿港元 深港股通净流入161.65亿港元 [5] - 本周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381.21亿港元 环比增长75% 主要净买入阿里巴巴14.54亿港元、腾讯控股14.07亿港元、美团12.47亿港元 [5] - 今年以来南下资金累计净流入超9389亿港元 远超2024年全年8078.7亿港元 近三月净流入近3000亿港元 [8] 行业与板块资金分布 - 港股通资金主要流入技术硬件与设备、软件与服务、零售业、生物医药板块 [6] - 外资主要买入科技、消费等长期增长潜力板块 认为港股科技企业具全球竞争优势 消费企业受益中国庞大市场 [10] 港股市场融资与IPO - 截至7月末港股市场整体融资规模达3318.8亿港元 资金需求旺盛 [8] - 超50只新股上市累计募资1280亿港元 同比增长超6倍 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8家A股巨头在港上市募资893亿港元 [8] ETF与基金动态 - 港股主题基金2025年新成立规模达850亿港元 [8] - 富国港股通互联网ETF规模增长230多亿半年翻倍 工银瑞信港股通科技30ETF规模增长140多亿较年初翻近三倍 [9] - 主动型公募基金港股投资市值占基金资产总值14.7% 被动型公募基金港股持仓市值达4044.6亿元环比抬升588.4亿元 [9] 外资与机构动向 - 7月外资净流入港股市场约33.8亿美元 被动基金净流入33亿美元为主要驱动力 [10] - Michael Burry清空中概股看跌期权 反手买入阿里巴巴、京东看涨期权 Dodge&Cox加仓京东 毅恒资本增持京东看涨期权28.49% [10] 港股估值分析 - 恒生指数动态市盈率11.3倍处于近十年中上水平 恒生国企指数动态市盈率10.2倍对应87.0%分位数 [12] - 恒生科技指数动态市盈率21.5倍处于19.5%分位数历史低位 公用事业、可选消费、日常消费等行业估值仍较低 [12] 机构后市观点 - 莲华资管洪灏认为港股下半年将达三年来新高 回调是加仓时机 [13] - 兴业证券张忆东团队认为港股进入"漫长的夏天" 互联网行业估值合理偏低 AI应用、新消费、高股息央国企具配置价值 [13][14] - 高盛上调港股评级至"持股" 认为美联储宽松周期下港股将受益 上调MSCI亚太(除日本)指数目标至700点 [14] 市场总结 - 港股2025年展现强大活力 估值优势、产业升级红利与政策托底形成三重支撑 [16] - 科技产业周期上行、中报业绩验证及流动性宽松背景下 稀缺性强、业绩稳健的优质龙头企业将持续获资金青睐 [16]
万家基金杨坤:港股仍是全球估值洼地 看好红利、科技和创新药三个方向
智通财经· 2025-08-15 19:30
港股市场整体展望 - 港股估值在全球市场偏低且具备高性价比 上涨趋势持续 无估值泡沫担忧 [1][2] - 市场在2024年呈现明显见底信号 基本面 技术面 流动性和政策维度发生重大转变 [1] - 流动性充裕 南向资金和香港市场自身流动性强劲 叠加外部美元流动性 部分资金从美国撤出投向港股 [1] - 中长期趋势未现逆转信号 港股趋势预计持续 [1] 投资方向与板块机会 - 长期看好红利资产 互联网科技和创新药三大方向 [1][2] - 科技类核心资产是港股市场最核心和最具代表性的板块 在新科技周期背景下至关重要 [2] - 创新药出海优势显著 港股自2018年后允许未盈利无收入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场所 [2] - 港股在提供高分红稳定回报 新消费结构性机会主线 AI科技与创新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
内外资同时流入,港股资金“共识度”提升?
格隆汇· 2025-08-15 11:01
内外资同时流入,港股资金"共识度"提升❓ ⭐️南向资金:年内合计净买入港股已达9020亿港元,科技股为主要增持方向;近7日净买入前十大个股中,9只是港股科技50ETF(159750)成分股。 ⭐️香港本地ETF:截至8月8日,年内香港本地ETF净流入324亿港元。 ⭐️海外资金:去年924以来至8月8日,合计净流入102亿美元。 港股科技50ETF(159750)连续12日吸金 已纳入两融标的 | 序号 | 行业 | 近一周净买入(亿元) | | --- | --- | --- | | 1 | 资讯科技业 | 90. 61 | | 2 | 非必需性消费 | 72. 99 | | 3 | 金融业 | 72. 66 | | 4 | 医疗保健业 | 68. 05 | | 5 | 能源业 | 18. 30 | 香港本地ETF周度净流入(亿港元) 8 P = * 来源: 招商证券,截至2025. 8. 8 海外资金 去年924以来至8月8日,海外资金合计净流入102亿美元。 来源: Wind,截至2025.8.13 ◆ 香港本地ETF 香港本地ETF是追踪香港本地投资者行为的表征,据机构统计, 截至8月8日,年内香港本 ...
南下资金创历史新高,从公募二季报看港股投资机会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 2025-08-13 11:12
南下资金与港股配置需求 - 港股通2025年1月1日至7月25日净流入额达7654亿元人民币,刷新2024年全年纪录7440亿元人民币,显示配置需求持续高涨 [1] - 港股通年度买入成交额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5年数据已突破历史峰值 [2][3] 公募基金港股配置动态 - 2025年二季度主动权益基金港股持仓达4945亿元,环比一季度4639亿元增长6.60% [4] - 港股资产在主动权益基金中配置比例升至17.20%,基金统计平均值达15.30%,连续六个季度上升 [4] - 科技与互联网板块配置比例45.5%(一季度49.9%),结构优化:传媒行业占比降3%,计算机行业占比升0.2% [6][7] 核心投资主线分析 - 创新药与生物科技成最大增持领域:医药生物行业持股市值占比从一季度7.5%跃升至二季度13.7%,增配幅度6.2% [8] - 新消费与高股息资产互补配置:轻工制造行业增配1.9%,大金融行业增配2.3%,形成哑铃组合 [9] 港股市场特点与投资途径 - 港股市场拥有163家A+H股上市公司(占总数6.15%),在科技、互联网、创新药、红利低波领域具备独特优势 [10] - 恒生指数2024年初至7月29日上涨27.24%,显著跑赢上证指数7.70% [10] - 投资途径包括港股通直接交易、港股ETF/基金(门槛低至几百元)、投顾组合(如"星基汇"港股通精选组合) [11][13][19] 专业投顾服务表现 - "星选权益-港股通精选"组合策略配置中枢为60%港股+30%A股+10%灵活资金,最近一年收益35.11% [19] - 该组合上线以来最大回撤-49.60%,年化波动率21.14%,基准为恒生指数40%+恒生科技指数20%+沪深300指数30% [20][21]
张忆东:震荡是港股长期行情的蓄电池!恒生科技ETF基金(513260)、港股通科技ETF汇添富(520980)连续回调“吸金”!
新浪财经· 2025-08-12 14:57
港股市场表现 - 港股集体下跌 恒生科技ETF基金跌0.43% 近10日净流入资金6.4亿元 基金规模达53.63亿元 [1] - 恒生科技ETF基金融资余额1.3亿元 单日融资买入额3957万元 [1] - 港股通科技30ETF跌0.99% 单日成交额3.13亿元 近20日资金流入8.6亿元 [1] 科技板块个股表现 - 华虹半导体涨超4% 中芯国际涨超3% 比亚迪电子涨超2% 小米集团微涨 [4] - 快手跌超8% 阿里巴巴跌超1% 腾讯控股跌0.71% 美团微跌0.42% [4][5] - 网易涨0.99% 京东集团持平 小鹏汽车跌2.63% [5] 机构观点与市场预期 - 兴业证券坚定看多港股 认为将走出超级大行情 港股PE低于历史1/4分位数 [6] - 招商证券判断港股进入震荡阶段 恒指PE仅11.1倍 显著低于标普500的26.7倍 [8] - 科技板块存在补涨需求 恒生科技指数PE不足纳斯达克50% [9] 资金流向与市场动态 -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 聚焦科技板块机会 [7] - 54.1%港股公司发布盈喜 金融/原材料/科技/消费行业盈喜比例较高 [6] - 华为将发布AI推理突破性技术 或降低对HBM技术依赖 [5] 行业与政策环境 - 港股投资逻辑转向"在岸市场化" 成长溢价成为新赚钱模式 [6] - 科技产业资本开支将转化为企业盈利 AI产业链拉动作用明显 [8][9] - "反内卷"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经济有望走出通缩周期 [8]
港股开盘:恒指跌0.33%、科指跌0.59%,科技股集体下挫,阿里巴巴跌超1%、腾讯控股跌0.62%
金融界· 2025-08-12 09:44
港股市场表现 - 港股恒生指数跌0 33%报24824 07点 恒生科技指数跌0 59%报5427 81点 国企指数跌0 34%报8858 01点 红筹指数涨0 03%报4290 39点 [1] - 大型科技股多数下跌 阿里巴巴-W跌1 43% 腾讯控股跌0 62% 京东集团-SW涨0 08% 小米集团-W跌0 49% 网易-S跌0 79% 美团-W跌0 67% 快手-W跌1 08% 哔哩哔哩-W跌0 49% [1] 企业业绩公告 - 晶泰控股预计中期综合收入不少于5亿元 同比增加至少387% 预期净利润不少于5000万元 同比转亏为盈 上一年同期亏损12 38亿元 [2] - 金蝶国际中期收入31 92亿元 同比增加11 24% 净亏损9773 8万元 同比收窄55 14% 主要得益于云订阅业务规模化和AI效率提升 [2] - 康师傅控股上半年收入400 92亿元 同比下降2 7% 净利润22 71亿元 同比增长20 5% [3] - 百胜中国上半年总收入57 68亿美元 同比增加2 32% 净利润5 07亿美元 同比增加1 6% [3] 机构观点 - 东吴证券对港股持谨慎乐观态度 认为南向资金有提高仓位潜力 市场持续关注红利和景气行业 中长期需警惕海外上行风险 [4] - 招商证券指出政策导向有利于行业竞争环境改善 财政和货币政策对港股高股息板块形成支撑 当前港股整体估值处于低位 [5] - 国泰海通证券预计港股下半年延续牛市 增量资金流入和资产结构性优势是主要驱动因素 南向全年增量或达1 2万亿 [6]
港股仓位,成制胜秘诀?新老基金合同影响公募业绩格局
券商中国· 2025-08-11 10:16
基金合同新老差异对业绩的影响 - 基金合同是否允许投资港股成为业绩分化的关键因素,允许港股投资的新产品业绩显著优于老产品 [1][2] - 全市场前20强A股基金(主动权益)年内收益率均超70%,其中超九成为2018年后成立且合同允许港股投资(仓位上限50%) [3] - 业绩倒数的10只A股基金中超九成合同未涵盖港股,例如2016年成立的科技主题基金因合同限制未投资港股导致排名垫底 [3] 港股对基金业绩的贡献 - 港股仓位配置成为跑赢市场的关键,年内前四强基金港股仓位占比42.5%-46.8%(长城医药产业精选42.9%、永赢医药创新42.5%、华安医药生物46.8%、诺安精选价值43.5%) [3] - 主动权益QDII基金年内全部实现正收益,而A股基金两极分化,凸显港股对公募业绩的贡献及合同差异的影响 [4] 基金经理与合同限制的矛盾 - 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新基金"(2020年后成立含港股条款)业绩优于"老基金",如广发基金吴远怡凭借港股选股进入业绩10强 [5][6] - 老牌产品如华夏大盘精选(2004年)、南方绩优成长(2006年)、广发小盘成长(2005年)因合同未涵盖港股导致业绩落后,南方绩优成长年内收益不足4%而同期新基金收益20%-40% [6] 修改基金合同的争议 - 部分老产品如交银先进制造(2011年)、华夏智胜成长(2016年)通过持有人大会修改合同增设港股投资 [7] - 行业对修改合同持谨慎态度,部分基金经理认为港股投资需专业能力,盲目扩大范围可能增加风险,更倾向发行港股主题基金而非修改老合同 [7][8]
提振产品业绩表现 基金合同增设港股投资并非万能
证券时报· 2025-08-11 01:37
基金合同差异与业绩分化 - 新基金合同普遍允许配置港股(不超过50%股票仓位),2025年前8月全市场前20强A股基金(主动权益)年内收益率均超70%,其中超九成为2018年后成立产品 [2] - 业绩前四的基金(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永赢医药创新、华安医药生物、诺安精选价值)港股仓位达42.5%-46.8%,均成立于2019年后 [2] - 未允许配置港股的老基金表现低迷,年内业绩倒数10只A股基金中超九成合同限制港股投资,如2016年成立的科技主题基金因合同限制排名垫底 [2] 港股对QDII与A股基金影响 - 主动权益QDII基金2025年前8月全部实现正收益,而A股基金业绩两极分化显著,主因合同对港股投资范围约定差异 [3] - 明星基金经理"一拖多"产品中,新基金(2020年后成立含港股条款)业绩显著优于老基金,如吴远怡管理的含港股产品进入全市场前10 [4] 老基金合同限制案例 - 华夏大盘精选(2004年成立)、南方绩优成长(2006年成立)、广发小盘成长(2005年成立)因合同未涵盖港股,业绩在同类中垫底 [5] - 南方绩优成长年内收益不足4%,同期史博管理的3只新基金收益达20%-40% [5] 合同修改的实践与争议 - 部分老基金如交银先进制造(2011年成立)、华夏智胜成长(2016年成立)已通过持有人大会修改合同增设港股投资 [6] - 行业对修改合同持谨慎态度,部分基金经理更倾向专注A股,认为港股投资风险可能超出A股思维预期 [7] - 公募公司更倾向发行港股主题基金而非修改老合同,因基金经理能力圈与策略适配性存异 [6][7]
多个基金投顾组合密集调仓:增持成长风格,捕捉港股机会
环球网· 2025-08-08 10:13
在加仓成长类资产的同时,多个投顾组合借道港股基金捕捉港股市场投资机会。7月29日,工银瑞信指数PLUS策 略组合将天弘恒生科技指数C新增到投资组合中。工银瑞信基金投顾指出,"我们本次调仓增加了恒生科技的配 置,作为看好港股和成长风格的进攻品种。" 而嘉实财富权益甄选组合也于近期增加了对成长风格产品的配置。7月21日,该组合增持广发中小盘精选混合C、 招商中证800指数增强A等产品。嘉实投顾团队称,组合在风格均衡基础上,小幅增加相对低位的成长方向,同时 对同风格基金内部做优化,调出管理人有变动的基金。此外,7月底,工银瑞信指数PLUS策略组合加仓工银创新 动力股票、嘉实互融精选股票C等成长风格产品。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随着股市回暖,多个基金投顾组合于近期密集调仓,其中成长风格基金受到青睐。 进一步来讲,8月4日,富国满天星追求收益组合展开调整,加仓华夏价值精选混合、富国稳健增长混合A、金鹰 科技创新股票C等基金,同时减持前海开源金银珠宝混合C、宝盈消费主题混合等基金。此次调仓旨在加仓成长风 格产品以增加组合锐度。 再者,7月28日,银华天玑 - 奔跑狮子座组合大幅增持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A,持仓比例从 ...
为什么这几年港股开始好转?|投资小知识
银行螺丝钉· 2025-08-07 21:54
港股市场表现与驱动因素 - 2021-2022年港股恒生指数从33484点跌至14597点 最大跌幅达56% 同期A股中证全指下跌30% [2] - 2024年9月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 美元利率下降有利于人民币类资产表现 类似2020-2021年港股牛市情景 [3] - 2024年推出一篮子经济刺激政策 政策支持力度优于前几年 [3][4] 港股市场结构与业绩驱动 - 港股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需业绩增长迹象推动股价上涨 [5][6] - 2023年起港股科技、医药板块业绩复苏 2024-2025Q1科技盈利同比大幅增长 2025Q1医药盈利同比大幅增长 [6] - 科技和医药板块成为2025年表现最佳领域 部分品种出现"盈利上涨+估值提升"双击行情 [6] - 截至2025年7月底 港股科技类、医药类估值回归正常水平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