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创新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专家建议:在新一轮疏解中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1 22:00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大数据视角下,京津冀已进入深度协同发展阶段。近日,在天津市委宣传部和南开大学联合主办的京津 冀协同发展论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研讨会上 ,三地专家学者表示,站在新的起 点,新一轮非首都功能疏解正在重构区域发展新格局,建议在新一轮疏解中加强京津冀科技创新和产业 创新融合发展。 新一轮疏解强化产业集群培育 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名誉会长孙久文说: "面向未来,京津冀三地仍 需深化非首都功能疏解,在新一轮非首都功能疏解中,要强化产业集群培育。" "央企总部疏解是当前重点任务,要接续推动二、三级子公司和创新业务板块向津冀布局。"孙久文表 示,随着央企、高校加快落户,雄安新区承接能力将不断增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处理好同雄安新 区的关系,"两翼"协同发力,有效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 "新一轮疏解要继续优化空间结构,北京、天津、石家庄要加快都市圈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加速融合。"孙久文说。 单一项目承接转向全链条协同 京津冀产业门类齐全、基础深厚,"集链成群"正持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单一项目承接正转 向全链条协同。 李国平 北 ...
透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园区经验”|如何以产业创新需求拉动科技创新突破?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5-21 19:06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再到"经济强"的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1] - 苏州工业园区通过"硬科技"和"强产业"双轮驱动,加速形成发展新生态,纳米新材料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集群突破千亿级 [1] - 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方向路径,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一环,园区瞄准产业需求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创新链成果转化为最大经济效益 [2] 产业需求驱动的技术攻关 - 苏州英纳电子投入100万元与苏州大学合作开展"低温烧结纳米导电银浆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一年后获得专利授权,解决功率模块结构高温可靠性难题 [4] - 园区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模式,通过"以需定研"提升技术攻关靶向性,形成"企业和产业出题、多方联合答题、市场判题"的闭环 [4] - 苏净集团与纳微科技合作,通过高品质微球提升智能微粒检测仪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沛嘉医疗成为首批应用企业 [5][6] 产业集群发展 - 园区纳米产业从2006年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0年产值突破千亿元,2024年达1700亿元,引进孵化相关企业约1400家,在10多个领域取得核心技术突破 [6] - 纳米城内企业通过新需求撬动新技术,催生新产品并拓展新市场,形成"攥指成拳"的集群效应 [5][6] 创新联合体机制 - 创新联合体由链主企业牵头,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等多方力量,弥补单体创新局限,加快打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产业培育"全链条 [7] - 思必驰科技牵头组建江苏省人工智能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探索"1个联合体+10个细分行业联合体+1个产业基金"模式 [8] - 沛嘉医疗牵头成立苏州市介入医疗技术创新联合体,成立1年获批1个新产品、产出2项新材料,孵化6个项目并申请24项专利 [8] 创新生态建设 - 园区累计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项目超2700个,培育60%的上市企业、90%的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623亿元 [10] - 建成40多个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如核酸药物技术创新平台、MEMS中试平台等,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持,降低研发成本与风险 [11] - 围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累计发布148个案例,举办对接活动48场,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对接 [11]
128岁,这所高校走出了一个投资天团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5-21 00:04
浙江大学校友创业与投资影响力 - 浙江大学128周年校庆凸显其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参与者的地位,校友全球分布构建创新生态系、创业朋友圈和发展共同体 [1] - "杭州六小龙"科技企业中有3家创始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包括深度求索、云深处科技和群核科技 [1][2] - 浙江大学1978年创建计算机系时就将人工智能研究列为首要任务,2019年成为首批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35所高校之一 [2] 浙江大学校友创业成就 - 截至2024年5月17日,浙江大学共有351位校友担任313家上市公司创始人、实际控制人或高管 [4] - 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创立于1999年,已诞生128家创业公司总市值达千亿元,培育出拼多多黄峥等知名企业家 [5] - 浙江大学构建了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价值闭环,形成"热带雨林"般创新生态系统 [5] 校友企业案例 - 深度求索创始人梁文锋本硕毕业于浙江大学,其开源模型DeepSeek-R1颠覆AI研发"高投入、长周期"认知 [3] - 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完成浙大本硕博学业,公司员工中一半为浙大校友 [2] - 群核科技两位联合创始人均毕业于浙大竺可桢学院 [2] 校友投资案例 - 段永平1978年考入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创立步步高并孵化OPPO、vivo,转型投资后成功投资拼多多、网易等 [6] - 浙商创投董事长陈越孟管理资产超30亿元,投资20多个项目涉及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 [8] - 线性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淮管理10支基金总规模约20亿美元,已投资超过120个创业团队 [9] 医疗领域投资 - 泓创资本陆潇波主导超过50个医疗项目投资,收获13个A股IPO包括华大基因、贝达药业等 [10] - 比邻星创投管理多支人民币和美元基金,已投出健世科技、康沣生物等医疗创新企业 [11] - 方源资本张辉作为初始团队成员参与创立该机构 [11]
2025青岛-香港经贸合作交流会在香港举行
新华财经· 2025-05-20 13:38
香港贸易发展局助理副总裁梁国浩对青岛和香港的合作充满信心。"香港是青岛重要的对外贸易合作伙 伴、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和重要的国际化融资平台。两地经贸往来密切,合作基础深厚。"他表示,希望 发挥香港科技、金融、专业服务优势,助推青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并深化两地在贸易、航 运物流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助力青岛企业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和增值链。 招商局集团表示在多个领域助力青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与青岛结下了深厚情谊。招商局集团副总经 理邓仁杰致辞指出,青岛正从沿海传统城市化身开放前沿,从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海滨城市变成充满无 限机遇、激励创新创业的发展热土。"融入青岛,就是把握机遇;投资青岛,就是投资未来。"他表示, 招商局集团将发挥驻港央企优势,为"打造青港合作新样板"作出"招商贡献"。 据悉,此次交流会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青岛市商务局承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推广署、香港 贸易发展局、香港总商会、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全港各区工 商联、香港青岛总会、香港青岛同乡联谊会等机构和商协会共同支持。涉及高端装备、新能源、现代金 融、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的多个项目在交流会上进行了集中签 ...
风浪之下更显中国经济强大韧性
金融时报· 2025-05-20 11:08
从投资来看,"两重""两新"政策效应持续显现,投资"压舱石"作用凸显,结构持续优化。1至4月份,固 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接续推动的带动下,1至4月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 增长18.2%,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5%。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 快融合,对高技术服务需求扩大,带动行业投资增长。1至4月份,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1.3%。 在宏观政策协同发力和市场内生动力增强的双重支撑下,中国经济再度展现强大韧性与蓬勃活力。一是 生产供给稳中有进,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其中,工业生产延续较快增长势头,转型升级成效显著。4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表现尤为亮眼,同比增长 分别达9.8%和10%,成为工业增长的核心引擎。与此同时,工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换新提速,相关行 业和产品快速增长。以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为代表的新兴产品产量增速较快,智能 无人飞行器制造增加值更是实现74.2%的跃升,大幅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工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 化、绿色化迈进,印证了"以新提质"的发展逻辑。 服务业同样呈现平稳增 ...
深交所理事长沙雁:进一步完善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制度机制
快讯· 2025-05-19 11:30
今日(5月19日),在深交所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上,深交所理事长沙雁致辞称,下一步,深交所将积 极顺应当前科技创新大趋势,紧紧围绕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这一关键着力点,以深化创业板改革为牵 引,进一步完善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制度机制,发挥从"IP"到"IPO"再到上市后 做优做强的全周期、接力式服务体系作用,不断提升服务的便利性与可达性,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融合发展。(智通财经 周晓雅) ...
何海峰:激发商业性金融机构活力,助力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
搜狐财经· 2025-05-18 23:31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质生产力 -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支撑要素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科技和产业不能是"两张皮" [1][3]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点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是"十五五"规划的研究重点 [3] -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重要支撑要素,需要解决融资的数量、价格和期限问题 [5]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新概念 - 主要挑战来自外部及内部的不确定性,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冲击和地缘政治因素 [3] - 产业范围强调从范围经济角度关注产业构成与支撑连接,而非仅看发展规模 [3] - 产业边界需平衡技术性与经济性、国内与国际、内需与外需的动态关系 [3] - 产业深度涉及从原材料到终端品的技术工艺链条建设,强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3] 金融政策与结构性融资 - 结构性融资需通过利率更低、期限更长的政策工具调动商业金融机构积极性 [5] - 金融开放需统筹行业准入、机构展业和资金流动,加强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管理 [5] - 跨境资金流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是未来防控重点,需国际监管合作与AI技术应用 [5] 四链融合与全球产业链重构 - 提出双链融合(产业链与创新链)扩展至四链融合,新增资金链和人才链 [3] - 全球经济秩序变化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重要性显著提升 [3]
第二十届光博会在汉开幕:未来之“光”照亮“一条链” 融合“一个生态”
长江日报· 2025-05-16 08:40
光博会与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 - 第二十届光博会在武汉开幕,湖北科创供应链中心展区促成1.5万余项供需对接 [1] - 武汉以光谷为基础,推动"一束光"照亮产业链并融合生态,强化创新引擎功能 [1] - 光博会设置"光+智能装备""光+AI""光+机器人"等前沿议题,展示融合创新成果 [5] 光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 武汉灏存科技展示人形机器人运动神经中枢系统,通过光技术实现精准操控 [5] - 光技术应用于无人车激光雷达、数据中心光子芯片、脑机接口及病理诊断等领域 [5] - 东智机器人融合光感知与AI算法,计划实现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光谷造" [5] 产业集聚与协同效应 - 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在方圆100平方公里内形成完整上下游供应链 [6] - 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入驻企业超7万家,光电子需求占比达20%(每五条需求一条相关) [10] - 10家湖北实验室中5家聚焦光电子,7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由光电子龙头企业牵头 [8][10] 产学研融合与产业化 - 光谷实验室构建"0—3高校研发、3—7衔接、7—10企业产业化"的创新闭环 [10] - 武汉激光设备制造规模全国领先,光纤激光切割技术支撑智能制造装备发展 [15] - 企业通过微小技术迭代实现落地,如柔性手机显示屏技术形成全国最大显示面板基地 [15] 未来发展与战略规划 - 湖北代表团建议培育国家级光电子产业集群,打造"世界光谷" [16] - 光电子横跨20多学科,串联超长产业链,体现协同创新力量 [17] - 武汉沿"芯—光—网—算—端"全链条推进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 [15]
李强在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上强调 把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
证监会发布· 2025-05-15 22:34
国内大循环战略部署 - 将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 [1][2] - 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独有优势,需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 - 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高效联通,以国内大循环更好牵引国际循环 [3] 国内大循环重点方向 - 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3]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打造新产业新赛道 [3] -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完备:加强专业化分工和地区间协作,持续补链强链拓链,增强产业发展韧性 [3] - 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加快补齐消费短板,推动经济政策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 [3] 经济循环关键措施 - 精准帮扶外贸企业,应对外部冲击 [4] - 稳定就业:支持企业稳岗,扩大服务业就业,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 [4] - 提振消费:推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激发服务消费潜力,放大新兴消费带动效应 [4] - 扩大有效投资:加快资金筹集使用和项目建设,促进民间投资 [4] - 支持地方打造发展亮点: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产业亮点,依托特色资源打造品牌亮点 [4]
经济大省挑大梁·韧性中国|双翼齐飞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
央广网· 2025-05-15 08:55
央广网南京5月14日消息数以万计的精密孔位串联起国产大飞机的"骨骼"与"筋脉";人形机器人挥动机械臂,用"有温度的交互"叩开未来之门……在江苏这 片创新热土上,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正编织出崭新的产业变革图景。 2024年,江苏产业科技创新工作交出漂亮答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突破50%,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 3.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4.5件。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是江苏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的着力点之一。 编者按:经济大省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经济大省以怎样的姿态奔跑、如何勇立潮 头挑大梁?央广网策划推出"经济大省挑大梁·韧性中国"系列报道,记者深入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最前线,以生动故事和一线观察,展现经济大省落实国家 重大发展战略的担当作为以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积极探索。 如今,国产装备已在国内各大主机厂完成应用测试,杨浩骏的目光也投向更远:让设备"看懂"材料厚度毫厘之变,自主调节转速进给;持续提升装备的轻量 化水平,让工人操作"举重若轻"。 在江苏,丰富的科创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