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药出海
icon
搜索文档
医药行业周报:外部短期变化,不改长期出海趋势-20251012
华鑫证券· 2025-10-12 23:34
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推荐”,且为“维持” [1] 核心观点 - 中国创新药出海是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和创新效率驱动的长期趋势,外部短期变化影响有限 [2] - 2025年上半年License-out交易活跃,交易数量达72笔,已超过2024年全年交易数量的一半,交易总金额较2024年全年高出16%,其中单笔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交易有16笔 [2][6] - 尽管2025年第三季度重磅BD较少,但预计第四季度随着更多BD落地,市场对出海的信心将逐步恢复 [2] - 全球创新研发向更高效率的中国转移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只有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管线才能胜出 [2] 创新药出海趋势 - 创新药出海是长期产业趋势,由创新成果和效率驱动,不受短期中美贸易冲突等外部环境影响 [2] - 美国政府与跨国药企的药价谈判将强化对高效率、低成本的中国新药成果的需求 [2] - 小核酸药物领域在2025年9月实现出海突破,例如舶望制药与诺华就心血管产品达成协议,涉及预付款1.6亿美元,潜在里程碑价值高达52亿美元 [3] - 迈威生物与Aditum Bio Fund成立Kalexo Bio,并就心血管领域双靶点siRNA创新药达成全球独家授权协议 [3] - 化学修饰和递送系统是小核酸药物开发的核心,国内多家企业已掌握相关技术 [3] - 降血压、降血脂等慢病方向患者基数庞大、临床需求未被充分满足,商业前景广阔 [3] 口服自免药物趋势 - 强生正洽谈收购其合作伙伴Protagonist Therapeutics,后者核心产品为靶向IL-23受体的口服多肽药物Icotrokinra,已递交美国FDA申请上市 [4] - 除IL-23靶点外,针对IL-17、TYK2、JAK1靶点的口服自免药物也有多项临床研究 [4] - 诺诚健华与Zenas BioPharma就两款临床前口服自免药物达成合作,靶点分别为IL-17AA/AF抑制剂和可透过血脑屏障的TYK2抑制剂 [4] 胰淀素与MASH治疗进展 - 诺和诺德公布其长效胰淀素类似物cagrilintide单药治疗III期临床数据,治疗68周后实现11.8%(12.5kg)的平均体重减轻,显著优于安慰剂的2.3%(2.5kg) [5] - Cagrilintide安全性良好,因恶心导致永久停药的比例仅为1.0% [5] - 2025年8月美国FDA批准诺和诺德的Wegovy(2.4 mg司美格鲁肽)用于治疗MASH F2~F3期 [5] - 诺和诺德以52亿美元收购Akero Therapeutics,获得其FGF21靶点MASH新药Efruxifermin,将探索GLP-1与FGF21的协同治疗 [5] - 国内众生药业、博瑞医药和九源基因等公司也在跟进胰淀素类似物的开发 [5] CXO行业复苏 - CXO行业经历供给端洗牌后逐步恢复,小企业退出为行业带来修复机遇 [6] - License-out交易的首付款总额在2025年上半年首次超过一级市场融资总额,成为Biotech企业资金回笼的重要渠道 [6] - 政策方面,国家药监局试点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目标30个工作日内完成 [6] - 2025年第一季度共有186款1类新药首次获得临床批件,其中3月获批数量飙升至103款 [6] - 美国新版《生物安全法案》未点名中国企业,对中国CRO企业影响有限 [6] 医保与商保目录进展 - 2025年国家医保目录及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已完成专家评审阶段,预计10月开始企业沟通会 [7] - 基本医保目录有535个药品通过形式审查,其中目录外311个、目录内224个;商保创新药目录有121个通过形式审查 [7] - 商保目录为首年制定,其品种范围和报销幅度对参与企业影响较大,孤儿药和进口PD-1/L1是主要通过审核的品种 [7] 行业表现与估值 - 医药生物行业指数最近一周(2025/10/01-2025/10/10)跌幅为1.20%,跑输沪深300指数0.69个百分点,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涨幅排名第25位 [22] - 最近一月(2025/9/10-2025/10/10)跌幅为3.38%,跑输沪深300指数7.23个百分点,涨幅排名第25位 [26] - 最近一周子行业中,中药Ⅱ涨幅最大为1.51%,医疗服务跌幅最大为3.37%;最近一月医疗器械跌幅最小为0.45%,化学制药跌幅最大为5.56% [32] - 医药生物行业当期PE(TTM)为39.05倍,高于5年历史平均估值31.36倍 [48] 投资方向与选股思路 - 推选方向包括受益于创新环境好转和订单恢复增长的CXO领域,相关公司有维亚生物、百诚医药、凯莱英、普蕊斯等 [8] - 小核酸和基因治疗技术持续突破,关注西藏药业、悦康医药、阳光诺和、迈威生物等 [8] - 痛风等大病种市场潜力大,关注长春高新、一品红等 [8] - 免疫方向如银屑病领域市场空间大,出海趋势值得关注,推荐益方生物,关注荃信生物-B、诺诚健华、丽珠集团等 [8] - 关注IO+ADC升级、TCE技术平台迭代升级和出海机会,以及减重方向国产GLP-1的差异化布局 [8][9] - 医疗器械领域关注中外合作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以及新材料在人形机器人方向的应用 [9]
艾伯维子公司撤诉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专利案终结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2 22:20
泽布替尼专利纠纷结果 - 百济神州与Pharmacyclics LLC就泽布替尼专利纠纷达成和解,双方共同向美国特拉华州地方法院提交协议自愿撤回诉讼,案件已做出终局处理[2] - 美国专利商标局作出最终书面决定,认定Pharmacyclics LLC的“803专利”全部权利无效,申诉方决定不对该决定提起上诉[2][5] - 此次和解标志着泽布替尼在美国市场的专利障碍彻底清除,该药物在2023年全球销售额达13亿美元,是首个年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的国产创新药[2][4] 专利纠纷背景与过程 - 专利纠纷始于2023年6月,Pharmacyclics LLC(艾伯维全资子公司)凭借2020年6月才提交申请的“803专利”起诉百济神州,声称泽布替尼侵犯其专利权益[3][4][5] - 泽布替尼最早于2019年11月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比“803专利”的申请时间早7个月[4][5] - 百济神州展开近两年反击,美国专利商标局最终认定“803专利”权利要求过于宽泛且缺乏创造性[5] 百济神州其他专利风险 - 百济神州面临另一项由艾伯维提起的诉讼,指控公司盗用其商业机密用于BTK降解剂项目(涉及化合物BGB-16673)[3][6] - 公司已提交动议要求完全驳回该诉讼,并表示将进行坚决辩护,化合物BGB-16673于今年7月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的优先药物认证[6] 中国药企海外知识产权风险 - 中国医药制造业在海外遭遇知识产权纠纷的比例为4.1%,在出海企业行业类型中排名第三[7] - 2024年度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企业涉外新立案专利诉讼案件共29起,均在美国,其中中国企业作为被告的案件为22起[7] - 今年3月艾伯维指控丹麦公司Genmab盗用其ADC药物商业秘密,该案涉及刚被Genmab收购的中国公司普方生物的资产Rina-S[7][8] 行业应对策略与进展 - 专业律师建议中国公司在出口产品或技术前进行自由运作检索分析和获取当地法律意见,以应对国际专利博弈[8] - 今年7月江苏发布了全国首个生物医药领域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指引,为出海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系统性指导[9]
中国公司全球化周报|德邦快递开通中东6国物流专线/Temu与电商服务平台Base达成合作
36氪· 2025-10-12 12:21
物流与供应链拓展 - 德邦快递开通中国至阿联酋、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曼等6国的空海运物流专线,以迪拜为货运中枢,通过21条运输线路实现货物直达中东各地 [2] - 德邦快递针对不同品类产品定制通关与派送方案,并为跨境电商客户提供专门的"VIP通道",支持亚马逊、Noon等平台 [2] - 沙特港口管理局与海关总署联合推出货运新规,要求所有抵达沙特海港的货物须通过FASAH电子清关平台提前提交数据,新规将于2025年10月29日生效 [7] 电商平台与模式创新 - Temu与电商服务平台Basecom达成合作,旨在帮助跨境卖家提升在英国、美国等多个市场的运营效率,提供加速产品上架、简化库存管理及实现多渠道整合等核心支持 [2] - TikTok正在英国测试名为"Trendy Beat"的自营电商功能,由平台自主采购和销售因短视频而受到关注的商品,标注为"TikTok Shop Trendy Beat" [3] - SHEIN计划于今年11月在法国开设首批实体门店,与法国大型百货公司Société des Grands Magasins合作,在多个城市的巴黎老佛爷百货商场内设店 [3]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出行 - 小米在德国埃森和西班牙马德里同步开设两家旗舰店,并宣布到2025年底将欧洲门店数量扩展至10家,为2027年正式在欧洲销售电动汽车铺路 [4] - 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巴西工厂下线,巴西总统卢拉成为车主,比亚迪在巴西已拥有超17万名车主,并连续两年成为巴西新能源市场销冠 [4]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滴滴海外出行需求日均需求较暑期上涨超100%,首尔、济州、新加坡、吉隆坡、东京等城市用户需求突出 [3] 科技与硬件创新 - 禾赛科技宣布2025年度第100万台激光雷达于9月底下线,成为全球首个年产量突破百万台的激光雷达企业 [5] - 禾赛科技全球ADAS激光雷达市占率第一,获得全球24家主机厂的120个车型量产定点,全球前十大Robotaxi公司中有九家选择其作为主激光雷达供应商 [5] - 万兴科技在日本NexTech Week 2025秋季人工智能展会上展示其AIGC视频创作平台ToMoviee AI,该平台在VBench-2.0文生视频大模型评测榜单中综合得分位列全球前三 [4] 投融资动态 - 自然堂集团完成新一轮融资,加华资本投资3亿元人民币,欧莱雅参与投资,本轮融资估值超70亿元,公司年营收超45亿元并已提交赴港IPO招股书 [6] - 安澜动力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资金将用于电动智能摩托艇功能样机的迭代研发,核心市场包括美国、加拿大、澳洲和欧洲 [6] - 达普生物完成B2轮融资,由上海科创集团旗下知识产权基金领投,资金将用于加速高端生命科学仪器产品的全球商业化进程 [6] 医药行业国际化 - 诺诚健华与全球生物制药公司Zenas达成全球授权合作协议,潜在总交易金额超20亿美元,为中国创新药出海再添案例 [7] - 2025年以来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头部药企已相继通过海外授权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国际化突破,反映出全球市场对中国药企"高效研发+成本优势"的认可 [7] 政策与市场支持 - 香港特区政府启动"内地企业出海专班",拟推动内地银行在香港设立区域总部以支持企业拓展东南亚和中东市场,并提供税务宽减吸引企业在港设立财资中心 [8] - 英文媒体KrASIA面向中国出海企业发布全新英文媒体服务,其网站约60%的读者为东南亚核心国家的商业人群,旨在帮助中国公司提升全球品牌 [8]
百济神州打赢了关键一战
经济观察报· 2025-10-11 16:31
诉讼结果与战略意义 - 百济神州与艾伯维自愿撤回全部诉讼,艾伯维决定不对美国专利商标局最终决定提起上诉[2] - 诉讼的落幕清除了泽布替尼在美国市场的专利障碍,为泽布替尼的长期自由运营提供了保障[3][4] - 此次胜利被视为中国创新药企在美国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下的标志性胜利,标志着从“防守式出海”转向“规则型出海”的转折[1][4] 专利战关键战术与过程 - 百济神州主动提出专利授权后复审程序,挑战艾伯维“803专利”的有效性,成为整场战役的胜负手[6][7] - 美国专利商标局于2025年4月作出最终书面决定,宣布“803专利”全部权利无效[8] - 专利授权后复审程序使百济神州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将争议焦点从侵权转向专利有效性本身,掌握了主动权[8][9] 泽布替尼的市场地位与重要性 - 泽布替尼是百济神州的重磅产品,贡献公司超七成销售额,上市以来累计贡献营收超64亿美元[3][12] - 2025年上半年,泽布替尼在BTK抑制剂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越伊布替尼,提升至全球第一[3] - 2024年泽布替尼年销售额达26亿美元,跻身全球抗肿瘤药物销售排行榜前20强[13] 行业影响与未来启示 - 此案为中国创新药企在海外应对专利纠纷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即积极利用程序型工具进行战略反击[16][17] - 建议创新药企提前进行全球专利布局与自由实施评估,并建立复合型法律团队以应对国际诉讼[17][18] -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涉外专利诉讼频发,2024年涉外新立案专利诉讼共29起,其中中国企业作为被告的案件为22起,均发生在美国[16]
“高效研发+成本优势”获认可 创新药出海热潮涌动
中国证券报· 2025-10-11 04:5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创新药企海外授权活动持续活跃,诺诚健华与Zenas的协议潜在总交易金额超20亿美元,恒瑞医药等头部公司亦在2025年9月达成多笔交易 [1][2][3]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反映出全球市场对中国药企“高效研发+成本优势”核心竞争力的认可 [4][5] - 行业从早期单个企业突破进入集体性全球合作阶段,海外授权有助于企业加速产品全球开发、快速回笼资金并融入全球研发生态 [1][4][6] - 国内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商业健康保险等多元支付体系的发展为创新药产业提供了内外双轮驱动的良好趋势 [7][8] 创新药出海交易动态 - 诺诚健华与全球生物制药公司Zenas达成全球授权合作协议,潜在总交易金额超20亿美元 [1] - 恒瑞医药在2025年9月达成两笔海外授权交易:一是将瑞康曲妥珠单抗(SHR-A1811)项目许可给Glenmark Specialty,收取1800万美元首付款及最高可达10.93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2];二是将HRS-1893项目许可给美国Braveheart Bio [3] - 这些交易旨在加速产品(如奥布替尼)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进程,提升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和海外业绩 [2][3] 行业趋势与驱动力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 [4] - 海外授权的核心驱动力包括:通过国际临床研究验证价值与建立信任;快速回笼资金为后续研发注入现金流 [4] - 从需求端看,跨国药企面临专利悬崖导致收入下降的压力,因此积极在全球搜罗创新药资产以补充管线 [4] - 行业已从单个企业突破发展为集体性全球合作,全球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接纳度显著提升 [1][5] 政策与支付环境支持 - 2025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指导意见,提出促进健康保险与医疗、医药深度融合,探索按疗效付费等创新支付方式 [7] - 2024年7月,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印发措施,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2024年商业健康险针对创新药械的总赔付额约为124亿元,约占创新药市场规模的7.7% [7] - 商业健康保险预计在创新药支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正向循环 [7] - 国内多元支付制度的完善与全球市场开拓共同构成了产业的内外双轮驱动,头部企业正进入盈利兑现窗口 [8]
“高效研发+成本优势”获认可创新药出海热潮涌动
中国证券报· 2025-10-11 04:57
合作与交易动态 - 诺诚健华与Zenas达成全球授权合作协议,潜在总交易金额超20亿美元 [1] - 恒瑞医药在9月达成两笔海外授权交易,其中瑞康曲妥珠单抗(SHR-A1811)项目收取1800万美元首付款及最高可达10.93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1] - 恒瑞医药另将创新药HRS-1893项目授权给美国Braveheart Bio [2] 行业趋势与驱动力 - 2025年以来创新药出海热潮持续升温,2025年上半年我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 [1][2] - 海外授权的核心驱动力包括验证临床价值与建立信任,以及高效回笼资金为后续研发注入现金流 [3] - 跨国药企因面临专利悬崖和内部研发效率问题,正在全球搜罗创新药资产以补充管线 [3] 战略影响与价值 - 海外授权合作有助于加速产品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进程,提升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1] - 合作模式有助于企业实现研发成果快速转化,借助合作伙伴覆盖海外市场,加速融入全球药物创新网络 [2] - 高额授权收益可形成“研发-授权-再投入”的良性循环,为持续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4] 政策与支付环境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指导意见,提出促进健康保险与医疗、医药深度融合,探索创新药械多元化支付方式 [4] - 国家医保局与卫健委联合印发措施,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重点覆盖高创新、高临床价值但未纳入基本医保的品种 [5] - 2024年商业健康保险针对创新药械的总赔付额约为124亿元,占创新药市场规模的7.7%,未来仍有提升空间 [5]
港股投资双视角:AI+创新药|2025招商证券“招财杯”ETF实盘大赛
全景网· 2025-10-10 21:30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港股市场整体呈现积极向上态势,以AI和创新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板块获得更多估值溢价,行情呈现结构性分化 [2][4][5] - AI技术的演进和商业化兑现是影响科技板块的核心变量,AI已成为互联网龙头企业业绩的新引擎,投资逻辑转向关注有真实成效和应用场景落地的公司 [2][12][13][18] - 创新药板块在需求端、政策端和支付端改革的长期支撑下发展,企业出海获得国际认可为其提供了长期增长预期,但板块存在较高知识壁垒 [2][4][18][19][23] - 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和A股优质企业赴港上市,有助于提升港股市场流动性和新经济板块特色,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配置工具 [6][7] 港股市场整体状态 - 港股市场自2024年开始回暖,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估值处于低位、美联储降息推进全球流动性趋缓、美债收益率和美元走弱以及南向资金交易火热 [2][3] - 市场行情呈现结构性分化,AI和创新药板块表现强劲,截至最近创新药板块涨幅已翻一倍,而传统金融和能源板块表现相对平淡 [4][5] - 七八月份A股科创创业板块的赚钱效应可能对港股资金产生短期虹吸效应,但全年核心投资主线依然清晰,聚焦于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下的优质新质生产力标的 [5] 南向资金影响 - 南向资金已连续27个月净流入港股,这一长期趋势预计将延续,但流入强度和节奏可能因阶段性市场环境而波动 [6] - 港股科技和生物医药等新经济板块相较于A股同类型公司具有长期估值优势,且拥有大量A股市场稀缺的独特标的,如互联网大厂和受18A新规鼓励上市的创新药企 [6] - 南向资金中的专业机构投资者为港股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和定价能力,未来有望成为中国新经济发展的价值发现者和长期陪伴者 [6][7] A股企业赴港上市影响 - A股优质企业赴港上市提升了港股市场上市公司多样性和吸引力,吸引了国际长线资金,并通过新股上市初期的高关注度提升市场活跃度,形成流动性恢复的正向循环 [7] - 新消费、核心制造和创新药领域的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推动港股新经济板块占比提升,有望形成集群效应,进一步强化港股在新经济领域的特色和优势 [8] 宏观环境影响 - 美联储自2024年8月开启降息周期,全球流动性改善有助于缓解科技股估值压力,AI和互联网板块可能获益更多 [8] - 创新药研发对国际利率敏感,美元降息周期有利于其发展回暖,2023-2024年药企出海成功案例频传 [9] - 地缘政治缓和可能提升资本市场风险偏好,利好港股等新兴市场,尤其有利于出口导向型行业如部分消费和制造业 [10] AI板块投资机会 - AI技术发展重塑科技板块投资逻辑,投资机会涵盖硬件端(AI服务器、GPU需求)、软件端(大模型研发)和应用端(互联网广告、智能驾驶、医疗健康等) [11][12] - 应用层机会最广,AI作为生产力工具可赋能现有业务甚至催生新商业模式,例如优化广告投放、提升智能驾驶竞争力、加快药企研发进程 [12] - 以恒生科技指数为例,截至最近该指数今年涨幅超30%,国产大模型的技术突破是市场表现的核心驱动力 [12][13] AI企业盈利模式 - AI企业呈现平台型和垂直场景应用型两种模式,平台型追求通用AI模型的规模经济,盈利通过API调用收费、云服务订阅等方式实现 [14] - 垂直型深入特定行业解决具体痛点,盈利通过销售行业专用解决方案并按效果付费,智能驾驶技术是相对成熟、商业化兑现能力较强的方向 [14][15] - 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在AI基础设施和模型上具双重优势,既是"卖水人"也是"用水人",通过AI赋能提高内部生产效率和运营便捷性 [15] 恒生科技指数表现 - 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中的头部互联网大厂研发投入占比通常达5%以上,部分超过10%,其AI业务增长与研发投入匹配度较高,研发聚焦于能直接赋能核心业务的领域 [16] - 影响指数下半年表现的关键因素包括外部宏观流动性(美联储货币政策)和内部经济复苏情况(中国境内消费、投资等数据),以及AI技术演进和商业化兑现进度 [17] - 投资者应重点关注有真实成效、有实际应用场景落地的AI科技公司,并关注其AI相关业务的收入占比、毛利率等变化以验证故事真实性 [18] 创新药板块驱动因素 - 创新药板块主要受三端因素驱动:需求端人口老龄化(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约2.2亿,占比15.6%)、政策端审评审批加速(如临床试验审批时限从60工作日缩短至30工作日)、支付端医保目录补充助力创新药加快进入医院 [18][19] - 创新药企出海(BD事件)成为重要催化,2024年中国本土创新药企授权首付款和收入合计达57亿美元,占全球合作授权总首付比例的20% [19][20] - 出海合作不仅带来短期首付款收入,未来药品上市后还有销售利润分成,为企业提供长期增长预期,进一步支撑股价 [22] 创新药投资策略 - 创新药板块研究存在较高知识壁垒,涉及专业名词如"随机双盲"实验、无进展生存期等,个人投资者可借助专业渠道或分析师研报进行了解 [23] - 许多创新药企仍处于非盈利状态,估值多采用市销率(PS)而非市盈率(PE),部分企业通过出海获得收入已实现扭亏为盈 [25] -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是便捷的投资工具,该指数筛选高研发投入和高流动性的创新药企,成分股权重上限为15%,前5大成分股权重合计上限60% [26] - 鉴于板块估值经历重塑后处于相对较高位置,建议投资者采用定投方式进行分散化投资,以控制买入成本和管理风险 [27]
如何理解诺诚健华20亿美元出海大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18:55
交易概述 - 诺诚健华与美国Zenas BioPharma达成对外授权合作,涉及自身免疫管线核心产品奥布替尼及两款临床前小分子,交易总额超过20亿美元 [1] - 高盛维持诺诚健华股票“买入”评级,并将公司港股和A股未来12个月目标股价分别调高21.7%和54.6%至22.89港元和44.10元人民币 [1][2] 合作方Zenas BioPharma分析 - Zenas是一家专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其核心产品Obexelimab针对IgG4相关疾病的III期临床试验关键数据预计2025年底公布,针对多发性硬化的II期研究主要终点数据预计2025年四季度公布 [3] - Zenas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Lonnie Moulder是资深企业家,曾成功创立并领导TESARO公司(后被葛兰素史克以51亿美元收购),具备丰富的交易经验和国际化运营能力 [5] - 华尔街分析师对Zenas的普遍评级为“强力买入”,平均目标价为33.25美元,包括摩根士丹利、花旗等机构给予买入评级 [6][7] 交易战略价值与选择逻辑 - 合作基于业务高度协同,Zenas在自身免疫疾病特别是多发性硬化领域的丰富经验与诺诚健华管线布局完美契合,能最大化奥布替尼的全球价值 [3][4] - Zenas团队在临床开发、融资及商业化方面的成功记录,有助于加速授权产品的国际化开发和上市进程 [4] - 此次合作是经过近一年评估后的最佳选择,体现了双方在自身免疫领域的强强联合,沟通顺畅有助于全球III期临床试验成功 [3][4] 交易财务条款 - Zenas将支付首付款和近期付款达1亿美元现金,并向诺诚健华发行700万股普通股,基于Zenas每股27.76美元的股价,股票价值约1.94亿美元,使近期付款总额达到2.94亿美元 [8] - 诺诚健华有资格获得因达成临床、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的额外付款,交易总额高达22.88亿美元(约合163亿元人民币) [8][9] - 公司还将获得未来产品净销售额最高百分之十几(最高可达19%)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该分成比例在全球创新药授权中处于高位 [8][9] 产品潜力与开发计划 - Zenas高度认可奥布替尼,认为其是潜在同类最佳BTK抑制剂,有望成为解决进展型多发性硬化迫切医疗需求的重磅炸弹产品 [10] - Zenas计划在明年第一季度启动奥布替尼针对继发性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并推进两款临床前分子进入临床开发阶段 [10] - 此次交易刷新中国自身免疫领域小分子对外授权记录,是诺诚健华今年第二次成功出海 [9] 市场影响与财务前景 - 交易获得的近3亿美元首付款和近期付款确定性高,对诺诚健华短期内的财务表现将带来极大提升 [11] - 结合奥布替尼本身的销售表现,市场预期公司今明两年的盈利状况将得到改善 [11] - 此次成功出海体现了中国创新药企的研发实力获得国际认可,展现出公司在全球合作中的战略定力 [12]
诺诚健华放弃巨头背书,奥布替尼二次出海换2.8亿美元“首付+股权绑定”
钛媒体APP· 2025-10-09 23:15
10月8日,诺诚健华一则海外授权许可公告,在次日资本市场引发鲜明分化——公司A股股价开盘后快 速跳水,收跌6.24%,港股收跌11.64%;而交易对手方、纳斯达克上市的Zenas股价却强势上涨 24.22%。 诺诚健华把自家BTK抑制剂奥布替尼在多发性硬化症(MS)等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海外权益,以及两 款临床前资产有偿许可给Zenas,换来1亿美元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外加Zenas 700万普通股股 票,潜在交易总价值超过20亿美元。 根据交流会说明,首付款与股权价值叠加后合计2.8亿美元,行业对比来看首付比尚可。这已是奥布替 尼与全球生物技术巨头Biogen"分手"后的二次出海。诺诚健华此次虽也接洽过MNC(跨国制药公 司),但最终未再选择,而当前创新药全球化模式正悄然发生变化。 1亿美元首付+15%股权,曾接洽MNC却牵手Zenas 笔者梳理发现,市场针对诺诚健华此次合作偏谨慎的情绪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首付金额未完 全匹配预期,二是合作方不够知名。 根据公告,诺诚健华此次出让的并非奥布替尼全部海外权益,而是涵盖多发性硬化领域的全球权益,包 括全球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以及排除大中华区及东 ...
诺诚健华核心产品重新出海,创始人回应为何没选大药企
新浪财经· 2025-10-09 19:25
交易概述 - 诺诚健华与纳斯达克上市公司Zenas签署授权协议,将奥布替尼及两项临床前资产有偿许可给Zenas,交易总额超20亿美元[1] - Zenas将向诺诚健华支付总计1亿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并授予后者700万普通股股票,约占Zenas已发行且流通普通股的9.3%[1] - 公告次日(10月9日),诺诚健华A股股价高开后回落,收盘报26.74元/股,下跌6.24%,市值417.9亿元[1] 授权资产与权利范围 - 诺诚健华授予Zenas奥布替尼在多发性硬化症领域的全球独家权利,以及在非多发性硬化症及非肿瘤适应症领域(除大中华区及东南亚以外)的独家权利[1] - 同时授予一款临床前口服IL-17抑制剂在除大中华区及东南亚以外区域的独家权利,以及一款临床前口服透脑TYK2抑制剂的全球独家权利[1] 临床开发计划 - 奥布替尼针对原发性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症的全球多中心3期研究正在进行中,诺诚健华团队将与Zenas交接该研究[2] - Zenas计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启动奥布替尼针对继发性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症的第二项3期研究[2] - Zenas计划在2026年将IL-17抑制剂和TYK2抑制剂推进到临床阶段,并在2027年获得IL-17抑制剂的初始患者数据[2] Zenas公司背景与交易考量 - Zenas是一家尚无商业化阶段产品的生物科技公司,市值约10亿美元[5] - 诺诚健华选择Zenas合作,看重其在自免领域的临床开发及注册能力,以及其创始人Lonnie Moulder的成功创业背景[5] - Zenas创始人Lonnie Moulder是连续创业者,其此前创立的TESARO公司于2019年被GSK收购,商业化成功[5][6] 市场机会与产品定位 - Zenas预估继发性进展型多发性硬化和原发性进展型多发性硬化分别占所有多发性硬化亚型的20%和10-15%[4] - 仅在美国,这两个适应证的商业机会预计将超过120亿美元[4] - 奥布替尼在血液瘤领域面临激烈竞争,因此在自免领域寻找市场机会[4] 诺诚健华近期业绩与管线进展 - 2025年上半年,诺诚健华营收7.31亿元,同比增长74.26%;归母净利润亏损3009.14万元,同比大幅减亏[8] - 奥布替尼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6.37亿元,同比增长52.84%[8] - 奥布替尼预计于2026年上半年在国内提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上市申请,2025年第四季度公布系统性红斑狼疮2b期临床数据[8]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诺诚健华现金及其等价物余额为47.01亿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