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成果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破除产业与科技“两张皮”梗阻
经济日报· 2025-08-22 06:10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现状 - 多地积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形成"科学—技术—产业"深度交互的共生关系 [1] - 长三角地区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北京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安徽提出十大举措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 [1] - 天津 四川 湖北通过搭建创新平台衔接双链 山东 湖南 陕西推动人才链 教育链 产业链 创新链深度融合 [1] 现存发展瓶颈 - 存在产业与科技"两张皮"梗阻 表现为要素供给短缺 原始创新能力薄弱 区域发展不平衡 [2] - 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 组织协同不畅 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产业化创新生态建设滞后 [2] 基础能力强化措施 - 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 优化创新资源与生产要素配置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2] - 福建去年实施3300多项省级科研攻关项目 瞄准产业科技前沿和数字化 智能化 绿色化创新需求 [2] 企业主体作用 - 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龙头企业 骨干企业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核心技术攻关 [2] - 京津冀地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优化R&D经费配置结构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 多元协同机制 - 企业出题促技术创新 高校科研院所领题攻关 政府优化政策环境与服务 [3] - 政府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机制 推动联合解题 促进创新链与市场需求有机衔接 [3] 成果转化体系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 建设高效转化平台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3] - 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近135万件存量专利中 94万件纳入可转化资源库 与45万家企业实现精准对接 [3] 资源保障体系 -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链接政银企研用户 降低产业创新成本 [3] - 广东运用"贷 债 股 基 期 指"等手段形成全链条金融服务矩阵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3] -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引进 打造既懂科技又懂产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
3年免费租1年免费住 临港科创城力推创业“零成本”开局
第一财经· 2025-08-21 23:10
上海临港科创城建设规划 - 上海将形成临港科创城与张江科学城双轮驱动的创新格局 共同推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1] - 通过5年努力将临港打造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承载地 新兴产业重要集聚地 新业态试验场和青年创业家园[1] - 到2030年建成10个国际一流高能级实验室 打造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培育若干百亿级未来产业集群 集聚10万名创新创业人才[1] 产业发展现状与基础 - 临港已形成"4+1"主导产业体系 集成电路 民用航空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8.3%[2] - 集成电路产业6年平均增速超50% 成为投资规模最大 产业集聚度最高 产值增长最快的先导产业[2] - 智能汽车产业规模突破2800亿元 上下游企业近200家[2] - 临港实验室和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即将投用 12所高等院校集聚 专业布局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持续提升[2] 差异化定位与实施路径 - 临港科创城侧重补强1~10科技成果转化环节 与张江科学城0~1创新策源形成差异化协同[3] - 推动脑机接口 创新药物 卫星研制等领域技术转移和人才溢出 建设分阶段体系化概念验证中心[3] - 形成概念验证中心 中试平台 高质量孵化器的全链条赋能体系[3] - 强化前沿产业引领 人才集聚 资本赋能 低成本载体建设五方面协同推进[3] 政策与资金支持 - 设立首期规模6亿元临港启航系列基金 五年投入3亿元"拨改投"专项资金赋能初创企业[5] - 设立临港青年创业基金扶持40岁以下青年 推出"超级个体创业贷"[5] - 临港启航基金从9月开始具备项目投资能力[5] - 上海市科委将推动临港构建高水平概念验证中心 中试基地 孵化器和完善科创投资体系[4] 创新创业扶持措施 - 推出"零界魔方"首发项目 提供10万平方米零租金创业空间(含办公和厂房) 享受3年零租金 届满递延2年租金减半[6] - 提供10万平方米零租金居住空间 首年免租 届满递延2年续租优惠[6] - 覆盖8大新业态:硬核科技 数据加工 跨境直播 跨境医疗 短剧基地 游戏创客 代码外包 小众赛事[6] - 提供8项配套政策包括最高8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 最高50万元无偿资助 最高50万元"流量券" "算力券" "运力券" 最高10万元"网络券"[7] 实施进展与成效 - 迷你谷 智能光疗仪 光翼等12个创业团队首批入驻零界魔方 项目涵盖数字经济 慕课达人 数据加工等业态[7] - "超级个体288行动"政策咨询量暴增 对初创团队吸引力显著[7] - 将打造5个"临港科创社区" 形成链主牵引 平台支撑 资本加速的"15分钟"创业就业生活圈[7]
二十余名英国青年科学家来沪,探讨中英科技成果转化经验
观察者网· 2025-08-21 23:09
活动概况 - 中英科技成果转化专场活动在上海举行 英国高校20余名青年学者与香港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同济大学学者及科技投资界10余位代表参与交流[1] - 活动由中科创星发起 联合东壁科技数据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共同主办 聚焦人工智能 光子科学 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跨界交流[9]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AI加速医疗能源金融机器人等垂直领域发展 三位嘉宾分别介绍AI与空间机器人 牙科 金融结合的应用研究[3] - 香港科技大学高扬提出空间机器人应用于太空垃圾收集 在轨卫星维修回收 太空望远镜组装 相关技术可延伸至地面采矿核电公共事业领域[5] - 伦敦国王学院李云鹏展示AI+牙科项目 爱丁堡大学马铁军展示AI+金融项目 体现人工智能跨领域应用潜力[5]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 爱丁堡大学过去5年通过投资者与创新者研讨会孵化150多家苏格兰创新企业 强调跨学科人才整合计算机学院 数学学院 商学院资源对创新的重要性[7] - 中科创星实践"西光模式" 通过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构建"一院所+一基金+一平台+一园区+一智库"体系 解决科技企业全要素需求[7] - 中科创星(上海)孵化器推行"超前孵化"(从原理论文阶段介入)和"深度孵化"(参与团队组建产品研发商业运营) 实现从PI-IDEA-IP-IPO全过程孵化[9] 国际合作与创新生态 -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顾赛指出英国科研创新实力体现于DeepMind等人工智能机构创立 肯定中国创新创业氛围[1] - 活动搭建中英科技成果转化交流平台 促进硬科技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 推动国际合作与产学研协同[9]
3年免费租1年免费住,临港科创城力推创业“零成本”开局
第一财经· 2025-08-21 20:09
上海双轮驱动创新格局 - 上海将形成临港科创城和张江科学城双轮驱动的创新格局,共同推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1] 临港科创城建设规划 - 通过5年努力将临港打造为上海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承载地、新兴产业发展重要集聚地、新业态新模式重要试验场和青年创业发展理想家园 [1] - 到2030年建成10个国际一流高能级实验室,打造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若干个百亿级未来产业集群,集聚10万名创新创业人才 [1] - 推出首发项目零界魔方,提供3年免费租办公空间和1年免费住居住空间的优惠政策 [1][7] 临港产业基础与优势 - 形成"4+1"主导产业体系,集成电路、民用航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8.3% [2] - 集成电路产值6年平均增速超50%,成为投资规模最大、产业集聚度最高、产值增长最快先导产业 [2] - 智能汽车产业规模突破2800亿元,上下游企业近200家 [2] - 科创资源加速集聚,临港实验室和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即将建成投用 [2] 差异化定位与产业链建设 - 张江科学城强在0~1创新策源,临港科创城侧重补强1~10科技成果转化环节 [3] - 推动创新策源到成果转化链路贯通,鼓励脑机接口、创新药物、卫星研制等领域技术转移和人才溢出 [3] - 建设分阶段体系化概念验证中心,形成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高质量孵化器的全链条赋能 [3] 支持政策与资金保障 - 设立首期规模6亿元临港启航系列基金,五年投入3亿元"拨改投"专项资金赋能初创企业发展 [5] - 设立临港青年创业基金扶持40岁以下青年创新创业,推出"超级个体创业贷" [5] - 临港启航基金从9月开始具备项目投资能力 [6] 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 推出"超级个体288行动",覆盖8大新业态:硬核科技、数据加工、跨境直播、跨境医疗、短剧基地、游戏创客、代码外包、小众赛事 [9] - 提供8项配套政策包括资助展业、托底融资、代办落户、精准推介、加持流量、保障网络、优惠物流、便利出海 [9] - 入驻企业可获得最高8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最高50万元无偿资助、最高50万元"流量券"、最高50万元"算力券"、最高50万元"运力券"、最高10万元"网络券" [9] 空间保障与社区建设 - 首推10万平方米零租金创业空间(包含办公和厂房),创新创业项目可享受3年零租金办公,届满递延2年租金减半 [7] - 首推10万平方米零租金居住空间,创业团队和青年人才首年免租居住,届满递延2年续租优惠 [7] - 将打造5个"临港科创社区",构建"15分钟"创业就业生活圈,形成特色化产业创业小集群 [10]
郭永航会见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立群
广州日报· 2025-08-21 10:15
校地合作推进 - 广州市与西安交通大学举行高层会谈 深化校地合作 推动产学研融合 [2][3] - 合作聚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 - 西安交大计划深度融入广州产业发展 重点拓展新能源 新材料 人工智能 3D打印等领域合作 [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广州正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分中心等平台建设 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 - 广州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 [2] 产业发展方向 - 合作紧扣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2] - 广州通过校地合作培育新质生产力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
中英青年学者共探AI与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环球网· 2025-08-21 09:49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垂直领域AI化进程 在医疗、能源、金融、机器人等领域推动发展[1] - 空间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 包括太空垃圾收集、在轨卫星维修回收、太空望远镜组装[1] - 空间技术地面应用潜力 采矿、核电和公共事业等领域存在应用场景[1]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 跨学科人才推动创新 计算机学院推动技术创新、数学学院推动理论创新、商学院推动商业化[1] - 西光模式解决资金难题 通过科技与金融融合构建"一院所+一基金+一平台+一园区+一智库"的五位一体转化模式[1] - 上海孵化器实践新型模式 超前孵化从原理论文阶段介入 深度孵化覆盖从学科带头人至IPO全过程[1] 国际科技交流平台 - 好望角科学沙龙汇聚多领域专家 来自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英国高校20余名青年学者与中国院校及投资界代表交流[1][2] - 平台聚焦前沿科技领域 持续关注人工智能、光子科学、量子计算、核能、生命科学等硬科技领域[2] - 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 探讨技术趋势、国际合作、人才需求及生态构建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2]
20家企业“揭榜”,十五运会科技场景从蓝图走向现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21:37
全运会科技赋能场景机会 - 广州赛区发布首批18项科技赋能场景机会清单 覆盖专业体验 全民互动 赛事保障三大赛道 [2] - 超级场景具有极端复杂性 高关注度和产业转化潜力 全运场景凭借高并发性 高可靠性需求成为技术迭代关键催化剂 [3] - 场景机会清单紧密围绕提升参与感 专业度和保障力三个维度设计 旨在把纸上需求变成落地项目 [4] 展示的具体科技应用 - AI中医诊疗机器通过自动号脉 分析舌苔等方式提出推荐疗法 配合五行疗愈系统 多感官音乐沙发进行治疗 [4] - 智慧望远镜系统实现远距离观赛 精彩瞬间采集系统通过AI技术自动浓缩比赛精彩集锦 [5] - 智能运动盒子提供科学课程建议 四组巡检机器人保障场馆安全 生活自理帮手满足康复训练需求 [5] 产业转化与资本支持 - 广州搭建场景供给方 技术供给方与金融投资机构三方联动的超级对接平台 促进场景能力与场景机会 资本精准对接 [1] - 广州工控科创集团为项目成立专项小组 设置专项基金支持项目开展 并开启自身工业验证场景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5] -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赛后精准匹配已验证技术与广州12218产业需求 促进政策 资本和市场协同发力 [5] 相关ETF产品表现 - 食品饮料ETF(515170)近五日上涨2.77% 市盈率20.65倍 份额增加4050万份至63.1亿份 主力资金净流入1908.5万元 [7] - 游戏ETF(159869)近五日上涨2.13% 市盈率45.76倍 份额增加1900万份至51.6亿份 主力资金净流入2384.8万元 [7] -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五日上涨5.51% 份额增加3000万份至4.1亿份 主力资金净流入544.5万元 [7] - 云计算50ETF(516630)近五日上涨6.06% 市盈率130.08倍 份额增加700万份至3.7亿份 主力资金净流出124.4万元 [8]
信长星许昆林会见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岑浩辉
新华日报· 2025-08-20 20:57
苏澳合作框架 - 双方签署推动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加强重大战略对接和产业互补发展 [1][3] - 澳门代表团考察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及信息通信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深入了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经验 [3] - 两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 [2] 合作领域与方向 - 江苏省教育厅与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 深化高水平全方位多领域合作 [1][3] - 苏澳加强人文交流合作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3] - 澳门积极借鉴江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经验 共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2]
惠州设立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 规模达2亿元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20 15:40
该基金注重整体效能评价,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目标,如已严格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但仍 产生投资损失的,给予最高50%的风险容忍度,充分支持国资基金考核"松绑"。 近年来,惠州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形成了"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的投融 资基金链条体系,政府基金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目前,惠州正在推动仲恺高新区组建人工智能培育发 展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 惠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基金由惠州市政府联合粤科创投、东江实验室、惠州市国投、博罗县 建工集团等多方共同出资成立,并注册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它将结合惠州市"2+1"产业体系,即电子 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生命健康产业,瞄准大型科研平台、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科技成果,推动其落地 转化,从而推动相关科技产业的大发展。 近日,惠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注册成立,规模达2亿元。这是惠州市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将 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加速实现产业化。 作为制造业大市,惠州拥有大量科技型企业。如何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进而实现制造业转型升 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关键。 ...
新华鲜报丨“知产”变资产!这个城市每天冒出4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新华社· 2025-08-20 14:45
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增长 - 2025年上半年依托科技成果转化新成立企业771家 平均每天达4家以上 [1] - 近3年捕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8000余项 推动新成立企业超3000家 其中估值过亿企业超100家 [11] - 推动合肥市今年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6.0% 增速在全国GDP总量过万亿城市中居于前列 [11] 创新生态支持体系 - 中科大启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 鼓励师生创新创业 [3] - 合肥市科技局深入科研院所寻宝挖宝找创业苗子 [3] - 提供种子基金投资 近千平方米办公场所 应用场景对接 产品销路推广等全方位支持 [4] 企业案例发展成果 - 智地感知公司转化开发产品在全国多个省市应用 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3000万元 [5] - 合肥零次方机器人公司成立8个月获得3轮风险投资 人员规模从20多人扩展到80多人 [9] - 机器人产品意向订单总额近亿元 预计年底累计交付量达500台 [9] 产业创新融合模式 - 探索大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3] - 全链条加速创新落地应用 从创新托举最初一公里到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 [3] - 打造聚合型智能产业集群 构建耐心资本丛林 实现城市与企业生态共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