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海

搜索文档
2025泰达论坛:要以共赢、双赢的方式“走出去”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6 09:25
中国汽车出海是大势所趋,而在出海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近日,在202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多位行业专家及企业高管提及出海相 关话题,建议企业要以共赢、双赢的方式"走出去"。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 江汽集团国际事业部经营管理部副部长陈伟也提到,中国品牌"内卷外挂"影响了可持续出海,一方面这种激烈的内部竞争会持续传导至供应链端,可能会影 响到零部件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供应,同时也会损害整体产业生态的健康度。另一方面,过多依赖价格的竞争也会容易引起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信任度的 下降,不利于在国际市场建立长期高质量与可信赖的品牌形象。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称,中国汽车企业出海时,一是要控制出口速度,"走慢一点,不要对当地造成巨大冲击";二是要给当地解决就 业问题,贡献税收;三是需要政府发挥管理作用,多方综合治理,包括国内反内卷,建议多部门协同。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CTO 吴会肖则指出,汽车产业天生具备全球化基因,"十五五" 是中国汽车品牌成为世界品牌的关键期,全球化需从单一的产品出 口,升级为技术、品牌、制造、供应链与文化价值的生态出海,需适配不同市场的法规 ...
2025泰达论坛:中国汽车出海8大难关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5 09:21
贸易保护主义 - 逆全球化浪潮加剧产业标准、市场、供应链碎片化,形成多中心全球化格局 [2] - 多国通过加征关税、提高技术标准削弱中国汽车价格优势并增加合规复杂性 [3] - 中国品牌"内卷外挂"模式可能影响供应链质量与海外消费者信任度 [4] 数据跨境 - 全球146个国家出台190余部数据安全法规,欧盟GDPR及美国新行政令强化数据合规要求 [5] - 企业需评估重要数据或大量个人信息出境必要性,可通过内部法务或第三方机构实施 [6] 动力电池回收 - 中国锂离子电池制造成本近十年降至原成本的1/8,欧洲对电池回收材料比例及锂回收率有明确要求 [7] 知识产权纠纷 - 中国企业专利诉讼增多,如小鹏、比亚迪、吉利、欣旺达在海外被诉,整车利润约2000元人民币中许可费占比达10% [8] - 行业知识产权年支出300亿元,收入仅50亿元,净支出逾200亿元,需降低通信许可费压力 [8] 品牌认知 - 中国品牌需跳出"高价格=豪华"误区,通过价值观共鸣吸引客户,如小米、迪士尼案例 [9] - 海外市场需差异化策略,比亚迪皮卡在澳洲单月销量超5000辆,推动品牌排名前四 [9] 技术壁垒 - 智能网联与新能源趋势下需满足R155、R156等复杂体系认证,且不同国家要求差异大 [10] - 技术壁垒延伸至全产业链,电池合规需覆盖全链条 [11] - 新兴道德壁垒、绿色壁垒要求对临近产业有全面了解 [12] 海运短板 - 上半年滚装运输占汽车出口总量75%,但中资船公司发运量仅占15% [13] - 全球750艘远洋滚装船中中资仅57艘(占比7.6%),虽新船投入增加但运力仍不足 [13] 出口信保 - 出口信用保险为政策性工具,用于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非营利性 [14] - 企业可关注综合险+出口前附加险、特定合同保险、"次主权"业务及海外投资险中的兼并业务 [14]
中国汽车出海快马加鞭,隐秘的渠道力量浮出水面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8 10:44
公司海外业务拓展 - 和谐汽车在10多个海外市场布局经销网络 在全球18个国家建设并运营83家店 其中亚太地区有68家 [2][3] - 公司担任比亚迪和腾势在亚洲及欧洲多个地区的经销代理 两年内于中国香港及海外市场成功开设100家比亚迪门店 [2] - 通过香港附属公司收购联大汽车资产 成为香港独家比亚迪经销商 当地设有10家展示厅和3家服务中心 [3] - 海外销售服务网络覆盖柬埔寨 泰国 菲律宾等亚太国家 以及英国 法国 波兰等欧洲市场 [3] 品牌合作与销售表现 - 2024年比亚迪(含腾势)在和谐汽车销售6274辆 全部来自香港及海外市场 占总销量18.9% 较2023年增长146倍 [3] - 比亚迪成为公司销售体系中第二大品牌 仅次于宝马 广汽埃安同为海外业务重要组成部分 在泰国设两家网点 香港设一家陈列室 [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总收入156.17亿元 同比下降5.8% 为港股8家汽车经销商集团中最小跌幅 [5][8] - 毛利润7亿元 毛利率4.5% 净利润亏损2.85亿元 同比下降20.8% [5] - 香港及海外业务收入17.89亿元 同比激增10856% 国内业务收入138.29亿元 同比下降16.5% [8] 资产重组战略 - 出售海外新能源汽车业务平台iCar Group Limited的45%权益给EGL(董事长全资控股公司) 交易完成后保留55%股权 [6][7] - iCar集团拥有42家子公司 运营45家4S中心 34家展厅和4家服务中心 是比亚迪在香港的独家一级授权经销商及柬埔寨授权国家经销商 [6] - 该集团近两年持续亏损:营业收入0.16亿元和19.35亿元 税后亏损0.14亿元和1.95亿元 2024年亏损额2.86亿元中海外业务占比68% [8] 战略调整动因 - 海外业务需要持续大量营运资金用于库存采购和网点建设 通过引入EGL按股权比例分担注资压力 [6] - 全球汽车行业竞争激烈 iCar集团处于增长阶段 实现盈利需时 出售权益可分散财务风险 [6] - 海外铺店速度极快导致资产加重 欧洲及东盟市场陷入价格战使单车毛利腰斩 公司现金流吃紧 [9] 行业模式对比 - 日本汽车出海依靠商社形成"联合舰队"模式 提供资本 资源整合和情报支持 尤其在东南亚获得近70%市场份额 [9][10] - 中国车企多以"单兵作战"为主 缺乏资本 资源 风险三位一体的生态支撑 在金融支持 本地政商关系等方面存在差距 [9][10] - 日本商社模式难以复制 但可效仿其深耕策略 通过把资本做长 网络做密 人才做深构建中国自己的联合舰队 [10]
利好突袭,暴增225%
证券时报· 2025-08-29 06:39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 - 7月欧洲新车注册量同比增长5.9%至109万辆 创2024年4月以来最快增速 [1][2] - 新能源汽车注册量合计同比增长39.1% 占新车注册量59.8% 其中插电混动增长52% 纯电动增长超三分之一 [2] - 德国销量增长11.1% 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分别增长17.1%/16.5%/31.6% 英国/法国/意大利分别下滑5%/7.7%/5.1% [4] 中国车企欧洲市场突破 - 比亚迪7月欧盟注册量同比增206.4%至9698辆 欧洲整体市场注册量达13503辆 同比猛增225.3% [2] - 比亚迪欧洲市场份额达1.2% 超越特斯拉的0.8% 注册量较特斯拉多52.8% [1][3] - 上汽集团欧洲销量达23316辆 同比增长13.1% [4] - 消费者研究机构显示比亚迪4月起在欧洲持续超越特斯拉 [3]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态势 - 前7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30.8万辆 同比大幅增长84.6% 占汽车出口总量39.1%创历史新高 [1][6][7] - 主要出口目的国包括比利时/英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菲律宾等东盟国家 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 [7] - 行业进入"出海深水区" 从整车出口转向海外建厂/技术输出/渠道布局/资本运作 [1][7] 车企全球化战略进展 - 比亚迪宣布在马来西亚建设组装工厂 预计2026年投产 [8] - 零跑汽车全球化战略车型B10启航欧洲 将于9月开启交付 [7] - 长城/广汽/长安/小鹏等主流车企在全球多地投建工厂 迈向"本地化生产+全球化服务"阶段 [8] - 中国电动汽车供应链企业去年海外投资约160亿美元 首次超过国内投资的150亿美元 [8] 行业环境与挑战 - 英国重新引入最高3750英镑购车补助 刺激电动汽车需求 [4] - 美国关税政策扰乱供应链 多家欧洲车企发布盈利预警 [5] - 欧盟激进环保目标引发行业担忧 [5]
利好突袭!暴增225%!
券商中国· 2025-08-28 23:32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 - 7月欧洲新车注册量同比增长5.9%至109万辆 创2024年4月以来最快增速 [2][4] - 新能源汽车注册量合计同比增长39.1% 占据总注册量的59.8% 其中插电混动车型同比增52% 纯电动车型增超三分之一 [4] - 德国销量增11.1% 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分别增17.1%/16.5%/31.6% 英国/法国/意大利分别下滑5%/7.7%/5.1% [6] 中国车企欧洲市场突破 - 比亚迪7月欧盟新车注册量同比增206.4%达9698辆 包含非欧盟市场的欧洲区域注册量同比增225.3%至13503辆 [4] - 比亚迪欧洲市场份额达1.2% 超越特斯拉的0.8% 注册量比特斯拉多52.8% [4][5] - 上汽集团欧洲销量达23316辆 同比增长13.1% [6]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态势 - 前7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30.8万辆 同比大幅增长84.6% 占汽车出口总量39.1% [2][10] - 主要出口目的地包括比利时/英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菲律宾等东盟国家 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 [10] - 车企从整车出口转向海外建厂模式 比亚迪在马来西亚建设组装工厂 长城/广汽/长安/小鹏等全球投建工厂 [11] 行业投资与战略转型 - 中国电动汽车供应链企业2023年海外投资约160亿美元 首次超过国内投资的150亿美元 [11] - 行业从"本地化生产+全球化服务"阶段向技术输出/渠道布局/资本运作深化 [2][10] - 零跑汽车基于LEAP3.5技术架构的B10车型启航欧洲 将于9月交付 [10]
「不出海,就出局」,中国车卷到北极圈附近
36氪· 2025-08-26 19:36
中国汽车出海整体趋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348万辆 同比增长18% 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41% [2] -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达641万辆 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 电动车首次突破200万辆 [3] - 行业形成"不出海就出局"共识 奇瑞2024年乘用车出口超114万辆 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量五分之一 [3] 新势力欧洲高端市场策略 - 蔚来选择挪威奥斯陆最繁华的卡尔约翰大街开设NIO House 采用咖啡馆+展厅模式吸引客流 [4] - 小鹏采用更下沉渠道策略 截至2025年8月在丹麦设8家中心 挪威16家 瑞典12家 冰岛1家 并进入荷德法等国市场 [4] - 吉利极星凭借沃尔沃基础在瑞典设21家门店 最北接近北极圈 在瑞典市场排名第三超越特斯拉 [5] 北欧市场基础设施布局 - 蔚来在瑞典首座换电站位于哥德堡与马尔默之间 在挪威瑞典丹麦三国共建29个充电站 [6] - 瑞典39%燃油车主考虑5年内换电动车 付费意愿中位数达3万欧元(约25万人民币) [5] - 北欧消费者认为电动车前五大缺点中三点涉及充电设施不足问题 [5] 传统车企新兴市场战略 - 奇瑞采用KD工厂模式规避关税降低成本 在埃及马来西亚巴西等地建组装工厂 [7][8] - 奇瑞在巴西与CAOA集团合作 2024年销量超6万辆 市场份额达3.1% [8] - 俄乌战争后奇瑞填补俄罗斯市场空缺 2023年销量约20万辆 较2022年翻两番 [8] 长安中东非洲布局 - 在沙特布局100多个零售网点 在利雅得建全球最大旗舰门店 2024年沙特市场排名第八 [9] - 2024年9月深蓝汽车与阿联酋ALTAYER MOTORS签署战略协议深化本地合作 [9] 产业链本地化进程 - 长城汽车带宁德时代等12家供应商落户巴西 计划2026年实现60%零部件本地化 [11] - 比亚迪巴西工厂投资50亿雷亚尔(约71亿人民币) 建设三座工厂组成生产基地综合体 [11] - 比亚迪海外销量从数万辆跃升至2024年41.7万辆 增幅近10倍 [11] 全球产能布局 - 比亚迪泰国工厂产能15万辆 乌兹别克斯坦5万辆 土耳其15万辆 匈牙利15万辆 印尼15万辆 墨西哥15万辆 [12] - 匈牙利工厂计划投资40亿欧元(约332亿人民币) 原定2026年投产 [12] - 墨西哥工厂因中美关系紧张搁置 土耳其工厂作为替代方案预计2026年投产 [12] 本地化挑战 - 比亚迪巴西工厂被指控中国籍建筑工人工作条件恶劣 涉及护照扣押和超时工作等问题 [13] - 需解决与本地势力竞争合作 搭建经销网络 研发适应当地市场产品等系列课题 [13]
中国汽车出海前景广阔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19 17:16
中国汽车出口总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达308.3万辆 同比增长10.4% 连续三年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2] - 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 同比增长71.3% 占比超三分之一 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2] - 传统燃油车出口202.3万辆 同比下降7.5% 显示全球市场加速向新能源转型 [2] - 汽车出口量占产量比例从2020年不足4%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9.7% 实现跨越式发展 [3] 区域市场表现 - 俄罗斯是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市场 2024年出口115.75万辆 增速27% [2] - 墨西哥市场出口44.18万辆 增速7% 阿联酋出口32.96万辆 增速107% [2] - 比利时、沙特阿拉伯、巴西、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哈萨克斯坦分列第四到第十位 [2] - 新兴市场2023年销量3621万辆 增速8.3% 2024年销量4214万辆 增速7.5% [6] - 成熟市场2023年销量3686万辆 增速几乎为零 [6] 全球汽车市场需求 - 全球汽车市场每10年新增1000万辆需求 [1][3] - 2023年全球汽车销量7591万辆 增速10.4% 2024年销量7900万辆 增速4.1% [3] - 新兴市场人均GDP普遍处于1万美元左右 是汽车消费增长最快区域 [7] - 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汽车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 突破3000美元时呈现爆发性增长 [7] 新兴市场潜力 - 东盟地区拥有近6.8亿人口 目前乘用车销量仅340万辆 市场潜力巨大 [8][9] - 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巴西、尼日利亚、墨西哥等国家人均GDP处于汽车消费快速增长阶段 [8] - 新兴市场包括约177个国家和地区 过去20年汽车销量增长主要来自新兴市场 [12] 中国汽车竞争优势 - 全球每卖出100辆电动车中有13辆来自中国 且比例快速提升 [12] - 在新兴市场 中国品牌电动车占据一半市场份额 [12] - 传统燃油车竞争力逐步提升 例如在智利市场份额达27.7% [12] - 中国汽车性价比高 非常适合新兴市场需求 [12] 技术性贸易壁垒挑战 - 2025年上半年WTO成员国TBT通报2195件 较2024年同期增加9.42% [13] - 技术性贸易措施关注点向环保、安全、社会责任及全产业链延伸 [14] - 部分市场认证要求严格 如东南亚要求通过96小时高湿度环境测试 [13] - 发展中国家在TBT通报中占比逐渐上升 [13]
长城汽车巴西工厂开业,卢拉出席
新浪科技· 2025-08-16 11:50
长城汽车巴西工厂开业 - 长城汽车巴西工厂于北京时间8月16日凌晨正式开业 [1][2] - 巴西总统卢拉亲临现场参加开业仪式 [1][2] - 该工厂投产标志着长城汽车在拉美市场正式扎根 [2] 技术布局 - 长城汽车将把全球领先的Hi4混动四驱技术引入拉美市场 [2] 国际化进程 - 长城汽车是中国最早出海的车企之一,1997年首次走出国门 [2] - 28年来累计在海外销售200多万辆汽车 [2] - 目前全球用户数量达1500多万 [2] 战略意义 - 巴西工厂是长城汽车"生态出海"战略的新起点 [2] - 该工厂投产被视为中国汽车行业共同的时代使命 [2] - 长城汽车期待与其他中国车企共同展示中国汽车力量 [2]
创纪录!“欧洲人:中国制造真香”
观察者网· 2025-08-02 21:57
中国新能源汽车欧洲市场表现 - 2024年前4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超64万辆,汽车产销首次突破1000万辆 [1] - 上半年欧洲28国新车注册量684.44万辆(同比-0.3%),中国品牌份额达5.1%(同比+91%),略低于梅赛德斯(5.2%)但超福特(3.8%) [1][3] - 6月单月中国品牌在欧销量超过梅赛德斯 [1] 主要品牌市场动态 - 比亚迪上半年在欧洲注册电动/混动车7.05万辆(同比+311%),6月成为欧洲第十大新注册电动车品牌 [3] - 小鹏汽车上半年注册量8338辆,成为欧洲最成功的中国高端品牌 [3] - 奇瑞、零跑等品牌表现亮眼,极星、蔚来在瑞典建立旗舰店 [3][5] 欧洲消费者认知转变 - 瑞典媒体对中国电动车评价从负面转向最高评级,预计未来5年中国品牌将占瑞典电动车市场10%-15% [5] - 丹麦6月中国品牌份额达5.5%(2024年底为4.4%),协会预测未来5年可能升至20% [5] - 瑞士年轻人偏好比亚迪海豚Surf,预计中国电动车份额将从<1%增至2030年的3% [6] 市场拓展与产业布局 - 比亚迪在匈牙利和土耳其设厂加速欧洲本土化生产 [6] - 瑞典因沃尔沃被吉利收购扭转局面,叠加城市人口集中优势,推动中国品牌渗透 [5] - 瑞士通过应用程序购车模式为中国品牌提供渠道突破机会 [6]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欧洲车企寻求与中国技术合作,欧盟试图以市场准入换取关键技术 [7] - 欧盟加征关税可能阻碍技术共享,梅赛德斯CEO警告保护主义将损害欧洲利益 [7]
中国汽车上半年在欧洲注册量创纪录,“欧洲人大改观”
观察者网· 2025-08-02 21:55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表现 - 今年前4个月中国汽车产销首次突破1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超64万辆[1] - 上半年欧洲28国新车注册中中国品牌占比达5.1%,创历史新高,较去年几乎翻倍[1] - 6月当月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总销量超过梅赛德斯[1] 主要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表现 - 比亚迪上半年在欧洲注册7.05万辆电动和混合动力车,同比增长311%,6月成为欧洲第十大新注册电动车品牌[3] - 小鹏汽车成为2025年迄今在欧洲最成功的中国高端汽车品牌,上半年注册量达8338辆[3] - 奇瑞、零跑等中国品牌同样表现亮眼[3] 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汽车态度转变 - 瑞典主要汽车杂志和报纸对中国电动车给予最高评价,小鹏、蔚来等已在斯德哥尔摩建立旗舰店[5] - 丹麦消费者对中国电动车品牌态度逐渐积极,低价电动车对普及电动车至关重要[5] - 瑞士年轻人对比亚迪海豚Surf等中国车型表现出兴趣[6] 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前景 - 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品牌将占据瑞典电动车市场10%-15%份额[5] - 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品牌在丹麦市场份额可能达到20%[5] - 预计到本十年末中国电动车在瑞士市场份额将增至3%[6] 中国汽车品牌全球化战略 - 比亚迪正瞄准欧洲市场大规模生产,在匈牙利和土耳其设立汽车工厂[6] - 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加速"出海"步伐[6] - 全球汽车行业经历变革,中国电动车崛起使欧洲老牌车企面临挑战[6] 中欧汽车产业关系变化 - 中国车企已成为先进技术引领者,欧洲车企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7] - 欧盟试图用市场准入换取关键技术以追赶中国创新[7] - 欧洲行业高管警告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将使技术共享更困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