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一体化

搜索文档
数说深中通道开通一周年 大湾区交通一体化从蓝图变为现实
央视网· 2025-06-30 14:54
深中通道运营数据 - 通车一周年总车流量超过3150万辆次,其中港澳车牌车流量累计76.97万车次 [1] - 工作日日均车流8.15万车次,车流高峰出现在上午11-12时和下午16-17时 [1] - 节假日日均车流量13.96万辆次,比工作日多71.24%,"五一"当天创下18.16万车次的单日高峰 [3] - 今年上半年日均车流量9.09万车次,较去年下半年的8.20万车次有所增长 [3] 交通枢纽作用 - 深中通道连接深圳、中山、广州,大幅缩短三地交通时间 [1] - 与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共同提升珠江口过江通道通行能力,带动整体车流增长 [5] -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关键交通枢纽的作用日益凸显 [5] 智慧交通系统 - 全线部署800多路高清摄像、无人机等设备,实现异常事件监测和实时预警 [9] - 隧道应急事件库预置700多项应急预案,异常事件从发现到处置仅需几秒钟 [9] - 交通智慧管控、通行智慧服务等四大系统实现消防、交警、路政等多方24小时联动响应 [11] - 与周边6条高速共同构成"一通道六路"智慧交通技术和应用体系 [11] 工程技术特点 - 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全长24公里 [1] - 包含17公里海上桥梁和6.8公里海底隧道,全线位于伶仃洋复杂海域 [7] - 气象信息预报预警系统和数字化设备保障海上环境下的运行安全 [7][9]
MPay正式上线"高德打车",一个APP畅行澳门与内地
格隆汇· 2025-06-13 15:19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推动湾区"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与交通一体化的政策方针,通过上线"高德打车"服务助力澳门智慧城市建设与经济多元发展 [1] - 服务范围从内地延伸至澳门本地,实现澳门居民无需额外下载应用即可通过MPay使用"高德打车",达成"一个APP畅行澳门与内地"的目标 [1] 市场需求与产品功能 - 澳门智慧城市发展与旅游中心建设加速,用户对便捷出行需求迫切,公司去年已通过MPay"跨境专区"引入"高德打车"小程序,为市民北上出行提供便利并获热烈反响 [3] - 此次服务扩展至澳门本地出行场景,接入首批黑的士服务商,提供即时叫车、预约出行、智能路径规划(如避开拥堵)及MPay内一键支付功能,缓解"的士叫车难"问题 [3] 生态布局与场景拓展 - MPay作为澳门主流电子钱包,已整合餐饮、出行、旅游、娱乐等多场景服务,在出行领域除"高德打车"外还覆盖"澳门航空""船票""港澳快线"等海陆空全场景 [5] - 近期接入广州地铁乘车码,推动澳门与湾区城市交通互联互通,并通过优惠活动强化用户粘性 [5] 战略合作与未来规划 - 与高德的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全球交通网络的关键布局,旨在通过智慧出行服务提升澳门国际化智慧城市形象 [6] - 未来将继续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深化生态合作并拓展服务场景,为居民及游客提供更高效智能的出行体验,支持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 [6]
“超级地铁”要开建!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再迈新步
国际金融报· 2025-06-12 17:14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项目清单发布 - 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清单正式发布 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明确将开工建设 沪乍杭铁路客货线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1] -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建设迎来新进展 项目涉及杭州及周边地区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 [1] 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项目 - 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南端起点在杭州萧山机场 途经浙江海宁 桐乡 湖州南浔 江苏苏州吴江 最终抵达上海青浦区 被称为长三角"超级地铁" [3] - 设计时速160公里 快于一般市内轨道交通(80公里)但慢于高铁(250公里以上) 适应沿线站点密集需求 [3] - 江苏段初步设计已获批复 浙江段工作积极推进 开工在即 [3] - 设站密度高于高铁 苏州吴江27公里路段设3站 途经多个江南水乡古镇 连接杭州 湖州 苏州等重要城市 [4] - 采用公交化运营模式 促进沿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4] 沪乍杭高铁项目 - 沪乍杭高铁是杭州与上海间的第二条高铁 设计时速350公里 沿杭州湾北岸东西走向 [5] - 线路从杭州西站出发 经临平北 桐乡 嘉兴南 平湖南 上海金山 奉贤 四团 至上海东站 [5] - 建成后将分流沪杭客流 相比经沪苏湖通道可节约近半小时 杭州至上海浦东仅需约40分钟(现需3小时) [5] - 2010年开通的沪杭高铁已现"一票难求" 去年开通的沪苏湖高铁因绕行和票价高对客流缓解有限 [5] 项目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长三角"超级地铁"和沪乍杭高铁是区域一体化发展重要里程碑 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6] - 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 促进人员流动 物资流通和经济合作 水乡线将形成特色旅游线路 沪乍杭将缓解现有线路压力 [7] - 加强城市间交通联系 促进沿线城市经济发展 带动房地产 商业等相关产业繁荣 [7] - 有助于打破行政壁垒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形成产业协同发展和创新资源共享局面 [7]
河北积极融入区域交通网 承接转移产业——打造联通京津经济廊道
经济日报· 2025-05-12 05:54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 河北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网 开通39条往返河北与北京的公交线路 日均运送23万人次 [1] - 京津冀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1个至1.5个小时通达交通圈基本形成 环京通勤定制快巴开通11条主线、39条支线 [1] - 2021年至2024年建成16个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项目 总里程达612公里 包括京雄高速等 [1] - 京雄高速二期全长12.5公里 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 设计时速120公里 计划2026年6月建成通车 [2] 产业协作与科技成果转化 -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0余家 承接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造影手术机器人项目 迭代后手术精准度达0.1毫米 [2] - 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为京津冀地区130余家创新主体提供非标零部件研发及加工服务 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协同攻关技术难题 [3] - 河北省与京津联合发布汽车产业链图谱 河北长安汽车生产的增程式新能源皮卡搭载北京四维智联智能终端 19大类零部件来自京津 [3] - 保定市宏腾科技自主研发车载高速数据传输线 产品应用于北汽新能源、北京奔驰等车企 [3] 重点产业链发展 - 京津冀共同打造6条重点产业链 河北牵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产业 [4] - 2024年一季度河北省403家机器人企业营收40亿元 同比增长17.7% 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64.5% [4] -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加快建设 京津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揭牌 [4] - 2023年河北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破千亿元 同比增长30%以上 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332家 [4]
首条外埠进京公交开通!往返河北大厂至北京地铁6号线潞城站
北京商报· 2025-05-08 09:29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 北京首条外埠进京公交班线开通运营 线路起自河北大厂 终点为北京地铁6号线潞城站 中途设12个停靠站 [1] - 该线路在早晚高峰通勤时段运营 每日发车18个班次 发车间隔20分钟 执行单一票制 乘客可享受与大厂县域公交同等优惠政策 [1] - 线路共辐射周边16个小区 服务人群达5万余人 [1] 线路运营特点 - 实现了河北大厂公交与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无缝衔接 为跨区域通勤人员提供了高效、经济的出行新选择 [1] - 与已开通的出京公交和通勤定制快巴形成有效互补 为跨区域通勤人员提供了多样化的出行选择 [1] 政策意义 - 该线路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又一项便民举措 [2] - 对打造环京通勤圈、推动通州和北三县一体化发展有重要示范意义和引领作用 [1] - 北京市将继续发挥交通在区域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不断谋划交通一体化创新举措 [2]
祝你顺利通过进京检查站
经济观察报· 2025-05-04 19:11
交通出行 - 五一长假期间北京市公路自驾占进出京客流总量的61% [1] - 进京检查站设置在环京物理边界导致高峰期出现严重拥堵 [2][3] - 京津冀三地公路路网存在"便而不捷、通而不畅"的问题 [2] 政策建议 - 政协委员建议将进京检查站东移至冀津交界处以改善通勤 [2] - 提案指出检查站外移可节省环京区域通勤人员时间成本 [3] - 建议借鉴轨道交通安检模式创新公路安检方式 [3] 基础设施 - 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正在建设中将连接北京与河北 [3] -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存在巨大推动力但社会治理协同不足 [4] - 解决重复安检可提升商流物流效率优化营商环境 [4] 通勤现状 - 北京周边跨省通勤车辆和人员数量庞大 [2] - 跨省通勤快巴供不应求反映强烈需求 [2] - 日常通勤车辆在进京车流中占很大比例 [2]
华中师大教授罗静:推动鄂南湘北文旅融合,加快打造跨省合作样板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7 23:17
区域定位与发展规划 - 鄂南湘北区域是长江经济带产业由东向西梯次推进的重要节点,也是生态环境保护重要区域[1] - 该区域被定位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合作示范区,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保护修复、产业绿色转型和交通互联互通[1] - 2023年国务院批复《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构建"四核八群"城镇化开发格局,其中"八群"包括石首-监利-洪湖-华容-南县-安乡等县市[1] - 湖南南县、安乡等五县市已签署《鄂南湘北跨省协作示范区建设框架协议》,推动交通、产业一体化[1] 文旅与交通发展 - 区域将重点推动文旅融合及交通一体化发展,具备长江中游荆楚文化圈和红色旅游资源基础[2] - 当前交通网络存在短板:对外通道稀疏、省际通道等级低、仅有一条煤运铁路、内河航道等级较低、航空依赖周边机场[2] - 正在推动铁路公路水运衔接,加密区域干线路网,加强"十五五"规划对接[2] - 建议发行湖区文旅专项债券用于交通路网、智慧旅游平台建设[2] 跨省合作机制创新 - 建议设立跨省合作子基金、推行"飞地经济"模式、建立跨省税收共享机制和文旅数据共享平台[2] - 允许共建共享文旅用地指标,探索"点状供地"模式[3] - 尝试按游客消费地分配增值税,破解"行政区经济"壁垒[3] - 推动区域内景区、交通、酒店等数据互联互通,优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