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自主可控

搜索文档
上海之“链”何以价值共生?
解放日报· 2025-07-07 06:26
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发展 - 2024年上海市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800亿元,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从18.1%提高到33.7%,居全国前列 [1][6] - 上海市自2022年起累计遴选45家"工赋链主"培育企业,其中10家已通过评估成为首批"工赋链主" [1] 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 核心产品刻蚀设备包含超1万个零部件,供应商超千家且遍布全球,曾面临进口依赖度高的问题 [2] - 2016年通过区块链等数智化手段建立供应链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赢得客户信任并成立子公司中微汇链专攻工业互联网平台 [2] - 中微汇链平台实现本土供应商培育、订单到交付管理等功能,关键材料陶瓷件国产化率从不足5%提升至两位数 [1][2][3] - 多家供应商从数十人规模发展至IPO阶段 [3] 威派格智慧水务 - 以工业互联网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国产智慧水务信创产品集群,国产化率接近100% [3] - 2019年智慧水务业务收入达3000万元,2020年增长至1.2亿元,2023年超6亿元,认为该市场规模达千亿级 [5] - 2014年受国际工业互联网联盟启发,南迁上海并转型智慧水务 [5] 致景科技"飞梭智纺"平台 - 链接下游需求与上游90余万台织机、100多家印染厂,优化产能匹配减少设备闲置 [4] - 利用视觉AI和边缘计算技术识别坯布54种疵点,准确率超90%,实现"边织边检"并提升单人管理40台机器的效率 [4] - 帮助中小纺织企业应对海外布局需求,平台接入上下游企业超5万家且年均增长超10% [4][5] - 纺织行业为10万亿级市场,1%的效率优化即可产生显著效益 [6] 链主企业特质与战略 - 共同特质为价值赋能,通过供应链协同、技术创新等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1][3][4] - 上海链主秉持"不卡脖、不压价、不独赢"哲学,依托城市在IT、人工智能、金融领域的资源集聚 [5][6] - 工业互联网被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引擎,上海2019年率先布局"工赋上海"行动 [6]
三旺通信20250625
2025-06-26 22:09
三旺通信 20250625 摘要 公司战略性储备关键芯片,并通过投资工业芯片公司实现供应链自主可 控,显著降低了对 Marvell 和博通等国外供应商的依赖,保障了芯片供 应的稳定性。 电力和新能源领域市场空间广阔,但新能源订单毛利率低于传统电力和 煤矿领域,价格竞争激烈。截至 2025 年 5 月底,公司在手订单总额约 为 1 亿多元,回款情况良好。 公司在智能网联和低速无人驾驶领域,采用单车智能结合网联赋能模式, 覆盖车联路口、无人驾驶公交车及低速无人车场景,提升交通效率和出 行体验。 2024 年中国低速无人驾驶行业销售规模达 123 亿元,同比增长 45%, 预计 2025 年将接近 200 亿元,但市场热度在去年下半年有所降温。 投资南京旋远电子旨在进行优势行业延伸战略布局,该公司是国内领先 的毫米波雷达供应商,拥有全系列前端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可满足多种 场景的全天候感知需求。 公司积极进行海外本地化布局,设立波兰子公司覆盖欧洲市场,筹备越 南子公司面向东南亚,并加大海外市场营销力度,提升国际竞争力。 全国产化交换机主要面向电网板块,技术指标部分可超越进口产品,满 足国内外电网自动化需求,并为新能源 ...
打破垄断,中国第一!全钢巨胎龙头海安橡胶:净利润超6亿,国产替代、全球化双线崛起
市值风云· 2025-05-30 20: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海安橡胶作为全钢巨胎龙头企业,在技术、市场和业绩等方面表现出色,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有望在国产替代和全球化进程中延续红利,成为国际巨头 [1][47][5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国内产量占比超 50%,中国第一,全球第四 - 全钢巨胎是高端产品,生产技术难度大,全球仅少数企业能大规模量产 [2] - 海安橡胶 2015 年率先突破 59/80R63 规格制造壁垒,成为国内第一,累计交付数百条 63 英寸产品并获验证,部分企业仍受困于 57 英寸及以下规格工艺瓶颈 [4][5] - 与其他轮胎企业相比,海安橡胶具备 49 - 63 英寸全系列规格产品,最大规格 63 英寸产品量产技术及应用经验领先,全规格产品获下游客户广泛认可 [6] - 2022 - 2024 年,63 英寸全钢巨胎销售金额分别为 6786.3 万元、10150.44 万元、8507.7 万元,截至 2024 年末,在手订单金额达 9540.87 万元,2025 年营收有望破亿 [8] - 2022 年海安橡胶全钢巨胎产量国内第一,占比 52.4%,全球排第四,占比 6.5%,三大国际品牌垄断全球市场,海安橡胶最有潜力打破垄断 [9][10][11] 抓住每次机遇,五年飙涨 360% - 2024 年海安橡胶营收 23 亿元,较 2020 年增长 360%,各产品成长力强劲,57 英寸产品销量从 2020 年占 49 英寸产品 1/3 到 2024 年基本持平,2024 年销量 1.51 万条,是 2020 年的 5 倍 [15][16][17] - 全钢巨胎业绩增长得益于全球矿业复苏,境内业务 2022 - 2024 年稳健翻倍,境外业务增长强劲 [22][23] - 2022 年国际三大品牌退出俄罗斯市场,海安橡胶抓住机遇,开发新增客户,原有客户加大采购规模,2023 年欧洲收入翻倍达 12.18 亿,2024 年保持稳定 [23][25] - 除俄罗斯,海安橡胶在印尼和塞尔维亚收入提升,带动亚洲和非洲地区业绩增长 [27] 玩转“服务 + 研发”组合拳,尚有红利待兑现 - 矿用轮胎运营管理服务指提供全钢巨胎供应及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服务,可延长轮胎寿命、提高经济效益 [28] - 创始人朱晖有轮胎修补翻新经验,将其用于公司运营,使公司服务有“预判能力”,服务端信息可反哺研发,形成独特护城河 [29][30][31] - 2022 年前矿用轮胎运营管理营收与全钢巨胎平分秋色,2022 年后占比下降,2024 年降至 35%,蕴含巨大潜在红利 [31][32] 毛利率行业霸榜,产能利用率达行业顶尖水平 - 2024 年海安橡胶归母净利润 6.79 亿,是 2022 年 3.54 亿的 1.9 倍,净利率受毛利率影响大,整体毛利率行业最高 [33][34][38] - 2022 - 2024 年海安橡胶毛利率分别为 39.65%、47.63%、48.71%,全钢巨胎业务营收贡献提升是毛利率增长主因,毛利率受天然橡胶价格影响,可向下游转移成本但有滞后性 [38][40][41] - 矿用轮胎运营管理业务毛利率平稳,2023 年产能不足制约发展,需外购轮胎增加成本 [41][42] - 2016 - 2023 年中国全/半钢轮胎产能利用率不足 79%,海安橡胶连续三年超 90%,此次上市计划融资 29.52 亿用于扩产及产线升级 [44][45][46] 红利滚滚,延续国产轮胎崛起之势 - 全球全钢巨胎产量 2017 - 2022 年年复合增长率 5.18%,市场供不应求,中国产量年复合增长率 12.47%,预计后五年以 18.47%增长至约 6.3 万条 [47] - 国内全钢巨胎企业增量市场来自俄罗斯市场空缺、国产替代和战略安全需求、差异化竞争策略、正向回馈提升产品力 [49][50][51] - 三大国际品牌轮胎企业市场份额由 2002 年的 56%降至 2022 年的 39%,巨型斜交轮胎正被全钢轮胎替代 [51]
民机行业点评:困局、破局、新局--从美国“关税战”看我国民机产业的历史性机遇
中航证券· 2025-05-30 19: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增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美国“关税战”使全球民机产业承压,波音受影响大,空客机遇与风险并存,我国民机产业“危中有机”,产业链国产替代和转包生产情况各异,相关企业涉及多领域 [1][2][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关税战”下全球民机产业承压,波音、空客受到“关税战”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 - 飞机零部件供应链高度全球化,“关税战”使全球民机供应链问题更凸显 [1][2] - 波音受“关税战”影响大,面临供应链成本增加和丢失潜在市场份额风险,其供应链或恶化,长期在中国市场或“零订单” [2][6] - 空客“关税战”风险与机遇并存,供应链受影响相对小,在华市场份额有望提高,与中国供应商合作或深化扩大 [6] 美国关税战对我国民机产业而言“危中有机” - 短期国产大飞机供应链面临成本压力和断供风险,但整体交付进度稳定 [53][54] - 中长期“关税战”或成国产替代进程催化剂,提升国产化率,材料等领域有望受益 [55][57] - “关税战”使国产民机出口提速,竞争对手出口受限,全球民机格局变革更顺畅 [58][60] “关税战”下,国产大飞机产业链的“国产替代”和转包生产情况 - 我国大飞机产业链不同环节国产替代程度不同,金属零部件加工基本自主,复材等部分依赖进口 [13] - 转包生产业务集中在机体和发动机零部件制造领域,涉美企业受“关税战”影响大,涉欧企业有拓展空间,转包业务利润或承压 [13][70][80] - 我国采用全球化 + 自主可控的独特供应链体系,可避免产业空心化,传统“全球化分工模式”或受冲击 [81][82][84] 国产大飞机产业链相关企业 - 大飞机制造涉及材料、结构件、机载和动力系统等领域,列出部分相关国内上市公司和央国企 [16][85][86]
车企组建远洋船队 中国汽车“出海”加速升级
环球网· 2025-05-16 10:21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年以来,中国多家自主品牌车企纷纷加力布局海外市场,加大投入组建远洋运输船队,将运力掌握在 自己手中。这对于进军国际市场的自主车企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的船队规模怎么样? 运力自主可控 多家车企组建远洋船队 5月15日,在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这艘由上汽集团自主打造的9500车位滚装船正式交付使用并首航 欧洲。这艘被命名为"安吉安盛"的滚装船是目前装载量最大的汽车运输船之一,最高航行速度可达19 节。 上汽安吉物流总经理 庄菁雄:上汽安吉物流投入了100亿元人民币,建造了12艘7600车位以上的超大型 远洋运输船,有了船队的投入,整车单车的运输成本将降低10%。 上汽安吉物流总经理 庄菁雄:后续还有7艘超大型的汽车运输船投入使用。整车远洋运输航线将遍布全 球主要的汽车市场,目的地将达到100多个。 不仅是上汽,今年4月下旬,装载量同样超过9000车位的汽车运输船比亚迪"深圳号"在江苏交付,随后 开启驶往巴西的航程。据了解,比亚迪已有4艘远洋汽车运输船下水运营。 比亚迪对公事业部海运运营科 高晓琳:今年第一季度,比亚迪滚装船向海外运载超25000台新能源汽 车。下一艘9200车位级运输船"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