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债市科技板
icon
搜索文档
首批民营创投科创债落地 首批民营创投科创债利率最低1.8%
快讯· 2025-06-24 19:47
首批民营创投科创债落地 - 首批运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支持的项目成功落地,五家民营股权投资机构获分担工具增信和投资支持,并完成发行,规模合计13.5亿元 [1] - 债券期限大幅延长,最长可达10年,远高于一般3至5年期的中期票据 [1] - 发行利率明显降低,低于同期同类型国有企业债券的票面利率,最低利率为1.8% [1] - 这是债券市场"科技板"成立后,首批借助央行创设的风险分担工具获得融资的主体 [1] - 债市"科技板"通过引入风险分担机制和优化资金传导链条,初步实现了"股债贷"联动 [1] - 随着发行主体的进一步拓展,有望为债市"科技板"吸引更多参与者,进一步丰富市场生态 [1]
债券市场“科技板”规模迈向4000亿元 业内期待更多民营科技型企业参与
金融时报· 2025-06-11 09:51
债市"科技板"市场表现 - 截至6月6日全市场累计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超过190只,发行规模约3745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发行2958亿元,交易所市场发行787亿元 [1] - 11只债券公告后未发行(原计划86亿元),32只债券正在发行或拟发行(规模475.5亿元),均计划6月12日前完成 [1] - 科技创新债券平均票面利率1.95%,平均发行期限3.3年,3年以上期限占比近80%,10年以上规模超百亿元 [5] 发行主体与产品创新 - 发行主体多元化,涵盖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和创投机构,构建完整科技创新融资链条 [2] - 创新推出知识产权质押债券、科创主题绿色债券等特色品种,未来将加快"科创+绿色""科创+乡村振兴"等组合型产品 [2] - 金融机构发行金额占比达六成(约2320亿元),通过多种渠道将资金投向民营科技企业 [7] 融资便利性与风险分担 - 通过优化发行流程、引入多元化增信措施(如信用风险缓释凭证)降低科技企业融资门槛,应流机电、山东宏桥等企业已获增信支持 [3] - 发行人可灵活设置含权结构、预期收益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条款,提升债券吸引力 [3] - 东方富海等创投机构通过"科技板"解决融资成本高问题,实现发债期限与基金期限匹配 [3] 行业参与情况 - 科技型企业累计发行1306亿元,包含24家民企(占比30%)及多家地方国企/央企,科大讯飞、TCL科技等民企快速完成低成本发行 [6] - 细分领域覆盖电子元器件制造、软件开发、医疗设备等新兴行业,股权投资机构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提供股性资金 [7] - 传统行业(石化、电力、投控)参与度较高,同时前沿新兴领域发行占比逐步提升 [7] 投资者参与与市场反馈 - 机构投资者认购踊跃,60余只债券全场认购倍数超3倍,券商发行的债券认购倍数最高达7倍(东方证券、国泰海通证券等) [8] - 政策鼓励长期资本入市,支持创设科技创新债券指数及挂钩产品,优化增信端和评级服务 [8] - 当前投资者以非法人产品和商业银行为主,风险偏好偏低,二级市场活跃度待提升 [9] 未来发展重点 - 需改善主体结构(当前AAA/AA+央国企为主),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度,解决资金期限错配问题 [9] - 建议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优化债券期限结构,精准识别民企成长价值以增强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 [10] - 中长期债券发行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并购重组和产业链整合,推动核心技术落地 [4]
科创债20天发行超3000亿元,银行类机构贡献突出
快讯· 2025-05-29 08:48
科创债发行情况 - 自5月7日以来科创债发行数量和规模显著增长,5月7日至27日共计发行148只科创债,累计发行规模达3242.42亿元 [1] - 银行类机构贡献最大,其中国有大行与政策性银行合计发行规模达1700亿元,占比超五成 [1] 市场反应 - 当前市场认购热度持续走高,融资成本处于相对低位 [1] - 债市"科技板"建设初现雏形 [1]
债市“科技板”加速建设!机构寻觅布局机遇
证券时报· 2025-05-21 16:20
债市"科技板"政策影响 - 央行和证监会联合发布政策鼓励债市"科技板"建设 提出创新信用评级体系和风险分散分担机制等创新制度 [2] - 创新信用评级体系打破传统范式 更准确评估科技企业技术价值和商业化潜力 提升投资者认可度 [2] - 风险分散分担机制通过信用保护工具 担保增信等方式降低科创债信用风险 支持中小企业发行 [3] 市场扩容情况 - 政策落地后8天内已有84家企业发行99只科创债 发行额达2023.5亿元 超过1-4月总量4006.6亿元的一半 [6] - 金融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加入发行阵容 预计年内将实现万亿级增量规模 [6] - 科创债新增金融机构作为发行主体 对科技型企业认定标准和资金使用要求更灵活 [5] 投资机会分析 - 政策红利驱动供给扩容 产品创新拓宽收益空间 二级市场流动性提升 [7] - 科创债在收益性 安全性和流动性三个维度实现更好平衡 [7] - 机构建议适当放宽信用下沉 强化投研能力建设 深度挖掘价值机会 [7] 产品创新方向 - 信用违约互换(CDS)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等增信工具规模预计扩大 [4] - 尝试引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增信措施 [4] - 鼓励增信和含权条款设计 优化做市等交易机制安排 [7]
首批亮相!银行间市场科技创新债券上线,50只近400亿元新债在路上
第一财经· 2025-05-10 13:37
科技创新债券上线情况 -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于5月9日正式推出科技创新债券 首批36家企业公告发行规模合计210亿元 14家企业注册申报规模合计180亿元 [1] - 首批50家发行主体包括26家科技型企业预计发债235亿元和24家股权投资机构预计发债155亿元 覆盖央国企、混合所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 [3] - 科技型企业发行主体包括立讯精密、科大讯飞等9家民企和中创新航、京东方等公众企业及地方国企 22家企业预计发行规模150亿元 [4] 发行主体与资金用途 - 科技型企业募集资金可用于研发投入、补充营运资金等 股权投资机构需将至少50%资金通过基金出资或股权投资投向科技领域 [7] - 西科控股将80%以上募集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 东方富海聚焦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领域 [7][8] - 股权投资机构如元禾控股通过科技创新债券缓解募资难问题 期限设计更灵活 最长可达10年 [8][9] 债券产品设计特点 - 科技创新债券期限最短180天 最长10年 东方富海发行5+3+2年期限债券 晶合集成发行3+2年期债券利率区间1.7%-2.4% [9] - 引入多元化增信措施 如中债信用增进提供连带担保 运用"第二支箭"工具提升信用背书 [12] - 央行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购买债券 联合地方政府分担违约风险 [13] 市场参与机构 - 承销团包括券商、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商行等中介机构 10余家发行主体采用政策性工具与市场化增信结合 [10] - 科大讯飞等企业表示科技创新债券弥补了高科技企业在债市参与度低的短板 资金将用于研发和运营发展 [3] - 东方富海认为债券机制创新解决了股权投资机构融资期限和利率匹配问题 突破债市与股权市场割裂状态 [8]
时报观察|为科创生态蓬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证券时报· 2025-05-09 07:53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的公告,从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完 善配套支持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的有力举措。 此次发行新主体主要聚焦三类。一是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二是科技型企 业,重点扶持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发行中长期债券;三是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支持投资经验丰富 的头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发行长期限科技创新债券。 随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股权投资机构、科创企业等科技创新生态中的主要参与者共同投身于科技创新债的 建设发展,以及科技创新债发行注册流程、配套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科技创新领域将构建起"债—贷—股 —保"联动的全周期支持体系,科技创新将获得全方位、接力式的资金支持,为科技创新生态的蓬勃发展注入强 大动力。 责编:叶舒筠 校对: 彭其华 早在今年两会期间,政策层面便已"酝酿"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如今,随着一系列指导细节与配套机制 的相继落地,债市"科技板"正式亮相,进一步消除了科技与资本之间的阻碍。 当前科创债券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从发行人结构看,以建筑装饰、煤炭、公用事业、非银金融 ...
稳经济还要真金白银纾困出口企业
经济观察报· 2025-05-08 18:07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外部关税扰动影响4月PMI新出口订单显著回落 PPI环比下行压力加大 经济运行态势与去年8月类似 降准降息时机成熟 [2] - 美国对华出口综合税率超100% 输美产品贸易顺差占全国36% 外需订单减少直接冲击净出口并间接影响制造业投资与生产 [5] 增量货币政策工具 - 新设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用于弥合服务消费增长趋势缺口 [3] - 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配合"债市科技板"落地 通过央行再贷款增信分担违约风险 提升科技债券市场吸引力 [3] - 建议额外设立不低于5000亿元稳外贸与稳出口再贷款 重点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内销/转产业/产能出海 [1][5] 增量金融政策方向 - 稳定股市和楼市成为宏观审慎管理重要目标 通过财富效应提振消费并收窄房地产投资跌幅 [3] - 贸易差额收缩压力需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对冲 经济变量存在强关联性需政策"一揽子发力" [3][6] 资本市场改革措施 - 推出《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优化主动权益基金收费模式 消除"旱涝保收"现象 建立"重回报"考核机制 [4] - 改革旨在形成"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良性循环 强化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激励相容 [4] 经济结构联动性分析 - 生产/投资/消费/出口环节耦合度提升 单一环节滞后可能引发经济结构负面拖累 [5] - 出口转内销可能加剧供需失衡 产能过剩将压制价格利润水平 进而削弱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5] - 近五年逆周期调节政策效果出现钝化 但政策退出时机尚未成熟 需财政政策协同改善微观主体体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