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集采
搜索文档
聚焦进博会|西门子医疗王皓:本土化策略抵消了集采下的行业内卷
第一财经· 2025-11-08 14:11
西门子医疗预计,公司2026财年可比营收将增长5%至6%。 中国医疗设备集采下,厂商的利润被挤压。 "我们在医疗设备领域的增长表现还是不错,做对了几个地方,一是本土化生产推进得很快,而且还是 全产品线的本土化;二是在推进本土化的过程中还进行了创新。"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西 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全球领导委员会成员王皓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回应了西门子医疗中国在医 疗设备行业集采下仍实现逆势增长原因。 进博会期间,西门子医疗发布了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2025财年全年业绩报告。 财报显示,2025年全年,西门子医疗可比营收同比增长5.9%;设备订单出货比表现良好,达到1.14。尽 管关税提高,调整后息税前利润率仍达到16.5%,比上一年提高0.8个百分点;调整后息税前利润接近39 亿欧元。 西门子医疗首席执行官孟天齐表示:"即便面对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我们仍然在2025财年取得了成 功。这为我们的下一战略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这一业绩表现,我们决定提高每股分红。" 究其原因,不同于药品、高值耗材,医疗设备集采还在起步阶段,仍处于各省"单打独斗"的零散状态, 存在标准不明、经验不足等情况。 王皓表 ...
联影医疗CT失速:50亿元应收账款压顶,增长引擎显疲态
华夏时报· 2025-10-21 14:3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60.16亿元,同比增长12.79% [3] - 2025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9.66亿元,同比增长21.01%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从去年同期-6.25亿元转为正4876万元 [3] - 营收增速为12.79%,较过去几年高达40%的年复合增长率显著放缓 [6][7] 业务分部表现 - MR设备收入19.68亿元,同比增长16.81%,uMR Jupiter 5T产品全国累计装机量突破40台,中国市场份额提升超20个百分点 [8] - MI设备收入8.41亿元,同比增长13.15%,全球30多个国家实现600多台装机 [8] - CT业务收入15.15亿元,同比下滑6.37%,减少1.03亿元 [8] - 维修服务业务收入8.16亿元,同比增长32.21% [9] - 海外收入11.42亿元,同比增长22.48%,占总营收比重升至18.99% [9] 财务状况与风险 - 应收账款从2024年底43.59亿元增至2025年6月50.80亿元,涨幅16.9%,超过营收增速 [12] - 货币资金余额从去年底84亿元减少至65.66亿元,减少18.34亿元 [12]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6.19亿元,与2023年净增1.33亿元相比由正转负 [12] 行业与市场环境 - 国内医疗设备集中带量采购政策逐步推开,可能导致产品价格承压,例如2025年福建省CT/MR集采中,万东医疗1.5T MRI单价200万元中标,降幅59.33% [9] - 在欧美市场面临专利壁垒和品牌认知度挑战,西门子、GE等国际巨头拥有核心专利和较高品牌信任度 [11]
设备集采,县城医院能否“鸟枪换炮”?
虎嗅· 2025-09-16 12:49
集采对医疗设备价格的影响 - 2025年集采已成为医疗设备领域新常态,深刻影响行业上下游[1] - 上半年数据显示,XP、CT、MR等品类集采销售额占比明显跑输销量占比,量价交换效果显著[2] - 价格下限不断刷新,例如1.5T磁共振降至200万元,64排CT降至一百多万元,并包含2-5年维保,行业认为价格难以覆盖综合成本[2] - DR设备中标价降至20万元甚至十多万,降价幅度超过70%[2] - 部分省份彩超集采的预算资金使用比例仅为百分之十几[2] 低价集采对设备性能与服务的潜在风险 - 医院方反馈集采设备存在整体服务跟不上的问题,若临床要求不高才会考虑选择[4] - 行业观察指出,集采最低价将成为市场价格锚点,厂商被迫压缩成本,可能导致汽车行业式的减配风气在医疗设备领域重演[5] - 超低价中标设备虽含2-5年维保,但其服务质量、响应效率以及5年后设备稳定性存疑,医院担心后期使用成本过高[10] - 医院采购时优先考虑本地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以确保紧急情况下的维修响应速度[11] 县域医疗对高质量设备与服务的核心需求 - 政策层面,国家发改委2025年初安排100亿元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设备达标提质[5] - 县医院设备配置规划不满足于够用,而是向上级医院看齐,以实现诊断同质化和区域互认,避免患者重复检查[7] - 对于急危重症救治,设备需成像清晰、诊断精准,并且运行高效稳定,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7] - 临湘市人民医院案例显示,引进高端心血管超声、DSA血管机等设备后,急性心梗救治成功率提升至95%以上,相关科室门诊量、住院病人数、手术台次均逐年增长[8] - 医疗设备使用周期达8-10年甚至更长,一台关键设备决定相关专科未来10年的能力上限[9] 设备全生命周期价值与厂商服务赋能 - 医疗设备非一锤子买卖,需考量整个生命周期的性价比,包括设备稳定性、故障率、零部件耐用性和售后服务[10] - 县域医务工作者常缺乏新设备使用经验,厂商提供远程协作、培训交流平台至关重要[12] - 头部医疗器械企业积极布局基层培训体系,例如某跨国企业4年来开展超130场活动,覆盖20余省市,惠及超2万名基层医生[12] - 县域医疗机构需要的是以设备为平台的精准诊断能力和全周期陪伴式服务,以赋能医院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12] 完善集采规则的行业呼吁与建议 - 当前设备集采缺乏国家层面专门规范性文件,各省各自为阵,简单沿用招投标法,以价格竞争为主导[13] - 专家建议借鉴药品耗材集采经验,在国家层面制定专门规范性文件,为各地提供指导[15] - 招标前应充分调研医院需求,考察其对设备规格、性能、品质和售后服务的要求[16] - 建议提高投标资质要求,完善评标机制,从价格导向转向涵盖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等多维度评价[17] - 应建立质量跟踪回溯机制,对产品交付、安装调试、运行故障率等全程监管,并建立信用评价和处罚机制[18]
联影医疗(688271)2025年中报点评:海外快速增长 国内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新浪财经· 2025-09-16 08:36
财务表现 - 25H1营收60.16亿元同比增长12.79% 归母净利润9.98亿元同比增长5.03% 扣非归母净利润9.66亿元同比增长21.01% [1] - 25Q2单季营收35.38亿元同比增长18.6% 归母净利润6.28亿元同比增长6.99% 扣非归母净利润5.87亿元同比增长17.96% [1] - 整体毛利率达47.93% 服务业务毛利率保持在60%以上 [4] 海外业务发展 - 海外业务收入11.42亿元同比增长22.48% 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18.99% [2] - 业务覆盖近90个国家和地区 北美高端影像设备覆盖美国超70%州级行政区 累计装机超400台/套 [2] - 欧洲市场在法国德国取得突破 拉丁美洲与东南亚市场订单与收入显著增长 [2] 国内市场表现 - 国内市场收入48.73亿元同比增长10.74% [3] - 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设备综合市占率提升3.4个百分点 位列行业第二 [3] - MR业务收入19.68亿元同比增长16.81% CT业务收入15.15亿元 MI业务收入8.41亿元同比增长13.15% [3] 产品与技术突破 - 全球首创双宽体双源CT系统uCT SiriuX进入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3] - 国产首款光子计数能谱CT uCT Ultima获批上市 [3] - PET/CT产品线中国市场占有率连续十年保持第一 RT业务市占率大幅提升近18个百分点 DSA业务市占率提升超5个百分点 [3] 服务业务增长 - 服务业务收入8.16亿元同比增长32.21% 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13.56% [4] - 全球累计装机量突破36000台/套 维保服务规模持续扩大 [4] - 建立超1000名服务工程师的全球团队 [2]
医疗设备集采如何避免低价内卷?业界呼吁完善规则体系
第一财经· 2025-08-19 08:11
集采政策转变 - 2025年集采政策转向反内卷 强调质量优先和防范非理性报价 不再锚定最低价 [1] - 第十一批药品集采于7月启动 实施自2019年以来最重大政策转变 强化质量监管并优化价差控制规则 [1] - 两版《进一步优化药品集采政策的方案》于3月和5月征求意见 坚持高质量标准 [1] 医疗设备集采现状 - 设备集采出现超低价中标现象 例如200万元1.5T磁共振 180万元64排CT 20万元悬吊DR 十多万立柱DR 不到十万元全身超声 [1][4] - 西部某省64排CT加5年保修中标价仅180万元 低于260万元估算成本 [4] - 设备集采缺乏国家层面规范性文件 各省依据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各自为政 [9] 低价中标风险 - 低价中标导致成本倒挂 可能引发企业毁约断供或弃标 [4] - 第十批集采中间苯三酚注射液最低价中标企业因不符合GMP被停产停售 并暂停18个月集采资格 [4] - 医疗设备使用周期达8-10年 容错成本极高 低价可能隐含后期额外维保成本 [4][5] 质量评估体系 - 设备质量评估需着眼于整个生命周期 参数达标不代表长期可靠性 [5] - 超低价可能导致设备故障率升高 影响医生工作效率和诊疗效果 [5] - 医院采购决策依赖临床需求 兄弟医院考察和设备性能评估 集采唯价格论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6] 政策改进动向 - 内蒙古4月发布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 明确采购模式和招标方式 [10] - 山东5月实施政府采购业务规范 要求全采购周期需求管理并对维保备件提出明确要求 [10] - 江苏6月新规要求低于预算50%或最高限价45%的投标者提供成本说明 否则视为无效 [10] 产业发展格局 - 国产CT设备2024年招标市场占有率约45% 磁共振设备国产占有率约40% [14] - 国际巨头GE 飞利浦 西门子年研发投入10-20亿美元 营收约200亿美元 国内头部企业迈瑞 联影营收不足400亿人民币 [14] - 国产设备在中低端市场占优 正逐步向高端市场突破并在部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13] 政策优化建议 - 设备集采应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 涵盖技术能力 服务质量 交付响应和产品质量 [15] - 需建立跟踪回溯机制 综合评估设备交付情况 安装调试水平 工作性能和维保成本 [15] - 建议给予国产创新产品适当成长期和溢价空间 并建立低价低质产品惩戒机制 [15]
医疗设备集采如何实现三方共赢
搜狐财经· 2025-08-12 22:44
医疗设备集采政策调整 - 国家医保局明确集采不再以最低价作为唯一标准,要求报价最低企业公开说明合理性 [1] - 财政部赋予评审委员会对异常低价进行"合理性判断"的权力,中央财经委员会强调"治理低价无序竞争" [7] - 政策转向推动集采向更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确立"优质优价"导向 [1][7] 超低价中标现象及影响 - 某地集采设备总预算过亿但最终使用资金仅1000多万,表面"节省"引发行业关注 [1] - 超低价迫使企业缩减核心配置、采用低等级元器件、牺牲品控,导致设备"采购即报废" [3] - 部分基层医院医疗器械使用率不足40%,因设备性能不佳或操作复杂被弃用 [3] - 某地公立医院购买医疗设备长期闲置造成连年亏损 [3] 行业生态与高端化发展 - 极端低价策略破坏行业价格体系,削弱高质量企业创新能力 [5] - 低价竞争消耗产业爬坡能量,削弱行业创新投入能力 [5] - 可能导致"技术断路",使产业丧失高端跃升能力和未来竞争力 [5] - 行业正处于向高端化发展的关键爬坡期,需要利润支撑和市场培育 [5] 设备质量与患者影响 - 低价设备图像质量不佳、诊断精度不足、功能缺失,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 [7] - 设备频繁故障迫使患者重复检查,增加经济成本 [7] - 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因设备问题延误诊疗或被迫转院情况常见 [7] 集采"好设备"标准 - 品质性能:技术先进性、成像质量、稳定耐用性及升级潜力 [9] - 临床适配性:匹配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实际需求 [9] - 售后服务体系:5年以上质保、快速响应维修、充足备件及专业培训 [9] - 浙江省提高技术参数权重拦截"低价低质"产品 [9] - 河北、山西将关键临床实用功能列为实质性响应条款 [9] 行业领先企业动向 - 某医疗品牌影像设备制造基地利用AI优化智能制造流程 [10] - 通过国产创新和供应链建设提升设备质量和响应速度 [10] - 为长期服务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10]
全面降价,医疗设备遭遇“大逃杀”
36氪· 2025-06-27 10:23
医疗设备集采核心观点 - 2025年前后四川、河南、河北、新疆等地启动医疗设备集采,采取"以价换量"策略,中低端设备降幅尤为显著,例如1.5T磁共振降至200万/台,64排CT降至100万/台 [2] - 采购方普遍要求厂商提供5年设备维保,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部分设备利润转负 [3] - 行业龙头企业占据集采绝大多数标的,39%设备价格降幅低于50%,34%降幅50%-70%,27%降幅超70% [7] - 低端设备亏本、中端持平、高端盈利成为行业常态,头部企业与非头部企业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12] 设备价格降幅分析 - 超声设备是采购数量最多且降价幅度最大的品类之一,迈瑞医疗Resona I9S降价53%-53.8%卖出150台,总价6750万 [9] - DR设备降价幅度与超声类似,万东、东软、蓝鹰等品牌降价超60%,同时需提供5年维保 [9] - CT、MR降价幅度大部分在50%以内,1.5T磁共振降至200万/台,64排CT降至100万/台,已接近成本价 [9] - 高端设备降价幅度较小,如GE 256排量子CT降价21.3%-37.1%,联影320排uCT960降价37.4%-41.1% [10][11] 行业格局变化 - 头部企业如联影、GE医疗等将通过集采获得大量现金流,加速产品迭代与高端研发 [12] - 非头部企业受挤压,只能在占市场两成的非集采领域寻求差异化发展或被收购 [12] - 经销商职能需重构,转向维保及设备管理等辅助价值 [12] - 影像AI企业受间接影响,部分AI模块被设备捆绑销售,议价空间被挤压 [13] 政策趋势与区域差异 - 政策导向中低端设备价格回归合理水平,同时鼓励头部企业追赶全球顶尖技术 [14] - 部分省市在集采前进行系统性调研,考虑设备与本地临床需求的匹配性 [18] - 未来集采方向将从"重低价"向"低价兼顾需求"转变,避免恶意低价竞争 [18] - 西门子医疗光子计数CT2025年上半年已售出9台,均价下降约300万,展示创新价值 [14][15]
“以旧换新”大单频传 医疗器械上市公司格外忙碌
证券时报· 2025-06-05 02:46
行业动态 - "以旧换新"政策为医疗器械行业注入强劲动能 各地卫健委密集开展市场调研 医疗设备集采大单频传 [1] - 截至5月底 医疗设备采购公开招标公告数量同比增长58.87% 其中中央公告同比增长5.43倍 [3] - 今年前4个月 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06% 放射治疗设备增长83% 外科手术设备增长80% 生命支持设备增长73% 体外诊断设备增长44% [4] - 业内人士预计2025年医疗设备更新需求约300亿元 加上2024年未执行的400亿至500亿元 全年订单总量有望突破1000亿元 [4] 政策支持 - 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5] - 我国部分医学成像设备使用年限超过10年 亟需更新换代 现行法规要求淘汰过期、失效和落后的设备 [5] - 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发布《推动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 2024年5月后大型医院陆续启动设备更新计划 [5] - 政策鼓励医疗机构更多采购国产设备 加快国产替代进程 [6] 企业应对 - 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积极竞标 某大型公司参与集采项目保持60%以上胜率 [7] - 超研股份医用超声影像设备多次中标大宗投标项目 入选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目录 [7] - 九州通2025年已中标湖北省人民医院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等采购项目 [7] - 伟思医疗针对技术创新和专科能力建设两个维度为客户提供以旧换新方案 [8] - 迈瑞医疗产品在大型公立医院获得广泛认可 中标多个省级及以上大型政采招标项目 [8] 业绩预期 - 开立医疗预计今年中标增幅明显好于行业平均水平 业绩将呈现"前低后高"节奏 [9] - 迈瑞医疗判断设备更新订单将在下半年集中兑现 三季度开始会有明显复苏 [9] - 医装数胜分析上市公司营收确认时间 预计三季度会看到采购订单对财务报表的明显影响 [10]
联影医疗(688271):2024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海外快速增长,国内市占率持续提升
华创证券· 2025-05-18 22:3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目标价 156 元 [1][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海外业务快速增长,收入占比提高至 22%,取得高端市场突破与新兴区域渗透双重成果,全球化布局进一步完善 [6] - 国内虽受行业整顿和政策落地进度影响收入下滑,但凭借创新策略实现新增市场份额结构性突破 [6] - 维保业务稳健增长,拉动整体毛利率提高 [6] - 预计 25 - 27 年归母净利润为 18.9、22.9、27.8 亿元,同比增长 49.3%、21.4%、21.7% [6] 相关目录总结 主要财务指标 - 2024 - 2027 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 103 亿、124.13 亿、149.57 亿、179.65 亿元,同比增速为 -9.7%、20.5%、20.5%、20.1% [2] -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2.62 亿、18.85 亿、22.88 亿、27.84 亿元,同比增速为 -36.1%、49.3%、21.4%、21.7% [2] - 每股盈利分别为 1.53、2.29、2.78、3.38 元,市盈率分别为 90、60、50、41 倍,市净率分别为 5.7、5.3、4.8、4.3 倍 [2] 公司基本数据 - 总股本 82415.80 万股,已上市流通股 59329.90 万股,总市值 1135.94 亿元,流通市值 817.74 亿元 [3] - 资产负债率 29.69%,每股净资产 24.61 元,12 个月内最高/最低价 143.70/92.81 元 [3] 业绩情况 - 24 年全年营收 103.00 亿元(-9.73%),归母净利润 12.62 亿元(-36.09%),扣非归母净利润 10.10 亿元(-39.32%) [6] - 24Q4 营收 33.46 亿元(-15.90%),归母净利润 5.91 亿元(-35.09%),扣非归母净利润 5.46 亿元(-34.67%) [6] - 25Q1 营收 24.78 亿元(+5.42%),归母净利润 3.70 亿元(+1.87%),扣非归母净利润 3.79 亿元(+26.09%) [6] 业务情况 - 海外业务 2024 年营业收入 22.66 亿元,同比增长 35.07%,占总体营业收入 22.00% [6] - 国内业务 2024 年收入 76.64 亿元,同比下滑 19.43%,RT 业务线增长 18.05%至 3.19 亿元,MR 收入 31.92 亿元,同比下滑 2.66%;CT 收入 30.48 亿元,同比下滑 25.03%;MI 收入 12.99 亿元,同比下滑 16.31%;XR 收入 5.87 亿元,同比下滑 22.80% [6] - 维保业务 2024 年收入 13.56 亿元(+26.80%),毛利率提高至 63.43%(+1.71pts),拉动整体毛利率提高至 48.54% [6] 财务预测表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多方面指标给出 2024 - 2027 年预测数据,如货币资金、应收票据、营业成本等 [7] - 主要财务比率方面,成长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指标有相应预测变化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