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结构优化
icon
搜索文档
以旧换新政策带来多重效应
搜狐财经· 2025-08-05 07:33
政策覆盖与资金规模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覆盖范围从传统家电、汽车拓展至手机、平板、洗碗机等新品类 [3] -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从去年的1500亿元增加至3000亿元 [3] 消费者参与与销售数据 - 超6600万名消费者购买12大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1.09亿台 [3] - 超6900万名消费者购买手机等数码产品超7400万件 [3] - 全国8.2万家销售门店开展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累计换购新车超905.6万辆 [3] 消费市场带动效应 - 截至上半年,以旧换新带动销售额2.9万亿元,约4亿人次享受补贴优惠 [3] - 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电和音像器材、文化办公用品、通信器材、家具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0.7%、25.4%、24.1%、22.9% [3] - 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10.8% [3] 消费结构优化 - 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等智能产品普及率提升 [4] - 自去年8月相关政策印发以来,限额以上单位家电类商品零售额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4] 绿色消费与资源循环 - 2024年新能源车保有量较2020年增长5.4倍,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50.2% [4] - 今年一季度全国报废汽车回收195.5万辆,增长58.6% [4] - 供销总社下属拆解企业规范拆解废旧家电482.5万台,增长58% [4] 政策未来方向 - 商务部将组织开展更多以旧换新促消费活动,推动政策取得更大成效 [5]
以旧换新政策带来多重效应(延伸阅读)
人民日报· 2025-08-05 05:56
政策覆盖范围与资金规模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覆盖范围从传统家电、汽车拓展至手机、平板、洗碗机等新品类 [1] -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从去年的1500亿元增加至3000亿元 [1] 消费者参与与销售数据 - 超6600万名消费者购买12大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1.09亿台 [1] - 超6900万名消费者购买手机等数码产品超7400万件 [1] - 全国8.2万家销售门店开展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累计换购新车超905.6万辆 [1] - 以旧换新带动上半年销售额2.9万亿元,约4亿人次享受补贴优惠 [1] 零售额增长情况 - 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电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长30.7% [1] - 文化办公用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5.4% [1] - 通信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长24.1% [1] - 家具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2.9% [1] - 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10.8% [1] 消费结构优化与智能产品普及 - 人工智能手机、电脑、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等产品普及率提升 [1] - 可穿戴设备迭代满足健康消费升级需求 [1] - 自去年8月以来,限额以上单位家电类商品零售额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1] 绿色消费与资源循环利用 - 2024年新能源车保有量较2020年增长5.4倍 [2] - 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50.2% [2] - 一季度全国报废汽车回收195.5万辆,增长58.6% [2] - 供销总社下属拆解企业规范拆解废旧家电482.5万台,增长58% [2] 政策未来方向 - 商务部将组织开展更多以旧换新促消费活动 [3]
进口减少,表明我国消费不足?结论下得过于草率,一起来探究真相
搜狐财经· 2025-07-21 20:08
消费表现与进口减少的背离现象 -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 反驳进口减少反映消费不足的观点 [1] -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40元人民币 名义增长5.3% 实际增长5.4% [3] - 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309元人民币 名义增长5.2% 实际增长5.3% 显示消费未萎缩 [3] - 五一假期国内出游人次3.14亿 同比增长6.4% 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 同比增长8.0% [3] - 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52% 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 [3] 国产商品竞争力提升与进口替代 - 国产品牌在电子产品 汽车 日化用品等领域竞争力增强 蚕食进口商品份额 [5] - 国产智能手机品牌市场份额超80% 消费者更注重性能与性价比 [5] - 国产新能源汽车崛起 上半年汽车进口金额暴跌37.9% 汽车出口增长9.4% [5] - 家电 家具 服装 美妆领域国产品牌表现亮眼 政策激励进一步挤压进口市场 [5] - 半导体 医疗器械 工业机器人等领域自主化程度提高 减少进口依赖 [5] 大宗商品价格与外部环境影响 - 原油 铁矿砂 大豆进口均价同比跌幅超10% 拉低整体进口增速2.7个百分点 [8] - 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进口金额减少 若价格持平则进口可保持正增长 [8] - 全球芯片供应链波动 国际物流成本上升 技术出口限制抑制进口增长 [6][8] - 企业库存调整策略阶段性影响进口数据 [8] 产业结构升级与政策导向 - 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 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自主化程度提升 [5] - 政策推动供应链安全 鼓励优先采购国产设备与材料 [6] - 消费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共同导致进口减少 [8] - 高端制造业发展趋势将延续 但关键领域仍依赖进口 [9]
以补贴提振消费,关键是要调节消费结构失衡
搜狐财经· 2025-06-26 22:44
消费补贴政策效果 - 今年补贴扩围后手机、家电等接续发力,与去年政策形成轮动,政策效果延续 [2]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2024年安排资金1700亿元,带动社零增速提高超1个百分点 [2] - 补贴拉动率显示单位补贴带动行业销售额增量2.4%-4.2%,家电>家具>汽车 [2] - 2025年前5个月家具、通讯、家电零售额增速均超20%,全年以旧换新资金预计3300亿元,拉动社零增速0.7个百分点 [2] 财政政策发力方向 - 2025年预算赤字率首次提高至4%,政府发债力度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3] - 中央承担更多债务发行,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3] - 物价低位时期财政续力难以停止,中国侧重消费补贴,日本侧重减税 [3] 消费现状与结构问题 - 居民消费率偏低受制于收入、社保与高质量供给不足 [3] - 服务消费占比偏低,实物消费质量待提升,区域消费水平差距大 [3] - 中低收入群体消费约束为收入与社保,中高收入群体约束为高质量供给不足和假期不足 [3] 消费政策优化建议 - 建议"国资-财政-社保"联动改革,将城乡居民养老金月补贴从180元提至560元,需资金8000亿元 [4] - 放宽高端服务业市场准入,增设七夕、重阳等假期优化调休制度 [4] - 推动以旧换新政策扩围至服务消费领域 [4]
持续用好以旧换新这把“金钥匙”(市场漫步)
人民日报· 2025-06-25 06:01
618购物节消费数据 - 京东家电家居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200%,24家京东MALL销售额同比增幅超100%,厨卫电器、小家电品类增速分别达150%、140% [1] - 苏宁易购全国门店客流同比增长105%,以旧换新订单量激增63%,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等消费升级类产品销售增速均超100% [1] 以旧换新政策效果 - 政策覆盖品类从传统家电、汽车等拓展至手机、平板、洗碗机等新品类,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从1500亿元增加至3000亿元 [2] - 5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电、通讯器材、家具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53.0%、33.0%、25.6%,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13.3% [2]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3万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创2024年以来月度新高 [2] 消费结构优化趋势 - 一季度手机市场中2000—6000元中高端机型在购新补贴中占比达76% [3] - 618期间新风空调、嵌入式家电、百寸大屏电视等高端智能产品热销,扫地机器人、微蒸烤一体机等品质家电增速显著 [3] - 汽车市场中超半数置换用户倾向选购20万—50万元中高档车型,B级车市场单月占比从不足40%提升至42%以上 [3] 政策配套服务优化 - 各地各部门迭代升级汽车、家电、数码产品信息系统,完善跨部门数据赋能机制 [4] - 商务部启动全国"家居焕新消费季"等专项活动,形成"政策+活动"双轮驱动局面 [4]
中国消费排第一的省份:一个季度消费额1.2万亿,人均消费超1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6-19 07:44
消费结构优化 - 新能源汽车和家电以旧换新成为推动消费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消费者对绿色、智能产品需求旺盛 [2] - 新能源汽车凭借环保、节能、智能等优势逐渐普及 [2] - 家电领域以旧换新活动活跃,消费者对高品质、智能化家电需求升级,智能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产品受青睐 [2] 线上消费增长 - 直播电商和兴趣电商呈现爆发式增长,直播电商以直观、互动性强吸引消费者,兴趣电商通过精准推送满足个性化需求 [4] - 江苏线上消费市场繁荣,商品种类丰富,促销活动多样,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 [4] 区域消费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三省份为江苏(1.24万亿元)、广东(1.18万亿元)、山东(1.02万亿元) [4][7] - 江苏消费结构多元化,涵盖汽车、家电、餐饮、旅游等领域 [4] - 上海人均消费支出全国第一(1.4万元),消费者注重生活品质,在餐饮、潮玩、旅游等方面支出较高 [6][7] 消费行为趋势 - 消费者更加注重质价比,在保证质量前提下追求价格最优化,选择商品更加理性 [7] - 全国文化演出市场高开高走,演唱会、话剧、脱口秀等演出吸引大量观众 [6]
55年,高淳古柏七旬老人记了24本家庭账册
南京日报· 2025-04-30 08:06
家庭账本记录 - 高淳区古柏街道居民杭万达从1970年开始记账,持续55年共记录24本家庭账册,详细记载每日收支[3] - 账本内容涵盖食品(如1980年猪肉0.5元、酱油0.1元)、住房(1974年建房支出397.25元)、家电(1987年首次购买电风扇)等类别[3][4][5] - 早期支出以生存需求为主(食品、住房),后期转向耐用消费品(电视、洗衣机)及教育旅游等[7][8] 住房条件变迁 - 1974年住房支出占比73%(397.25元/540.97元),1992年占比79%(8097.81元/10291.6元),反映住房为家庭核心开支[4] - 住房从茅草房升级至砖瓦房(1984年建房支出652.95元),2015年拆迁后入住电梯房,人均面积达40.84平方米[4] 收入增长与消费升级 - 民办教师时期年工资从1972年320元增至1994年8167.9元,家庭总收入同年突破五位数(11055.3元)[6] - 1988年首次全年结余超500元(689元),2015年后教育支出显著增加(如2023年发放奖学金5380元)[5][7] - 2017年起旅游成为固定支出,三年内赴苏州、杭州、厦门等地,年均一次旅行[8] 社会发展缩影 - 1985年首次通电(年电费10元),1989年通自来水,反映基础设施改善[5] - 消费结构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教育奖励机制带动社区重视家风(如设立20余项家庭奖学金)[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