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价市场化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中信证券:雅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 西藏水电开发提速在即
智通财经网· 2025-07-22 08:45
雅江集团成立及雅下水电工程开工 - 国务院批准组建新央企中国雅江集团有限公司,负责雅下水电工程开发运营 [1] - 雅下水电工程正式开工,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开工仪式 [1] - 雅江集团成立是保障雅下水电工程顺利建设运营的重要举措 [1] 雅下水电工程规模及资源 - 雅鲁藏布江干支流水能理论蕴藏量超过11,000万千瓦 [2] - 雅下水电工程规划建设5座梯级电站,总投资约1.2万亿元 [2] - 装机规模约6,000万千瓦,是三峡电站的2.7倍,年发电量3,000亿千瓦时 [2] 项目成本分析 - 预计单位造价达2.0万元/千瓦,较行业平均1.4万元/千瓦高出约40% [3] - 输电费用预计超过0.10元/千瓦时,因输电距离远且地质条件复杂 [3] - 静态综合发电成本较高,主要受单位造价和输电成本影响 [3] 动态平衡与价值提升 - 电价市场化改革推进,大水电上网电价有提升空间 [4] - 配套新能源建设可降低综合发电成本 [4] - 大型基建工程综合拉动效应有助于平衡投资回报 [4]
新能源“巨无霸”来了!华电新能上市首日高开72.96%
新华财经· 2025-07-16 12:37
公司上市概况 - 华电新能正式登陆沪市主板 成为年内第三家成功上市的光伏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企业 [1] - 股票发行价3 18元/股 上市首日高开72 96% 报5 5元/股 总市值2253亿元 [1] - 超额配售选择权全额行使后发行股数57 14亿股 最高募集资金总额181 71亿元 为今年以来A股最大IPO项目 [1] 公司业务与财务数据 - 华电新能为华电集团风、光新能源业务的唯一整合平台 主营业务为风电和光伏电站的开发、投资与运营 [1] - 截至2024年底 公司控股装机容量68 62GW 其中风电32 02GW 光伏36 59GW 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6 15%和4 13% [1] - 2024年度公司营业收入340亿元 净利润率27 91% 净资产收益率10 16% 盈利指标领先同业 [1] 募集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风光大基地项目、就地消纳负荷中心项目、新型电力系统协同发展项目和绿色生态文明协同发展项目 [2] - 公司将以募投项目为牵引 充分发挥基地化、规模化开发的核心优势 将募集资金高效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2] - 公司计划将13200万千瓦备案储备项目优选精建 形成"开发更加有序、建设更加高效、运营更加稳健"的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2]
追随电价市场化改革之路 探寻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
期货日报网· 2025-07-14 08:53
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 - 2025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136号文",宣布新能源产业进入全量入市、市场定价阶段,6月1日为存量与增量项目分水岭,存量项目保留保障性电价,增量项目电价由市场供需决定 [1][2][3] - 改革前新能源电价经历三个阶段:政策补贴时代(固定电价)、"保量保价"时代(85%电量按燃煤基准价收购)、全量入市时代(100%市场化交易)[2] - 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4.1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40%以上,首次超过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2] 行业影响与挑战 - 市场化改革导致新能源企业收益模式改变,从固定电价转向波动电价,增加收益不确定性 [3] - 建立场外差价结算机制应对电价波动,当市场价低于机制电价时电网补差价,高于时扣除差价,稳定企业收益预期 [3] - 短期阵痛将淘汰技术落后产能,长期倒逼企业转向技术创新和度电成本控制,推动行业从政策依赖型向市场竞争型转变 [5] 储能行业变革 - "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要求(原需配置装机规模10%-20%的储能),结束行政推动模式 [6] - 政策转变促使储能行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寻求市场化配置,以经济价值为核心驱动力 [6] - 过去强制配储导致低效设备闲置,取消后有望优化储能资源配置效率 [6] 新能源角色转变 - 新能源需逐步摆脱对火电调节的依赖,通过储能设施、虚拟电厂等技术提升出力可控性 [7] - 要求新能源提升发电预测精度和运营管理水平,承担主力电源责任 [7] - 风电光伏度电成本较2010年下降超60%,已具备与煤电平价竞争能力 [2] 市场基础条件 - 全国电力市场交易规模突破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62% [2] - 绿电交易和现货市场规则完善为全量入市创造先决条件 [2]
对话电新:如何展望新能源装机增长及发电增量?
2025-07-02 23:49
纪要涉及的行业 光伏、风电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装机规模现状及增长 - 国内光伏装机规模 2020 - 2024 年四倍增长,从 50GW 到 280GW;2025 年 1 - 5 月新增 93GW,同比增约 150%,全年预计同比增长超市场预期,受益 531 抢装效应[1][2] - 国内风电装机规模 2021 - 2024 年稳步增长,从 50GW 到 80GW;2025 年 1 - 5 月新增 46GW,同比翻倍,受 136 号文驱动;预计全年陆上达 100GW,同比增幅 30% - 40%,海上翻倍以上增长至 10GW 或更多,整体超 110GW,同比增速约 40%[1][3] 未来发展趋势 - 未来几年新能源发电领域保持较高增速,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推动需求增长[1] - 光伏行业增速或放缓,但全球视角仍保持两位数复合增速,海外非欧美地区成主要增长点;国内风电十五期间预计平稳增长,陆上维持 100GW 以上,2030 年有望超 200GW,海外陆上维持 10%左右复合增速,海上风电竞争力显著提升[1][5] 竞争力及占比 - 风光发电竞争力占比达 60%左右可认为达重要阶段,目前仅百分之十几二十,提升空间大[2][6][7] - 预计 2060 年风光发电量占比达 60%左右,初期增速快,后期放缓[2][8] 发电增量 - 目前发电总量约 10 万亿度电,每年风光发电增量约 1000 - 2000 亿度电,初期增速快,后期放缓[9] 项目建设周期 - 风电项目建设周期长,陆上风机约一年,海上风机一到两年;光伏项目建设速度快,一年或一年以内可并网贡献发电量[2][10] 消纳问题解决途径 - 通过电网建设(如特高压工程投资)、电力市场化交易(如 136 号文规定新能源进入市场化交易)、技术革新(抽水蓄能、电网数字化及智能化建设)解决[13] 电价相关 - 电价市场化改革有利于产业链向下传导,煤电竞价保持稳健并有所改善,火电在辅助服务和市场调节费用方面受益,相关竞价或补偿收益将提升[2][13][15]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十四五前期(21 - 22 年),风电因补贴退出项目建设速度前移,新增装机同比下降,23 - 24 年恢复较快增长[3] - 2025 年上半年海上风电招标增长,陆上风电招标下降,但去年陆上风电招标基数高且有部分框架性招标,对后续几年装机有持续贡献[5] - 十五期间欧洲、日韩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快速推进海上风电规划和建设,海外海上风电竞争力显著提升[5]
央企现代能源ETF(561790)盘中交投活跃上涨0.56%,电力及公用事业行业防御性显著,业绩稳健增长
新浪财经· 2025-07-01 11:19
指数及ETF表现 - 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指数(932037)上涨0.56%,成分股中材科技上涨8.82%,大唐发电上涨4.10%,国电电力上涨3.72%,长源电力上涨2.44%,云铝股份上涨2.32% [3] - 央企现代能源ETF(561790)上涨0.56%,最新价报1.08元,近1周累计上涨0.56% [3] - 央企现代能源ETF盘中换手13.58%,成交628.84万元,近1月日均成交668.20万元,居可比基金第一 [3] - 央企现代能源ETF自成立以来最高单月回报为10.03%,最长连涨月数为7个月,最长连涨涨幅为23.43%,涨跌月数比为13/10,上涨月份平均收益率为3.05%,年盈利百分比为100.00%,历史持有1年盈利概率为70.27% [4] - 央企现代能源ETF近3个月超越基准年化收益为1.42%,今年以来最大回撤7.91%,相对基准回撤0.37% [4] 行业及投资评级 - 电力及公用事业行业维持"强于大市"投资评级,电价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市场电价波动带来业绩不确定性 [4] - 水电电价最低,竞争优势强,存在长期上涨空间,低长期国债收益率有利于高股息、低估值红利资产 [4] - 重点关注大型水电运营商,因其基本面、盈利能力、分红比例等优势 [4] 基金及指数详情 - 央企现代能源ETF管理费率0.50%,托管费率0.10%,为可比基金中最低 [5] - 央企现代能源ETF近2月跟踪误差0.040%,在可比基金中跟踪精度最高 [5] - 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指数市净率PB为1.37倍,低于指数近1年80.77%以上的时间,估值性价比突出 [5] - 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指数选取50只国务院国资委下属涉及绿色能源、化石能源、能源输配等现代能源产业的上市公司证券 [5] - 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49.93%,包括长江电力、国电南瑞、中国核电、三峡能源、中国铝业、国电电力、中国电建、中国神华、国投电力、中国石油 [5]
中原证券:维持电力及公用事业“强于大市”评级 建议重点关注大型水电运营商
智通财经网· 2025-06-19 11:55
行业评级与市场表现 - 维持电力及公用事业行业"强于大市"投资评级 基于行业发展前景、业绩增长预期及估值水平 [1] - 2024年行业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双增长 2025年一季度营收下降但归母净利润逆势增长 [1] - 截至2025年6月15日 电力及公用事业指数上涨2.25% 跑赢沪深300指数(-1.80%)4.05个百分点 在中信30个一级行业中涨幅排名第14 [1] 子行业业绩分化 - 2024年发电企业贡献行业超82%归母净利润 [2] - 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影响营收 但煤价中枢下跌显著提升归母净利润 [2] - 水电: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双增长 受益来水偏丰及财务费用下降 [2] - 核电:受市场电价下行影响 业绩增速放缓 [2] - 新能源发电:平价项目占比提升导致上网电价承压 [2] 核心投资主线 水电 - 具备自然垄断性护城河 经营周期长 折旧完成后费用转化为利润 [3] - 发电成本低使电价有较大上涨空间 2024-2025年一季度来水偏丰促进发电量增长 [3] - 融资成本降低带动财务费用下降 推荐关注长江电力、华能水电、川投能源 [3] 火电 - 煤价下跌增强公用事业属性 仍为发电端主导电源 推荐国投电力(水电火电协同) [3] 核电 - 2022年起核电机组核准加速 "十五五"期间新机组陆续投产 但2025年业绩受市场电价下行压制 [3] 新能源发电 - 装机容量快速增长 但136号文推动电价全面市场化 运营能力要求提高 [3] 电价改革影响 - 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 市场电价波动带来发电企业业绩不确定性 [1] - 水电因电价最低具竞争优势 存在长期上涨空间 [1]
九洲集团(300040) - 300040九洲集团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06
2025-06-06 09:16
公司概况 - 1993 年创立,专注智能配电网和网络能源领域,2010 年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 300040),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1] - 拥有智能配电网、新能源、综合能源服务三大核心业务板块,由三个业务集团公司管理,超 40 家子公司,覆盖国内十多个省份和地区 [1][2] - 构建研究、制造和营销三大运营支撑平台,形成“铁三角”营销服务网络,覆盖 30 个省市自治区 [2] - 是国家电网多个省公司集中采购供应商,产品应用于多个行业数千个国内外项目 [2] - 获全国民营科技 100 强、中国机械 500 强等多项荣誉,连续多年为纳税信用 A 级企业等 [2] - 2015 年起向“制造业 + 服务”发展,形成现代智能制造新模式,有风光新能源 + 智能装备制造双引擎业务格局 [2] 业务成果 智能配电网领域 - 深耕 30 年,研发水平领先,专利超 200 项 [3] - 产品覆盖 70 余国家及地区,产业链上下游融通优势明显 [3] 新能源发电领域 - 截至 2024 年 12 月,累计建设、控制和持有新能源电站装机容量超 2.7GW,在建和已拿指标项目容量 1GW,开发中权益容量超 2GW [3] 综合智慧能源业务板块 - 发展“分散式风电+供暖”、风电下乡、零碳产业园区项目,布局源网荷储类项目 [3] 互动问答 国补拖欠情况 - 行业国补拖欠普遍,周期 2 - 3 年,公司账上超 10 亿元国补应收款,风光项目均通过合规检查进入“双目录” [4] - 应收国补全为电费补贴,无供暖补贴,拖欠款从 2017 年滚动形成,最长为 2020 年后项目,不同省份回款进度不一 [5] 制造业出口业务 - 出口市场潜力大,处于起步阶段,电力设备有更新换代需求,公司与阿里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并独立完成设备认证 [6] - 预计未来 5 年(至 2030 年)出口业务显著增长,行业周期 8 - 10 年 [6] 2024 年制造业板块增长原因及未来趋势 - 2024 年提出“回归主业”战略,提高智能装配制造板块业绩,加大市场和营销投入、提升研发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整合集团资源拉动设备销售 [7] - 2024 年智能配电网业务订单额超 8 亿元,同比增长超 30%,2025 年目标 10 亿元,截止 2025 年 1 季度中标金额超 2.6 亿元 [8] - 输配电行业或迎景气周期,公司有能力和意愿抓住机遇实现电力设备业务发展 [8] 电价市场化改革影响 - 存量项目可沿用保障性电价,避免收益受损,电价调整温和 [9][10] - 新增项目通过竞价确定机制电价,对冲市场波动风险,降低收益不确定性,市场化交易电价或降 3 - 5 分/度,行业可压缩成本维持合理收益率 [10] 2025 年股权激励计划 - 2025 年 2 月回购股票拟用于股权激励,处于筹备阶段,形式未定 [10] 智能配电网设备订单情况 - 电网订单占比约 1/3,电网外占比约 2/3,截止 2025 年一季度末中标金额超 2.6 亿元 [10] - 业务毛利约 20%,净利率约 3%,订单量增长和产能利用率提高将改善盈利水平 [10] 综合智慧能源板块 - 定位为针对客户用电综合用能需求提供多能互补解决方案,包括“分散式风电 + 供暖”等业务模式,是未来增长看点之一 [10] - 短期业绩增长来自“分散式风电 + 供暖”业务投产和生物质热电联产业务增收减亏 [10] - “分散式风电 + 供暖”业务在三北地区替代燃煤锅炉,实现多种价值,契合政策,公司储备超 300MW 指标,拿到部分项目资产和指标 [10] - 2024 年生物质发电行业问题致公司生物质电站投资效益不及预期,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 4.22 亿元、权益持有生物质公司投资收益损失 0.68 亿元,同行业公司也有减值 [10][11] - 2025 年从原材料、技术路径、附加值产品等方面调整经营战略,降低成本,提高发电效率和盈利能力 [11] 新增分散式风电 + 清洁能源供暖项目 - 预计项目收益率高,内部收益率可达 10%以上,发电收入占比超 90% [11] - 东北三省潜在市场巨大,公司作为先行者将优化业务模式并复制推广,已有多个项目在黑龙江省进入核准/准备建设状态 [11] 新能源发电项目储备 - 在建和已拿指标容量超 1GW,开发阶段项目容量约 2GW - 3GW,足够未来 3 至 5 年业务增长,一季度末巴彦二期 100MW 风电项目并网发电 [11] 2025 年度经营目标 - 智能配电网业务营收增长目标 30%,重新聚焦业务,瞄准集团型大客户发力 [12] - 新能源发电业务营收增长目标 10%,储备项目陆续并网 [12] - 综合智慧能源业务营收增长 10%,分散式风电、零碳产业园区等项目落地 [12]
龙源电力一季度净利暴跌21.9% 交银国际下调目标价至7.81港元
搜狐财经· 2025-05-06 13:35
公司业绩表现 - 龙源电力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21.9%,主要受火电资产剥离(利润缩水约1亿元)和经营成本失控影响 [1][2] - 经营开支增速远超营收增长,风电交易电价下行叠加运维成本上升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2] - 一季度风电新增装机容量34.7兆瓦,光伏新增1.5兆瓦,合计36.25兆瓦,但增量规模未有效对冲成本压力 [2] 战略调整与政策影响 - 火电剥离符合公司聚焦清洁能源的战略方向,但短期内利润缺口难以填补 [2] - 交银国际预测公司将在6月1日政策节点前加速装机进程,计划2025年新增投产5吉瓦清洁能源项目(风电为主) [3] - 一季度新增装机量仅36.25兆瓦,机构预计后续季度建设节奏将显著加快 [3] 业务结构与市场风险 - 光伏装机占比不足5%,业务结构单一可能制约长期抗风险能力 [3] - 新能源项目集中上马可能导致设备采购成本上升,并网消纳能力不足或引发限电率反弹 [3] - 火电剥离后利润结构更依赖风电,但该板块面临电价市场化改革冲击 [4] 机构评级与估值 - 交银国际将2025-2026年盈利预测各下调2.4%,目标价从8港元降至7.81港元,但维持"买入"评级 [1][4] - 当前股价对应市盈率3.17倍,处于历史低位,部分投资者认为已过度反映利空 [4] - 估值修复需依赖装机目标兑现及成本控制能力验证,这两大变量将成为下半年股价核心催化剂 [4]
建投能源2024年财报亮眼:净利润暴增181.59%,新能源转型加速
搜狐财经· 2025-04-24 23:34
文章核心观点 - 2024年建投能源业绩显著增长,但在新能源转型和电价波动方面仍面临挑战,需保持传统火电业务优势并加快新能源转型步伐 [1][6] 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35.17亿元,同比增长20.0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31亿元,同比增长181.59%;扣非净利润3.99亿元,同比增长5401.22% [1] - 2024年公司控股运营发电公司全年完成上网电量503.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79% [4] - 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7.71亿元,同比增长75.25% [6] 利润增长原因 - 2024年公司净利润大幅增长得益于煤炭价格下降,全年采购电煤3401万吨,平均综合标煤单价822.02元/吨,同比降低10.07%,推动毛利率提升 [4] - 收购建投准能发电和建投唐山热电使装机规模扩大,带动上网电量增长 [4] 面临挑战 - 煤炭价格下降非公司可控因素,未来价格波动可能对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4] - 2024年平均上网结算电价437.37元/兆瓦时(含税)同比下降2.82%,电价市场化改革对盈利能力有潜在压力 [4][6] - 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比例仅为3.74%,仍高度依赖传统火电业务,新能源转型步伐需加快 [5] - 新能源项目大规模投资可能导致未来现金流压力增加,且项目回报周期较长 [6] 新能源转型进展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投产新能源装机45.71万千瓦,在建项目60万千瓦,备案及储备项目容量216万千瓦 [5] - 子公司液态空气储能中试项目和科林产业园用户侧分布式储能项目已投运,临城抽水蓄能项目已取得国家纳规批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