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汽车

搜索文档
华夏时评:多样化提振消费,财政发力空间大
华夏时报· 2025-08-15 21:10
财政贴息政策 - 财政部联合多部门发布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涵盖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政策实施期为1年 [2]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等8类主要消费服务领域,贴息比例同样为1个百分点,可贴息1年 [2] - 政策旨在助力居民消费和提升经营主体服务水平,被媒体称为消费贷款领域的"国补",与现有政策形成"组合拳" [3] 育儿补贴政策 - 育儿补贴制度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补贴对象为3周岁以下婴幼儿,补贴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不分城乡、民族和区域 [4] - 政策实现三孩生育政策下家庭支持的全覆盖,按年发放至婴幼儿年满3周岁 [4] 免费学前教育政策 - 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的保育教育费 [4] - 政策强化普及普惠,稳妥有序推进,加大政府投入,补助资金由中央与地方共同分担,中央财政承担主要部分 [4] 养老金调整政策 - 从2025年1月1日起提高2024年底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幅度为2024年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2% [5] - 部分退休人员已开始领取新增养老金收入 [5] 财政政策趋势 - 财政政策力度持续加大,范围更加精准,成为提振消费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工具 [6] - 财政支出聚焦最需要领域,通过杠杆作用撬动消费增长的空间仍然很大 [6]
东兴证券晨报-20250813
东兴证券· 2025-08-13 17:55
经济与消费趋势 - 我国消费结构加速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2020-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2024年占比达46.1%,对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63% [2] - 财政部推出"双贴息"政策,针对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及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如汽车、养老、文旅等),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期限1年 [2] - 央行将加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配合财政政策形成合力 [2] 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 - 截至2025年4月,境内上市公司总数达5420家,总市值84.9万亿元,超三成公司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制造业上市公司净增89家,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超50% [2] - 2025年7月全国股转公司对113家新三板公司未披露年报及6宗违规行为给予纪律处分,主要涉及信披违规 [2] 重大基建项目 - 新藏铁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950亿元),项目进入落地阶段,预计总投资近5000亿元,年均投资约250亿元,可拉动GDP约0.18个百分点 [7][8] - 项目将整合新疆和田至西藏日喀则的交通网络,施工周期或超20年,受益公司包括中国中铁、中国铁建、新疆交建及区域水泥企业青松建化等 [9] - 交通部2025年规划包含20个重大工程包和45个项目(如三峡水运新通道、珠三角枢纽机场),总投资均超百亿级 [10] 行业动态与公司合作 - 阿里健康与信达生物合作GLP-1类药物冷链供应链解决方案 [5] - 海鸥飞行汽车全球总部项目开工,总投资10亿元,预计年产3000台飞行器,年销售额8亿元 [5] - 江丰电子与日本爱发科筹划整合平板显示靶材业务 [5] 纺织服装与轻工 - 健盛集团上半年营收11.71亿元(+0.19%),净利润1.42亿元(-14.46%),华利集团营收126.61亿元(+10.36%),净利润16.64亿元(-11.42%) [13] - 美国暂停24%关税90天,出口链三季度业绩确定性提升,海外产能布局企业(如越南基地)更具稳定性 [14] - 三丽鸥FY26Q1收入431亿日元(+49.1%),营业利润202亿日元(+88%),上调全年收入指引至1688亿日元,显示IP潮玩全球高景气度 [14][15] 金股推荐 - 东兴证券8月金股包括美格智能、泡泡玛特、江丰电子、华鲁恒升、中国海油等11只标的 [4]
21社论丨贷款贴息政策惠企利民,持续扩大内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07:56
财政贴息政策 - 多部门联合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旨在通过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释放消费潜力 [1]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 养老生育 教育培训等) [1]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贴息比例同样为1个百分点 单户最高贴息贷款规模达100万元 覆盖餐饮住宿 健康养老等8类消费领域 [1] - 政策瞄准服务业消费 此前已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促进上半年商品消费增长 [1] 消费刺激与经济增长 - 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释放内需潜力 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同时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促进社会融资成本下行 [2] - 价格工具短期刺激消费效果显著但效用递减 长期可持续消费增长需依赖可支配收入增长与财富效应 [2] - 当前中等收入群体突破4亿人 为"消费升级-产业升级-消费扩张"提供动力 但供给端尚无法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2] 产业升级与供给端改革 - 产业升级需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通过技术溢价获取高额利润 提升员工及供应链收入水平 [3] - 部分行业因激烈竞争和规模追求陷入价格战 导致产品利润低下 无法转化为收入增长 [3] - 需推动供给端高质量发展 整治"内卷式"竞争 鼓励企业以长期主义塑造品牌 形成高质量供给群体 [3]
贷款贴息政策惠企利民,持续扩大内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06:44
为落实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部署,多部门共同制定并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分别在需求端与供给端,发挥财政资金对提振消费的支持引导作用, 通过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政策规定,对于实际用于消费的贷款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 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 点领域消费。对于服务业经营主体的贴息比例同样为1个百分点,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 万元,范围主要包括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 业。 显然,此次推出的供需两端财政贴息政策支持主要瞄准了服务业消费。这是因为,今年我国已经安排 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力促进了上半年的商品消费增长。此次贷款贴息 政策只有时间范围的要求,并没有财政贴息资金的规模限制,应该是多多益善。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有效释放内需潜力,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 点。同时,提出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提振消费等工作,促 ...
三部门: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 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消费
财经网· 2025-08-12 23:32
政策概述 -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实施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政策到期后可能延长或扩大范围 [1] - 贴息政策适用于居民个人通过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非信用卡类消费贷款,且需通过账户交易信息验证实际消费用途 [1] 贴息范围与标准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贷款可享受全额贴息,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贷款仅对前5万元额度贴息 [1] - 重点领域包括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7大类(具体细分见附件) [1][2]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按贷款本金计算),最高不超过合同利率的50%,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90%和10% [3] 额度限制 - 单个借款人在一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10万元消费金额) [3] 重点领域明细 - 家用汽车领域涵盖购置、保险及维修 [2] - 养老生育领域包括适老化改造、养老机构服务及托育消费 [2] - 教育培训领域支持资格证书培训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2] - 文化旅游领域限定通过正规旅行社购买的国内旅游服务 [2] - 家居家装领域包含装修、家电、厨卫及家具 [2] - 电子产品领域覆盖手机、电脑、智能穿戴设备 [2] - 健康医疗领域涉及牙齿矫治、视力矫正及健康管理 [2]
三部门: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
财联社· 2025-08-12 16:06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 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可享受贴息政策 贷款经办机构需通过账户识别消费交易信息 [1]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 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 养老生育 教育培训 文化旅游 家居家装 电子产品 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1][3]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按符合条件的贷款本金计算) 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贷款合同利率需符合利率自律约定 [1] - 政策执行期内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的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1] - 政策到期后可能延长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 [1] 重点消费领域 - 家用汽车领域包括购买新能源车 传统燃油车等 [3] - 养老生育领域包括养老机构服务 母婴用品等 [3] - 教育培训领域包括职业技能培训 语言培训等 [3] - 文化旅游领域包括景区门票 旅游套餐等 [3] - 家居家装领域包括家电 家具等 [3] - 电子产品领域包括手机 平板 个人电脑 智能穿戴设备等 [3] - 健康医疗领域包括牙齿矫治 视力矫正 健康管理等 [3]
经济日报:别让过度营销撞飞常识
财经网· 2025-08-06 15:13
新能源汽车行业营销现象 - 某品牌发布新车测试视频显示家用汽车与8吨重卡对撞时重卡车头翻覆且四轮离地 测试结果在特定条件下呈现[1] - 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技术"弯道超车"与广告"营销超速"并存现象[1] - 广告法明确规定禁止虚假宣传及贬低竞品行为 市场最终只认可真实产品力[1] 汽车安全测试真实性 - 碰撞测试视频引发热议 但需注意实验条件可能经过特殊设计[1] - 行业需警惕将实验室理想化数据等同于实际道路安全性能的营销手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