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液冷

搜索文档
中鼎股份净利增101%,机器人业务即将放量?
新浪财经· 2025-08-17 16:35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152亿空悬订单和技术突破,从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转型为智能底盘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跨界领导者 [2][3][22] - 公司在智能底盘、热管理、轻量化和机器人领域形成协同发展,2025年净利润目标15亿 [15][17][22] - 公司技术复用能力突出,将汽车领域技术延伸至AI液冷和机器人关节等新场景 [8][10][19] 智能底盘业务 - 152亿在手空悬订单,全球市占率23% [3] - 国产化使空悬系统单价从1.2万降至8000元,降本60% [3][4] - 核心技术包括一体式压缩机噪音控制、毫秒级响应算法(传统液压系统5倍速) [4] - 已获奔驰EQE、小鹏G9等32个车型定点,2025年该业务营收有望突破50亿 [6] 技术突破 - 核心部件突破:一体式压缩机噪音控制 [4] - 控制算法垄断:毫秒级响应路面颠簸 [4] - 成本重构:本土化生产大幅降低成本 [4] - 技术复用:车规级密封技术延伸至服务器液冷防漏方案,空悬精密阀体用于液冷流量控制 [8] 热管理业务 - 2024年热管理业务贡献36亿营收 [8] - 产品覆盖新能源汽车(单车价值1000-1500元)和储能系统(20万/套) [8] - 获宁德时代认证,AI液冷成为新增长极 [8] 轻量化业务 - 球头铰链总成疲劳寿命超500万次(国标3倍) [7] - 墨西哥工厂供货特斯拉Cybertruck底盘 [7] - 2024年轻量化业务营收25.18亿,4年增长219% [7] 机器人业务 - 2024年设立睿思博机器人,获取运动控制算法 [10] - 2025年收购聚隆减速器设备,掌握谐波减速器量产能力 [10] - 首批谐波减速器送样优必选,良率突破92% [11] - 计划投资10亿建设核心部件基地,产能15万套 [10] 财务表现 - 2025Q1净利润4.03亿,环比增长101% [12] - 毛利率28.7%,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 [14] - 合同负债8.3亿,同比增长180% [14] - 经营现金流净额6.2亿,覆盖机器人投入 [15] - 2025Q1营收构成:智能底盘42%,热管理31%,轻量化22% [15] 战略布局 - 从智能底盘延伸至人形机器人,技术协同形成"黄金三角":空悬执行器与机器人关节模组、车规级液冷与伺服电机散热、底盘控制算法与双足平衡系统 [18][19] - 目标成为智能运动控制的底层架构师,让人形机器人使用汽车级可靠部件 [22] - 业务覆盖2000亿空悬市场和百万台人形机器人市场 [22]
液冷行业跟踪:预计AI液冷将为产业链公司提供第二增长曲线
东方证券· 2025-08-11 17:18
行业投资评级 - 中性(维持)[8] 核心观点 - AI液冷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需求刚性将推动液冷市场空间及渗透率快速提升 英伟达Blackwell架构GB200/GB300芯片TDP超过1000W,NVL72单机柜功耗达120kW,超出风冷技术解热上限[8] - ASIC布局加速及国产算力集群规模提升为液冷市场打开新增长空间 Meta与博通合作开发ASIC芯片MTIA T-V1采用液冷与空冷混合技术,华为昇腾AI云服务可构建16万卡超算集群[8] - 海外液冷供给缺口为国内供应商提供出海机会 国内供应商如英维克已进入英伟达供应链体系,预计将从单一部件向总成化配套发展[8] - AI液冷壁垒高、配套价值量高 英伟达GB200 NVL72液冷系统核心零部件单机柜价值量超20万元,中长期具备较好竞争格局[8] 投资建议与标的 - 建议关注液冷产业链公司:英维克(002837)、银轮股份(002126,买入)、飞龙股份(002536)、川环科技(300547)、祥鑫科技(002965)、溯联股份(301397)、中鼎股份(000887)[3] - 投资逻辑:智算芯片及机柜功率密度提升、海外ASIC布局加速、国产算力集群规模提升推动液冷市场扩张[3] 行业动态 - 7月淡季车企销量呈现分化,关注强α整车及机器人链汽零公司[7] - 预计Robotaxi加快落地,产业链相关公司将受益[7] - 鸿蒙智行多款重磅车型将于3季度上市,关注华为链整车及机器人链汽零[7]
科创新源(300731):液冷新星,有望业绩与估值双击
浙商证券· 2025-06-30 19:1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对科创新源给出“买入(首次)”评级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聚焦高分子材料与热管理系统双主业,客户覆盖各领域头部企业,2017 - 2023 年营收年均复合增速 14.05%,2024 年新能源业务放量带动营收增长 72%,2025Q1 营收同比增长 86%,未来新能源电池和数据中心热管理业务有望驱动其进入快速成长周期,尤其协同东莞兆科有望切入海外 AI 核心产业链条,实现业绩和估值双击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热管理系统业务有望驱动公司进入快速成长周期 - 公司形成高分子材料与热管理系统两大业务领域,高分子材料业务涵盖防水密封、防火绝缘等材料,应用于通信、电力等领域;热管理系统业务由子公司瑞泰克和创源智热实施,产品包括液冷板等,客户有宁德时代等 [18][19][20] - 2017 - 2023 年公司营收稳步增长,年均复合增速 14.05%,2024 年营收 9.58 亿元,同比增长 71.53%,2025Q1 营收 2.52 亿元,同比增长 86.39%;2023 年归母净利润扭亏,2024 年因低毛利产品占比提升等因素下降 32.12%,2025Q1 同比高增 839.66%,随着规模扩大和成本管控优化,盈利能力有望增强 [29] - 2024 年新能源业务收入 3.20 亿元,同比增长 361.36%,占总营收比重从 12%提升至 33%,高分子材料业务中电力业务收入逐年增长,通信业务受行业资本开支影响下滑,汽车密封条业务快速增长;预计新能源和数据中心业务将推动公司收入持续扩大 [35][38][39] AI 液冷:智算中心需求爆发,内生外延打开空间 - 2024 年 BAT 资本开支合计约 1666 亿元,同比增长 183%,预计 2025 年同比提升 12%;AI 驱动数据中心建设,温控冷却环节受益;单芯片 TDP 提升使传统风冷散热出现瓶颈,液冷将成主流散热方式;国家 PUE 管控趋严,液冷可使 PUE 小于 1.25,满足节能降耗需求;2024 年液冷数据中心规模有望翻倍增长,2025 年预计仍将高速增长 [40][44][49][55][60] - 公司 2023 年设立创源智热开展数据中心散热业务,2024 年部分产品通过客户认证进入小批量试制阶段,2025 年采用协同制造 + 自主产销双轮驱动模式;拟收购东莞兆科 51%股权,其产品为热界面材料,与公司服务器散热器业务协同,已与海内外大客户合作,有望助力公司扩大产品应用领域、拓展客户关系及海外市场渠道 [65][66][70] 车载冷板:麒麟/神行电池放量带来量价齐升机会 - 2024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 47%,同比提升 12pct,2025 年 5 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达 52.6%,同比提升 8.0pct,乘联会秘书长预测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有望达 1614 万台,渗透率将提升至 56%;液冷已成为新能源动力电池主要散热方式,液冷板为主要散热器件,市场上主要有冲压钎焊式、吹胀式、铝型材式三类液冷板 [75][81][84] -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首创大面积冷却,使换热面积扩大四倍,单车液冷板价值量提升;小米 SU7 等车型销量增加有望带动麒麟电池加速放量;宁德时代神行电池市场需求有望持续增长;公司为麒麟、神行电池液冷板供应商,2024 年新能源业务收入 3.2 亿元,同比大增 361%,2024 年计划投资 9000 万元新建项目,部分产线已量产,预计公司将核心受益 [89][90][97][103] 高分子材料:通信 + 电力 + 汽车,整体稳健增长 - 高分子材料业务产品成本及售价依赖原材料价格波动,业务增长与通信、电力、汽车等下游投资周期高度相关 [104] - 通信行业受益于 5G 基站建设提速与行业应用深化,公司强化与头部设备商、运营商合作关系,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024 年受运营商资本开支结构调整影响,国内通信业务收入下滑,但海外业务实现增长及利润率提升 [107] - 全国电力消费稳定增长,公司绑定电网核心大客户,2024 年电力业务收入 1.67 亿元,同比增长 33.18%,预计后续将保持稳定增长 [108][109] - 我国汽车市场产销规模稳步增长,公司汽车业务核心客户包括奇瑞、吉利等头部车企,2024 年汽车密封条业务收入同比大幅提升 62.17%,芜湖祥路引入先进技术,若产品通过客户端认证,将为业务打开新空间 [116][117] 盈利预测及估值 - 盈利预测方面,预计新能源行业 25 - 27 年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 100%/100%/50%,毛利率分别为 20%/23%/25%;传统家电行业 25 - 27 年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 10%/0%/0%,毛利率保持 15%;数据中心行业 25 年收入 0.5 亿元,26 - 27 年同比增速分别为 400%/60%,毛利率保持 20%;预计 25 - 27 年实现营收 14.50/24.21/33.71 亿元,YOY 分别 51.3%/67.0%/39.2%,归母净利润分别 0.92/1.57/2.19 亿元,YOY 分别 430.5%/70.8%/39.6% [121][122] - 估值分析方面,选取银轮股份和飞荣达为同业可比公司,公司 25 - 27 年 PE 估值分别为 42/24/17 倍,可比公司的 PE 均值分别为 26/19/15 倍,公司具备较强稀缺性,有望实现业绩和估值双击,当前被低估 [125][126]
永杰新材上市:加码锂电赛道,多元布局驱动未来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1 17:22
文章核心观点 - 永杰新材上市,铝板带箔业务下游应用广泛,业绩与锂电池行业周期相关,当下下游行业回暖向好,政策与技术驱动打开新空间,公司亟待资本助力冲破产能枷锁,募投项目达产后有望提升产能和盈利 [1][2][16] 公司概况 - 永杰新材3月9日晚披露上市公告书,3月11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股票简称永杰新材,代码603271 [2] - 公司成立于2003年,扎根杭州,主攻铝板带箔研发、生产与销售,董事长沈建国深耕行业二十余年,公司细分领域产品被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021 - 2023年市场占有率第一 [4] 下游客户与市场表现 - 下游客户涵盖众多知名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直供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间接进入中创新航等供应链;车辆轻量化领域进入三花智控等产业链;消费电子领域切入华为、苹果供应链 [5] - 报告期内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3.11%、97.84%、97.57%和101.82%,产品产销率达98%以上 [6] - 2021 - 2023年及2024年前六个月销量分别为31.09万吨、31.65万吨、32.07万吨、18.26万吨,营收分别为63.03亿元、71.5亿元、65.04亿元、37.3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9亿元、3.54亿元、2.38亿元、1.64亿元 [7] 下游行业周期影响 - 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末班车效应下,锂电池需求井喷,锂电池领域成主要收入来源,占比超40%,产品收入同比暴增134.01%,推动全年营收达71.43亿元 [9] - 202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车企库存高企,锂电池行业去库存,锂电产品销量同比下滑11.8%,营收回落至65.04亿元 [10] - 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市回暖、储能需求放量,产品出货量同比2022年和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23.21%和47.40%;2024年锂电池领域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9.10%,电子电器领域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9.94%,营收达81亿元,同比增长24.71% [10] - 2025年前三个月预计营收18 - 21亿元,同比增长7.87% - 25.85%;扣非净利润6800 - 8500万元,同比增长3.75% - 29.69% [11] 业务新空间与募投项目 - 政策要求提升再生铝比例,公司毗邻长三角废铝回收集群,掌握核心技术,2024年上半年再生铝使用比例达18%,有望降本增效 [13] - 下游锂电池、车辆轻量化等需求随低碳战略稳定增长,到2025年传统车型铝材需求达80万吨,新能源车市场规模可能翻倍,形成1万吨级别锂电池铝箔出货量的企业仅3家,公司是其中之一 [13] - AI算力爆发,GPU散热成千亿级新市场,2027年全球液冷市场规模将达858亿元,中国超百亿元,公司已切入液冷板厂商供应链 [14] - 2024年前六个月产能利用率达101.82%,公司长期依赖银行贷款,报告期内资产负债率较高,偿债压力使其放弃部分业务机会 [15] - 募集资金超六成用于生产投资,涉及“年产4.5万吨锂电池高精铝板带箔技改项目”“年产10万吨锂电池高精铝板带技改项目”,达产后整体产能、锂电池领域铝板带箔出货量、净利润将分别增长18.03%、107.17%、109.49%,剩余资金用于偿债与补充流动资金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