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

搜索文档
VC/PE发债募资开闸!24家机构已进场,仍有难题待解
证券时报网· 2025-05-10 17:17
科技创新债券政策落地 -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允许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募集资金可用于私募股权基金设立和扩募[1] - 政策明确支持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出色管理业绩和优秀管理团队的创投机构成为发债主体[1][6] - 科技创新债券的推出旨在拓宽创投募资渠道,服务早中期科技企业,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2][5] 市场参与情况 - 截至5月8日,已有24家股权投资机构注册发行科技创新债券,预计总规模155亿元[2] - 14家机构已公告发行,规模60亿元,包括元禾控股、鲁信创投等;10家进入注册通道,其中7家为民企[2] - 募集资金将投向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科技创新领域,为科技企业提供股性资金支持[2] 民营机构参与难点与突破 - 民营创投以往发债面临成本高、期限短、担保额度低等问题,新政通过简化信息披露、即报即审等举措尝试破解[4][5] - 东方富海等机构正在探索打破利率和周期限制,发债成本或创历史新低[4] - 民营机构评级多为AA级,需建立以历史业绩和管理能力为核心的评估标准作为信用补充[6][9] 行业影响与分化趋势 - 新政可能加剧行业分化,管理能力突出的优秀机构将获得更高评级和竞争优势[3][6] - 头部创投机构可通过发债增强资金实力,尤其是有优质项目储备的机构[7] - 国资投资机构目前占主导,需通过央地协同增信等模式调动民营机构参与[8][9] 风险分担与增信机制 - 央行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与地方政府合作分担违约风险[8] - 首批发行主体中10余家引入多元化增信措施,如东方富海等探索运用政策性支持工具[8] - 风险分担机制有望缓解社会化资金募资难和中小科技企业融资贵问题[8]
银行间债券市场“科技板”上线
金融时报· 2025-05-09 19:03
5月9日下午2:30分,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人头攒动,科技创新债券上线暨集中路演活动(以下简称"活动")正在此举行,新希望、西科控股等8家发行人面向 现场几十家投资机构开展了一场集中路演。随着"科创未来金融护航"的蓝色横幅缓缓拉开,至此,银行间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上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建设,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 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公告〔2025〕8号)。 银行间债券市场随即响应。5月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推出科技创新债券构建债市"科技板"的通知》(以下简 称《通知》),推出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反响热烈,多家机构积极参与注册发行。 以科技创新债券为桥梁 推动更多金融活水涌向创新高地 当前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180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科技创新债券的推出不仅是市场的一次重要创新,也是加快我国多层次债券市 场建设的一次关键机遇。"在活动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曹媛媛关于各市场主体参与科技创新债券提出了四点倡议。 她表示 ...
资金“活水”来了!债市“科技板”落地,首批发债企业名单出炉
证券时报· 2025-05-08 19:42
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债市"科技板"的推出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金融创新,将为科技创新企业注入资金活水,推动经济 结构优化升级,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 债市"科技板"相关政策发布后,5月8日,多家金融机构、创投公司、企业披露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计划,金融机构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 等,创投公司包括深投控、鲁信创投、无锡创业等,企业包括立讯精密、科大讯飞、牧原股份等。此外,中信证券、国泰海通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等多家券 商机构也在发债名单中。 首批发债企业名单出炉 截至记者发稿,在目前公布的发债企业中,国家开发银行计划发行不超过2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工商银行基本发行规模100亿元,超额发行不超过100亿元; 兴业银行拟发行金额为100亿元。 据了解,国家开发银行拟发行2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分为三个品种,品种一计划发行60亿元,期限为2年;品种二计划发行100亿元,期限为3年;品种三计 划发行40亿元,期限为182天。 科大讯飞计划发行2025年度第一期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8亿元,期限3年,发行日为5月12日,募集资金用于补充发行人的营运资金。 创投机构方面,深投控拟 ...
以K标识、实际形成单独板块!上交所建立更具包容性的科创债融资制度
证券时报网· 2025-05-07 19:57
科创债市场发展概况 - 2021年上交所率先开展科创债试点,四年后市场规模已达万亿元,服务千百家科创企业 [1] - 截至2025年3月末,上交所科创债基准做市券共146只/3486亿元,占全部基准做市信用债总规模57.8% [5] - 2022-2024年科创债年均增长率约75%,累计近300家企业发行规模超万亿元 [2] 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 央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从产品体系和配套机制两方面支持科创债发行 [1] - 上交所发布《通知》,扩大发行主体至五类(新增金融机构),要求70%募集资金投向科创领域 [2] - 明确城投企业不得利用科创债新增融资,确保"科技"含量 [2] - 审核时限缩短至10-15个工作日,建立"绿色通道"机制 [4] 发行主体与资金用途 - 发行主体涵盖科创企业类(如中国航天科技)、科创升级类(如河钢集团)、科创投资类(如深创投)、科创孵化类(如张江高科)及新增金融机构 [2][3] - 科创企业类资金用于技术创新/设备采购,科创升级类用于技术产业化,科创投资类用于投资各阶段科创企业,科创孵化类用于园区建设 [3] - 私募股权机构可通过科创债募资设立基金,实现"以募促投" [7] 产品特征与市场表现 - 发行期限以3-10年中长期为主,占全市场科创类债券总规模60% [4] - 上海国投发行15年期50亿元科创债,利率2.1%,投向集成电路等三大先导产业 [4] - 做市机制优化后,科创债信用利差持续压缩,流动性提升 [5] 市场参与动态 - 约10家证券公司拟发行超160亿元科创债 [6] - 招商证券等多机构已制定资金使用方案,准备发行 [6] - 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计划通过科创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7] 未来发展方向 - 上交所将持续完善市场生态,覆盖更多科技企业 [7] - 深化产品创新,推动支持措施落地服务国家创新战略 [7]
5.7犀牛财经晚报:央行下调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 沪市ETF规模突破3万亿元
犀牛财经· 2025-05-07 18:29
货币政策调整 - 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 3个月、6个月和1年期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分别降至1.2%、1.4%和1.5% 抵押补充贷款利率降至2.0% 专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降至1.5% [1] -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 五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2.85%降至2.6% 以100万元30年期贷款为例 月供减少133元至4003元 总利息支出减少4.76万元 [1] 金融市场动态 - 沪市ETF总规模突破3万亿元 产品数量超680只 涵盖股票、债券、商品、跨境资产等 其中股票ETF规模近2.2万亿元 宽基ETF规模超1.6万亿元 债券ETF规模超2000亿元 [1] - 兴业银行获批筹建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成为第六家获批的AIC 此前五大国有银行已设立5家AIC [5] - 东方富海申请试点科技创新债券 金额可能在5亿元上下 或成首家参与试点的民营投资机构 [5] - 中国有研科技集团50亿元小公募债项目获上交所受理 募集资金将用于偿还有息负债、股权投资等 [5] 行业数据 - 2025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9%至6870万部 已连续五个季度保持增长 主要受厂商库存正常化、渠道拓展及3C补贴计划推动 [2] - 2024年中国造纸行业实现利润总额520亿元 同比增长5.23% 全行业营业收入完成1.46万亿元 同比增长3.88% [2] - 克明食品4月销售生猪6.39万头 同比增长33% 销售收入7090.48万元 同比增长16.04% 1-4月累计销售生猪19.02万头 同比增长11.52% [6] - 大秦铁路4月大秦线货物运输量3062万吨 同比增长0.99% 1-4月累计运输量12334万吨 同比减少4.05% [10] 公司动态 - Uber向文远知行追加1亿美元股权投资 为Uber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最大笔投资 [3] - 长安汽车辟谣并入东风集团传闻 表示将追究相关方责任 [3][4] - 理想汽车澄清李想年薪6.39亿传闻 实际薪酬为266万元 执行期权方案需倒贴2.3亿元 [4] - 台基股份使用闲置资金5000万元购买理财产品 年化收益率区间1.0%-2.15% [7] - 金冠股份及子公司中标多个项目 金额合计约2.58亿元 涉及输变电、轨道交通供电等领域 [8][9] 资本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小幅上涨 沪指涨0.8% 深成指涨0.22% 创业板指涨0.51% 两市成交额1.47万亿元 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321亿元 [11] - 军工股集体爆发 20余股涨停 化工股表现活跃 地产股一度冲高 创新药概念股调整 [11] 科技进展 - 谷歌发布Gemini 2.5 Pro "I/O"多模态大语言模型 在AI排行榜LMArena多个指标上登顶 已向开发者、企业用户和普通用户开放 [2]
VC/PE可以发债募资了
投资界· 2025-05-07 16:16
欢迎加入投资界读者群 打开募资窗口。 募资市场迎来新一幕。 今日(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创设 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随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 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 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出色管理业绩、优秀管理团队的股权投资机构,可发行科技创新债 券,募集资金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扩募等。 这被业内视为创投机构募资的新路径。 ( 二 ) 新 增 支 持 股 权 投 资 机 构 募 集 资 金 用 于 私 募 股 权 投 资 基 金 。 支 持 具 有 丰 富 投 资 经 验、出色管理业绩、优秀管理团队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 券,募集资金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扩募等。 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认为这是创投行业回暖的一则信号,"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充分用 好债券融资方式,对于真正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助力科 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I 杨文静 吴琼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募资破冰?科创债来了 "科创债",一级市场翘首已久。 当中公告提到两大部分十二条内容,即丰富 ...
利好!GP募资新路来了
FOFWEEKLY· 2025-05-07 14:36
本期导读: 作者丨FOFWEEKLY 本期推荐阅读5分钟 一级市场新利好!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 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指出: 债券市场"科技板"相关政策和准备工作 已经基本完成。 这意味着, 创投机构发债募资又有新进展。 募资新路 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表示,前期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 研究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 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三类主体发行科 技创新债券。债券市场"科技板"相关政策和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目前市场各方响应非常积 极,积极与人民银行与证监会沟通。目前有近500家市场机构计划发行超过3000亿元科技创新债 券,预计后续还会有更多机构参与。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会议期间着重提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创投机构募资新利好! 他表示: 这次为了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在"科技板"发行长期限债券融资,人民银行会同证监会借鉴2018年 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经验, 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由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再贷 款资金,可购买科技创新债券。同时与地方政府、市场化增信机构等一起,采取多样化的增信措施,共 同参与分担债 ...
又有高校闯入VC圈
36氪· 2025-05-07 10:06
高校创投趋势 - 高校在科技创新链条中的定位发生变化,从输送人才和孵化技术扩展到积极参与创投行业 [1] - 天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通过设立基金或母基金进入创投领域 [1] - 武汉理工大学发起设立武理科创基金,首期募资规模为10亿元,并与长江产业投资集团联合设立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 武汉理工大学与14家单位签署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协议,签约金额4.37亿元 [2] - 学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成立的企业获得近亿元投(增)资 [2] - 上海交通大学设立「交大-云启AI天使基金」,规模3亿元,重点布局大模型行业应用、具身智能、AI4S、AI芯片等前沿领域 [6] 高校基金布局 - 2024年高校总计新成立4只基金,整体规模达到170亿元人民币 [7] - 高校基金专注于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大小与自身项目储备数量有关 [7] - 出资高校基金集中于985、211等知名院校,围绕学校优势学科选择知名头部管理机构或与本校有一定渊源的机构 [7] 高校与产业合作 - 武汉理工大学与地方政府共建概念验证中心,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2] - 上海交通大学推出"AI 光临计划荣誉基金",规模1000万元,支持AI及交叉专业学生、青年科学家 [6] - 上海交通大学发布"AI 十条",涵盖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 [6] 行业趋势 - 机器人、人工智能、半导体等行业热潮涌动,创投市场掀起新一轮科技投资风暴 [3] - 高校凭借科研底蕴与资源优势,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行业发展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3] - 2025年以来,AI、机器人、低空经济等赛道持续火热,高校积极参与未来产业布局 [4] 高校基金发展 -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在股权投资领域仍处于起步期,但已展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 [8] - 高校基金影响力逐步扩大,以灵活多元的投资模式切入创投赛道 [8] - 高校群体正成为创投行业的新力量,为硬科技孵化和产业升级输送源头活水 [9]
高容亏要落在担重责见实效上
经济日报· 2025-05-02 06:07
国资创投高容亏政策 - 深圳市福田区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早中期项目提供100万元、300万元、500万元培育引导型投资,允许最高100%亏损[1] -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对国资种子直投、天使直投项目允许最高100%亏损[1] - 深圳南山区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战略直投专项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单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1] 政策背景与目的 - 长期以来国资创投对高风险创新项目投资谨慎,亏损容忍度普遍仅为20%-30%[1] - 高容亏制度旨在解决国资创投不敢投、不愿投问题,支持投早、投小、投科技[1]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明确松绑国资容错机制,支持国资带动社会资本向"硬科技"领域投资[2] 政策实施现状 - 目前高容错率仅在少部分地区试行,且设置限定条件如仅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2] - 部分地方附加多重约束条件且规定模糊,国资创投仍面临多重监管,难以放开手脚[3] - 需要进一步细化容错容亏标准,明确"尽职合规责任"和"符合条件的项目"定义[3] 政策意义与展望 - 100%容亏率旨在鼓励"为创新担责、为未来冒险",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1][3] - 政策需要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容错率确保合理性[3] - 期待国资担起耐心资本"压舱石"重任,大胆投资前沿科技和早期创新项目[3]
错过再等一年!“寻找创投金鹰 发掘企业新苗”只等你来
证券时报网· 2025-04-30 16:12
活动背景与目标 - 证券时报主办第十三届"寻找创投金鹰 发掘企业新苗"行动计划 旨在促进科技创新与资本深度融合[1] - 该活动自2009年起已成功举办多届 见证创投机构培育行业领军者和创新企业崛起历程[1] - 本届活动新增早期投资机构 出海投资机构评选 并特设并购案例奖项以应对资本市场并购升温趋势[1] 评选机制与流程 - 评选采用硬性指标打分 专家评审和网络投票相结合 网络投票权重占15%[2] - 金鹰计划与新苗计划邀请母基金 创投协会 律所 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人士担任评委[2] - 证券时报将在活动后对优秀参选对象进行深度报道 展示其创新故事和成长历程[2] 奖项设置 - 活动共设立17个奖项 分为综合类和单项类两大类别[3] - 综合类奖项包括年度投资人 年度VC/PE机构 年度产业/国资/早期投资机构等10个奖项[4] - 单项类聚焦细分领域 设人工智能 先进制造 医疗健康等6个行业卓越投资机构奖[4][5] - 新苗企业类设年度新锐企业 年度高成长企业2个奖项[5] 报名信息 - 报名截止时间为2025年5月7日24:00 可通过证券时报网 App或扫描海报二维码报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