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ics

搜索文档
荣耀,闯入机器人赛道
创业邦· 2025-05-31 17:50
荣耀进军机器人领域 - 荣耀CEO李健在400系列新品发布会上展示了一款跑步速度达4m/s的机器人,打破行业纪录[3] - 公司早在2024年底就通过子公司密集注册布局智能机器人、无人飞行器等前沿科技领域[3][8] - 新战略将机器人业务提升至战略高度,计划结合技术积累采取生态合作或自主推出产品[4] 历史技术积累 - 2018年荣耀手机AI技术助力华南理工大学战队夺得RoboMaster冠军,并参与猎豹机械臂咖啡项目[7] - 公司通过MagicOS 8.0操作系统实现意图识别人机交互,为智能终端定义新范式[11] - 2024年成立25家新子公司覆盖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单笔投资额50万-200万元人民币[8][9] 战略与资源投入 - 阿尔法战略计划五年内投入超100亿美元构建AI终端生态,目标2027年接入1000+硬件品类和激活4000万+设备[12] - 设立具身智能实验室等机构,招聘机器人算法、仿真平台等专业人才加速布局[12] - 技术层面拥抱MCP开放协议以打通AI终端生态链[12] 上市背景与业务转型 - 公司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并聘用中介机构筹备上市,具体时机取决于市场环境与监管要求[14] - 独立时估值达400亿美元(约2633亿元人民币),2022年市场估值一度升至450亿美元(约3215亿元)[15] - CFO彭求恩明确业务转型方向:从单一手机转向AI生态公司以支撑长期价值[16] 行业竞争格局 - 手机厂商普遍将机器人视为下一代智能终端入口,华为、小米、vivo等已先行布局[18] - 华为通过云服务+大模型赋能机器人企业,小米推出CyberOne并构建"人-车-家"生态闭环[19][20] - vivo成立机器人Lab聚焦消费级市场,研发家庭场景机器人产品[22] 技术挑战 - 核心部件如伺服电机、减速器依赖进口导致硬件成本高企[22] - "具身大脑"技术需长期投入,小米通过投资+自研提升机器人泛化能力[22]
民生证券:NVIDIA提出三大计算平台协同解决方案 具身智能浪潮已至
智通财经网· 2025-05-31 16:46
核心观点 - NVIDIA提出机器人三大计算平台协同解决方案,形成从训练到优化再到执行的完整体系,已与众多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机器人操作系统企业、机器人传感器制造商、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等达成合作,共建机器人生态系统,有望加速全行业进化历程 [1] NVIDIA的机器人战略布局 - 公司2014年起布局智能机器人领域,主要围绕通用算力、开发平台、大模型三大核心领域展开,主攻机器人"大脑" [2] - 向机器人公司提供主控芯片(Jetson Thor)、仿真训练平台(Isaac Lab)和工具(GR00T模型),帮助开发人员构建、部署和管理机器人,打造机器人底层开发生态 [2] 三大计算平台解决方案 - 每家机器人公司都必须构建三台计算机协同的解决方案:DGX(集NVIDIA软件&硬件专长)、AGX(机器人和嵌入式边缘AI应用平台)、Omniverse with Cosmos(基于AI驱动的系统) [3] - 人形机器人通用模型GR00T主要依托计算平台Jetson Thor提供算力、并基于Omniverse的Isaac Lab仿真训练平台进行训练,最终实现人形机器人仅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即可完成与真实世界的交互 [3] Isaac Lab平台 - 由NVIDIA CUDA加速库(Isaac ROS)、应用框架(Isaac Lab 2.0)和AI模型(Isaac Manipulator及Isaac Perceptor)组成 [4] - 可将数百次或数千次人类演示转化为数百万次合成动作,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四项关键技术支持:机器人基础模型、数据管道、仿真框架、Thor机器人计算平台 [4] - 可应用于工业机械臂、自主移动机器人、AI机器人领域,具备真实模拟、多应用模块化体系结构、无缝连接和互操作性等优势 [4] GR00T模型 - 2025年3月推出通用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GR00T N1,为开源模型,具备双系统架构,能够做到快速与缓慢思考 [5] - 基于Omniverse的Isaac Lab仿真训练平台、基于Thor芯片的人形机器人计算平台Jetson Thor,实现"AI+仿真+硬件"三位一体的创新 [5] - 可整合语言、视觉和运动控制模型,实现端到端任务执行 [5] 生态系统建设 - 2025年CES大会上14款搭载GR00T模型的机器人亮相,涉及中国企业6家、美国企业4家,其他国家企业4家 [6] - 与人行机器人厂商、机床厂商、核心零部件企业持续接触,逐渐构建人行机器人供应链体系 [6] - 构建基于NVIDIA解决方案、开发平台、大模型、Jeston Thor芯片的强大生态圈 [6] 行业影响 - 汽车零部件公司具有强客户卡位优势、强批量化生产能力,且主业产品与机器人具有高度相通性 [6] - 汽车主机厂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机器人供应链与车端将有较高重合度 [6]
“软硬协同,融智聚能”2025数字之友会具身智能产业合作交流会成功举办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31 14:35
具身智能产业合作交流会概况 - 活动由京东方科技服务主办,联合数字之友会、连界创新等机构承办,主题为"软硬协同,融智聚能",汇聚西门子、日立中国、方太集团等产业方及傅利叶、智身科技等创新企业代表,共商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1] - 参会方包括全球机器人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及上海国投、真格基金等投资机构,聚焦生态共建与具身智能发展蓝图[1] 政策与产业集聚 - 上海宝山区已形成千亿级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京东方与上海地产闵虹集团联合打造"智慧方洲科技源",构建具身智能产业集聚区[4] - 京东方科技服务业务定位为"1+4+N+生态链"中的场景应用业务,提供空间解决方案与科技创新服务,推动开放合作平台建设[4] 企业技术与场景应用 - **傅利叶智能**:医疗康复产品线已商业化10年,通用人形GRx系列通过英伟达合作落地导览、工业等场景,开源生态N1加速技术迭代[11] - **智身科技**:四足机器狗通过自研核心零部件与军工级抗造能力,解决高维护成本、环境适应差等痛点,应用于巡检、高危作业等工业场景[13] - **灵心巧手**:Linker Hand系列灵巧手自由度达7-42(全球最高),单指360°旋转,价格覆盖8800至9.9万,适配工业、3C制造等领域[15] - **纬钛科技**:视触觉传感器分辨率达10微米级,实现多维力实时测量,提升机器人精细化操作能力,应用于工业分拣、精密装配[17] 生态协同与需求对接 - 西门子、日立等产业方发布工厂自动化、物流等场景需求,与创新企业达成多项合作意向[19] - 连界具身智能中心通过"投资+服务"模式覆盖加速进化、纬钛科技等企业,推动单点技术向生态协同跃迁[8] 行业展望 - 具身智能纳入国家战略,京东方与上海地产闵虹将持续推进产业生态建设,打造示范场景,助力宝山区产业创新[20] 参会企业名录 - 涵盖工业机器人(埃斯顿、埃夫特)、服务机器人(亿嘉和、普渡)、医疗机器人(天智航、精锋医疗)、人形机器人(优必选、傅利叶)及核心零部件企业(绿的谐波、坤维科技)等全产业链[24][26][27][28]
地平线机器人-W(09660.HK):正式纳入港股通 智驾、具身智能全面发力
格隆汇· 2025-05-31 14:15
公司动态 - 公司于5月26日正式被纳入港股通 [1] - 全资子公司地瓜机器人于5月28日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 获得高瓴创投等10余家投资机构联合投资 [1] 地瓜机器人业务进展 - 构建了覆盖芯片、算法到软件的完整产品体系 形成5~500 TOPS各算力段产品布局 [1] - 传统机器人领域:旭日系列智能计算芯片已全平台搭载于科沃斯、云鲸等头部客户产品 出货量超500万片 年增长达百万量级 [1] - 新型品类机器人领域:赋能超过200家中小创客 孵化近百种智能机器人新兴品类 [1] - 具身智能领域:将于6月发售行业首款单SoC算控一体计算平台RDK S100机器人开发套件 [1] 地平线业务发展 - 2024年产品解决方案交付量约290万套 累计交付约770万套 [2] - 2024年定点超100款车型 累计定点超310款车型 [2] - 征程6系列已在比亚迪天神之眼C、理想L系列搭载量产 后续超100款搭载车型将陆续上市 [2] - 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与奇瑞达成首个量产合作 将于2025年9月在星途品牌车型全球首发 [2] - 预计征程系列硬件累计出货量2025年超1000万件 征程6系列出货量将超百万件 [2]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年、2026年和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8.59亿元、62.41亿元和76.47亿元 [3] - 预计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09亿元、-12.56亿元和-6.74亿元 [3] - 以5月29日收盘价计算PS分别为23.73倍、14.67倍和11.98倍 [3]
250美元起售,还开源,Hugging Face 发布史上最亲民人形机器人
机器之心· 2025-05-31 12:00
开源机器人发布 - Hugging Face开源两款人形机器人HopeJR和Reachy Mini,推动马斯克2040年百亿机器人预言实现[1] - HopeJR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具备66个驱动自由度,可行走和手臂移动[3] - Reachy Mini是桌面机器人,可移动头部、说话、倾听,用于AI应用测试[5] 产品定价与供应 - HopeJR售价约3000美元,Reachy Mini售价250-300美元,显著低于宇树G1的16000美元[7] - 首批机器人预计2024年底发货,已开放等候名单[7] - 两款机器人均提供完整物料清单和零件采购链接[16][21] 技术细节与功能 - HopeJR需手动录制动作数据,通过模仿学习算法训练自主控制策略[10] - 目前HopeJR仅在3D模拟环境行走,计划向现实世界转移[12] - HopeJR配备机械臂,可通过专用手套远程控制执行握手、指向等任务[13] 设计特点与用户反馈 - HopeJR设计粗糙,头部框架结构类似动画角色班德[9] - 网友评价HopeJR动作像患帕金森症,外观不太聪明[8][14] - Reachy Mini采用可伸缩颈部设计,基于Pollen Robotics的Orbita执行器技术[17][18] 应用场景与生态建设 - Reachy Mini可用于工业自动化AI模型测试,如人机交互场景[20] - Reachy 2已展示多语言理解能力,集成GPT-4实现带情绪响应[23][24] - Hugging Face构建开源机器人生态,包括LeRobot项目和SO-100机械臂[26][28] 行业影响与开源价值 - 开源模式打破技术壁垒,使机器人技术不再被大公司垄断[7][28] - 开源硬件平台有望像开源软件一样推动行业加速发展[30] - 社区共同塑造的"公共智慧"将成为机器人进化新范式[30]
乐动机器人冲刺港交所:基于视觉感知技术推出割草机品牌,已售出超1.5万台
IPO早知道· 2025-05-31 10:10
公司概况 - 乐动机器人是一家以感知智能为基础的全栈式智能机器人公司,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视觉感知技术和智能机器人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2] - 公司已打造以视觉感知为核心的智能机器人基础设施,并赋能于各类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同时提供视觉感知产品及整机智能机器人产品 [2] - 截至2025年5月23日,公司产品和服务触达全球超过50个国家及地区的终端用户,与全球超300家机器人及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 [5] 技术发展 - 视觉感知技术和产品是公司的第一增长曲线,2018年推出第一代激光雷达和SLAM算法,并应用于扫地机器人 [2] - 公司开发了全球首款消费级Mini DTOF雷达,将视觉感知技术深入应用于各类创新领域 [2] - 2024年推出第一代智能割草机器人,2025年实现第二代量产,融合AI大模型的场景识别与边界检测算法,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4] 市场表现 - 2024年搭载公司视觉感知技术的智能机器人数量超过600万台,在同时具备设计和开发整机智能机器人能力的公司中位居首位 [3] - 2023年集团客户留存率为84%,2024年提升至90%;2023年净收入留存率为113%,2024年提升至145% [5] - 2025年前四个月视觉感知产品出货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超60%,截至2025年5月23日割草机器人总销量超过15,000台 [6] 财务数据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2.34亿元、2.77亿元和4.6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41.4% [7] - 同期毛利率分别为27.3%、25.7%和19.5% [7] 融资与IPO计划 - 公司已获得华业天成、源码资本、铭石投资、元璟资本、联通中金、九宇资本等知名机构的投资 [8] - 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强视觉感知技术研发、品牌建设与国际拓展、优化生产能力、探索投资和收购机会以及营运资金 [8]
提出人形机器人去打比赛的人,一定是个天才?
36氪· 2025-05-30 20:12
人形机器人赛事的核心价值 - 赛事是人形机器人技术展示和市场认知突破的关键窗口,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如格斗动作、协作任务)比技术白皮书更具传播力 [1] - 比赛时代开启的标志性事件包括亦庄马拉松(十几台机器人同台)、宇树科技拳击赛等,形成产业曝光度+商业化+技术迭代的闭环 [1][5] - 赛事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向商业价值的高效转化,初创企业可通过赛事获得千万级融资和头部企业合作机会,例如松延动力在马拉松后订单和估值双增 [2] 赛事类型与技术验证方向 - 比赛分为两大方向:马拉松/拳击赛侧重运控能力和本体结构设计,无锡运动会/2025国际大赛侧重操作能力和脑体协同能力 [3] - 马拉松赛事要求21公里复杂地形移动,考验感知系统实时决策("大脑")、运动控制("小脑")、本体稳定性及电池续航 [5] - 2025国际大赛设置工业场景(汽车贴标、料箱搬运)、家庭场景(桌面整理、衣物折叠)、全地形动态环境(上下斜坡)等任务 [5] 赛事对产业链的推动作用 - 赛事是多维度技术验证平台,覆盖高负载、复杂地面适应、双臂协作、算法泛化等核心指标,转化为可观测的工程标准 [6][7] - 比赛暴露技术短板(如续航、地形适应力、AI决策效率),直接驱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例如DARPA的DRC比赛推动灾难响应技术 [7][8] - 国际级赛事整合上下游资源,吸引零部件供应商、软件开发商参与,需求缺口传导至供应链驱动传感器精度升级、电机轻量化 [8] 商业生态与创新模式 - 赛事复制传统体育IP商业逻辑,如加速进化通过足球赛直播提升品牌标签,构建"竞技悬念-流量-广告/异业合作"链条 [11] - 用户参与式创新案例:加速进化与FROD联合开发UFB搏击游戏,支持遥控手柄操作人形机器人,形成技术-娱乐联动 [12] - 赛事培育"电竞生态"潜力,可能衍生专业战队、IP运营,构建类似世界杯的"技术-商业-娱乐"共生关系 [14][15]
全国六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最新发展情况一览
机器人圈· 2025-05-30 19:30
全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展概况 - 2023年底起全国掀起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热潮,北京、上海、浙江、四川、广东、安徽等地率先布局,推动战略新兴领域发展[1]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2023年11月成立中国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2024年10月升级为国家地方共建中心,由小米机器人、优必选科技等企业联合组建[2] - 研发全球首个全尺寸纯电驱拟人奔跑机器人"天工"系列,实测奔跑速度12公里/小时,开放结构设计文档等关键资料供二次开发,已有上百家机构参与[2] - 推出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整合AI大模型任务规划与数据驱动技能执行,提升复杂环境自主决策能力[4] - 联合北京大学发布数据集"RoboMIND",累计下载超1.5万次,应用于清华、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国内外机构[5] 上海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2023年12月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2024年5月获国家地方共建授牌[6] - 发布国内首款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身高185cm,峰值扭矩400N·m,算力400TOPs,支持多模态交互[8] - 开发"格物"具身智能仿真平台,基于Unity RL框架实现从仿真到硬件部署全流程自动化[10] - 联合复旦研发7B龙跃大模型MindLoongGPT,支持多模态输入生成连贯动作[11]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2024年4月成立中西部首个人形机器人研发机构[12] - 推出全球第三的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自重25公斤,负载5.5公斤[13] - 发布中国首个视觉扩散架构任务生成模型R-DDPRM,提升任务执行效率并降低算力成本[15] - 实现全国首个自主跨空间任务规划系统,基于3DSGs技术实现长视野推理[16] 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 2024年4月启动,聚焦医疗、电力、制造等领域,整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资源构建产业集群[17] 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 由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联合中科大、科大讯飞等13家单位建设[18] - 研发"启江"系列人形机器人,二代产品身高1.8米,38个自由度,提升非结构化环境运动能力[18]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由宁波市政府与浙江大学共建,重点研发智能感控技术与整机系统[20] - "领航者2号"机器人AI算力达275TOPs,最快速度6km/h,已进入联想、吉利工厂实训[21]
50万-80万一台!第一批人形机器人“进厂”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0 18:16
人形机器人工业应用趋势 - 美的自研"美罗1号"人形机器人已在洗衣机荆州工厂投入使用 乐聚机器人完成100台产业化交付 小鹏AI机器人Iron计划2026年工业化量产并已在广州工厂实训[1] - 行业从科研教育转向工厂场景 因市场天花板提升 头部厂商明确表示工业领域成为新方向[1] - 人形机器人具备多场景适应能力 与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形成互补 可执行复杂泛化任务[1][3] 技术特性对比 - 工业机器人专注单一场景高精度重复作业 协作机器人处理标准化协同任务 人形机器人实现多模态感知与自主决策[3][4] - 人形机器人采用类人形态 在AI大模型赋能下从体能/技能/智能三方面模仿人类 适应非结构化环境[5] - 交互方式差异显著:工业机器人无实时交互 协作机器人物理协作 人形机器人实现语音/视觉多模态交互[3] 典型应用场景 - 汽车总装环节优势明显 可替代产业工人完成组装/拧螺丝/装车门等非标工序 已在蔚来/江淮等整车厂验证物料搬运/零件分拣[4][5] - 链盒上下料/零部件搬运/零件组装等场景发挥重要作用 与无人叉车/物流车实现多机协同[6][7] - 参与"机器人制造机器人"流程 Figure的BotQ工厂已实现自研机器人参与组装/搬运/质检任务[8] 产业化挑战 - 运动控制/接触工况判断/续航能力存在技术瓶颈 难以满足高速重复作业需求[2] - 需突破谐波减速器等核心部件 在泛化场景下保持工业级精度与效率[8] - 单台成本高达50-100万元 需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业内认为单厂千台用量是重要里程碑[11] 企业实践案例 - 优必选Walker S1实现与无人物流车/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协同 与蔚来/比亚迪等合作质检搬运[7][9] - 宇树科技参与吉利汽车装配线测试 傅利叶GR-1在上汽通用开展应用测试[9] - Figure02在宝马工厂演示零配件搬运/托举任务 与工业机器人形成完整工作流[7]
智元人形机器人拥有中美欧认证,机器人ETF基金(159213)跌逾2%溢价走阔,再度逆市吸金!从"表演型"迈向"实用型",人形机器人还要多久?
搜狐财经· 2025-05-30 17:11
机器人ETF基金表现 - 5月30日机器人ETF基金(159213)收跌逾2%,午后溢价持续走阔至0.2%,全天净流入300万份 [1] - 近7日中有5日获资金净流入,显示资金逢跌布局迹象 [1] - 标的指数成分股多数收跌,仅南网科技、瑞松科技、矩子科技、奥普特收涨,拓斯达跌超5%,巨轮智能跌超2% [3] 人形机器人行业动态 - 2025张江具身智能开发者大会开幕,比赛项目覆盖工业/家庭/商业场景,显示人形机器人从"表演型"迈向"实用型" [4] - 上海智元机器人远征A2成为全球首个同时拥有中、美、欧三区域认证的人形机器人 [4]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标准发布,政策加码推动我国向"规则制定者"转变 [4] 商业化进展与挑战 - 商业化落地保守估计需10年,存在泛化能力不足、成本高等问题 [5]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总成本40多万元,国内产品售价降至六七十万元,仍高于普通家庭消费能力 [6] - 机器人场景数据集仅2.4M,远低于文本(15T tokens)和图像数据集(6B images),限制模型性能 [6] 产业链优势 - 机器人国产化率从2015年17.5%提升至2022年35.7%,核心零部件不存在难以降本环节 [7] - 电驱、机械传动、传感、减重轻量化、高算力主控等环节国产化率持续提升 [7] 政策支持 - 国家层面推出《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其定位为颠覆性产品 [8] - 地方政策跟进,北京、上海、深圳等10多地建立亿元级产业基金,深圳新设两支总规模70亿元基金 [8] 企业布局 - 腾讯、京东、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美的、海尔等家电企业,比亚迪、奇瑞等车企纷纷切入赛道 [9] - 奇瑞与AIMOGA联合研发的墨甲机器人完成220台全球交付,应用于马来西亚4S店 [9] - 美的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进入洗衣机工厂,用于运维、检测和搬运等场景 [9] 投资工具 - 机器人ETF基金(159213)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覆盖传感器、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全产业链环节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