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制造

搜索文档
科创板开板六周年:588家公司融资超万亿,机构持仓占比超六成
第一财经· 2025-06-13 10:49
科创板发展概况 - 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588家,总市值超6.8万亿元,IPO募集资金9232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31亿元,合计超万亿元 [1][2]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达12.6%,持续领跑A股各板块 [1][3] - 科创板机构投资者活跃账户数超7.7万户,持仓占比超六成,境外及长线基金持仓占比增加 [1][7] 行业分布与融资特点 - 588家公司均属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成电路领域公司119家占A股同类半壁江山,生物医药领域113家,高端装备制造业127家 [2] - 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累计22家公司实现"摘U" [2] - 9家"轻资产、高研发"企业再融资拟融资近250亿元,投向创新药或芯片研发 [5] 研发与创新成果 - 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1680.78亿元,超净利润2.5倍,同比增长6.4%,3年复合增速10.7%,107家公司连续3年研发强度超20% [3] - 研发人员24万人占比近3成,新增发明专利2万项,累计超12万项,138家次公司获国家科技奖项,36家获中国专利奖 [3] - 境外收入合计4303.61亿元同比增长6.1%,173家公司境外收入增超30%,37家公司产品全球市场份额第一 [3] 并购与融资创新 - "科创板八条"发布后新发布并购交易106单,交易金额预计突破1400亿元,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交易金额超千亿 [4][5] - 2025年新增披露45单并购交易,20单为重大重组,首单定向可转债重组、A控H等标志性案例涌现 [5] - 科创债绿色通道启用,晶合集成、中国通号合计拟融资45亿元,中国通号25亿元科创债注册仅35个工作日 [5] 指数化投资与市场表现 - 科创板指数达29条,80只ETF上市总规模超2500亿元,成为A股指数化投资比例最高板块 [1][6] - "科创板八条"发布后新增13条指数,51只ETF上市、68只获批,总规模增长近60% [6] - 社保基金重仓79家科创板公司,持仓市值超160亿元,30家为科创50、科创100成份股 [7] 投资者回报与公司行动 - 超六成公司推出2024年现金分红方案,总额超386亿元,290家公司分红比例超30% [6] - 320家公司推出回购、增持方案,金额上限超350亿元,78家利用专项贷款回购金额近90亿元 [6] - 逾八成公司披露"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科创50、科创100成份股连续两年全覆盖 [6]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央广网· 2025-06-13 10:37
制造业发展政策导向 - 制造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1] - 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1] - 国家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方向发展 [1] 轴承行业转型升级 - 洛轴集团作为"一五"期间重点项目 70多年深耕轴承制造 近年产品应用于航天 盾构 风电等领域 [2] - 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将"卡脖子"技术短板转化为国际竞争力 向高附加值 高可靠性转型 [2] - 智能工厂采用机械臂精细作业 实现参数实时监控 总书记曾实地考察 [1][2] 钢铁行业智能化实践 - 鞍钢本钢板材冷轧厂实现工艺参数 检测数据 设备状态的实时传输与集中控制 [2] - 公司构建智能本钢平台基座 重点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据价值化 [2] - 汽车板智能工厂实现全流程精细化管控 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2] 机器人产业创新突破 - 智元机器人自主研发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可完成平衡车操控 骑自行车等复杂动作 [3] - 企业突破多模态交互 复杂任务作业等关键技术 通过开源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建生态 [3] - 产品预计下半年规模化量产 带动相关零部件产业链能力提升 [3] 制造业整体发展态势 - 全国已建成3万多家智能工厂 覆盖超过80%制造业行业大类 [3] - 1-4月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9% 增速高于工业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4] - 多个领域取得突破:CR450动车组试验 国产大型邮轮建造 高铁盾构机技术等 [4] 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持 - 天津推进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 - 加快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步伐 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3] - 打造智能工厂等数字化转型标杆项目 [3]
2025年四川省南充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围绕低空经济、氢能、人工智能三大新赛道产业,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优势[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13 09:19
南充市产业体系与政策 - 南充市以"工业立市"为核心战略,构建"3+2+3"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汽车汽配、化工轻纺、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成长性产业,以及低空经济、氢能、人工智能三大未来产业 [1][15] - 2024年工业增加值达485.8亿元,同比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55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 [7] - 通过"链长制"和县长直管工业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设立8个产业链专班,落地永盈新材料等百亿级项目 [1][15] 支柱产业发展 - 汽车汽配产业:吉利商用车新能源整车年产能突破5万台,带动形成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链 [22][24] - 化工轻纺产业:总投资330亿元的永盈新材料项目一期A线即将投产,形成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等四大细分领域集群 [15] - 食品医药产业:西充县重点发展有机食品,形成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 [20] 新兴产业突破 - 电子信息产业:前三季度产值增长48%,南充三环电子光纤陶瓷插芯全球市占率超70% [16][24] -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前三季度产值增长27%,中科九微半导体真空设备打破国外垄断 [16][22] - 2024年新签约新兴产业重点项目45个,协议总投资251.1亿元 [7] 未来产业布局 - 低空经济:签约中科宇航等项目,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和地面基础设施体系 [12][16] - 氢能产业:建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基地,出台9项专项支持政策 [12][22] - 人工智能产业:商汤科技落地AI视觉识别系统,规划到2027年建成区域示范应用场景 [12][24] 产业空间规划 - 形成"一心多极两带三区"空间格局,主城区和临江新区为核心增长极 [18] - 嘉陵区重点发展汽车汽配(嘉陵汽车产业园),高坪区聚焦航空港经开区,顺庆区打造电子信息高地 [20] - 县域差异化布局:南部县发展真空装备,阆中市培育文旅康养等9个特色集群 [21] 政策支持体系 - 出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专项政策,目标2026年产值突破450亿元,整车年产20万辆 [12] - 制定低空经济中长期规划,提出强链延链、基础设施等8项任务 [12] - 对人工智能产业提供算力服务补贴、创新平台建设等8类支持 [12] 技术创新与转型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20户,规上高新技术产业营收275亿元,同比增长15% [9] - 实施185个重点技改项目,计划总投资1352亿元,推动"智改数转" [7][26] - 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户,形成创新型企业梯队 [9]
科创板开板六周年!探索资本市场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中国路径
证券时报· 2025-06-13 08:33
2019年6月13日,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宣告开板。六年来,科创板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以市场活力反哺科 技创新,成功探索出一条资本市场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中国路径。 截至2025年6月12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88家,总市值超过6.8万亿元。其中,受益于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科创板已有54家未盈利企业、8 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1家转板上市企业。 科创板公司均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 具体来看,集成电路领域公司总数达119家,占A股同类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涵盖上游芯片设计、中游晶圆代工及下游封装测试,形成上下游链条完 整、产业功能齐备的发展格局;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总数113家,重点介入癌症、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治疗领域;127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公司齐聚科 创板,涵盖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激光加工、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先进工艺装备,下游覆盖轨交、汽车、电力、航空、物流等国计民生重点领域, 构建起协同创新、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 据统计,六年来,科创 ...
科创板开板六周年!探索资本市场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中国路径
证券时报· 2025-06-13 08:32
2019年6月13日,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宣告开板。六年来,科创板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以市场活力反哺科 技创新,成功探索出一条资本市场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中国路径。 截至2025年6月12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88家,总市值超过6.8万亿元。其中,受益于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科创板已有54家未盈利企业、8 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1家转板上市企业。 科创板公司均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 具体来看,集成电路领域公司总数达119家,占A股同类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涵盖上游芯片设计、中游晶圆代工及下游封装测试,形成上下游链条完 整、产业功能齐备的发展格局;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总数113家,重点介入癌症、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治疗领域;127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公司齐聚科 创板,涵盖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激光加工、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先进工艺装备,下游覆盖轨交、汽车、电力、航空、物流等国计民生重点领域, 构建起协同创新、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 据统计,六年来,科创 ...
科创板开板六周年 新质生产力集群协同发展
证券时报· 2025-06-13 01:51
科创板发展概况 - 科创板于2019年6月13日正式开板 六年来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资本市场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1] - 截至2025年6月12日 科创板上市公司达588家 总市值超6.8万亿元 [1] - 采用多元包容上市条件 已容纳54家未盈利企业 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 7家红筹企业 20家第五套标准企业 1家转板企业 [1] 行业分布特征 - 科创板公司100%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医药 高端装备制造占比超80% [1] - 集成电路领域公司119家 占A股同类公司50% 形成芯片设计 晶圆代工 封装测试完整产业链 [1] - 生物医药领域113家 聚焦癌症 乙肝 丙肝 艾滋病等治疗领域 [1] -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127家 覆盖工业母机 工业机器人 激光加工 自动化控制系统 下游应用涉及轨交 汽车 电力 航空 物流等 [1] 融资与研发投入 - 六年来累计IPO募资9232亿元 再融资1831亿元 合计超万亿元 [2] - 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1680.78亿元 为净利润2.5倍 同比增长6.4% 近3年复合增速10.7% [2] - 107家公司连续3年研发强度超20% 研发人员24万人 占比近30% [2] 国际化发展 - 2024年境外收入4303.61亿元 同比增长6.1% 173家公司境外收入增速超30% 63家公司产品覆盖50+国家地区 [2] - 境外销售毛利率中位数40.8% 37家公司产品在出货量/市占率/销售额方面全球第一 [2] - 11家创新药企通过对外授权输出海外权益 58家公司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3] 投资者结构 - 截至2025Q1 专业机构投资者活跃账户7.7万户 机构持仓占比超60% [3] - 境外机构 社保 保险 年金等长线资金持仓占比提升 79家公司为社保基金重仓股 持仓市值超160亿元 [3] - 30家科创50/科创100公司获长线资本重点配置 [3] 制度创新方向 - 持续优化制度包容性 培育"硬科技"企业成长沃土 [4] - 深化改革支持科技企业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结合 [4]
2025年中国市场全景洞察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6-13 00:21
经济概况 - 2024年中国GDP总量达134.91万亿元(约18.8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 [3] -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6.7%(+2.2%),工业占33.5%(-1.7%),农业占9.8%(-0.4%) [3][4][7] - 外贸表现亮眼,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6.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表现突出 [3] 2025年经济展望 - 中国经济将进入"新质量生产率"时代,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驱动因素 [6] - 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地方债务问题以及复杂的国际环境等挑战 [6] - 预计2025年GDP增长率将保持在中高速水平,但增速可能略低于2024年 [6] 消费者行为与细分市场 - 中国消费市场已进入"新常态",以个位数增长为特征,消费者更注重价值和实用性 [8] - Z世代消费者冲动消费比例达47%,对未来收入增长信心强(78%) [9] - 一线富裕银发族展现出强劲消费能力,尤其在品质消费和体验消费方面 [10] - 2025年关键消费趋势包括品质觉醒、心界重塑、线下新生、味蕾探险和功效主义 [11][12] 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 - 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3.9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2% [13] - 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 [14] - 截至2024年8月末,中国5G用户渗透率超过50%,5G移动电话用户达10.02亿户 [14] - 元宇宙技术、产业、应用、治理等将取得突破,成为数字经济重要增长极 [14] 零售与电子商务 - 2025年零售业呈现线上线下融合趋势,实体零售向"内容型零售"和"体验型零售"转型 [16] - 2024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4.9万亿元,同比增长23.7%,预计2025年将突破6万亿元 [17] - 直播电商用户以25-45岁中青年为主,女性占比略高,多集中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18] 营销与社交媒体 - 抖音DAU/MAU达76.3%(全平台最高),视频号62.5%次之,小红书用户粘性从32.4%提升至39.1% [19] - 达人结构正在重构,尾部KOC与素人成为转化新战场 [21] - 2025年中国企业营销费用(含传统及数字)增长率预计为8%,为近5年最低 [23] 中国企业全球启示 - 中国企业在消费者中心、数字化、敏捷创新等领域发展出独特的商业模式 [24] - 外国企业需要调整中国市场战略,更加注重本地化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25] 结论与展望 - 2025年关键趋势包括经济向"新质量生产率"时代转变,消费市场进入"新常态",数字经济持续扩张 [26] - 企业应注重深入理解消费者细分,加速数字化转型,优化营销投入,关注消费升级新趋势 [26]
股市特别报道·财经聚焦丨北交所将于月底开启“双指数”时代, 业内称北证市场的影响力将提升
深圳商报· 2025-06-12 21:33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上线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将于6月30日上线 标志着北交所进入"双指数"时代 [1] - 指数样本包含50只市值规模和流动性靠前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证券 [1] - 指数编制结合北交所市场现状及专精特新企业特点 对流动性门槛等要素进行特色化设置 [1] 北交所市场概况 - 北交所共有267家上市公司 总市值8322.19亿元 [2] -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9家 总市值4348.58亿元 占比52.25% [2] - 锦波生物等4家公司市值超100亿元 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2] 指数影响与意义 - 提升入选企业的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增强行业影响力 [2] - 引导社会资源向关键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2] - 丰富投资者投资标的和业绩基准 为公募基金产品开发提供基础 [2][3] 行业与公司关注方向 - 机器人领域关注苏轴股份(滚针轴承龙头)、奥迪威(超声波传感器) [4] - 半导体领域关注华岭股份(第三方测试领军企业) [4] - 大消费领域关注太湖雪(新国货丝绸)、路斯股份(宠物食品)、康比特(运动营养) [4] - 投资主线包括稳定币、创新药BD模式、科技产业边际变化、并购重组等方向 [3] 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 - 体现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战地的定位 [3] - 预计未来将推出更多具象化、行业化表征指数 [3] - 2025年北交所高质量发展有望取得显性成果 [4]
向海图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2 19:02
海洋经济战略与目标 - 海南推动海洋经济年均增速超16%,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34.1%,2025年第一季度占比提升至41.7% [1] - 海南提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战略目标,通过"智慧海洋"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力争十年内实现 [1][8] - 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海工装备、深海油气、海洋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增速超60% [5][17] 深海智造产业发展模式 - 海南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开辟"以场带产深海智造"新赛道 [1][3] - 试验场聚焦13类应用场景和标准建设,包括深海油气、海上风电、管线巡检等,形成"技术验证-成果转化-产业集聚"闭环 [4] - 崖州湾科技城已形成7.7亿元深海装备产值,初步实现"试验场-研发-制造"联动 [4][6] 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 - 海南管辖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域,拥有珊瑚礁、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为科研提供丰富样本 [5] - 海洋综合试验场可模拟3000米深海环境,满足声学、材料、能源等全链条技术验证需求 [6] - 崖州湾科技城已集聚100余家涉海企业,覆盖深海探测装备、海洋传感器等关键领域 [6]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即将进入功能性试运行阶段,我国首艘自主研制深远海科考船"探索三号"入列 [10] - "深海创服平台"提供全流程服务,已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超3500万元 [11] - 2025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国家队"将进驻海南,共建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 [25] 产业招商与项目进展 - 2025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全球招商大会签约深海产业重点项目23个,总投资超117亿元 [16] - 文昌16-2平台导管架完成安装,高达161.6米 [13] - 文昌16-2油田开发项目新建平台完成模块吊装作业 [23] 产业体系与未来规划 - 海南建立"5+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组建海洋综合管理工作体制 [10] - 将实施"8+1"重点项目,打造"深海智造"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百亿级海钓消费旅游新增长点 [22][25] - 推进"深蓝矩阵"计划,包括海底矿物"多矿合探"、海洋能源"多能互补"等工程 [25]
山西晋中:高校“活水”浇灌科技成果生“金”
环球网资讯· 2025-06-12 15:07
山西银圣科技有限公司 - 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硅钢级氧化镁粉生产,产品应用于变压器制造领域[1] - 技术团队采用1150℃高温退火工艺进行质量检测,确保特种材料性能达标[1] - 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将实验室搬至生产车间,实现研发周期缩短三分之一[1] 晋中市产学研协同模式 - 晋中市拥有21所驻地高校和34.6万名师生,科教资源集聚度居山西省首位[2] - 政府推动高校全面开放校园及场馆,并建设创新生态基地促进校地融合[2] - 采用"链式思维"引导龙头企业与28所高校组建产学研联盟,例如祁县玻璃器皿产业研发无铅水晶玻璃新材料[2] 区域产业学院建设 - 已建成2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设立5家省级特色产业学院包括太谷玛钢、平遥牛肉等产业学院[3] - 校地合作提升区域品牌效应,某企业广交会展位从1.5个增至16个,订单转化率提高30%[3] 科技成果转化案例 - 山西晋农生物研发的猪牛支原体检测试剂盒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 - 介休聚贤石墨突破超高功率电极技术,打破进口垄断[4] - 太原理工大学与汾西华益合作开发千米级潮式喷浆机填补国内技术空白[5] 校地合作量化成果 - 截至2024年底累计签订校地校企协议352项,科技创新类占258项,合同总额1.28亿元[5] - 合作覆盖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八大领域,例如安泰钢铁高纯净帘线钢技术打破中西部产业空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