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制造

搜索文档
投资13亿!韩国将建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
搜狐财经· 2025-07-05 19:15
预计韩华海洋将在本月内签订正式合同后开始设计工作。该船将被命名为"ARAON 2"号,项目预算规 模约为2500亿韩元(约合13.16亿元人民币),预计2029年12月底之前交付。 近日,韩国韩华海洋在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KIOST)附属极地研究所举行的韩国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 项目的投标中,获得首选投标人(优先协商者)资格。 韩国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由韩国海洋水产部推进,总吨位为16560吨,是韩国首艘也是唯一的1艘科考 破冰船"ARAON"号(7507吨)的两倍多。该船将搭载LNG双燃料电力推进系统,提高了环保性能;能 以3节(5.6公里/小时)的航速双向破除1.5米厚的冰层航行,具备PC(Polar Class)3级破冰船性能,可在 零下45摄氏度的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航行范围有望扩至北纬80度以上的高纬度北冰洋地区;舱室、餐 厅、接待室等生活便利设施也将达到顶级客轮的水平。 2009年,韩国通过建造交付第一艘科考破冰船"ARAON"号,奠定了独立开展极地研究的基础,但近年 来因气候变化导致极地环境的急剧变化和研究范围扩大,以及环保新规的强化,不断有人提出后续科考 破冰船的必要性。 2022年11月下旬 ...
网友:听到“哇”声一片,就知道不简单!
中国基金报· 2025-07-05 19:10
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访港活动 - 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首次到访香港并开展舰艇开放活动 这是国产航母山东舰的首次香港访问 [2] - 国产新型舰载机歼15-T首次在航母甲板对公众开放 展示了中国海军航空兵的现代化装备 [2] - 活动期间超一万人次登舰参观 其中包括大量香港青少年学生 参观者对国家航母实力表示自豪 [3] 公众参观体验 - 参观者可近距离接触轻武器、舰载机等装备 并可领取纪念徽章 参与互动打卡活动 [3] - 现场设置"舰载熊猫"合影点 增强了参观互动体验 [3] - 参观者在航母甲板上展开巨幅五星红旗 展现了爱国热情 [3] 社会反响 - 香港市民对国家军事成就表现出强烈自豪感 有参观者因国家发展成就而感动哽咽 [3] - 香港青少年学生参观后表示"能感受到国家实力" 认识到国家安全对个人安全的重要性 [3] - 夜幕下山东舰停泊维多利亚港的画面 给市民带来安全感 [3]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获准,“全球最大上市船企 ”来了
观察者网· 2025-07-05 12:03
行业整合背景 - 本次交易是我国船舶工业领域的国家队、主力军之间的整合升级,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海科技"号召,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关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 [2] - 1999年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分拆成立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南船"和"北船"),通过二十年良性竞争推动中国造船行业成为世界第一 [3] - 201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实施联合重组,拉开"南北船"合并序幕 [4] 交易细节 - 交易金额为1151.5亿元,采用换股吸收合并方式,完成后中国船舶将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船舶制造企业 [3] - 换股比例调整后为1:0.1339(中国船舶37.59元/股对应中国重工5.032元/股) [3] - 合并后总资产超4000亿元,营业收入逾1300亿元(基于2024年财务数据测算) [2] 业务协同效应 - 中国船舶将整合中国重工旗下大连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优质资产 [2] - 合并后公司业务覆盖造船(军民)、修船、海洋工程、机电设备、深海装备等全产业链 [2][4] - 中国船舶原有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等业务,中国重工拥有海洋防务装备、深海装备等五大板块 [4] 资本市场影响 - 重组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船舶上市公司 [2] - 本次交易是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案例,被视作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船样板" [2] - 交易进程:2025年5月8日上交所受理申请,目前已完成监管审核,待证监会批文后实施 [2]
A股重磅!重大重组,审核通过!
新华网财经· 2025-07-05 11:59
两船合并进展 -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事项获上交所审核通过 后续需中国证监会注册及其他必要批准 [1][3] - 交易采用换股方式 中国船舶换股价37 84元/股 中国重工换股价5 05元/股 换股比例1:0 1335 后调整为1:0 1339 [4] - 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已于2025年1月原则同意交易总体方案 [4] 合并后公司规模 - 合并后存续公司中国船舶将成为全球最大造船上市公司 总资产超4000亿元 营业收入逾1300亿元 [1][6] - 截至7月4日收盘 中国船舶市值1467亿元 中国重工市值1056亿元 [6] - 合并后手持订单规模达6263万载重吨 为韩国造船海洋1 9倍 扬子江船业3 8倍 [7] 合并动因与行业背景 - 合并旨在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统一整合船舶制造与维修业务 [6] - 造船行业景气度提升 全球新接订单量等指标攀升 中国市场份额稳居世界第一 [7] - 政策支持船舶工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7] 财务表现与市场预期 - 中国船舶2024年营收785 84亿元(+5 01%) 归母净利36 14亿元(+22 21%) 2025年Q1营收158 58亿元(+3 85%) 净利11 27亿元(+180 99%) [8] - 中国重工2024年营收554 36亿元(+18 70%) 扭亏为盈净利13 11亿元 2025年Q1净利5 19亿元(+281 99%) [8] - 机构预计合并后协同效应将提升造船效率 高价船占比提升驱动业绩高增 [8][9]
重磅!“中字头”千亿资产重组,审核通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5 11:42
重组交易进展 -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事项获上交所审核通过 仍需中国证监会注册及其他必要批准方可实施 [1][7] - 本次交易符合重组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 具体方式为中国船舶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换股吸收合并 [8][10] - 交易完成后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 中国船舶作为存续公司 [10] 合并后公司规模 - 合并后中国船舶将成为全球最大造船上市公司 总资产超4000亿元 营业收入逾1300亿元 [2][6] - 截至7月4日收盘 中国船舶市值1467亿元 中国重工市值1056亿元 [3] - 手持订单规模达6263万载重吨 为韩国造船海洋等国际竞争对手的1.9-4.8倍 [12]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合并系船舶工业领域国家队整合 响应国家"深海科技"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12] - 将整合大连造船、武昌造船等优质资产 提升研发制造实力与业务协同 [12] - 有望重塑国际造船格局 构建全球稀缺性龙头企业估值逻辑 [12] 交易时间线 - 2024年9月2日中国重工首次公告筹划重组 9月18日双方披露换股吸收合并方案 [10] - 2025年5月8日上交所受理交易申请 7月4日获审核通过 [10][7]
我市加速推动驻镇高校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加速转化
镇江日报· 2025-07-05 09:47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全市产业前瞻项目立项153项 其中103项与驻镇高校联合攻关 占比67 32% [1] - 近三年获得省科学技术奖94项 与驻镇高校合作申报59项 占比62 77% [1] - 组建3家创新联合体 聚焦船舶动力装备 智能光储充一体化关键技术 航空复合材料与部件领域 [1] 校企合作与成果转化 - 组织280余家重点企业走进驻镇高校 开展对接活动8场次 促成合作100余项 [2] - 完善"揭榜挂帅"制度 累计发布重大技术需求150项 实现107项技术难题攻关突破 [2] - 组织高校申报省重点实验室 覆盖道路运载装备 船舶动力 船舶设计制造 深远海新型能源装备 储能装备领域 [1][2]
新华财经早报:7月5日
新华财经· 2025-07-05 08:54
中美贸易关系 - 美方恢复对华出口飞机发动机、EDA软件、乙烷等产品 双方团队正加紧落实伦敦框架成果 [1] - 商务部表示中方依法审批管制物项出口许可 美方取消部分对华限制性措施 [1] 电力与能源 - 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14 65亿千瓦 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1 5亿千瓦 华东电网负荷4 22亿千瓦 空调占比37% [1] - 江苏、山东等省级电网负荷今夏已9次创新高 [1] 政策与法规 - 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央企品牌建设目标 2030年品牌价值大幅提升 2035年形成全球卓著品牌 [1] - 住建部调研广东、浙江 强调因城施策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 [1] - 沪深交易所修订ETF风险管理指引 强化申购赎回清单管理及客户交易行为监控 [1] - 证券业协会发布程序化交易委托协议示范文本 明确高频交易从严管理 [1] 行业数据 - 2025年5月国内手机出货量2371 6万部 同比降21 8% 5G手机占比89 3% [1] - 1-5月手机总出货量1 18亿部 同比降2 8% 5G手机占比86 2% [1] - 德国5月工业新订单环比降1 4% [2] - 俄罗斯上半年新车销量60 75万辆 同比降28% 其中国产车销量降11% [2] 公司动态 - 新华保险出资112 5亿元认购私募基金份额 [4] -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船重工获上交所通过 [4] - 时代新材签署27 11亿元风电叶片销售合同 [4] - 广东建工联合中标18 88亿元储能电站项目 [4] - 株冶集团上半年净利润预增50 97%-75 23% [4] - 三棵树上半年净利润预增80 94%-119 04% [4]
中国船舶: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关于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的法律意见书
证券之星· 2025-07-05 00:22
股东会召集与召开程序 - 公司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会由第九届董事会于2025年6月18日以通讯方式决议召集 [2] - 会议通知于2025年6月19日通过《上海证券报》等四大证券报及上交所官网披露,并于7月2日发布调整召开时间的补充公告 [3] - 现场会议于2025年7月4日10点在浦东大道1号中国船舶大厦召开,采用现场投票与网络投票结合方式,网络投票通过上交所系统在交易时段9:15-15:00进行 [3][4] 参会人员与表决权 - 出席股东代表股份2,595,578,289股,占公司有表决权股份总数的58.0351%,均为2025年6月30日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股东 [4] - 召集人资格及出席人员资格均符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规定 [4] 审议议案内容 - 议案1至议案3分别涉及修订公司章程、股东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 [5] - 议案4提出取消监事会及废止监事会议事规则 [6] - 议案5修订独立董事制度,议案6确定第九届董事会独立董事年度津贴 [6] 表决结果与法律效力 - 六项议案均为非累积投票议案且对中小投资者单独计票,无优先股股东参与表决 [6] - 所有议案均经有效表决通过,表决程序符合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结果合法有效 [6]
中国船舶: 中国船舶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会决议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05 00:22
证券代码:600150 证券简称:中国船舶 公告编号:2025-051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 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 本次会议是否有否决议案:无 一、 会议召开和出席情况 (一) 股东会召开的时间:2025 年 7 月 4 日 (二) 股东会召开的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大道 1 号中国船舶大厦公司会议室 (三) 出席会议的普通股股东和恢复表决权的优先股股东及其持有股份情况: 份总数的比例(%) (四) 表决方式是否符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规定,会议主持情况等。 本次会议由公司董事会召集,经公司过半数董事共同推举,本次会议由董事、总 经理施卫东先生主持,采取现场投票和网络投票相结合方式召开并表决。会议的召集 和召开符合《公司法》 《上市公司股东会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五) 公司董事、监事和董事会秘书的出席情况 望董事、陈刚董事因公务等原因未能出席本次会议; 事因公务等原因未能出席本次会议; (一) 非累积投票议案 审议结果:通过 表决情况: | 股东 ...
上海船舶产业画像:“钢铁巨鲸”变身“零碳舰队”
证券日报· 2025-07-05 00:09
行业地位与历史 - 上海是中国现代船舶工业的摇篮,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启中国近代造船业先河 [2] - 2024年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江南造船和外高桥造船均跻身全球十大船厂 [2] - 上海是全球唯一同时拥有航空母舰、大型LNG运输船和大型邮轮建造能力的城市,被称为"全球船舶第一城" [2] 产业集群与规模 - 上海长兴岛形成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集聚区,沪东中华、江南造船等央企带动超7000家配套企业 [3][5] - 2024年上海船舶海工产业主要企业工业总产值超1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0% [3] - 外高桥造船、江南造船和沪东中华2024年累计交船69艘,新接订单128艘,同比分别增长19%和70% [3] 技术突破与订单 - 2023年11月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交付 [2] - 2024年4月沪东中华签订18艘全球最大27.1万立方米LNG运输船订单,创全球单笔订单金额纪录 [2] - 2024年5月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开展首次航行试验 [2] 产业规划与重组 - 上海计划2030年建成世界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增加值超450亿元,大型LNG船本土化率85%以上 [4] - 2024年9月中国船舶与中国船舶重工启动合并重组,合并后公司总资产近4000亿元,年收入超1200亿元 [5] - 合并重组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审议通过,将提升军船协同效率和民船海外市场开拓能力 [5][6] 绿色转型与创新 - 国际海事组织要求2050年前实现航运业净零排放,2030年零/近零排放技术占比需达5%-10% [6] - 2024年全球替代燃料动力船舶订单占比37.19%,其中LNG动力船舶订单占比从2023年50.98%升至71.56% [6] - 2025年6月外高桥造船交付全球首艘风帆助推成品油轮和双燃料汽车运输船 [7] 设计能力与布局 -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是国内最大民用船舶设计机构,上海航盛在基建类船舶设计市场占有率约70% [5] - 上海设计能力辐射全国,江苏等地船舶大部分源自上海设计 [5] - 浦东新区建设邮轮小镇,临港新片区聚焦船舶动力及深远海装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