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材料

搜索文档
甘河园区落实重大政策成效明显获表彰
中国化工报· 2025-08-18 22:19
园区发展成效 - 甘河工业园区获青海省2024年度唯一表彰 在促进工业稳增长 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推进招商引资等方面成效显著[1] - 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 规上工业产值占开发区总量的61.1% 对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贡献率达16.5%[1] - 完成省外到位资金20.17亿元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9.58% 绿色产业产值占比达60% 循环经济工业产值比重达89%[1] 产业布局战略 - 园区抢抓国家双碳目标和产业四地建设机遇 持续发展特色化工等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 绿色环保两大新兴产业[1] - 积极培育配套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2个盐湖产业试验平台和企业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有序推进[1] - 新型工业化步伐持续加快 园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1] 未来工作重点 - 将持续落实中央和省市重大政策 着力推进政策措施落实 扩大有效投资 稳定工业增长 加强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2] - 保持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2]
高新企业“从苗到林”,武汉何以能
长江日报· 2025-08-16 08:28
公司发展历程 - 赛格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由武汉科技大学师生于2017年注册成立,专注于光芯片热管理技术的中试验证[3] - 创业初期面临技术挑战,1×1毫米Micro-TEC芯片需通过5微米级别封装精度,主工序近40道,辅助工序超100道,团队试验50多种胶水才确定方案[4] - 2019年交付国内首套千瓦级低温余热温差发电设备,2022年订单激增获东湖高新集团产业基金"华工明德"股权融资,建成完整生产线实现月产芯片超30万片[6] - 目前与国内光模块头部制造商建立战略合作,带动周边十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成为5G通信和自动驾驶领域"隐形冠军"[6][7] 技术创新 - Micro-TEC芯片尺寸从6毫米缩减至1毫米,技术超越日本同行的4毫米水平,实现光模块精准降温功能[1] - 武汉安湃光电建成全球首条8英寸薄膜铌酸锂专用生产线,订单额增加3倍[8] - 武汉飞瓴光电团队攻克常压微波等离子技术,成功替代进口关键材料[9] - 武汉滨会生物将溶瘤病毒候选药物研发推进至Ⅲ期临床阶段[8] 产业生态 - 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1年8000多家增至16000多家,实现"十四五"期间翻番[1][14] - 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规模突破7500亿元)、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硬科技领域[8][9] - 形成"科研端-市场端-资本端"深度耦合的创新体系,企业嵌入光通信、光电子等完整产业链[9][10] - 建立"1+15+N"企业服务网络,覆盖668个服务工作站和2700多名专员,实现10分钟响应机制[14] 资本支持 - 江夏区"1+5"基金体系、江岸50亿元科创基金矩阵、洪山科技专项资金"拨改投"等形成精准滴灌机制[9] - 产业基金采取陪伴式投资模式,不仅提供资金还协助对接研发资源和产业链伙伴[11] - 通过"创客中国"等赛事筛选优质项目,16年培育出10余家上市公司和3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3] 人才优势 - 汇聚草根创业者、大学生、海归人才和科研人员组成的"新四军"创新群体[9] - 武汉矢量立飞航空依托车谷汽车产业链优势,发展重载无人机研发制造[8] - 高校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师生创业团队成为技术突破的重要力量[3][9]
天津西青“隐形冠军”集群崛起 创新突破筑牢产业根基
中国新闻网· 2025-08-15 03:27
核心观点 - 天津西青区形成以49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隐形冠军"企业集群 其中221家为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0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关键技术突破重塑区域产业竞争力 [1][5][6] 企业技术创新突破 - 中科慧眼实现立体视觉技术全站式自研 打破国外企业在自动驾驶感知算法与磁流变悬架系统的技术垄断 技术指标超越国际同行 [2] - 卡本科技主导制定19项行业标准 自主研发智能预应力碳纤维板集成光纤传感技术 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 占据千亿级基建加固市场重要地位 [3] - 宜科自动化投入三年近千万元研发经费 突破毫米级激光测距传感器技术壁垒 41位绝对值多圈编码器等20余项核心技术产品实现进口替代 并在欧洲与北美设立分支机构 [5] 产业集群发展 - 西青区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政策体系加速技术研发到产品制造链条贯通 推动智驾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2] - 新能源新材料企业集群在天开西青园汇聚 华神新能源自2008年探索水系锌—碘电池替代路径 目前国内外已有近百个课题组跟进研究 [4] - 政府精准政策支持与创新服务为企业营造潜心突破的优良生态 形成从创新"盆景"到产业链升级"风景"的转变 [5][6] 市场与国际化布局 - 卡本科技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 为西青区王稳庄镇天源道桥提供24小时安全守护 [3] - 宜科自动化为宁德时代新能源定制高精度小型化传感器 即将召开的上合组织峰会为其敞开国际市场新通道 [5] - 华神新能源与产业链伙伴紧密协作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协同 持续为区域经济注入绿色动能 [4]
全球707个项目角逐 首届“新国门”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在大兴开赛
北京晚报· 2025-08-14 18:09
大赛概况 - 首届"新国门"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于8月14日在北京大兴开赛 吸引来自俄罗斯 德国 伊朗 香港 上海 深圳 浙江等地区的707个优质创业项目参与 [3] - 大赛由大兴区委组织部主办 采用"以赛聚才 以赛代评 以赛促产"机制 主题为"大国人才·兴彩有你" 旨在集聚全球高层次人才与优质项目资源 [3] 参赛项目分布 - 数字经济赛道287个项目 占比40.6% [3] - 医药健康(含医疗器械)赛道251个项目 占比35.5% [3] - 先进制造(含商业航天)赛道103个项目 占比14.6% [3] - 氢能(含新能源新材料)赛道66个项目 占比9.3% [3] 赛程安排 - 初赛实行专业评审制 按四大赛道分别组建专家评审组 重点评估项目创新性 市场化能力 融资潜力 团队实力及产业匹配度 [5] - 复赛拟于9月中旬开展为期一周的线下路演 [5] - 决赛将于10月下旬举行 最终评选出30个获奖项目 [5] 奖金设置 - 总奖金池超过1000万元 [5] - 特等奖1名200万元 一等奖2名各100万元 二等奖4名各50万元 三等奖8名各30万元 优胜奖15名各10万元 [5] 人才支持政策 - 获奖项目核心成员可直通"新国门"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评审认定 享受人才安居 家庭医疗 文化旅游等配套服务 [6] - 额外遴选5个优秀青年人才领衔项目 各给予5万元叠加奖励 [6] 落地支持措施 - 提供最长3年 最高2000平方米的研发办公空间 [6] - 配备项目"落地管家"提供全流程帮办服务 [6] - 优先获得最高2000万元的"新国门"人才科创基金股权投资 [6] - 持续提供政策对接 资源链接等赋能服务 [6] 赛事联动机制 - 与HICOOL 2025全球创业大赛建立互认机制:HICOOL初赛项目直通本届复赛 HICOOL复赛项目直接进入尽调环节 HICOOL获奖项目直晋决赛 [6] - 为复赛团队提供免费路演培训 风投对接 政策解读及区情考察等支持 [6] 区域产业规划 - 大兴区以六大主导产业功能区为核心 同步打造五个特色产业集聚区 三个发展新片区 构建"整体联动 各有侧重"的产业格局 [7] - 通过赛事平台优化"引才—育产—强链"闭环生态 提供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支持 [7]
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加速产业布局
杭州日报· 2025-08-12 10:49
重大项目投资 - 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项目投资50亿元,28天实现摘地开工 [1] - 杭州大会展中心二期总投资117亿元,力争年内具备开工建设条件 [1] - 全球数字贸易创新港已完成概念性规划及重点地块建筑概念设计,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数贸创新港首发空间将在数贸会上正式亮相 [1] 会展经济表现 - 上半年大会展中心累计举办各类展会35场,总展会面积达66.8万平方米,参展人员累计56.4万人次 [1] - 累计签约落地展会55场,总展会面积约123.3万平方米 [1] - 重点推进CP32、腾讯漫展及适老产业峰会三大重点项目合作 [1] 经济指标与产业结构 - 上半年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7%,工业投资增长28.7% [2] - 绝大多数投资落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综合保税、数贸创新港四大产业园区 [2] - 生物医药园依托中试转化基地、孵化加速平台等技术平台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智造集群 [2] 产业园区发展 - 智能制造园计划先行推进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三个园中园实体化运行 [2] - 重点打造约600亩的集成电路产业园,瞄准半导体产业链中设计、制造、封测等关键环节 [2] - 积极推动杭州综合保税区增设空港片区,有望在今年完成申建 [3] 未来规划与布局 - 《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单元详细规划(启动区外)》获市政府批复,覆盖全域174平方公里 [3] - 规划将进一步深化大会展中心二期、全球贸易数字创新港、航空产业城临港片区等专项规划 [3] - 推动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加快向项目、园区集聚 [3]
德尔未来:累计回购约2399万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4 12:51
公司股份回购 - 公司于2024年10月15日至2025年7月31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约239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3.01% [1] - 回购最高成交价5.33元/股,最低成交价4.41元/股,成交总金额约1.11亿元 [1] 营业收入构成 - 2024年1至12月家居类业务收入占比99.29%,为主要收入来源 [1] - 其他业务收入占比0.65%,新能源新材料行业收入占比0.05% [1] 行业动态 - 德资巨头中国区高管提出智能驾驶领域存在残酷价格战 [1] - 行业警告智驾服务不能免费提供,否则将给全行业带来灾难性影响 [1]
率先转型蹚新路 华阳集团“双轮驱动”奏响高质量发展奋进乐章
新华财经· 2025-07-31 17:57
公司转型战略 - 公司从传统煤炭业务向新能源新材料领域转型 实施"双轮驱动"发展战略 培育新质生产力 [3] - 公司智能化改造取得显著成效 建成7座智能化煤矿 2座智能化选煤厂 127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 提前3年完成山西省煤矿全面智能化目标 [4] - 公司布局钠离子电池全产业链 实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转变 钠电煤矿应急电源系统达国际领先水平 [6] 智能化升级成果 - 公司应用5G专网 AI巡检机器人 智能通风系统等技术 构建"地质保障+生产管控+灾害防治"三位一体数据平台 [4] - 创新采用岩巷小断面盾构机 日进最高51米刷新全国井下同类巷道掘进纪录 [5] - 推行"一条巷道一部皮带"运输变革 实现井下固定岗位无人值守 地面远程集中控制 [5] 新能源新材料发展 - 钠离子电池通过循环寿命1000次测评 PACK电池获"进京许可证" 华钠芯能入选全国钠离子电池十大创新企业 [6] - 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即将投产 产品瞄准航空航天及高端民用市场 [7] - 建成4条光伏智能化生产线 与华能 华电建立稳定供应合作 纳米纤维空气净化材料保暖性能超3A级羽绒 [7] 技术创新突破 - 应用千米定向钻机突破松软 薄煤层成孔技术瓶颈 形成可推广的"华阳经验" [5] - 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获批建设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通过ISO"三体系"认证 [6] - 铝产业链一体化项目推动生产模式向全产业链转变 建设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产业体系 [7]
厚植科学城科创沃土 共创“光明”新未来
证券时报· 2025-07-31 03:09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光明区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承载区[1] - 已集中布局建设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包括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科学设施[1] - 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正在加快建设[1] - 全区集聚59名国内外院士,3000多名高层次人才,近19万名各类人才[1] 重点产业集群 - 光明区围绕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方向构建"3+3+1"重点产业集群[2] - 已集聚9家百亿级企业,35家上市公司,1921家规上企业,2287家国高企业,8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 - 连续四年获评全国工业百强区[2] 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 光明区出台支持科技金融发展若干措施,设立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创母基金[2] - 落地全市首只种子基金及4家市级"20+8"产业基金,涵盖智能传感器、脑科学、合成生物、超高清显示等领域[2] - 建成光明科技金融大厦,集聚30多家金融机构,成立光明科学城创投联合会[2]
五年协同铸就万亿集群:成德眉资同城化重塑区域经济版图
中国经济网· 2025-07-29 17:28
文章核心观点 -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通过产业协同、错位发展及机制创新 成功构建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区域经济总量从2020年2.24万亿元增至2024年2.98万亿元 并形成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2][3][4][13] 产业协同策略 - 四地采用"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思路:成都聚焦研发设计与总部经济 德阳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眉山建设成渝新材料产业高地 资阳培育轨道交通与口腔产业 [3] - 建立"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协作分工模式 例如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聚集2800余家企业 2024年产值达3000亿元 超800家成都企业为德阳重装企业提供配套 [4] 经济发展成果 - 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五年间从2.24万亿元增长至2.98万亿元 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 [4] - 2025年九大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1.2万亿元 培育1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 其中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集群规模超万亿级 [4] - 眉山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中锂电、晶硅光伏和化工新材料均达千亿规模 2025年1-5月锂电产业增速达25% [5] - 资阳"中国牙谷"成为全国最大口腔装备材料集聚区 产业链完整度全球第一 预计2025年产值达40亿元 占全国市场份额15% [5]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 五年累计投资超2000亿元建设跨市交通项目 包括成资渝高速、市域铁路S5线等18个项目 四地通勤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小时 [6] - 实现505项政务服务跨市通办 154家三甲医院检查结果互认 互认项目扩展至138项 [9] 机制创新 - 创新"飞地经济"利益分享机制 通过税收分成平衡跨区域招商政策差异 促成项目研发总部与配套企业协同布局 [9] - 共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构建辐射欧亚的产业合作枢纽 [13] 未来规划 - 加速建设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和成资临空经济三大产业带 [10] - 预计2030年建成2个世界级影响力产业集群和4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13]
荆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速 以“三化”引擎驱动产业能级跃升
中国发展网· 2025-07-21 17:20
中国发展网讯 今年以来,荆门市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方向,以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为 牵引,持续为制造业"强筋健骨"。在"三化"战略的深度赋能下,该市"4211"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成型, 多项核心指标领跑全省,一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正加速铺展。 高端化突破:集群发展筑牢产业高地 荆门高新区的磷化工企业车间里,昔日的废气废水经处理后实现循环利用——这里正在推进的磷化产业 绿色标尺评价体系试点,正是荆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的缩影。 目前,荆门已拥有1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绿色工业园区、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制造体系日 趋完善。金泉新材料成功入选全省首批电动自行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白名单(全省仅3家),更 凸显了该市在循环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数据显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显著下降 8.6%,绿色低碳已成为荆门制造业的鲜明特质。 从传统产业焕新到新兴赛道崛起,荆门"4211"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速成型:汽车和智能装备制造、绿色 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向千亿级冲刺;废旧电池回收、氢能、低空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布局,10 亿元氢燃料电池项目签约落地、300台氢能重卡即将投用;软件和信息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