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化工
icon
搜索文档
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绿色化工产业基地 三年冲刺3500亿产值
中国新闻网· 2025-09-17 21:44
产业发展目标 - 未来三年推动石化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1] - 到2027年石化化工产业力争实现产值3500亿元人民币 [1] - 到2027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 [1] 区域布局规划 - 构建北部湾绿色化工产业集群、泛桂中产业协同联动带、泛桂北特色产业区三大发展板块 [1] - 在钦州、北海、防城港等沿海城市重点布局 [1] - 重点发展炼化一体化、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材料等产业 [1] 绿色发展策略 - 要求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并支持企业建设绿色工厂 [1] - 推动数字化转型并打造智慧园区 [1] - 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优化、安全预警等场景落地 [1] 产业链与市场拓展 - 利用国外原油、煤炭、磷矿等资源在广西延伸发展下游深加工产品 [1] - 打造“海外资源+广西加工+海外市场”及“海外资源+广西加工+国内市场”发展模式 [1] - 利用RCEP规则扩大成品油、聚丙烯等化工产品对东盟出口并发展配套化工产品 [2]
一条大通道,激荡发展新动能
广西日报· 2025-09-12 11:13
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表现 - 2024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集装箱发送量达100.1455万标箱 同比增长72.5% [1] - 2024年班列发运量50.1万标箱 较2019年增长超3倍 [2] - 通道网络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71个港口 进出口货物品类达1200余种 [2] 物流效率提升措施 - 友谊关口岸实施全信息智能通关及"提前申报、卡口验放"新模式 实现"15秒过卡 一站式通关" [2] - 北部湾港海铁联运一体化改革使集装箱单次转运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1.5小时以内 综合作业效率提升约30% [2] - 海铁联运较传统上海出海路线节省7-10天运输时间 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1] 产业与经济影响 - 通道沿线省份经广西进出口贸易额从2019年3448亿元增长至2024年6769亿元 增长近1倍 [5] - 2024年1-7月贸易额达4463亿元 同比增长18% [5] - 平陆运河经济带形成新能源 绿色化工 先进装备制造等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主导产业 [4] 企业案例与投资 - 重庆长安汽车每周通过通道运输整车及零部件至钦州港出海 [1] - 闵和粮油依托钦州港节省约两天海运时间 计划建设中国-东盟棕榈油交易中心 [3] - 引进比亚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等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 [4]
广西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海联动经济走廊加快形成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18:59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进展 - 近年来广西持续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平陆运河经济带加快建设,初步形成新能源、绿色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等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主导产业 [1] - 伴随广西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比亚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等投资逾百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 [1] - 中国—柬埔寨产业园(北海园区)、广西—文莱经济走廊建设纵深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海联动经济走廊正加快形成 [1] 通道经济与贸易表现 - 今年1至7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经广西货物进出口额达4463亿元,同比增长18% [1] - 今年1至7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累计发运量达32万标箱 [2] - 同期,中越跨境直通班列(经凭祥铁路口岸)累计开行1768列、同比增长65% [2]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平陆运河累计完成投资超过80% [1] - 贵州黄桶至广西百色铁路计划2028年建成通车,四川等西南地区货物经北部湾出海距离将缩短270公里以上 [1] - 黔桂铁路增建二线计划今年9月开工建设,崇左至凭祥铁路将于年内开通运营 [1] 运营模式与国际合作 - 引进国际大型港航企业参股北部湾港建设运营,打造港口、航运、铁路等龙头企业强强联合的建设运营模式 [2] - 加快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有效带动氢能源上下游产业发展 [2] - 与越南、马来西亚、老挝、文莱、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建立经贸合作机制,持续推进口岸开放和通关便利化 [2] - 将推动开展越南同登—河内、芒街—下龙—海防等标准轨铁路规划研究,深化国际运输便利化合作 [2]
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人工智能赋能助力推进面向东盟开放合作
环球网· 2025-09-02 17:51
广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果 - 累计推出21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0项获海关总署备案,2项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1项纳入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文件推广 [1] - 探索搭建中华文化AIGC文创平台,创新数字版权链路确权新机制,以人工智能赋能面向东盟的数字文化文创产业 [1] - 建成首个面向东盟的跨境征信服务平台,服务企业超912万户,在新加坡落地全国首个气象数据海外云节点 [1] 跨境产业链发展 - 围绕数字经济、石化化工等6条跨境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 [2] - 南宁片区依托国际通信枢纽,加快推进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及计算中心建设,培育规上数字经济企业124家,打造AI+制造产业集群 [2] - 钦州港片区加快广西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建,推进华谊、中石油等项目形成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2] - 崇左片区主攻电子信息、东盟特色加工等百亿产业链,吸引42家东部企业组团入桂,香港聚心科技等企业借道开拓东盟市场 [2]
聊城|“新20条”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 2025-09-02 09:19
政策内容 - 聊城市出台《聊城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共20条 整合原政策14条并新增16条内容 形成全新政策支持体系[1] - 政策重点聚焦制造业发展六大核心环节 包括推动创新能力提升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加快智改数转步伐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提升绿色制造水平[1] - 新增支持未来产业发展政策 首次列入支持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业企业 中国消费名品区域品牌 企业品牌 "聊城优品" 产业链促进机构奖励 资源综合利用引导政策[2] 产业发展现状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从2022年30.2%提高至2024年32.5%[3] - 有色金属及深加工 农副产品加工两大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级 绿色化工 绿色建材 黑色金属加工三个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3] - 近三年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幅达17.5% 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6个[3] 企业培育成果 - 拥有省级以上单项冠军 专精特新 瞪羚等优质企业1166家 数量为2021年底的近10倍[3] - 培育省级"产业大脑"5个 省级DCMM贯标试点106个[3] - 建成卓越级智能工厂1家 先进级智能工厂20家[3] - 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连续两年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连续三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3]
广西自贸试验区成开放经济“高产田”
广西日报· 2025-08-30 11:22
制度创新成果 - 累计推出214项制度创新成果 其中10项获海关总署备案 2项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1项纳入党中央国务院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文件推广 [1] - 在中西部和沿边地区率先发布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 推广原产地证书微小差错容错机制 [1] - 与新加坡等8个东盟国家建立标准认证交流合作机制 推出28项国家标准和4项地方标准 [1] 跨境服务平台建设 - 建成首个面向东盟的跨境征信服务平台 服务企业超912万户 [1] - 在新加坡落地全国首个气象数据海外云节点 [1] - 探索搭建中华文化AIGC文创平台 创新数字版权链路确权新机制 [1] 投资便利化措施 - 推行免审即得商事登记确认制 实行一表即入承诺审批模式 企业注册压减审批时间80% [2] - 创新开展QFLP试点并推广到全区 累计进资4.15亿美元 [2] - 首创银行+支付机构双轨结算模式 实现企业跨境大额货款最快当天到账 越南盾和人民币直接当天兑换 [2] 贸易金融创新 - 推出新能源汽车铁海联运海事监管一体化改革 [2] - 落地全国首笔碳减排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数字人民币贷款 [2] - 开立首笔应用于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一单制的数字提单信用证 [2] 口岸通关效率 - 在全国率先开展快捷通关改革 友谊关口岸日最高进出境车辆突破2000辆次 [2] 产业集群发展 - 围绕数字经济石化化工等6条跨境产业链发展 [3] - 南宁片区培育规上数字经济企业124家 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和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3] - 钦州港片区加快广西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建 形成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3] - 崇左片区主攻电子信息东盟特色加工等百亿产业链 吸引42家东部企业组团入桂 [3] 区域协同发展 - 设立7个协同发展区和1个柳州联动创新区 形成3+7+1矩阵 [3] - 联合云南等自贸试验区成立沿边自贸联盟 [3] - 携手陕西河北河南自贸试验区构建RCEP陆海联运新通道 [3] 经济发展指标 - 设立企业超12万家 是设立前的32倍 [4] - 税收年均增长29.5% 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 [4] - 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24.3% 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6.1% [4] - 以全区万分之五的面积贡献42%的实际使用外资和39.6%的外贸进出口额 [4]
营收686亿,聊城绿色化工产业链竞争力持续增强
齐鲁晚报网· 2025-08-29 21:30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2024年化工产业实现营收686.6亿元、利润53.2亿元,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4.2%和21.4% [3] - 莘县、茌平化工产业园扩区新增土地7000亩,重大项目相继投产 [3] 产业结构与技术创新 - 煤化工、盐化工向下游延伸,甲酸等精细化工产品国内市场领先 [3] - 聊城化工产业园"废水零排放"项目入选省十大优秀技改案例 [3] - 3家化工园区全部建成智慧管理平台,4家企业入选省智能化改造标杆 [3] 企业培育与集群建设 - 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3家 [4] - 聊城化工产业园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4] - 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4] - 阳谷县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入选2025年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4] 产业链协同机制 - 培育省级"链主"企业1家(鲁西化工)、市级5家 [4] - 常态化开展融链固链活动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4] - 通过"链长制"加强跨部门协同服务,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级产业链项目 [5] 政策与人才支持 - 配强园区专职管理力量,严格执行化工产业政策 [4] - 加大对高端产品研发、数智化改造、绿色安全生产的政策支持 [5] - 通过产教融合和柔性引才机制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5]
2025绿色化工产业创新发展会议兰州新区参观纪实
中国化工报· 2025-08-25 10:02
生态建设成就 - 兰州新区通过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实现环境显著改善 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3%以上 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危险废物规范安全处置率达100% [2] - 采用"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模式 将生态治理与现代农业、优质林草、城镇发展深度融合 系统提升城市绿化品质 [2] - 污水处理厂尾水稳定达标排放 入河水质全面达标 "十四五"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任务提前完成 [2] 产业发展成果 - 推动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千亿级主导产业 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等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 [4] - 通过"共享实验室""环保管家"模式降低企业研发成本35% 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7.6% [4] - 获批"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4] 智慧监管体系 - 建立综合智慧管控平台 实现安全事故率同比下降40% 废水、废气在线监测覆盖率均达100% [4] - 园区万元GDP能耗强度为0.34吨标准煤 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4] - 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建立集安监、环保、应急为一体的化工园区综合运营管理体系 [4] 技术创新突破 - 建成全球首套直接液态太阳燃料规模化合成示范项目 于2020年试车成功 [5] - 利用充沛太阳能资源合成绿色甲醇 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值化资源 [5][6] - 为化工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可行性技术路径和"新区样本" [6] 绿色金融创新 - 打造"绿金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上架金融产品220多种 助力企业融资超1350亿元 [6] - 开展全国首笔城市公交"净零排放"运营贷款 全国首单生态修复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双挂钩贷款 [6] - 推出"丝路碳票交易+碳资产抵质押+绿色保险"全链条绿色融资服务模式 [6] 产业孵化体系 - 建成全国最大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 包含207栋专用厂房和20栋中试厂房 [6] - 累计引进130余家企业 形成高端农药杀菌剂、多肽类氨基酸、小分子抗肿瘤药、高分子材料四大产业链 [6] - 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 实现研发、中试、转化、实训、生产一体化 [6]
兰州新区获批十三周年:十三个关键字串起十三载风华(中)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21 15:51
科技创新与智能化发展 - 兰州新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通过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升级 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2] - 建设智能车间和城市大脑 利用数据智慧提升产业链精度和城市治理效率[2] - 大数据产业园和"硅立方"先进计算中心与全国超算中心互联 提供持续算力支持[4] 产业协同与生态构建 - 通过"联"字战略整合绿色化工 装备制造 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 形成千企聚集的产业生态[3] - 交通网络包括铁路 公路和空港 中川北站集装箱转运和航空港年吞吐量突破百万级 成为西北枢纽[3][5] - 数字化技术如5G 云计算催化传统产业升级 实现生产流程智能化和精细管理[4] 数字化经济与城市治理 -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企业涌现 为区域注入新动能[4] - 智慧大脑升级实现城市运行实时感知和智能决策 政务服务数字化达到"最多跑一次"标准[4] - 大数据中心机房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算力需求 构建云端高地[5] 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定位 - 兰州新区打造西部地区产业和对外开放新高地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5] - 路网和航空港连接内外 使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高地[5] - 科教园区与生态建设结合 提升产业高度和民生温度[5]
兰州新区获批十三周年:西部崛起的希望新城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20 17:06
经济发展成就 - 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5亿元增长到448亿元 增长近90倍 [7] - 近三年累计引进项目241个 总投资1109亿元 [5] - 经营主体从不足1000户增长到5万多户 [7] 产业集群建设 - 形成绿色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5] -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 生物医药 数据信息 商贸物流和现代农业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5] - 绿色化工产值实现倍数增长 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引进行业领军企业 [3] 产业技术突破 - 医用重离子治癌设备订单量稳居世界前列 实现大型医疗设备国产化替代 [3] - 海亮研发团队通过217次工艺迭代攻克3.5微米铜箔延展强度难题 抗拉强度提升至700兆帕 [5] - 2024年铜箔产量达3.67万吨 年产值超30亿元 [5] 城市发展指标 - 实有人口从不足10万人增长到72万人 增长7.2倍 [7]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3%以上 [5] - 城市绿地率达到35.8% 累计造林绿化21万亩 [7]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 新增各类学校20余所 各类医疗机构累计达166家 各类文化场所达91个 [7] - 建成15分钟教育服务圈 15分钟医疗服务圈和10分钟健康服务圈 [7] - 5次获评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新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