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种植
搜索文档
5月12日电,分析机构APK-Inform将乌克兰2025年粮食收成预估下调3.8%至5530万吨。
快讯· 2025-05-12 13:30
乌克兰2025年粮食收成预估 - 分析机构APK-Inform将乌克兰2025年粮食收成预估下调3.8%至5530万吨 [1]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
新华社· 2025-05-10 10:28
河南农业核心地位与粮食安全 - 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超1300亿斤,用不到6%的耕地生产全国近10%的粮食,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每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以上,是全国粮食安全"压舱石"[1][2][3] - 2024年河南夏粮总产757.14亿斤位居全国第一,全年粮食总产1344亿斤位居全国第二,肉蛋奶总产1337万吨位居全国第三,生猪饲养量突破1亿头位居全国第一[1][4]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河南要发挥农业优势,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1][3] 粮食产业体系与加工能力 - 河南生产全国1/2火腿肠、1/3方便面、1/4馒头、3/5汤圆、7/10水饺、4/5酸辣粉,基本建成产业链健全、价值链高效、供应链完善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2][5] - 河南打造从"中原粮仓"向"国人厨房"的战略转型,正迈向"世界餐桌"目标,拥有1284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122家[5][27] - 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如河南飞天生物科技将小麦"吃干榨尽",提取阿洛酮糖等高端代糖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22] 高标准农田与科技创新 - 截至2024年底河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占全省耕地78%,占永久基本农田88.8%,粮食生产抗灾减灾能力大幅提高[2][9][12] - "中原农谷数智大脑"整合2亿条农业数据,通过天气、土壤、肥力、植物蒸腾等数据模型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11][12] - 河南发展高效节水灌溉3636万亩,灌溉保证率达80%以上,平移式喷灌机等设备比传统漫灌节水30%[10][11] 种业创新与良种推广 - 神农种业实验室组建7支研发团队,取得82个农作物新品种,分子标记等技术已培育超100个新品种[14] - "普冰03"小麦新品种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实现高产稳产多抗,2024年以666万元完成品种权转让,计划2025年推广30万亩[15] - 河南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45%[16]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 河南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3665.09万亩,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超20万家、家庭农场超27万家[18][19] -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12.7万个,托管面积2.28亿亩次,其中粮食作物1.84亿亩次占比80.7%,服务小农户1612万户[2][19] - 牧原集团2024年出栏生猪7160万头,满足超1亿人需求,全智能化养殖使劳动生产率提高5倍以上[31][32][33] 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建设 - 河南建立重点产业链"方案+图谱+清单"制度,完善"链长+专班"机制,推动产业链向乡镇村庄延伸[23] - "豫农优品"公共品牌推动文创面点等产品溢价达300%,多福多食品月均销售40余万元[25][26] - 冷链食品产业链快速发展,思念食品年产能90万吨速冻食品,千味央厨多个单品年销售额过亿元[28][29] 特色农业与高效养殖 - 通许县建成全国最大酸辣粉生产基地,年产7.2亿桶,带动就业6.1万人次[38][40] - 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年出栏210万头生猪,智能巡检机器人实时监测14项指标[31] - 河南设施蔬菜面积将提高10%以上,"未来农场"无土栽培西红柿采摘季超6个月[35][37]
春耕:坚决把牢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新京报· 2025-05-08 10:05
粮食产量与安全 - 2024年全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实现历史性增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0多亿斤跃升至当前水平 [1] - 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远超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标准,实现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 [2] - 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迈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2] 粮食安全战略 - 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2] - 强调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必须牢牢端稳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2] - 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 [2] 耕地保护措施 -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4] -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聚焦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目标 [4] - 加强耕地治理修复,特别保护黑土地资源,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撂荒地复垦 [4] 农业科技创新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5] - 推广无人机、北斗导航等智能装备,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5] - 在作物育种、智能装备等关键领域仍存在差距,需突破核心技术 [5] 种业与农机发展 - 种业是农业"芯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突破性品种研发 [5] - 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 [5] - 重点突破高端智能农机、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等领域短板 [5] 智慧农业推进 - 强化智慧农业顶层设计,集中资源补齐短板 [6] - 支持传感器、芯片、算法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智能监测、精准作业等技术落地 [6] - 加强智慧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 [6] 粮食减损行动 - 每年粮食浪费约3500万吨,占总产量6%,节粮减损等同增产 [7] - 实施《反食品浪费法》和《粮食安全保障法》,推进全链条减损 [7] - 开展"光盘行动",构建粮食节约长效机制,增强全民节粮意识 [7] 农业现代化目标 - 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端稳中国饭碗 [8] - 扎实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8] -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8]
日本大米价格连续第17周上涨 再创新高
快讯· 2025-05-07 16:50
大米价格走势 - 日本大米价格连续第17周上涨 达到每5公斤4233日元(30美元)的创纪录水平 [1] - 当前价格是一年前的两倍多 显示政府释放库存对稳定供应效果有限 [1] - 截至4月27日的7天内 全国超市大米均价每5公斤上涨13日元 创2022年3月有数据以来最高涨幅 [1] 供需因素 - 供应紧张主因包括2023年夏季高温天气及入境旅游激增带来的需求增长 [1] - 日本政府决定投放31.2万吨库存大米以改善市场流通 [1] 政策应对 - 日本首相指示执政党政策负责人制定措施 缓解米价飙升对民生的负面影响 [1]
A股收评:沪指尾盘再度拉升收涨0.8%,三市成交额重回1.5万亿元
快讯· 2025-05-07 15:02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 沪指涨0.8% 深成指涨0.22% 创业板指涨0.51% 北证50指数跌0.46% [1] - 全市场成交额15051亿元 较上日放量1406亿元 [1] - 全市场超3200只个股上涨 [1] 行业板块表现 涨幅居前板块 - 军工板块全天大涨并掀起涨停潮 金明精机 晨曦航空 航天长峰等20股涨停 [1] - 化工股午后进一步拉升 湖北宜化 阳煤化工 红宝丽 金浦钛业 丹化科技多股涨停 [1] - 粮食种植板块午后持续拉升 秋乐种业 康农种业 神农种业涨幅居前 [1] - 房地产板块涨幅居前 [1] - 脑机接口板块涨幅居前 [1] 跌幅居前板块 - 影视院线板块表现落后 上海电影 奥飞娱乐 幸福蓝海纷纷下挫 [1] - AI应用板块跌幅居前 [1] - 短剧游戏板块跌幅居前 [1] - 半导体板块跌幅居前 [1] - 创新药概念股调整 百济神州盘中大跌超9% 荣昌生物 益方生物 一品红跟跌 [1]
增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经济日报· 2025-05-02 06:03
关税反制与进口多元化 - 对美国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加征关税是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必要反制措施 [1] - 来自美国的粮食进口量显著下降,但不会影响国内粮食稳定供应 [1] - 入世初期大豆、玉米进口超90%依赖美国,2003年大豆贸易战导致国内压榨企业部分破产 [1] - 目前巴西已成为大豆和玉米最大进口来源地,澳大利亚成为小麦最大进口来源国 [1] - 2024年美国高粱、玉米、大豆等粮食进口量占我国消费量比重很低,且可替代性强 [1] 粮食生产能力提升 - 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2] - 去年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 - 大豆产量连续3年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油料产量稳步增加 [2] - 今年将稳定水稻、小麦生产,巩固提升大豆产量,同步提升油料自给能力 [2] 粮食储备调控体系 - 已建立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的粮食储备体系 [2] - 粮食库存充足、结构优化,口粮储备保持较高水平 [2] - 可通过释放储备粮和最低收购价粮满足市场需求 [2] - 需加强政府储备粮管理,优化储备结构,强化穿透式监管 [2] 粮食节约减损措施 - 实施全谷物行动,从过度加工向适度加工转型 [3] - 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利用加工副产物提高食用油自给率 [3] - 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 [3] - 利用菜籽粕、棉粕、花生粕等替代豆粕,减少大豆进口 [3] 粮食安全保障策略 - 通过进口多元化、产能挖潜、储备调控、全链减损四重防线提升粮食安全 [3] - 强化底线思维,运用政策组合拳应对外部冲击 [3] -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支撑 [3]
农业农村部:着力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奋力夺取夏粮丰收
快讯· 2025-04-30 17:35
农业政策与生产 - 农业农村部召开党组会议,强调强化政策谋划实施,抓实抓细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稳住"三农"基本盘,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基础支撑 [1] - 着力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紧盯夏粮生产,强化旱情灾情第一时间响应机制,派出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指导抗旱救灾,减轻旱情影响 [1] - 围绕三夏重要关口及早落实稳产增产措施,奋力夺取夏粮丰收 [1] 畜牧业与消费潜力 - 持续抓好奶牛肉牛产业纾困,合理调控生猪产能 [1] - 深挖农业农村领域消费潜力,加快实施农业农村领域"人工智能+"行动 [1] 风险防范与安全 - 防范化解农业农村领域风险隐患,加强渔船渔港、农机等重点领域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1]
基金专题报告:关税博弈背景下,粮食迎来新机遇
天风证券· 2025-04-29 12: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美关税博弈下我国实施反制措施,粮食安全重要性凸显,种业板块或受政策支持,国证粮食产业指数有投资价值,鹏华国证粮食 ETF 及联接基金可关注 [1][2][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关税博弈背景下,粮食迎来新机遇 - 对应中美关税冲击,我国实行关税反制,美东时间 4 月 2 日美国宣布“对等关税”政策,4 月 5 日起加征 10%基准关税并对近 60 个贸易伙伴征差异化税率,中国于 4 月 5 日发布立场声明,4 月 4 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对原产美国商品加征 34%关税,商务部发布多项公告维护权益,多家进出口商会发表声明反对 [1][10][11] - 关税反制背景下,粮食安全重要性凸显,我国是粮食进口大国,美国是重要进口来源地,2024 年我国自美国进口粮食 3179 万吨,占进口总量 20.2%,同比降 1.3 个百分点,美国玉米、大豆、高粱进口占比下降,预计进口农产品总量将进一步下降,粮食价格有波动,种源自主可控成保障粮食安全重点,种业板块或受政策支持 [2][11][16] - 政府全力支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规划,明确 2027 年、2035 年、本世纪中叶的主要目标,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31][33][34] 国证粮食产业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 简介,国证粮食产业指数反映沪深北交易所粮食产业上市公司证券价格变化,修订后更聚焦种子、粮食种植领域,样本半年度定期调整 [36] - 市值分布及流动性,截至 2025 年 4 月 15 日,指数成份股市值分布多样,成分股流动性较好 [39][42] - 行业分布,截至 2025 年 4 月 15 日,指数行业集中度高,按申万一级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渔和基础化工,按申万三级集中在种子、畜禽饲料、粮食种植等行业 [44] - 前十大权重股,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权重 52.74%,分布在种子、粮油加工等核心板块,覆盖多个申万行业,2024 年三季度 ROE(TTM)中位数为 8.13%,盈利水平良好 [47] - 估值合理,截至 2025 年 4 月 15 日,指数市盈率 24.17 倍、市净率 2.02 倍,处于历史偏低位置,随着粮食产业机会临近,估值中枢有望抬升 [49] - 业绩表现,以 2009 年 11 月 4 日至 2025 年 4 月 15 日为样本期,指数总收益 151.08%,年化收益率 6.33%,波动率 25.00%,夏普比 0.33,业绩优于沪深 300、中证 500 和中证 1000 [51] 基金产品 - 鹏华基金成立于 1998 年 12 月 22 日,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资产管理总规模 12202 亿元,旗下鹏华国证粮食 ETF 于 2023 年 8 月 18 日上市,跟踪国证粮食产业指数,是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 ETF 产品,有 3 只联接基金 [57]
日本米价连续6个月创新高,超市限购飞去邻国“背米”?21记者实地调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8 20:24
日本大米价格暴涨现状 - 5公斤装大米均价达4220日元(约214.12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同比涨幅超两倍[1][2] - 米价已连续16周创新高,同比暴涨92.1%,创1971年以来最大涨幅[2][11] - 多家超市实施限购措施(每家1-2袋),部分门店货架出现"空空如也"现象[1][2] - 2公斤装大米价格达2080-2480日元(约107.72-128.44元人民币),单价较5公斤装更高[3] 政府干预措施及效果 - 3月投放21万吨储备米,4月启动第三批10万吨投放,计划7月前每月持续投放[6] - 截至3月30日零售商储备米流通量仅426吨,占首批投放量的0.3%[7] - 农林水产省承认投放效果不佳,称流通环节存在销售合同、包装、物流等瓶颈[7] - 专家认为21万吨储备米规模不足以覆盖供需缺口,零售终端铺货不足[7] 价格上涨根本原因 - 2023年实际产量661万吨,需求705万吨,出现44万吨供需缺口[8] - 政府设定669万吨生产目标低于实际需求,且未预见餐饮复苏和游客增加带来的25万吨额外需求[8] - "减反政策"导致产量逐年减少,稻米品种培育停滞加剧供应脆弱性[8] - 市场投机行为存在但影响有限,核心矛盾仍在供需基本面[7] 消费者行为变化 - 消费者转向韩国、印度、泰国等海外市场"海淘"大米[4] - 韩国20公斤大米均价约285元人民币,仅为日本价格1/3[4] - 韩国3月大米出口检疫量达1250公斤,同比激增78倍[5] - 日本机场加强检疫提醒,要求携带大米入境需许可[5] 经济影响 - 大米作为必需品价格暴涨抑制消费恢复,影响经济复苏[11] - 餐饮业成本压力可能抑制人力成本提升,削弱加薪势头[11] - 核心CPI同比上升3.2%,连续43个月上涨[11] - 实际工资同比下降1.2%,连续两个月负增长[11] 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食品价格对通胀影响加大,可能促使央行继续加息[12] - 市场分析认为大米涨价是推高通胀主因,但美国关税政策使加息路径复杂化[12] - 野村证券将2024-2027年加息预期从两次下调至一次,预计2026年1月加息[12] - 美国关税可能导致2025年Q3日本GDP环比增长"接近零"[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