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性服务业
搜索文档
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央重磅文件对外公布
Wind万得· 2025-08-28 19:21
城市发展新阶段 - 中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2][3] - 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人民城市 [2][4] 城市体系优化 -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5] - 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控制规模并疏解非核心功能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6] -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发展县域经济 支持边境城镇发展 [6] 新动能培育 - 因城施策发展新质生产力 培育创新生态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7] - 激活存量资源潜力 改造老旧厂房/低效楼宇 盘活存量低效用地 [7] - 建立可持续投融资体系 统筹财政/社会资本/金融资金 发挥债券/股票市场融资功能 [8] -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8] 生活空间品质提升 - 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 满足刚性及改善性住房需求 [9] -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加强5G/千兆光网覆盖 优化交通体系 [9][10] -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健全就业/社保体系 扩大普惠养老/育幼服务供给 [10] 绿色低碳转型 - 推进工业节能降碳 推广绿色工艺技术 发展绿色建筑 [11] - 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推进节水/清洁取暖/垃圾分类 [11] -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改善空气/水质量 [12] 安全韧性建设 - 加强房屋和基础设施安全管理 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 [13] -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重点管控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燃气等领域风险 [13] - 提高公共卫生防控能力 建设分级救治体系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 [14] -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构建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提升排水防涝水平 [14] 文化繁荣发展 - 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活化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产 [15] -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体现中华美学 禁止滥建文化地标 [15] -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创新公共文化空间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16] 治理能力提升 - 完善城市治理体系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调动多元主体参与 [17] - 推动智慧化精细治理 建设城市数字底座 深化数据应用 [17] - 加强社会治理 构建基层治理体系 强化社会治安防控 [18] 组织实施保障 - 坚持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城市落实的格局 [19] - 健全法律法规政策 培养专业人才 打造高端智库 [19]
重磅利好!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发布!
券商中国· 2025-08-28 19:19
城市高质量发展政策核心观点 - 中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推动创新 宜居 美丽 韧性 文明 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1][3][4] - 设定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35年基本建成的目标 涵盖政策制度 新旧动能转换 人居品质 绿色转型 安全基础 文化魅力和治理水平 [1][4] 现代化城市体系优化 -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支持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增长极 [5] - 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控制规模 疏解非核心功能 提升全球高端生产要素配置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5] -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发展县域经济 支持边境城镇稳边固边 [6] 城市发展新动能培育 - 因城施策增强发展动力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发展新质生产力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智能建造 [7] - 激活存量资源潜力 改造利用老旧厂房 低效楼宇和闲置设施 盘活存量低效用地 [7] - 建立可持续投融资体系 统筹财政资金 社会资本和金融 强化中长期信贷和债券市场融资功能 [8] - 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加强人居领域国际交流 [8] 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营造 - 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 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实施物业服务质量提升和城中村改造 [9] -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优化地下空间利用 加强5G和千兆光网覆盖 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0] - 提升公共服务均衡水平 健全就业和社保体系 扩大普惠养老和育幼服务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10] 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 推进生产领域节能降碳 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行动 发展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 [11] -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绿色出行 [11] -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 健全公园绿道体系 改善空气质量和污染治理 [12] 城市安全韧性增强 - 加强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管理 建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限制超高层建筑 [13] - 强化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管理 分级管控重大风险源 推进隐患排查整治 [14] - 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水平 建设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 加强传染病防治基地能力 [14] - 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构建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提升排水防涝能力和应急体系建设 [15] 城市文化繁荣发展 - 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 完善保护体系 活化利用文物和历史建筑 [16] -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强化规划管控 提升审美品位 体现中华美学和时代风尚 [16] -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公共文化空间和产品供给 [17] 城市治理能力提升 - 完善治理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18] - 推动智慧化精细化治理 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 深化数据资源应用 [18] - 加强社会治理 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群众诉求响应机制 [19] 组织实施保障 -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构建中央统筹 省负总责 城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0] - 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 增强政策协同性 培养专业人才和高端智库 [20]
刘奕:把握宜居城市建设着力点
经济日报· 2025-08-27 08:14
生活性服务业定位与意义 - 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 是反映城市宜居度 竞争力与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 [1] - 城市是生活性服务业主要聚集地 其布局取决于人口消费需求分布 [2] - 具有就业包容度高特点 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基础岗位 为大学生和灵活就业者创造机会 [3] 城市发展与人才吸引力 - 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能力和便利化程度成为影响年轻群体居住决策的主要因素 [4] - 服务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呈现知识 技能和人力资本密集特征 改变城市投资和就业结构 [3] - 生活性服务业特色资源如淄博烧烤 云南民宿酒吧等塑造城市独特气质 促进差异化发展 [4] 重点发展领域 - 优化社区服务:城市居民75%时间在社区度过 2035年70%人口生活在城市社区 需建设邻里服务中心 共享书房 居家养老服务站等设施 [6] - 发展养老助老服务: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 65岁及以上达2.2亿 需建设康复医院 护理院 推进无障碍建设 [7] - 补齐新市民服务:构建灵活就业服务平台 推广AI+就业服务 职业技能培训 法律咨询等 [7] - 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推动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 打造商旅文体融合新型消费载体 扩大文化演出 体育赛事等服务供给 [8] 民生需求与消费升级 - 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和享受型消费需求明显增加 更多体现为文化教育 医疗保健 旅游度假等服务消费需求 [2] -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加引发大量生活性服务业需求 为服务业规模经济提供市场土壤 [3] - 新市民服务可带动万亿级新消费需求 [7]
把握宜居城市建设着力点
经济日报· 2025-08-27 06:39
生活性服务业定位与意义 - 生活性服务业是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服务活动 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其布局取决于人口消费需求分布 城市是主要聚集地 [2] - 行业水平决定城市对人口及产业的吸引力 是反映城市宜居度 竞争力与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 [1] -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内在要求 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2] 行业经济与社会价值 - 居民收入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加推动多样化服务需求提升 人口向城市集聚为服务业规模经济提供市场土壤 [3] - 行业就业包容度高 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大量基础岗位 为大学生兼职和灵活就业者创造机会 是主要就业渠道 [3] - 服务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呈现知识 技能和人力资本密集特征 新业态新模式改变城市投资和就业结构 [3] 城市发展与人才吸引力 - 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能力 类别多寡和便利化程度成为影响劳动力居住决策的主要因素 是城市吸引留住人才的关键 [4] - 行业支撑城市独特气质塑造 如文化旅游 休闲娱乐 医疗健康 特色餐饮等设施分布城市角落 促进文脉传承和差异化发展 [4] - 全国690多座城市的生活性服务业特色多样 如淄博烧烤 云南民宿酒吧等成为城市形象名片 [4] 重点发展领域 社区服务优化 - 城市居民平均75%时间在社区度过 2035年约70%人口生活在城市社区 需通过盘活存量资源嵌入功能性设施 [6] - 建设邻里服务中心 共享书房 居家养老服务站 健康小屋 文化活动室等硬件设施 [6] - 拓展步行范围内生活服务 发展社区托育 助餐 家政便民 物业服务 健康服务及文化休闲供给 [6] 养老助老服务 -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 65岁及以上达2.2亿 发展养老助老是应对老龄化和培育经济新动能的要求 [7] - 建设康复医院 护理院 拓展医养结合 推进无障碍建设 发展健康管理 养老监护 心理慰藉等服务 [7] - 支持养老机构 家政企业 物业服务企业开展上门服务 提升质量效率 [7] 新市民服务 - 新市民是城市建设生力军 高效生活服务可带动万亿级新消费需求 [7] - 建设新市民服务中心 爱心驿站等服务网点 构建灵活就业一站式平台 推广AI+就业服务 职业技能培训和法律咨询 [7] - 优化公共服务解决落户 子女入学问题 构建多层次普惠服务体系和信用体系 [7] 文化旅游服务 - 城市成为主要旅游目的地 需依托完备生活服务体系培育主客共享新空间 [8] - 推动旅游消费集聚区 旅游休闲街区等文旅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商旅文体融合新型消费载体 [8] - 扩大文化演出 影音娱乐 体育赛事等服务供给 推进文旅消费便利化和公共服务智慧化 [8]
跨过8万亿,广东求解服务业“高水平供给”与“高水平开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4 21:53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5年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2.89万亿元 同比增长7.3% [1] - 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8.14万亿元 占GDP比重57.5%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47.9% [1][2] - 数字经济规模达6.9万亿元 连续8年全国第一 [2] 产业结构特点 - 生产性服务业占主导地位 涵盖金融/信息技术/科研/商贸/物流五大核心行业 [2] - 生活性服务业依托1.5亿在粤人口和1900万经营主体的超大规模市场 [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万亿元 连续42年全国第一 [3] 发展瓶颈与挑战 - 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质量不足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数字化转型深度不够 [3] - 高端生活性服务业供给短缺 护理人员缺口大 智慧养老等服务能力待提升 [3][4] - 服务业开放程度滞后 数字经济/高端医疗等领域外资准入受限 [5][7] 战略方向与措施 - 推动制造业与7大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建设全国性工业互联网平台 [7] - 前海现代服务业增加值952.6亿元(占GDP65.5%) 同比增长8.6% [8] - 通过粤港澳规则对接制定"湾区标准" 扩大金融/文化/服务贸易开放 [8][9] - 设立产业基金投促消费 建设全球风投中心强化科技投入 [6][9]
广东服务业增加值连续40年全国第一
南方都市报· 2025-08-23 07:09
行业规模与地位 - 2024年广东服务业增加值达8.14万亿元,占全国10.6%,连续40年居全国第一,占GDP比重57.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7.9% [2][4] - 2024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万亿元,连续42年全国居首,超1.5亿实时在粤人口构成消费市场底座 [4] - 2025年上半年前海合作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达65.5%,接近全球服务业先进地区水平 [4] 产业结构与优势领域 - 生产性服务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及现代生活服务业成为核心引擎 [4] - 数字经济规模达6.9万亿元,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拥有华为、腾讯等9家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3][5] - 制造业贷款余额3.52万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制造业中长期单位贷款余额2.4万亿元(同比增长7.8%) [5] -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深圳-香港-广州"全球创新指数第2的科创集群、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和18家世界500强企业 [5] 发展瓶颈与挑战 - 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科技转化率低、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数字产业硬制造强而软服务薄弱等问题 [6] - 生活性服务业面临高端护理/智慧养老供给缺口大、社区居家养老缺乏长期盈利模式、新消费需求受法规政策制约等矛盾 [6] - 金融/跨境服务高端人才短缺,生活性服务业面临优质服务人员短缺和年轻劳动力吸引力不足的双重困境 [7] - 服务业结构性壁垒制约数字经济/高端医疗等领域外资引入,粤港澳规则衔接仍需深化 [7] 战略发展方向与措施 - 加快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高端软件产业国产化替代,构建"生产性互联网平台+产业集群"模式 [9] - 利用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战略平台,发挥香港金融/法律/咨询服务业优势,加强粤港澳服务业互补合作 [8][9] - 推进人工智能+消费、智慧商圈、互联网+医疗/数字教育等新场景,发展私人船艇/主题民宿/低空经济等新消费热点 [9] - 支持高校与头部服务业企业共建细分领域学院,健全产教评融合机制,构建培养-认证-就业全链条人才体系 [10]
广东8万亿服务业如何进化?广东人大建议探索实施“沙盒监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18:29
行业规模与地位 - 2024年广东省服务业增加值达8.14万亿元 占全国10.6% 连续40年居全国第一 [1] - 服务业对GDP贡献率达47.9% 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 [1] - 数字经济规模达6.9万亿元 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 [1] 产业结构特征 - 生产性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 包括金融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 - 数字产业硬制造强但软服务相对弱 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度不足 [1] - 高端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不足 包括高端护理 智慧养老等专业化服务 [1] 发展瓶颈问题 -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供给质量和能级不高 工业软件和基础软件等关键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 [1] - 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缺口较大 [1] - 现代服务业开放深度广度不足 [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议 - 加快高端软件产业国产化替代 包括基础软件 工业软件 行业应用软件和管理软件 [2] - 发展科技金融 绿色金融 数字金融 构建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2] - 完善对投资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的创投机构支持政策 [2] - 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外包非核心业务或设立生产性服务企业 [2] - 构建生产性互联网平台+产业集群模式 [2] 生活性服务业升级建议 - 支持广州等地创建国家级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 [2] - 推动适老化改造 统筹专项资金支持银发经济重点项目 [2] - 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银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2] 对外开放措施 - 探索放宽港澳服务业准入准营限制 推进港澳专业人士跨境便利执业 [2] - 试点允许外商独资设立互联网医院 [2] - 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 [2] 创新发展环境 - 对服务业五新领域(新技术 新产业 新业态 新模式 新场景)探索实施沙盒监管 [3] - 建立健全容错免责机制 营造放宽准入和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 [3]
广东政观丨广东区县、镇街何以领跑全国?这三大优势得以突围
南方都市报· 2025-08-21 19:02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区县、镇街在赛迪系列研究报告中表现亮眼,包揽街道前7名、百强区前7名,县(市)入围数创历史新高,镇域上榜总数破百 [1] - 广东基层经济单元的强劲活力源于扎实的产业根基、灵活的体制机制和不断的创新驱动 [3][4] - 广东区县、镇街的成功是产业积淀、制度活力、创新基因与开放优势长期协同的结果 [5] 产业根基与结构 - 广东形成以制造业为脊梁、数字经济为引擎、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多元产业体系 [3] - 珠三角核心区的区县、镇街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榜单排名不断跃升 [3] - 东莞通过电子、纺织、家具等产业集群化、专业化发展,其28个镇全部上榜“2025镇域经济500强” [3] 体制机制与市场活力 - 上榜的广东区县、镇街普遍具有民营经济活跃、行政效率高等特征,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4] - 佛山、中山的镇、街通过“三来一补”模式崛起,并在数字转型中探索“工改工”“村级工业园升级” [4] - 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在这些区域互促共生,不断释放区域市场竞争活力和产业升级动能 [4] 创新驱动与动能转换 - 南山区连续9年位居百强区榜首,其“独角兽走廊”已见雏形,串联起12家独角兽企业、总部基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产业园区 [4] - 广东镇街层面不乏“隐形冠军”和“小巨人”,正通过创新驱动技术迭代,提升价值链地位 [4] - 源自区县、镇街的创新实践为广东注入转型升级动能 [4] 发展挑战 - 珠三角核心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差距显著,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与部分兄弟省份相比仍有较大追赶空间 [5] - 珠三角核心区域面临土地开发强度高、新增建设用地稀缺的瓶颈,传统依赖土地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5] - 许多县域与镇街经济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在创新能力、品牌价值、产业链控制力等方面仍有不足 [5]
服务消费的星辰大海:基于中美服务业的比较
2025-08-11 22:06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中国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 * 对比对象: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水平 --- 核心观点与论据 **中国服务消费现状与差距** - 中国服务消费占比偏低:2023年人均GDP达12,600美元时,服务消费支出占比仅45%,远低于美国1979年(54%)、韩国1995年(53%)和日本1985年(47%)[1][11] - 低物价问题:2008年后中国服务价格涨幅持续低于商品价格涨幅,反映优质供给不足[3][8] - 中美差距: - 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在信息技术、软件传输等领域技术落后,美国通过技术进步使价格指数下降30%且普及率上升470%[5][19] - 生活性服务业:中国依赖价格上涨(如住宿餐饮物价指数涨180%但消费量仅增50%),美国则通过生产率提升传导至工资增长[19] **服务消费提升的驱动因素** 1. **城镇化**: - 带动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等领域需求,就业岗位向第三产业转移[12][13] - 但中国城镇化率增速快于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增长,导致高质量岗位不足[6] 2. **老龄化**: - 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直接推动养老、医疗等需求[14] 3. **投资于人(瓦格纳加速器效应)**: - 人均GDP超1万美元后,政府民生支出占比快速上升(如2025年中国赤字率4%+长期特别国债投向教育、卫生社保)[4][15] **挑战与内卷问题** - 制造业转型升级导致蓝领工人涌入服务业,但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不足,加剧内卷[7] - 内卷根源:消费力不足,企业被迫通过价格战竞争(如外卖、快递行业)[23] - 分配机制失衡:服务业从业人员工资增长滞后,影响整体消费循环[20] **政策与未来方向** - 未来五年重点: - 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如数字产业化)[24][21] - 生活性服务业通过分配改革提高工资水平[24] - 潜力细分领域:信息技术、科学研究、批发零售、卫生和社会工作(需求收入弹性高)[25][26] --- 其他重要内容 **国际比较与参考** - 美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达76%(2009年),中国仍处低阶段,需参考美国1980年代发展路径[16] - 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异常高(接近当前美国水平),反映其他服务业发展滞后[18] **产业链视角** -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感应系数高(嵌入各行业深),中国需提升技术融合与分配机制[21][22] - 市场格局差异:美国服务业集中度与ROE关系多元,中国仅高集中度行业盈利强[22] **数据与单位换算** - 美国信息技术服务价格指数下降30%,普及率上升470%[19] - 中国住宿餐饮物价指数涨180%,消费量仅增50%[19] - 2025年中国财政赤字率目标4%[15] --- 总结 中国服务业发展面临结构性矛盾(低占比、内卷、技术差距),但城镇化、老龄化、政策驱动(如财政民生支出)将释放长期潜力,需重点关注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升级与生活性服务业分配改革[1][5][24][27]
海南:到2027年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0%左右
证券时报网· 2025-08-04 09:50
产业目标 - 到2027年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0%左右[1] -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30%[1]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7%[1] 产业发展方向 -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且旅游消费潜力持续释放[1] - 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加速融合[1] - 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优化升级[1] 科技创新投入 - 力争2027年全省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8%[1]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1] 农业发展规划 -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形成接二连三协同发展格局[1] - 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