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美
icon
搜索文档
议程更新!首届全球医美科技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5-27 18:52
医疗科技系列年度大会回顾: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 | 首届全球骨科大会 | 首届全球心血管大会 (注意:当天 上午为首届全球医美科技大会,报名链接附文末 ; 下午有两场活动, 1.大型医美行业人士交流沙龙, 通知另行发出 ; 2. 北京政府闭门对接会-仅限获奖企业参加 ,或主编一对一邀约) 一、活动时间: 2025年 6 月1 2 日 星期四 二、活动地点: 中关村展示中心会议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2号) 三、主办单位: 思宇MedTech 、探美医界 ; 协办单位:中关村联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 支持单位:启迪之星,中关村科学城CGT产业孵化中心 四、会议规模: 现场参会嘉宾500人 五、大会议程 | 时间 | 主题和嘉宾 | | --- | --- | | 9:00-9:06 | 致辞环节 | | | 林航,海淀区副区长 (拟) | | | 刘慧,北京市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 主任 | | | (排) | | 9:06-9:12 | 全球医美科技创新系列奖项颁布 | | 9:12-9:15 | 第三届中国整形外科创新转化大赛 | | | 启动仪式 | | 9:15-9:35 | 《全球医美科技白皮书 2025 ...
业绩增长乏力,朗姿股份的医美故事不“香”了
新浪财经· 2025-05-27 13:54
公司财务与债务状况 - 公司短期债务从2023年的6.84亿元激增至2024年底的13.14亿元,同比增幅达92% [3]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短期债务仍高达12.25亿元,而同期货币资金仅6.12亿元,现金短债比低至0.5 [3] -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连续两年下滑,2024年同比减少35.6%,2025年一季度再降23.43% [3] - 公司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的49%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56.36%,筹资性现金流持续净流出 [4] - 公司商誉达17.81亿元,占净资产64%,若医美机构业绩不达预期,仅12%的商誉减值即可吞噬全年净利润 [6] 医美业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医美业务营收同比仅增3.47%,非手术类项目占比超80%但盈利能力有限 [6] -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医美收入同比下滑9.22%,净利润下降36.94% [6] - 医美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0.98%,2024年为54.42%,为三大业务中最低值 [6][9] - 公司传统女装与婴童业务持续收缩,2024年收入分别下降2.97%和5.53% [6] 行业竞争与外部环境 - 医美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机构普遍通过降价争夺客源,挤压利润空间 [9] - 上游厂商(如爱美客、华熙生物)毛利率超70%,下游议价能力薄弱 [9] - 公司尝试向上游延伸(如设立医疗器械子公司),但跨界成功率低且需长期投入 [9] 合规与品牌风险 - 公司旗下医美机构屡次因医疗事故、虚假宣传、逃税等被罚 [6] - 负面舆论导致品牌声誉受损,旗下机构在大众点评等平台差评率攀升 [7] - 武汉五洲因违规进行艾滋病/梅毒病毒实验被行政处罚,南京华美因诱导消费遭集体投诉 [7] 业务协同与战略挑战 - 公司希望女装、医美、婴童三大业务实现客户资源共享,但协同效果有限 [9] - 电商渠道增长显著(如视频号销售额增327%),但难以抵消线下萎缩影响 [9] - 公司医美故事已从"增长引擎"变为"风险源头",需解决债务、合规及运营效率问题 [10]
人民财评:“轻医美”,乱象迭出谁担责?
人民网· 2025-05-27 09:01
行业现状 - "轻医美"市场用户规模不断增长,成为医美界的"轻骑兵",但频现乱象,让消费者备受伤害 [1] - 一些医美机构铤而走险,信奉"富贵险中求",在硕大利益蛋糕面前追求畸形利益 [1] - "轻医美"已成为医美领域投诉重灾区,折射监管相对滞后 [2] 行业问题 - 医美机构抓住消费者心理,声称"变美像喝咖啡一样简单",用不开刀、恢复快、费用低等宣传吸引消费者 [1] - 从"低价引流"到使用来路不明的问题产品,一些医美机构为了敛财无所不用其极 [1] - 非法机构涉入其中,存在经营资质不全、收费不透明、价格不公示等情况 [1] - 一些医美机构故意规避规定,打擦边球,管理部门缺乏主动监督意识 [2] 监管措施 - 2023年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 [2]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广告监管工作指南》,对医疗广告监管执法的原则和具体监管规则作出细化规定 [2] - 重申医疗广告违法情形有关行刑衔接内容,规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责任义务 [2] 行业建议 - 强化全链条监管,建立"黑名单"信用惩戒机制 [3] - 改变行业生态失衡与监管相对滞后的态势 [3] - 消费者需消除认知误区,跳出"审美"陷阱 [3]
【8点见】端午假期安排来啦!下周只上四天班
央视网· 2025-05-27 08:05
政策与行业动态 - 商务部等8部门发布《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推动数智供应链发展[1] - 前4个月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5985亿元,显示电信行业稳健增长[2] - 今年1到4月我国适老化产品品种新增2.87万种,反映老年消费市场快速扩容[3]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中东欧博览会进口采购订单超百亿元,显示区域贸易活跃[5] - 陕西西安举办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促进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17] 科技与创新 - 天问二号任务计划5月29日实施发射,航天领域取得新进展[6] - 英国OpenAI公司新款AI模型出现不听人类指挥的技术问题[9] 医疗健康 - 海南省人民医院因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等被罚1506万,医疗监管趋严[15] - "轻医美"行业面临规范发展挑战,需加强医疗基础建设[16] 文化与展览 - "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在上海开幕,展出118件恐龙标本和模型[17] - 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展出创意"饺子宴",展示饮食文化交流[17] 体育赛事 - 2025年全国跳水冠军赛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陈芋汐/掌敏洁组合夺冠[19]
新消费专题:全行业解读新消费
2025-05-26 23:17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新消费、美妆、零食、家电、新式茶饮、个护用品、AI眼镜、情绪消费及国潮经济、新型烟草、食品饮料、黄金、化妆品 - **公司**:毛戈平、巨子生物、“零食很忙”、名创优品、石头科技、科沃斯、北鼎股份、百亚股份、豪越、明月镜片、晨光、广播、诺邦股份、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喜茶、奈雪、布鲁可、卡游、卫龙、盐津铺子、虎皮兄弟、超鸿基、麦卡伦、莱森通灵、老铺、完美股份、锦波生物、珀莱雅、登康、润本、荣雨辰、拉芳家化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新消费**:呈现结构性机会,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发展,分为新供给和新需求两个方向,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主体化追求,通过产品创新和体验革新满足情绪价值[1][2][3] 2. **美妆赛道**:2025年快速增长,受益于国货品牌崛起、消费者认可度提升、人均支出提升带来的悦己需求增加,从大众流量逻辑转向品牌消费逻辑,保持高成长性;高端方向毛戈平是首推品牌,大众方面国货品牌巨子生物展现强劲增长势头[1][5][6] 3. **零食行业**:2025年表现出显著增长趋势,“零食很忙”提交上市申请,头部公司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有利于整合和扩张,预计今年至少有40%的开店速度,名创优品及其他折扣超市概念值得关注[1][7] 4. **家电领域**:扫地机因国补政策和低渗透率增速最快,国内市场渗透率不到10%,海外市场平均不到15%,可关注石头科技和科沃斯;小家电方面,北鼎股份等公司通过差异化定位和战略调整实现增长[1][8][9] 5. **新式茶饮行业**:处于供需向上周期,预计增速接近20%,中端赛道竞争激烈,高端和低端赛道更容易获取份额,供应链和数字化建设是主要投资方向,蜜雪冰城、古茗等企业表现突出[1][16][17] 6. **个护用品行业**:女性用品和婴幼儿卫生用品通过电商红利和产品升级撬动市场份额,百亚股份通过大单品策略及国产产品迭代突围,纸尿裤市场需求量逐渐增长,豪越绑定大客户提升业绩[11] 7. **AI眼镜产业**:呈现乐观预期,产业链上下游模组需求量增加,科技厂商与传统眼镜厂商合作趋势明显,明月镜片是推荐标的[13] 8. **情绪消费及国潮经济**:具有一定成长性,传统企业布局国潮经济及文创产品,AI宠物提供情绪价值成为新的发展方向[14] 9. **新型烟草市场**:受益于龙头公司加速迭代,日本市场推出新产品后原有市场格局可能进一步变化,除诺邦股份外,建议关注港股龙头公司[15] 10. **食品饮料行业**:新消费趋势主要集中在零食板块,魔芋产品需求爆发,零食量贩店通过提高质价比实现渠道效率升级,推荐盐津铺子,关注山姆会员店逻辑进展和名创优品港股上市进程推进下量贩相关企业万辰的发展[23][24] 11. **黄金行业**:从渠道驱动型逐渐演变为品牌驱动型,A股中表现较强的是超鸿基、麦卡伦以及莱森通灵等公司,港股中有老铺这样的品牌驱动公司,建议关注调整机会[25] 12. **化妆品行业**:整体表现不突出,但一些国产品牌表现尤为突出,如胶原蛋白赛道驱动的完美股份和锦波生物,估值较低且近期有新品推出的珀莱雅等公司,个护赛道推荐登康、润本、荣雨辰及拉芳家化等公司[2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海外市场新消费趋势**:复盘美国80年代及日本90年代到00年代,与现在中国类似,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大件必须开支放缓、经济从投资转为消费驱动,促进了海外市场新消费趋势的发展[4] 2. **港股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港股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不断上修,蜜雪冰城和古茗预计6月份进入港股通,8月和9月分别面临解禁,长期来看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属性和产品优势将继续确立相对优势[19] 3. **新消费品牌发展机会**:包括大单品迭代、高势能门店开设以及进入港股通或上市,如布鲁可将推出大IP产品,老铺黄金和泡泡玛特开设新店,卡游新股上市,布鲁可即将进入港股通[22] 4. **茶饮行业今年以来发展情况**:1月至4月整体表现稳步向上,2月因季节性原因表现较弱,3月和4月数据有所改善,不同企业店效和同店店效存在分化,价格已基本企稳,有些企业甚至出现回升迹象[18] 5. **新消费趋势影响**:贯穿多个行业,可能诞生新的需求或创造新的供给,后续创新需在设计、包装及营销宣传服务等维度进行,以确保商品定价权掌握在品牌方手里[27]
开源晨会-20250526
开源证券· 2025-05-26 22:45
报告核心观点 报告围绕宏观经济、建材、商贸零售、社服、传媒、汽车、海外联想集团等多个领域展开分析,指出一线城市新建房成交有韧性,各行业呈现不同发展态势,如建材关注投资机会,医美化妆品国货表现亮眼,传媒AI应用不断推新,汽车关注智驾商业落地等,并给出相应投资建议[3][9][15]。 总量研究-宏观经济 供需 - 建筑开工方面,基建水泥用量持平2024年同期,最近两周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水泥发运率季节性位置处于历史中位,磨机运转率处于历史低位,房建项目水泥用量仍处历史低位,建筑工地资金到位率同比低于2024年同期[3]。 - 工业生产端开工保持季节性中高位,化工链开工率处于历史同期中高位,汽车半钢胎开工率有所回落但保持历史中高位,焦化企业开工率表现略弱[3]。 - 需求端建筑需求偏弱,汽车需求转好,最近两周建筑需求弱于历史同期,螺纹钢等建材表观需求低于历史同期,汽车销售同比有所回升,中国轻纺城成交量处于同期历史低位,义乌小商品价格指数有所回落,主要家电线上销售额高于2024年同期,线下销售额低于2024年同期[3]。 商品价格 - 国际大宗商品方面,原油与铜铝上行,黄金下行,最近两周原油价格先升后降均值有所回升,铜、铝价格均值有所回升,金价有所回落[4]。 - 国内工业品边际转强,最近两周国内定价工业品震荡运行,螺纹钢价格震荡运行,焦炭有所回升,多数化工品价格回升,建材中沥青价格回升[4]。 - 食品震荡下行,最近两周农产品价格震荡下行,猪肉价格震荡运行[5]。 地产与流动性 - 新建房总体成交维持历史低位,一线城市仍有韧性,最近两周全国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平均值较上两周环比回升14%,从季节性上弱于历史同期,较2023、2024年同期分别变动 -37%、 -7%,一线城市成交面积较2023、2024年分别变动 -16%、 +22%[6]。 - 二手房延续以价换量,截至5月12日二手房出售挂牌价指数有所回落,最近两周北京、上海、深圳二手房成交面积延续历史高位,较2024年同期分别同比 +12%、 +21%、 +26%[6]。 - 流动性方面资金利率震荡运行,最近两周截至5月23日,R007为1.63%,DR007为1.59%,央行实现货币投放1099亿元,质押式回购成交量共为62.9万亿元[6]。 出口 高频数据尚未大幅回升,据截至5月24日数据,5月出口同比或在 -1.3%左右,最近两周从港口AIS与港口吞吐量数据指标看,5月出口同比或有所回落,日频出口运输数据并未大幅回升[7]。 行业公司-建材 投资机会 - 二手房价格降幅同比收窄,4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降幅继续收窄,消费建材板块推荐三棵树、东方雨虹等,水泥板块受益标的有海螺水泥等,玻纤板块推荐中国巨石等,药用玻璃板块推荐力诺药包、山东药玻[9]。 板块表现 本周(2025年5月21日至5月25日)建筑材料指数下跌1.10%,沪深300指数下跌0.18%,建筑材料指数跑输沪深300指数0.93pct;近三个月来,沪深300指数下跌1.96%,建筑材料指数下跌0.44%,建材板块跑赢沪深300指数1.52pct;近一年来,沪深300指数上涨7.80%,建筑材料指数下跌6.13%,建材板块跑输沪深300指数13.92pct[10]。 板块数据跟踪 - 水泥方面,截至5月23日,全国P.O42.5散装水泥平均价为315.36元/吨,环比下跌0.54%,水泥 - 煤炭价差为230.21元/吨,环比下跌0.74%,全国熟料库容比67.60%,环比上升0.62pct[11]。 - 玻璃方面,截至5月23日,全国浮法玻璃现货均价为1276.00元/吨,环比下跌12.00元/吨,跌幅为0.93%,光伏玻璃均价为135.16元/重量箱,环比持平,浮法玻璃与不同原料价差有不同程度变化[11]。 - 玻璃纤维不同规格纱有不同报价区间,不同区域价格或有差异,实际成交存灵活空间[12]。 - 消费建材方面,截至2025年5月16日,原油、沥青、丙烯酸、钛白粉价格有不同的环比、较年初及同比变化[12]。 行业公司-商贸零售 板块行情回顾 医美4月个股涨幅靠前为锦波生物( +41.7%)、四环医药( +26.3%)、华东医药( +5.9%);化妆品4月个股涨幅靠前为上美股份( +41.1%)、芭薇股份( +37.1%)、拉芳家化( +36.3%)[15]。 医美 华熙生物连续两款三类械创新抗衰产品获批,4月华熙生物自主研发的“润百颜?玻玻”与“润致?缇透”先后获批三类医疗器械证,截至4月底已拥有11项医美注射类医疗器械批文,未来有望持续引领中国医美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16]。 化妆品 - 618电商大促开启,电商平台玩法简化,5月13日李佳琦开启美妆节预售,直播间美妆产品和品牌数量同比增长,国货产品数量占比过半,国货大单品表现持续亮眼[17]。 - 投资建议看好头部国货美妆品牌份额持续提升,医美关注差异化布局的上游厂商,化妆品看好综合实力强劲的国货龙头以及受益细分赛道高景气的品牌方,618大促前夕建议关注各美妆品牌推新思路及营销打法[18]。 行业公司-社服 潮玩 - 2025Q1OTA利润率表现分化,端午假期周边预订升温,携程2025Q1实现NON - GAAP经调整净利润41.9亿元/yoy +3.3%,同程实现经调整净利7.88亿元/同比 +41.1%,端午假期携程国内本地游、周边游占主导,周边游预订量同比增长23%,国内民航经济舱价位恢复正向增长[20]。 - 52toys递交港股招股书,泡泡玛特全国珠宝首店正式营业,52toys以自有/授权IP实现双轮驱动,2024年中国IP玩具市场GMV排名第三,下游销售渠道布局全面,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达23%,IP +首饰全国首家门店即将于上海正式落地[21]。 美丽 毛戈平体验型旗舰店正式启幕,珀莱雅加强合成生物、AI应用领域布局,5月22日毛戈平美妆杭州湖滨步行街首家旗舰店正式启幕,新香氛&蜡烛上市,珀莱雅5月与恩和生物、蚂蚁集团数字蚂力达成战略合作[22]。 板块表现及推荐 本周A股社服板块跑输大盘,港股消费者服务板块跑赢大盘,推荐长白山、好未来等标的,受益标的包括百胜中国、泡泡玛特等[23]。 行业公司-传媒 AI应用 大模型厂商加强合作,语音模型、社交应用、Agent不断迭代,5月盛天网络、美图公司、火山引擎、腾讯云、豆包App等有相关新功能或合作推出,建议继续布局AI,推荐腾讯控股、盛天网络等多类相关标的[24]。 IP产业 - 密切关注新游上线,5月多款国产和进口游戏获批版号,多款新游将上线,新游或继续驱动相关研发、发行商业绩增长[26]。 - 52TOYS递交上市申请,IP产业资本化、多元化加快,泡泡玛特旗下独立珠宝潮牌popop全国首家正式门店将试运营,52TOYS拟IPO,建议继续布局IP,推荐心动公司、上海电影等多类相关标的[26]。 行业公司-汽车 本周观点 - 限定ODD、特定速度无人驾驶有望率先走向商业闭环,无人驾驶物流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建议关注板块机遇[28]。 - 特斯拉Robotaxi即将推出,关注Robotaxi产业链机遇,国内Robotaxi发展亦如火如荼,有望迎来商业化落地加速[28]。 - 汽车行业新品迭出,看好智驾强势主机厂及业绩优异、转型机器人零部件公司,本周多款车型亮相或发布,部分零部件公司业绩表现优异并有望延续高增长[28]。 本周热点 比亚迪智驾版车型降价,问界M9大定破6万辆,小鹏M03Max等车型将逐步亮相,乘联分会预计5月狭义乘用车零售185.0万辆,新能源占比过半,比亚迪4月欧洲纯电车销量击败特斯拉,匈牙利工厂年底将生产纯电小车海鸥等[29]。 投资建议 智驾逐步开启商业化落地,有关主机厂和零部件公司有望持续受益,整车推荐小鹏汽车 - W等,零部件赛道关注华阳集团等[30][31]。 行业公司-海外联想集团 业绩情况 FY2025Q4公司收入169.8亿美元,同比 +22.8%,non - gaap口径公司归母净利润2.78亿美元,同比 +5.1%,分业务看IDG、ISG、SSG收入均有增长[33]。 前景展望 预计FY2026财年公司三大业务线均有望实现双位数增长,上调FY2026 - 2028财年收入和归母净利润预测,维持“买入”评级,后续亮点包括关税影响逐步弱化、沙特厂区有望投产、启动“618大促”活动[32][34]。
测不到胶原?医美龙头被质疑造假风波发酵,今日股价一度重挫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22:31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明星产品可复美被质疑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不达标,引发品牌信誉和技术真实性危机 [1][7][9] - 行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导致争议持续发酵,可能冲击公司业绩和行业透明度 [12][15][17] -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期,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布局但面临技术和商业化挑战 [19][20][22] 胶原蛋白检测争议 - 第三方检测显示可复美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低于0.1%的法规备案下限,且未检出标志性氨基酸甘氨酸 [9] - 巨子生物回应称多批次检测含量均超0.1%,质疑检测方法不符合行业标准 [11] - 争议核心在于国内缺乏统一的成品检测标准,不同方法结果差异显著 [12] 市场影响 - 巨子生物股价5月26日下跌4.04%,市值788.19亿港元,相关企业股价均受波及 [4] - 可复美1.0版本产品已从主要电商平台下架,2.0版本上线后销售超10万单 [16] - 争议可能影响"618"大促销售,引发退货潮和渠道商观望情绪 [15] 公司业绩 - 2022-2024年巨子生物营收从23.75亿元增至55.39亿元,净利润从10亿元增至20.62亿元 [16] - 可复美2023-2024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7.88亿元和45.42亿元,占总营收79%和82% [16] - 被质疑的"胶原棒"产品3年销售超5.15亿支,服务111.25万消费者 [16] 行业现状 - 2022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192.4亿元,预计2025年达585.7亿元,2030年2193.8亿元 [20] - 锦波生物2024年营收14.43亿元(同比+84.92%),净利润7.32亿元(同比+144.27%),毛利率92.02% [20] - 丸美生物2024年营收29.7亿元(同比+33.44%),净利润3.42亿元(同比+31.69%),胶原蛋白产品GMV增长96% [21][22] 技术发展 - 巨子生物2006年实现重组胶原蛋白吨级生产突破,目前拥有IV型胶原蛋白专利 [19][17] - 锦波生物实现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规模化生产,覆盖4000家医疗机构 [20] - 丸美生物进入重组胶原蛋白2.0时代,实现纤维结构和羧基化程度与人体相同 [21]
人民财评:“轻医美”,“小而美”变“伤不起”
人民网· 2025-05-26 14:34
行业概况 - 国内医美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轻医美"成为主力军 [2] - "轻医美"指通过注射、光电、生物技术实现皮肤管理和抗衰,相比手术整形创伤小、恢复期短、风险低,相比生活美容效果更明显 [2] - 行业受众广泛,从老年人到青少年都对"轻医美"有需求 [2] 行业乱象 价格问题 - 部分医美机构定价混乱,如除皱针保妥适低价仅需几百元,高价可达七八千元 [3] - 热玛吉、超声炮等项目收费动辄数万元,存在"饥饿营销"嫌疑 [3] - 存在隐形消费问题,机构通过免费或低价广告吸引客户后推荐额外服务,导致最终花费远超预期 [3] 宣传问题 - 医美机构普遍存在夸大效果现象,如声称"永久除皱""无痛减肥"等不实宣传 [3] - 存在伪造资质证书、虚假宣传医师资质、超范围经营等问题 [3] - "黑医美"在居民楼等隐蔽场所非法经营 [3] 安全问题 - 行业存在无资质操作、操作不规范、设备和产品不合格等问题 [4] - 导致"美容变毁容"、"要美变要命"等事故频发 [4] - 乱象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扰乱市场秩序、损害行业声誉 [4] 行业发展趋势 - "轻医美"行业需要加强规范,从拒当"医美刺客"、扫净"美丽陷阱"开始 [4] - 行业长期发展需以"医"为基石,确保安全性和规范性 [4]
440亿医美新贵范代娣陷争议风暴 巨子生物依赖单品研发费率仅1.9%
长江商报· 2025-05-26 09:08
公司概况 - 巨子生物核心产品为可复美和可丽金,主打重组胶原蛋白技术,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17%,归母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06% [7] - 公司2022年登陆港交所,截至2025年5月23日市值821亿港元(约753亿元人民币),创始人范代娣通过家族信托持股56.10%,合计持股财富约440亿元 [4] - 可复美品牌营收占比从2019年30.3%升至2024年82%,可丽金品牌营收占比萎缩至15.2% [7] 技术研发 - 2000年范代娣团队突破基因工程技术,研发出全球首个"重组类人胶原蛋白",获得中国第一项重组胶原蛋白发明专利 [1][3] - 2024年研发投入仅1.07亿元,占营收1.9%,远低于同行华熙生物(7.13%)和锦波生物(4.92%) [7][8] - 核心专利多集中于2005-2013年,新品迭代缓慢,而同行锦波生物已推出重组Ⅲ型胶原蛋白注射剂"薇旖美" [8] 市场争议 - 2025年5月美妆博主质疑可复美产品测不出重组胶原蛋白成分,公司发文严正驳斥 [1][5] - 此前可复美被曝涉嫌添加违禁成分表皮生长因子(EGF),虽经检测澄清但暴露供应链管理问题 [7] - 华熙生物2025年5月发文暗指"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被资本市场过度炒作",矛头疑似指向巨子生物 [5] 创始人背景 - 范代娣1966年生于陕西,1984年就读西北大学无机化工专业,1994年获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博士学位 [2] - 放弃上海工作和出国机会,在西北大学40平方米实验室开始医用大分子研究,2001年与丈夫创立巨子生物 [2][3] - 2025年4月履新西北大学副校长,2023年7月辞去公司执行董事职务由女儿严钰博接任 [5][6]
东方妍美冲击港股资金链成拦路虎 负债率123%银行借款2002万违约现金告急
长江商报· 2025-05-26 08:57
公司概况 - 东方妍美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再生医学医疗器械及特医食品研发、生产及商业化 [1] - 公司构建再生医学材料注射剂及再生医学材料医用敷料及补片两大产品线 [1] - 截至2025年5月5日,拥有13款主要候选产品(均属第三类医疗器械),包括核心产品XH301("童颜针")及XH321 [3] 财务表现 - 2023-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88万元、1452万元,净亏损6350万元、6938万元,两年累计亏损1.33亿元 [2] - 2024年毛利率由2023年的11.39%大幅下降至2.61% [2] - 2024年末资产负债率飙升至12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3319万元 [1][6] - 2023-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4572.6万元和4495万元 [2] 产品管线 - 核心产品XH301("童颜针")于2024年11月递交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预计2025年下半年完成注册 [3] - XH321用于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需完成至少3年临床试验,商业化周期预计延至2028年后 [3] - 13款在研产品中仅XH301和XH305进入注册审评阶段,其余11款处于早期研发 [3] 收入结构 - 2024年非核心业务(医药中间体、面膜等)收入755.1万元,占总营收52% [5] - 再生医学材料医用敷料及补片2023-2024年收入均为360万元,占比27.9%、24.9% [5] - 特医食品2023-2024年收入占比分别为9.3%、12.2% [6] 行业竞争 - 国内"童颜针"领域已有五款产品获批上市,形成"五强争霸"格局 [5] - 特医食品领域雀巢、雅培、纽迪希亚等占据主要市场地位 [6] - 再生医学器械平均审批周期为3-5年,行业审批壁垒极高 [3] 资金状况 - 2024年流动总负债1.93亿元(同比+108.27%),流动净负债1.43亿元(同比+286.49%) [6] - 2024年末净资产-0.37亿元,2023-2024年分别有1081.2万元、2002.2万元银行借款违约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