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子信息
搜索文档
硬科技引领 西安高新区科技企业“探出”九大出海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9-24 23:15
中新网西安9月24日电(记者阿琳娜党田野)《西安高新区科技企业出海报告》在2025欧亚经济论坛科技 发展会议上正式发布,全面梳理总结了科技企业出海的四大特色和九大路径,展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强 劲韧性与对外开放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外贸进出口呈现"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新兴市场拓展显著"的良好态势。 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值2831.2亿元,同比增长24.3%,有实绩的外贸市场主体达1338家;2025年1月至 8月,西安高新区进出口总值2202.9亿元,同比增长17.1%,外贸进出口总值在省、市占比分别为66%和 71%。 《报告》指出,作为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和正在建设中的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西安高新区科技企 业出海呈现出硬科技特色鲜明、民营企业成为出海生力军、出海范围覆盖全球、出海模式多元丰富等四 大特点。 据介绍,西安高新区出口产品主要涉及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硬科技特色鲜明;在 出海企业中,西安比亚迪、诺瓦电子、铂力特等民营企业已经挑起了大梁,成为出海的主力军。 着眼未来,西安高新区将聚焦高端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数字服务等核心领域,精心谋划出海项目, 全力推动"产 ...
第十届(夏季)央企投资发展会议盛大开幕
搜狐财经· 2025-09-19 07:15
会议概况 - 第十届(夏季)央企投资发展会议于9月19日在武汉东湖宾馆盛大开幕 [5] - 会议主题为“央地联动 向新向未来”,由央企投资协会和长江产业集团联合主办 [9] - 活动汇聚了200余家央国企代表,以及来自政府、投资机构、产业龙头、高校院所的500余名政商学界嘉宾 [6][9] 央地合作现状与意义 - 湖北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枢纽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央企在鄂投资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6] - 湖北的央企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布局广的特点,基本覆盖全省所有重要产业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 [8] - 推动央企与湖北地方国企深化协同是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 [8] 会议成果与活动 - 会议期间将完成一批央地合作基金的签约,总规模超过400亿元 [11] - 长江产业集团将与6家中央企业代表签署央地战略合作协议,并展示最佳央地合作投资基金成果 [11] - 活动包括发布2025年度国有资本运营平台优秀投资案例,以及举办AI赋能未来能源、前沿新材料产业创新、科创项目早期投资、中企出海等一系列分会论坛 [10][11] 长江产业集团的央地合作实践 - 长江产业集团联合国家级基金及多家央企巨头,共同发起设立20余支产业基金,管理规模超过5000亿元,构建了多层次央地基金合作生态 [12] - 通过央地合作基金支持了长江存储、中信科、长飞等公司在芯片、通信、光模块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 [13] - 围绕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与央企在多个领域开展深度产业链融合,目前央地合作共建的产业项目已达7个,总投资额120亿元 [13] 未来合作方向与规划 - 未来将聚焦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光电子、现代化工等重点产业领域,联合央企发起设立一批产业基金,构建“国家级基金+央企资本+地方国有资本”三级联动资本体系 [16] - 计划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协同推进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一批标志性产业项目和AIC科创基金在湖北落地 [16] - 将联合央企共建高水平科创服务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并加强在国际市场开拓、供应链协同等方面的合作 [16][17]
科技部:全球百强创新集群中,中国的集群数量最多
央视网· 2025-09-18 16:22
区域科技创新布局 - 重点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国际科创中心,布局建设成渝、武汉、西安等区域科创中心,形成高地引领、梯次联动、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格局 [1] 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成效 - 北京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比超过16%,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2] - 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突破1.8万亿元,产业创新实力快速提升 [2] - 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创新集群 [2] - 通过科技金融试点、长周期科创投资基金及科学数据出境等政策先行先试强化功能定位 [2] 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 京津冀设立"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共同绘制重点产业链图谱并联合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 [2] - 沪苏浙皖四地同步印发《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以地方立法保障协同创新 [2] - 支持跨区域和重点城市群通过联合攻关、仪器共享、平台共建推进协同创新 [2] 科技创新发展成果 - 中国在全球百强创新集群中数量最多,体现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3] - 地方政府大幅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并开放政府应用场景,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3]
开放高地丨投资超百亿美元 湖北何以成台商投资热土
搜狐财经· 2025-09-17 15:57
文章核心观点 - 湖北省凭借宽松开放的投资环境、高效的产业服务和集群化发展策略,成功吸引并培育了大量台资企业,使其成为台资聚集高地,并推动了当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3][11][19] 台企在湖北的投资与发展态势 - 截至2024年底,近200家台资企业落户湖北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总投资额超过110亿美元,约占全省投资总额的三成 [3] - 台企投资呈现多点开花、集群特色明显的态势,武汉、黄石、仙桃三大产业园围绕重点产业着力延链补链强链 [19] - 在2024年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上,各类台资签约项目35个,投资总额达139.75亿元人民币 [19] 重点台企案例:鼎康生物 - 鼎康生物是一家专注于大分子药物的港澳台独资企业,在湖北发展12年,拥有全球首个符合国际GMP标准的模块化生物制药工厂 [3] - 公司在汉总投资超过3亿美元,员工从最初的4人增长至超过500人 [4] - 公司订单已排至2027年,并计划未来3年内在湖北至少落地5个商业化项目 [3][6] - 公司形成以武汉为总部及商业化生产基地、以上海及瑞士巴塞尔为创新研发中心的全球战略布局 [4] - 作为链主企业,联合本地企业组成创新联盟,以搭建联合出海平台,形成“集群式出海”协同竞争力 [5] 重点台企案例:超颖电子 - 超颖电子是台湾定颖投控旗下公司,已跻身全球印制电路板头部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等领域 [7] - 公司在黄石投资6亿美元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创造了建设速度最快、投产最快、获利最早三个“最” [8]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19亿多元增长至2024年的超32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从9400多万元增至超2亿元 [8] - 公司于2024年7月通过上交所IPO审核,计划募资6.6亿元,成为在湖北成长起来的首家拟在A股上市的台资控股企业 [9] - 在其带领下,黄石产业园光电子信息产业近三年保持30%以上增速,2024年产值达215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300亿元 [10] 重点台企案例:富士和机械 - 富士和机械由台湾六和机械集团投资兴建,是其在大陆地区最大的铸造生产基地,年产值达10亿元人民币,上缴税收过亿元 [12][15] - 公司自2010年落户仙桃后不断追加投资,多次扩规,刷新了台企在仙桃的投资纪录 [14] - 从打下第一根桩基到建成投产仅耗费199天,刷新了“仙桃速度” [13] 重点台企案例:全洋光电 - 全洋光电是国内第一家实现第6代金属掩膜版量产的企业,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局面 [16] - 公司一期项目已投资超1.5亿元,二期项目计划再投资5亿元,预计设备于11月左右进厂 [17] 湖北的营商环境优势 - 宽松的投资环境、保姆式的产业服务、开放的交流氛围是吸引台企的重要因素 [11] - 地方政府在项目招工用工、创新研发、用地需求、审批手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创造了高效的投资速度 [4][13][16] - 不定期的企业协会活动增强了台企的归属感,使企业家对湖北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16] 产业集群效应与未来展望 - 黄石产业园已发展成为全国三大PCB产业集聚区之一,16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或全球排名第一,2024年园区台企完成产值103亿元 [19] - 专家认为,台企落地带来了“资本+技术+管理+链条”的综合乘数效应,以点带面重塑了城市产业结构 [20] - 建议湖北对标标杆城市,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系统升级,通过“五链一体化”等策略,打造更强的台企投资“引力场” [20]
金融活水浇灌科创沃土,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突破千亿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6 15:29
核心观点 - 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通过机制创新和产品创新 加大对新兴产业和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 推动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1] - 截至2025年8月末 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达1007.12亿元 较年初新增134.87亿元 增幅15.37%[1] 重点产业领域 - 聚焦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等万亿级规模产业 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五千亿级优势产业 以及20个千亿特色产业[1] - 围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产业链集群五类目标客群加强金融供给[1] 服务体系建设 - 设立一级部门层级科技金融中心 在科创企业集中区域设立11家科技金融特色网点 适度下放审批权限[2] - 深化与政府部门合作 动态更新高新技术企业、金种子企业、独角兽企业等重点扶持企业清单 实现精准画像和批量授信[2] 产品创新案例 - 为黄石宏和电子材料科技公司提供2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 支持5G用高端电子级玻璃纤维布项目[3] - 通过"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为湖北展鹏电子材料公司提供1000万元无抵押信用贷款 节约利息支出近5万元[4] -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推出差异化产品:初创期提供无抵押信用类贷款 成长期推出"融易达"供应链金融产品 成熟期提供资本市场服务[4][5] 重大业务成果 - 2024年为武汉某光电子信息领军企业提供2亿元流动性贷款 带动产业链超300家配套企业获得融资[5] - 协助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发行湖北省首单1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5] - 投放全省首笔1000万元"科技人才贷"[5] 生态合作建设 - 通过"中银科创生态伙伴计划"拓展与政府机构、创投平台和产业资源的合作[6] - 2024年10月联合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AIC股权投资基金 重点投向电子信息、新能源、人工智能及新材料行业[6] - 联动集团内外部机构为生物医疗、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提供股权融资11.55亿元 附属机构累计出资近50亿元 托管基金规模近600亿元[7] 合作网络拓展 - 与中信保湖北分公司签署联合行动宣言 举办40余场"专精特新普惠行"活动 服务超1万家小微企业[7] - 与武汉市股权交易中心战略合作 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授信覆盖率达30.50%[7] - 与省市知识产权局签署协议支持先进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7]
武汉发展曲线何以昂扬向上 ——大城奋进·武汉“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实践
长江日报· 2025-09-15 10:56
经济总量与增长 - GDP从2021年的17716.7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万亿元,成为中部地区首个“2万亿俱乐部”成员 [4][6] - 2022年GDP达18866.43亿元,位列全国第八,GDP增速在全国经济总量前十城市中连续两年位居第一 [5] - 2024年GDP增速为5.2%,经济总量继续保持中部地区城市首位,2024年上半年GDP达10592.80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7][8] - 过去5年,GDP每年跃上一个千亿台阶,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第一 [3][7] 产业结构与创新驱动 - 连续4年“新春第一会”均聚焦科技创新,2024年将市科技局改革重组为市科技创新局以整合资源推动创新 [11] - 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五大优势产业 [11][12] - 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50%,近3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跃升全国十强,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居中部城市之首 [12] - 2024年民营企业数量突破百万家,达到102.5万家,民营经济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79.3% [16] 新兴产业发展 - 低空经济领域汇聚170余家代表性企业,覆盖研发制造、核心零部件、低空应用等全链条,御风未来研发的E40无人机具备50公斤级有效载重能力、超100公里满载航程 [2][16] - 人工智能产业近千家企业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链条,汉江湾人工智能产业园实现“开园即满园”,23家企业首批入驻 [12][16] - 建设10个湖北实验室,其中8个落地武汉,专注于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等领域,九峰山实验室运营2年多已吸引30多家创新企业聚集,总估值超过百亿元 [17] 区域经济与资源集聚 - 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达3.6万亿元,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重从2020年的23.6%提升至29% [18] - 武汉拥有全省近二成的人口、超三成的GDP、近四成的企业数量、超五成的财政收入、近六成的进出口额、近七成的科创资源 [8] - 各中心城区加速发展都市工业,碳汇大厦汇聚72家“双碳”领域企业,光明中心聚集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垂直厂房实现研发、生产、销售“一楼通达” [17]
2025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业大赛(欧美赛区)初赛路演在比利时举办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15 09:59
大赛概况 - 2025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业大赛欧美赛区初赛于9日在比利时中比科技园举办 15个欧美创新创业项目参赛 7个项目晋级复赛 [1] - 大赛由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指导 东湖高新区组织部主办 武汉光谷人才集团承办 中比科技园协办 [1] - 大赛以"聚光谷 创未来"为主题 聚焦光电子信息 生命健康 新材料与高端装备 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 [1] 赛事影响力 - 大赛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十届 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品牌 [1] - 构建"4+4"全球汇聚网络 在京津冀 长三角 大湾区及欧美设立分赛区 [1] - 晋级项目将角逐1250万元总奖金及"3551光谷人才计划"政策支持 [2] 参赛项目特点 - 参赛项目涵盖基因技术 绿色氢能 低空安全监测 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前沿方向 [1] - 晋级项目包括低空目标智能监测 熔融盐热管理 绿色氢能燃料电池 低轨卫星芯片等7个项目 [1] - 评委认为项目兼具科研价值与市场前景 紧贴绿色能源 生命健康 智能制造等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2] 平台合作价值 - 中比科技园作为中比两国战略合作重要载体 已成为中欧科技创新要素双向流动的"绿色通道" [2] - 武汉光谷在研发投入和人才集聚方面展现出强大优势 [2] - 大赛推动中欧人才 技术和资本深度对接 展示跨境协同创新潜力 [2]
武汉发展曲线何以昂扬向上
长江日报· 2025-09-15 08:35
经济发展总体态势 - 武汉GDP在2023年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成为中部地区首个"2万亿俱乐部"成员[4] - 2024年武汉GDP增速为5.2%,经济总量继续保持中部地区城市首位[5] - 2024年上半年武汉GDP达10592.80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5] - 过去5年武汉GDP每年跃上一个千亿台阶,2021年达17716.76亿元,2022年达18866.43亿元[4] - 武汉GDP在全国城市中稳居前十,2022年位列全国第八,GDP增速在全国经济总量前十城市中连续两年位居第一[4] 区域经济地位 - 武汉有着全省近二成的人口、超三成的GDP、近四成的企业数量、超五成的财政收入、近六成的进出口额、近七成的科创资源[5] - 2023年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3.6万亿元,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重从2020年的23.6%提升至29%[16] - 武汉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第一[4] 科技创新驱动 - 武汉连续4年"新春第一会"均聚焦科技创新[8] - 2024年年初将市科技局改革重组为市科技创新局,整合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9] - 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50%,近3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跃升全国十强[10] - 湖北在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等领域建起10个实验室,其中8个落地武汉[13] 优势产业发展 - 光电子信息产业中,格创东智的工业应用智能平台AI识别生产流程速度较人眼快5-10倍[9] -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每天500多辆无人驾驶车在车谷全域穿梭,服务超600万人次[9] - 生命健康领域联影智融研发的"手术机器人"能实现亚毫米级的精准操作[9] - 高端装备制造业华中数控研发全球首台集成AI芯片与AI大模型的智能数控系统[9] - 北斗产业梦芯科技自主研发全球最小的全系统全频点北斗芯片[10] 新兴产业布局 - 低空经济领域已汇聚170余家代表性企业,覆盖研发制造、核心零部件等全链条[13] - 近千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链条[10] - 2024年民营企业数量突破百万家达102.5万家,民营经济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13] - 34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中民营企业占比79.3%[13] 创新载体建设 - 九峰山实验室运营2年多吸引30多家创新企业聚集,总估值超百亿元,全球产业合作伙伴达570家[14] - 汉江湾人工智能产业园实现"开园即满园",23家企业首批入驻[13] - 各中心城区加速发展都市工业,碳汇大厦汇聚72家"双碳"领域龙头企业和研究机构[15] 人才与创新环境 - 武汉已连续多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青年人才之家"为年轻人提供7天免费住宿和就业创业服务[15] - 2024年上半年武汉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6.25万人,八成毕业生选择民企[15]
福建:到2030年 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左右
证券时报网· 2025-09-14 11:05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 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壮大 围绕光电信息 集成电路 新能源等优势领域培育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 - 建好厦门生物医药港等专业化园区 [1] - 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左右 [1] 未来产业布局 - 创新发展未来产业 力争在数据智能 氢能 前沿新材料 健康与新医药等领域率先突破 [1] - 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1] 文旅产业融合 - 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武夷山 鼓浪屿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 [1]
武汉“十四五”规划收官:工业硬核突围 超百万民企筑牢半壁江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17:25
核心观点 - 武汉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实现经济规模历史性跨越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 工业经济稳健增长 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民营经济成为重要支撑 数字化转型和未来产业布局成效显著 [1][2][5][7][8] 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 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近四年连跨四个千亿台阶 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规模排名第5位 [1] - "十四五"前四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67万亿元 年均增速达7.1% 全部工业增加值5070亿元 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四 [2] -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上半年保持5.6%增速 产业结构从"十四五"初期0.9%/64.3%/34.8%优化调整为0.7%/59.8%/39.5% [3] 工业与制造业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 较一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 1-7月增速达5.4% [1] - 工业投资增速11.1% 连续1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制造业与软件业对全市税收贡献超过四成 [1][2] - 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规模超千亿级 占全国50%以上份额 2024年产业规模达7566亿元 核心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 [5] 创新与科技产业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2万家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8% [1] - 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0.4% 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 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90% [2][7] - 建成2家国家级、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打造21家省级中试平台、11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 [5] 数字化转型 - 建成5.65万个5G基站 较"十三五"末增长4.5倍 算力总规模突破5300P 居全国前三 [6] - 建成300条数字化产线、122个智能车间、30个标杆工厂 形成四级"未来工厂"梯队 [6] - 培育垂直行业模型超过40个 人工智能在制造、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加速渗透 [6] 民营经济发展 - 民营企业总数突破117万户 较"十三五"末实现翻倍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48.4% [1][8] - 34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79.3% 44家独角兽企业中民企占比84% [8] - 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701家 较"十三五"末净增752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净增336家 单项冠军净增12家 [8] 未来产业布局 - 超前布局13个未来产业细分赛道 包括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领域 预计2027年未来产业营收规模突破千亿元 [6][7] - 2025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7% 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4.6% [7] - 新增首批"未来之鹰"企业30家 光电子信息、汽车两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跻身"国家队" [7] 产业集群建设 - 软件业务收入连续三年在全国14座软件名城中稳居第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2] - "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跻身国家级行列 [2] - 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50% 汽车、钢铁、石化等行业通过技术改革焕发新活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