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制造与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湖北“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提速 五大支柱产业规模“双过半”迈向万亿级
长江商报· 2025-07-28 07:46
湖北工业经济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湖北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居工业大省第4位 [1] - 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现代化工、大健康、现代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规模全部实现"双过半" [1]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7.5% [5] "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 - "51020"集群由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和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组成 [1] - 目标2025年五大支柱产业全部突破万亿元级别,过千亿元新兴特色产业达10个 [2] - 计划3至5年再打造2至3个万亿元级支柱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2] 支柱产业发展动态 - 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大健康三大产业2024年已迈入万亿元级 [3] - 现代化工产业冲击第四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兴福电子成为国内湿电子化学品领军企业 [3][4] - 汽车产业提出"双百万"目标:东风汽车2025年新能源车产销100万辆,湖北新能源车年产量100万辆 [4] - 大健康产业2025年目标新上市10项创新医疗器械和10个国家一类新药 [5] - 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推进10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培育江汉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 [6] 龙头企业与创新案例 - 东风汽车自主乘用车新能源渗透率达83%,带动1800余家规上零部件企业形成"四小时供应链圈" [4] - 高德红外实现车载红外芯片规模化量产,产品应用于多家车企量产车型 [5] - 第七届世界大健康大会签约16个项目总额396.6亿元,历届累计签约5578.35亿元 [6] 政府工作部署 - 推动现代化工及能源、现代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突破万亿级规模 [3] - 实施科创引领战略和产业倍增战略,促进"51020"集群全面升级 [3] - 强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7]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代币可能会链接产业金融所有环节
北京商报· 2025-07-20 23:31
稳定币监管与运营逻辑 - 稳定币监管体系出现重要变化 被纳入金融衍生品监管框架而非银行或证券类别监管 [3] - 稳定币核心运营逻辑为1∶1锚定美元资产或国债等标的 托管资产需具备高流动性 目前以一年期美元存单和国债为主 [3] - 若美元进入零息时代 稳定币锚定标的可能转向其他高收益资产 资产收益与管理效率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3] 数字代币在产业链金融中的应用 - 数字代币可破解产业链金融中应付应收不对称和有息无息不对称难题 实现毫秒级对称结算 [4] - 代币化能将传统有息交易转化为无息模式 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并支持全天候小份额交易 [4] - 代币化在产业金融中的核心优势在于实现全天候价值流转和优化利益分配 [4] AI与绿电驱动的产业变革 - AI驱动的产业变革传导链条为AI→算力→电力→绿电 虚拟电厂结合云服务模式正引发能源领域颠覆 [4] - 绿电生产方可摆脱国家电网依赖 通过虚拟电厂直连用户 云平台整合分布式光伏风电资源构建高效能源网络 [4] - 云服务+AI+绿电闭环使产业数字金融能剥离中心化架构 直接链接生产分配与价值创造 赋能中小企业 [4] 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 - 汽车产业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无人驾驶车辆通过OTA持续升级服务 算力支撑的数字化服务重塑出行场景 [5] - 传统金融工具在转型过程中被边缘化 代币系统有望成为新的价值交换载体 [5] 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劳动力价值转化 - 产业数字化转型与传统模式融合共生 中国7000万外卖及网约车从业者劳动数据可转化为数据资产 [6] - 从业者通过入股数字化平台获得股权回报 并转型为新岗位 实现劳动力价值到数据资产价值的跨越 [6] - 稳定币重构金融基础 AI与绿电穿透产业能源逻辑 无人驾驶重塑制造服务业边界 构成产业数字金融三大核心发展方向 [6]
湖北科技创新结硕果
经济日报· 2025-06-26 06:05
湖北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 湖北被定位为国家创新型省份,已进入全国科技创新"第一方阵",重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 - "十四五"规划专章部署创新战略,聚焦三维存储芯片、硅光芯片、新型显示材料、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关键技术攻关[2] - 着力建设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覆盖光电科学、生物安全、智能制造等9大优势领域[2] 产业集群发展 - 重点培育光电子信息、大健康两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构建以武汉为核心的沿江产业布局[2] - "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速成型:5个万亿元级支柱产业、10个5000亿元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元级特色产业[9] - 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已突破万亿元规模,千亿元级产业达19个[9] 科研平台与成果 - 建成"1+10+8+163+525"科创体系(国家实验室/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平台/新型研发机构)[6] - 九峰山实验室建成全球最大化合物半导体科研中试平台,带动30多家创新企业集聚[6] - 洪山实验室实现玉米基因研究成果转化,每亩增收150元[6] - 2024年获国家科技奖数量居全国第二,19项通用项目创历史新高[6] 企业创新实践 - 华工科技创造70多项"中国第一",PTC加热器获欧洲车企1亿美元订单[8] - 禾元生物实现水稻生产人血清白蛋白技术突破,有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自给[9] - 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5万家,科创供应链平台入驻企业6.8万家[4][8] 人才与机制创新 - 实施"科技人才贷"政策(单笔最高1000万元),首批发放3000万元[4] - 拥有82位两院院士(全国第四)、1121万技能人才、132所高校(在校生超200万)[6][8] - 科技成果转化率从37%提升至67%,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10.5件(中部第一)[8]
湖北聚力“支点建设”推进中部崛起
经济日报· 2025-05-11 06:24
经济表现 - 2024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经济总量迈上6万亿元台阶 [1] - 2024年一季度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创近12个季度最高增速 [1] 科技创新 - 湖北打造科技力量矩阵,包括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0家湖北实验室、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 [2] - 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团队研发高仿生人造血管,生产全流程自主可控,成本大幅降低 [2] - 湖北在心肌旋切、北斗通导遥一体化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取得国际首创8英寸硅基氮极性氮化镓衬底等成果 [2] - 湖北聚集82位院士、1120余万技能人才,13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超200万人 [3] - 湖北实施"十百千万"人才行动,计划培养引进10名战略科学家、100名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卓越工程师、10000名青年科技人才 [3] 产业发展 - 湖北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实施产业倍增战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4] - 湖北诺德锂电研发3微米铜箔,较传统6微米铜箔能量密度提升10%-15%,铜箔用量减少50% [5] - 湖北形成"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迈入万亿元级 [5] - 湖北拥有16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66种重点工业产品领跑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中部第一 [5] - 湖北是全国最大光电子芯片研发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制造基地,重要商业航天基地和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 [5] 开放合作 - 湖北一季度新开通8条国际货运航线、2条国内货运航线,花湖机场拥有57条国内、38条国际货运航线 [7] - 一季度中欧班列(武汉)发送97列,同比增长7.8% [8] - "赏樱花"活动签约重点项目80个,总金额超1900亿元 [8] - 3月武汉天河机场查验出入境人员11.5万人次,其中外籍2.54万人次占比22% [8] 绿色发展 - 湖北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67.8%,规上工业能耗强度持续下降 [11] - 中碳登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5亿吨,排名全球第一 [11] - 湖北中碳资产签约全国最大碳普惠项目,总装机量200兆瓦,预计年均碳资产收益400万元 [10] 区域协同 - 武汉都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联络增强 [12] - 武汉经济总量超2万亿元,襄阳、宜昌均超6000亿元,"金三角"协同发展态势形成 [12] - 湖北规划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人口超3000万、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的世界级都市圈 [13]
经济大省挑大梁|潮涌楚天千帆竞——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新华社· 2025-05-08 21:05
经济发展 - 湖北省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经济总量迈上6万亿元台阶 [1] - 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万家,以不足全省2%的企业法人数量贡献全省60%科技创新成果,催生1.34万亿产业增加值 [3] 产业体系 -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实施"链长+链主+链创"三链机制 [3] - 形成"51020"现代产业集群,包括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 [3] - 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迈入万亿级规模,千亿级产业达19个 [3] 交通与开放 - 高铁4小时可达全国80%的重要城市,实现"市市通高铁" [4] - 长江黄金水道万吨巨轮可直达武汉,中欧班列连续两年开行突破千列 [4] - 建设陆海空"三条丝绸之路"战略枢纽,推动离岸在岸一体化与高标准制度型开放 [4] 生态建设 - 长江干流、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成为常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