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斗
icon
搜索文档
从产业集群到智能车间:新型工业化“进阶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1 17:17
文章核心观点 - 长株潭城市群正以“智能化”和“产业集群”为两大关键路径,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进阶之路 [4][5] 智能化转型 - 湖南省设定2025年新增360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的目标 [4] - 长沙累计培育396家智能制造企业,入选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 [7] - 中南智能为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利用多元异构算法数据适配产品差异 [8] - 中联重科建设23个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其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超80万台套,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8][12] - 株洲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覆盖率达81%,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66% [13] - 湘潭建成355个智能制造企业、764个智能制造车间(生产线)、4865个智能工位,以及2家卓越级、8家先进级智能工厂 [13] - 湘钢自2019年起实施20余个5G项目,并落地45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17] - 智能制造推动出口增长,长沙前三季度出口工业机器人增长170.1%,焊接机器人增长135.2%,农业机械增长174.7% [17] 产业集群发展 - 湖南省聚焦“4×4”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13条重点产业链倍增计划 [4] - 株洲依托老工业基地优势,其首个工业软件园已吸引27家企业入驻 [20] - 产业集群带来供应链便利,长沙雨花区机器人产业集聚使企业能快速获得本地配套零部件 [21] - 长沙县(星沙)拥有铁建重工、三一重能、中联重科等企业,形成强大的工程机械产业配套能力 [22] - 株洲北斗产业从无到有,3年内产业集群规模达113亿元,建成全省首个商业卫星工厂 [22] - 湘潭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从零起步,采用专业孵化体系,核心区产值从几千万增长至30.46亿元,累计引进290余家企业,取证900余张 [24] 产业升级成效 - 株洲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4% [18] - 湘潭产业版图从“普通钢、燃油汽车、房地产”转型升级为“特种钢、电动汽车、先进电池”,前三季度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1.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6.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0.0% [18]
视频丨工业和信息化部:我国将加速推动多个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培育
央视新闻· 2025-11-11 09:05
"5G+"应用场景培育 - 面向大中小企业深化重点行业领域5G工厂建设 [1] - 推广一体化、集约化解决方案 [1] - 开发推广机器视觉质检、远程设备操控、柔性生产制造等重点应用场景 [1]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培育 - 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意见 [3] - 推动人工智能向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决策、运维服务等各环节延伸 [3] - 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以释放"倍增"效应 [3] "机器人+"应用场景培育 - 推动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进工厂 优先在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等细分场景落地 [4] - 聚焦采矿、民爆、应急等领域复杂恶劣生产环境推广机器人产品 [4] - 提升危险、恶劣环境下智能作业水平 [4] "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培育 - 研究出台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融合赋能行动方案 [6] - 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 [6] - 实施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工程 [8] - 面向钢铁、电力、船舶、航空等重点行业加快在设计、排产、调度、仓储等场景普及推广 [8] "北斗+"应用场景培育 - 研究出台推动时空信息产业发展政策 [7] - 深化北斗规模应用城市试点 [7] - 加快北斗与移动通信等技术融合创新 [7] - 促进北斗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新场景深度融合应用 [7]
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 打造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加速器”
人民日报· 2025-11-11 07:35
政策核心观点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进行系统部署 [1] - 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场景培育和开放,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打造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新兴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体制改革的"试金石" [2] - 将加强协同、突出重点、完善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3] 场景定义与作用 - 场景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具体情境应用和展示舞台 [2] - 解决新技术新产品因应用案例少、缺少数据验证而面临市场障碍的问题,加快其产业化进程 [2] - 目标是拓宽拓深市场准入,畅通要素自由流动,优化新业态新领域的发展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2] 重点实施路径 - 加强协同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突出重点分批次推出应用场景清单 [3] - 支持建设综合性重大场景、行业领域集成式场景、高价值小切口场景,扩大生产场景、工作场景、生活场景供给 [3] - 完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支持作用,加强场景培育与首台套装备等创新支持政策的协同衔接 [3] 重点领域应用场景 - "5G+"应用场景:深化5G工厂建设,推广机器视觉质检、远程设备操控、柔性生产制造等重点场景 [4] -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意见,推动AI向制造业各环节延伸 [4] - "机器人+"应用场景:推动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进工厂,优先在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等细分场景落地 [4] - "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实施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工程,在钢铁、电力、船舶、航空等行业加快设计、排产等场景普及 [4] - "北斗+"应用场景:加快北斗与技术融合创新,促进在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海洋、精准农业等场景深度融合 [4] 中央企业角色与进展 - 中央企业掌握大量关键基础设施和行业数据资源,是场景供给的"富矿" [5] - 依托33个国家级产业联盟辐射打造平台型经济,共建资源共享、价值共创的生态圈 [5] - 深入推进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供应链行动,累计举办45场专题活动,发布供需对接清单超1万项 [5] 技术驱动与区域实践 - 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以及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氢能等新经济增长点培育,需要技术攻关和场景双向赋能 [7] - 安徽省运用量子加密技术打造'量子云印章',解决基层管理痛点,并计划在低空经济、量子信息等领域组建场景实验室 [8] - 广东省将在全空间无人体系、深海资源开发、智能制造等领域拓展应用场景,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作用,上线"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发布厅" [8]
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 打造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加速器”(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11-11 06:19
政策核心与目标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进行系统部署 [1] - 主要目的是通过场景培育和开放,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打造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新兴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试金石" [2] - 旨在拓宽拓深市场准入,畅通要素自由流动,优化新业态新领域的发展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快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2] 重点应用领域 - 推动"5G+"应用场景,深化重点行业领域5G工厂建设,推广机器视觉质检、远程设备操控、柔性生产制造等重点应用场景 [4] - 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意见,推动人工智能向制造业各环节延伸 [4] - 推动"机器人+"应用场景,促进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进工厂,优先在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等细分场景落地 [4] - 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实施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工程,在钢铁、电力、船舶、航空等行业加快普及 [4] - 推动"北斗+"应用场景,加快北斗与移动通信等技术融合创新,促进在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海洋等场景深度应用 [4] 实施机制与资源供给 - 将分批次推出应用场景清单,支持建设综合性重大场景、行业领域集成式场景、高价值小切口场景,扩大生产场景、工作场景、生活场景供给 [3] - 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支持作用,加强场景培育开放与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等创新支持政策的协同衔接 [3] - 中央企业是场景供给的"富矿",国务院国资委组织企业以场景赋能产业链创新链关键环节,依托33个国家级产业联盟打造平台型经济 [5] - 深入推进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供应链行动,累计举办45场专题活动,发布供需对接清单超1万项 [5] 区域实践与前沿技术驱动 - 安徽省运用量子加密技术打造'量子云印章',下一步将聚焦低空经济、量子信息、人工智能、聚变能源等领域组建场景实验室 [8] - 安徽省将联合沪苏浙在长三角共同开放跨区域、跨领域的综合性重大场景 [8] - 广东省将在全空间无人体系、深海资源开发、智能制造等领域拓展应用场景,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作用 [8] - 广东省将上线"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发布厅",为企业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搭建桥梁 [8] - 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以及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氢能等新经济增长点培育,需要技术攻关和场景双向赋能 [7]
我国将加速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场景培育
北京商报· 2025-11-10 23:53
政策核心目标 - 通过场景培育和开放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打造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新兴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试金石 [2] - 聚焦五个方面22类重点领域进行场景培育和开放,包括打造新领域新赛道应用场景、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业态应用场景等 [2] 重点技术应用领域 - 加速推动5G+、人工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北斗+等重点领域应用场景的培育 [1][3] - 推动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进工厂,优先在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等细分场景落地,并聚焦采矿、民爆、应急等复杂恶劣环境提升智能作业水平 [3] - 政策导向从技术突破转向应用深化,AI+制造、5G+物流、北斗+出行等将成为地方布局未来产业和推动中小企业融入创新链的突破口 [4] 确定性商业机会 - 技术—行业深度嵌入带来商机,使工业软件、垂直大模型、机器视觉、数字孪生等技术从好技术走向可落地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3] - 供给—需求精准撮合带来商机,围绕重大工程、重大活动与公共服务开放清单形成可预期、可采购、可复制的市场化机会 [3] - 制度—要素协同创新带来商机,数据要素、算力、时空定位等底座能力通过场景开放实现按需配置、按效付费,释放新商业模式 [3] 民营企业参与机遇 - 首次在应用场景开放层面明确民企主体地位,民企可通过联合体、创新平台等形式平等参与公共场景项目,政策门槛下降 [5][6] - 资金渠道拓宽,地方政府专项资金、产业基金、创新券等政策工具将向场景项目倾斜 [6] - 数据与平台资源共享促进民企在智能制造、数字交通、医疗健康等领域形成自主创新生态,从技术外溢被动接受者转向场景创新核心参与者 [6] 央企引领与产业协同 - 中央企业主动开放主业领域场景,吸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 [5] - 通过产业链融通发展供应链行动,累计举办45场专题活动,发布供需对接清单超1万项,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主体近1.5万家 [6] - 中央企业前三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3万亿元,逆势增长超3%,新兴产业投资占比约40%,通过大工程大项目建设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广阔合作空间 [6] - 创新探索十百千万合作伙伴计划、研发供货一体化等合作模式,联合民营龙头企业打造场景示范标杆 [6]
场景开放有大动作,多部门权威解读!
券商中国· 2025-11-10 23:22
政策核心与定义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这是我国首次系统性部署场景培育开放工作 [1] - 场景被定义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创新性应用的具体情境,旨在打通科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3] - 政策释放“以场景促创新、以开放激活力”的强烈信号,强调利用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 [2][3] 重点产业应用场景方向 - 明确场景培育开放的五大主要领域: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新赛道、制造与交通等产业转型升级、矿山与应急等行业、社会治理服务、民生领域 [4] - 加速推动“5G+”应用场景,实施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深化重点行业5G工厂建设,推广机器视觉质检、远程设备操控等场景 [4] - 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推动AI向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各环节延伸 [4] - 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推动工业及人形机器人在焊接、装配等工厂场景,以及采矿、民爆等恶劣环境下的应用 [5] - 打造“工业互联网+”升级版,实施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工程,在钢铁、电力等行业的设计、排产等场景普及推广 [6] - 深化“北斗+”应用场景,推动北斗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物流等新场景的深度融合应用 [6] 企业角色与资源投入 - 科技部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形成“需求牵引—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应用”的快速迭代创新机制 [7] - 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并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7] -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被要求主动开放场景,中央企业要率先打开主业场景资源 [7] - 中央企业已累计布局800多个AI应用场景,并发布首批40项高价值场景,其190个中试验证平台已面向社会提供超400项服务 [7] 地方实践与目标 - 广东省构建“四个一”机制,建立全省场景创新工作体系,并计划在全空间无人体系、深海资源开发、智能制造等领域拓展重大应用场景 [9] - 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成立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推动量子信息“千家场景”计划,预计2027年落地1000个应用场景 [9] - 安徽省将聚焦低空经济、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组建场景实验室,提升合肥骆岗全空间无人体系能级,打造引领性“超级场景” [9]
盘后利好!人工智能领域将出新政
证券日报网· 2025-11-10 18:16
5G+应用场景 - 实施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深化重点行业领域5G工厂建设[1] - 推广一体化、集约化解决方案,开发机器视觉质检、远程设备操控、柔性生产制造等重点应用场景[1]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 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意见,推动人工智能向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决策、运维服务等环节延伸[1] - 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释放人工智能的"倍增"效应[1] 机器人+应用场景 - 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拓展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在工厂的应用深度和广度[2] - 优先在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等细分场景实现落地应用[2] - 在采矿、民爆、应急等复杂恶劣生产环境推广机器人产品,提升危险、恶劣环境下智能作业水平[2] 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 - 研究出台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融合赋能行动方案,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2] - 实施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工程[2] - 面向钢铁、电力、船舶、航空等重点行业,加快在设计、排产、调度、仓储等应用场景普及推广[2] 北斗+应用场景 - 研究出台推动时空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深化北斗规模应用城市试点[2] - 加快北斗与移动通信、惯性导航、高精度视觉等技术融合创新[2] - 促进北斗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海洋、精准农业等新场景深度融合应用[2]
湖南株洲打造制造名城 产业链群扩量提级
中国新闻网· 2025-10-18 05:08
宏观经济表现 - 株洲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301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902.4亿元,年均增长5.8%,预计今年将突破4000亿元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7.7万元提升至10.1万元,年均增长6.2% [2] -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40%,近四年规模工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3.7% [2] - 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到37.4%,居全省第1位 [2] 产业集群发展 - 培育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特高压输变电装备 [2] - 培育3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陶瓷、先进硬质材料、功率半导体 [2] - 国省级产业集群总数达到15个,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2] - 北斗时空信息产业集群规模达113亿元,增长34.4% [2] - 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千亿产业集群达到3个 [2] - 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排名全国第36位 [2] 企业主体与创新能力 - 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726家增加到2024年的1274家,数量居全省第2 [3] - "四上"企业从2020年的3970家增加到5763家 [3] - 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累计20个,居中西非省会城市第1 [3] -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累计90家,居中西非省会城市第2 [3] - 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排名提升到第37位,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排名提升到第35位 [1] 对外开放与贸易 - 保税物流中心(B型)全国排名从垫底上升至2024年的第27位 [3] - 湘粤非铁海联运开通以来发运班列超1800列、15万标箱货物 [3] - 业务覆盖全球80个国家、170个港口,对非贸易增速保持湖南前列 [3] - 中非经贸株洲陆港、中非易货贸易中心加快建设 [3]
湖南“十四五”成绩单亮眼,“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渐成生动现实
中国发展网· 2025-10-15 19:38
经济总量 - 2023年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跨过5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到5.32万亿元,预计今年增长5.5%左右,五年增量预计超过1.2万亿元 [4] - 2021年湖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2024年为1.14万美元,按人民币计价五年增幅预计超过30% [4] 发展质量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较2020年增长5倍,创新综合实力由全国第12位跃升至第9位 [5] -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突破千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1.75万家,较2020年增长1倍多 [5] - 前四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7%,规模工业利润年均增长超过8% [5] - 预计“十四五”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超过10万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占比达64.4%,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6%以上 [5] 社会效益 - “十四五”以来湖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4%,跑赢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1个百分点,2024年收入水平为37679元,居中部第1 [6] - 从2021年到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累计超过350万人,新增大学生创办企业6100余家 [6] 先进制造业 - 工业领域千亿级企业新增1家达到4家,百亿级企业新增24家达到53家,形成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5、中部第1 [7] - 北斗产业全国市场份额由过去不到3%增长到10.6%,世界工程机械企业50强中有5家在湖南 [7] - 中国每生产10台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就有9台为“湖南造”,电力机车、特高压变压器、电抗器全球市场占有率均居第1,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居全国第5 [7] 科技创新 - “1+2”国家实验室体系加速成型,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总数和在全国占比“双提升” [8] - 长沙研发机构月均新增75家,是2023年之前的3倍,“4+4科创工程”取得重大创新成果100余项 [8] - 在芯片、航空、脑机接口、装备制造、生物育种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重大技术突破 [8] - “文化+科技”型企业突破4000家 [8] 改革开放 - 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结果中,湖南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省级前10、位列中西部第1 [9] - 对非贸易规模保持中西部第1,经贸“朋友圈”拓展至235个国家和地区 [9] - 低空领域取得12项全国首创改革成果 [9] 区域发展与城镇化 - 长沙迈入特大城市行列,县域经济体量超500亿元的县市达12个,较2020年增加4个 [10] - “十四五”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有望达到6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20年的2.51缩小至2024年的2.31 [10] 基础设施与民生 - “十四五”期间建成张吉怀、常益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提升到8000公里以上,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有高速” [11] - 2024年末已建成托位27.23万个,是“十三五”末的3.75倍 [11] - 建成101所芙蓉学校和100所“徐特立项目”学校,分别增加优质义务教育学位14.6万个和普通高中学位6.6万个 [11] -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较2020年增长1岁以上 [11] 生态文明与能源 - 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达98.6%,居中部第1、全国前列,洞庭湖总磷浓度下降6.7% [12] - “十四五”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1918万亩,洞庭湖江豚数量增长近50%,麋鹿数量增加到300余头 [12] - 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5.3%,可再生能源跃升为全省第一大能源,84%以上的大宗工业固废得到有效综合利用 [12] - 全省电力装机超过8700万千瓦,粮食产量稳定在600亿斤以上,水稻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 [13]
武汉发展曲线何以昂扬向上
长江日报· 2025-09-15 08:35
经济发展总体态势 - 武汉GDP在2023年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成为中部地区首个"2万亿俱乐部"成员[4] - 2024年武汉GDP增速为5.2%,经济总量继续保持中部地区城市首位[5] - 2024年上半年武汉GDP达10592.80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5] - 过去5年武汉GDP每年跃上一个千亿台阶,2021年达17716.76亿元,2022年达18866.43亿元[4] - 武汉GDP在全国城市中稳居前十,2022年位列全国第八,GDP增速在全国经济总量前十城市中连续两年位居第一[4] 区域经济地位 - 武汉有着全省近二成的人口、超三成的GDP、近四成的企业数量、超五成的财政收入、近六成的进出口额、近七成的科创资源[5] - 2023年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3.6万亿元,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重从2020年的23.6%提升至29%[16] - 武汉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第一[4] 科技创新驱动 - 武汉连续4年"新春第一会"均聚焦科技创新[8] - 2024年年初将市科技局改革重组为市科技创新局,整合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9] - 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50%,近3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跃升全国十强[10] - 湖北在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等领域建起10个实验室,其中8个落地武汉[13] 优势产业发展 - 光电子信息产业中,格创东智的工业应用智能平台AI识别生产流程速度较人眼快5-10倍[9] -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每天500多辆无人驾驶车在车谷全域穿梭,服务超600万人次[9] - 生命健康领域联影智融研发的"手术机器人"能实现亚毫米级的精准操作[9] - 高端装备制造业华中数控研发全球首台集成AI芯片与AI大模型的智能数控系统[9] - 北斗产业梦芯科技自主研发全球最小的全系统全频点北斗芯片[10] 新兴产业布局 - 低空经济领域已汇聚170余家代表性企业,覆盖研发制造、核心零部件等全链条[13] - 近千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链条[10] - 2024年民营企业数量突破百万家达102.5万家,民营经济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13] - 34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中民营企业占比79.3%[13] 创新载体建设 - 九峰山实验室运营2年多吸引30多家创新企业聚集,总估值超百亿元,全球产业合作伙伴达570家[14] - 汉江湾人工智能产业园实现"开园即满园",23家企业首批入驻[13] - 各中心城区加速发展都市工业,碳汇大厦汇聚72家"双碳"领域龙头企业和研究机构[15] 人才与创新环境 - 武汉已连续多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青年人才之家"为年轻人提供7天免费住宿和就业创业服务[15] - 2024年上半年武汉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6.25万人,八成毕业生选择民企[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