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产算力
icon
搜索文档
未知机构:脱水研报丨Q1需求、订单甚至业绩出现明显好转迹象,此行业利润率向上空间较大;国产算力佼佼者,一文梳理昇腾产-业链——0507-20250508
未知机构· 2025-05-08 11:5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军工、国产算力、金属材料、智能驾驶 - **公司**:中简科技、泰嘉股份、宝钛股份、西部材料等众多军工产业链公司;昆仑技术、华鲲振宇等昇腾产业链公司;久立特材、西部超导等金属材料公司;比亚迪、吉利、奇瑞等智能驾驶相关车企,以及晶方科技、电连技术等智能驾驶产业链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军工行业 - **核心观点**:25Q1行业基本面或已处于复苏态势,看好全年业绩表现,利润率向上空间大,有望迎来高景气周期 [1][3] - **论据**: - 军贸方面,国际局势复杂,25年起多国提升国防预算,全球军费开支大幅增长,军贸市场活跃 [1][3] - 国内方面,25年是“十四五”末年,积压需求将快速释放,2月起部分企业基本面改善,航天、导弹细分方向明显,部分上游企业订单好转 [3] - 24年多因素致业绩下滑,25Q1虽行业因素影响仍在,但部分上游领域标的需求、订单和业绩好转,或进入反弹阶段 [4][5] - 近两年装备采购价格下降等致盈利能力下滑,24Q4为“十四五”以来最低点,25Q1毛利率和净利率环比改善,采购节奏回归正轨、招标模式优化为利润率提升创造空间 [7] - 近两年产业链推进能力建设,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增长,国内外需求共振下,后续需求放量时能力建设将发挥效用 [10] 国产算力行业(昇腾产业链) - **核心观点**:2024 - 2028年中国智算中心市场投资规模预计大幅增长,昇腾产业链将显著受益 [12] - **论据**: - 昇腾构建涵盖多方的强大生态体系,软硬件协同,硬件体系以达芬奇架构为基石,软件有对标英伟达CUDA的昇腾CANN和开源框架MindSpore,应用使能的MindX降低开发门槛 [13][14] - 昇腾产品矩阵完善,能适配多种模型,华为CloudMatrix384超节点集群上线,算力规模提升,性价比高,UB - Mesh架构降低成本、提升性能 [15] - 昇腾产业链各环节发展良好,整机有众多伙伴基于其产品二次开发;芯片性能升级带动电源价值量增长;单机柜功耗增加推动液冷技术应用;AI背板连接器需求旺盛 [19][20] 金属材料行业 - **核心观点**:AI融入材料研发体系,高端需求与AI技术双重驱动,关注具备数据沉淀优势与AI融合创新潜力的金属材料龙头 [21][24] - **论据**: - AI通过智能算法突破传统试错模式限制,提升研发效率,OMat24等开源材料大模型加速推动AI赋能材料发现 [21] - 行业层面,钢铁、有色行业部署专用工业AI大模型,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工厂转型 [23] - 需求端,高端制造前沿领域对金属材料性能要求升级,推动行业演进;技术端,AI为研发提供新工具,“技术—需求”共振使研发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24] - AI可帮助企业应对“五新”挑战,形成创新闭环,推动强者恒强,核心优势升级为综合实力 [24] 智能驾驶行业 - **核心观点**:比亚迪按下智驾下沉加速键,各车厂积极跟进,智驾下沉至中低端车型放量区,智能化硬件成长空间广阔,国产供应链有望深度参与 [2][27] - **论据**: - 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厂商积极发布智能化战略,多款中低端车型搭载高阶智驾,新能源车销量增长,智驾配置向中低端渗透有望打开硬件成长空间 [28][29] - 智驾硬件产业链由感知、传输、计算构成,车载摄像头CIS成长空间广阔,高阶智驾车型CIS价值量高,高频高速连接器需求大,全球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增长,中国市场机会好 [30][3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军工行业24年业绩下滑明显,国防军工(中信)板块2024年营收4191.79亿元,同比 - 12.85%,归母净利润152.58亿元,同比 - 45.03%;25Q1收入773.29亿元,同比 - 14.36%,归母净利42.01亿元,同比 - 28.87% [4] - 2026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规模有望达180亿元,2025年通信连接器市场规模将达600亿元 [20] - 2025年1 - 3月,新能源车销量为341.9万台,同比提升63.76%;2025年3月,新能源轿车5 - 10万、10 - 15万、15 - 20万售价车型占整体销量占比分别为34.8%、33.7%、8.7%;新能源SUV对应价格段占比分别为2.7%、25.0%、32.2% [29] - 到2025年,全球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4.52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达23%,规模约为44.68亿美元 [31]
国泰海通|策略:明确政策立场:贴现率降低,股市中国红——5月7日“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发布会点评
政策立场与市场影响 - 一揽子金融政策密集发布,政策力度强、覆盖面宽,包括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稳定资产价格,表明决策层锚定经济发展目标和稳定资本市场的明确立场 [1] - 政策举措形成连贯可预期的前景,降低股市风险溢价,中国股市贴现率进入系统性下移的走廊 [1] - 积极的金融政策推动股市无风险利率降低,投资中国股市的机会成本快速下降,增量资金有望入市 [1] 货币政策与流动性支持 - 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政策利率和公积金贷款利率分别下调10bp和25bp [2] -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降低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 [2] - 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有望扩大流动性投放并降低融资成本 [2] 资本市场改革与资金入市 - 央行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额度合并使用,政策工具便利性提高 [3] -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扩大,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保险资金入市力度将明显扩大 [3] - 证监会表态全力支持中央汇金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明确市场稳定底线 [3] 行业配置建议 - 金融与高分红板块受益于无风险利率下降和增量入市,推荐券商、保险、银行 [3] - 新兴科技成长板块关注具备产业趋势且外需敞口较低的港股互联网、传媒游戏、国产算力、医药 [3] - 顺周期板块关注国内供需偏紧的地产链、有色、化工、汽车、化妆品 [4]
政策“组合拳”:稳市场、促转型
华福证券· 2025-05-07 17:00
报告核心观点 2025年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情况,政策组合拳包括货币政策、房地产定向支持和资本市场增量资金加码等方面,旨在稳市场、促转型,后续建议关注高成长赛道、价值修复主线和内需板块[1][2][3] 事件 - 2025年5月7日上午9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央行行长、金融监管总局局长和证监会主席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1][7] 主要政策解读 货币政策 - 央行发布3类10项措施,形成“总量稳流动性、价格降融资成本、结构促精准滴灌”的立体化政策矩阵,分阶段逐步落地实施,短期可稳定市场流动性,中长期构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长效机制[10][12][15] - 数量型政策:自2025年5月15日起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从5%调降至0%[10] - 价格型政策: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同步下行约0.1个百分点;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11] - 结构型政策: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至8000亿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优化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额度合并为8000亿元;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12] 房地产领域 - 央行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预计带动二季度住房消费回暖,稳定房地产市场[16] - 后续将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从供给端化解房企流动性风险,助力市场企稳,为构建住房体系奠定基础[16] 资本市场 - 金融监管总局将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拟批复600亿元;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推动长周期考核机制[17] - 证监会支持中央汇金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出台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措施,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等,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布行动方案优化公募基金收费模式[17][20] - 资本市场政策组合拳构建长期稳定机制,保险资金转型及多项措施配合有利于股市稳定和长期估值修复[20] 市场反应 - 降准短期提振市场,央行历次降准0.5个百分点后次一交易日沪指多上涨,近两次降准次日沪指分别上涨8.06%、3.03%[21] - 政策效果与经济周期和外部冲击相关,经济下行期降准后市场反弹力度大,外部冲击期降准效果被抵消,市场表现疲软[21] - 此次政策组合拳释放稳定经济信号,缓解市场流动性紧张,叠加关税博弈缓和,将推动资本市场形成正向循环[21] 投资建议 - 关注政策精准滴灌与全球科技共振下的高成长赛道,如国产算力、工业母机、国防军工等[3][28] - 关注利率下行与信用扩张直接受益的价值修复主线,如地产开发、地产后周期等[3][28] - 关注居民杠杆优化与消费刺激政策共振的内需板块,如可选消费、服务消费、智慧养老、国产医疗器械等[3][28]
山西证券:一季报后AI算力展望依然乐观 下半年国产算力或迎更强增长
智通财经网· 2025-05-02 14:18
海外算力 - 云巨头资本开支展望确定,谷歌25Q1资本支出为172亿美元(同比+43%),全年预计750亿美金(同比+43%),主要投入服务器和数据中心 [1] - 谷歌云部门收入同比增长28%,GCP在AI产品中增速远高于Cloud整体收入增长率 [1] - 亚马逊澄清数据中心建设规模未缩减,调整属于"常规容量管理" [1] - 光模块、铜连接等核心公司一季度业绩亮眼:中际旭创、新易盛扣非归母利润分别同比+58%、+383%,沃尔核材、鼎通科技分别同比+39%、+212% [2] - GPT5和DeepSeekR2发布预期带来"质的突破",2026年算力投资展望稳定 [2] 国内算力 - AIDC赛道新增产能投放转化为收入需时间,当前行情由预期驱动,润泽科技等公司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同比大幅增长 [3] - H20销售管制变化推动国产算力加速导入,昇腾、海光、寒武纪、沐曦等产业链受益 [3] - 华为910C集群超节点技术领先,移动OISA和腾讯ETH-X将推动国产AI芯片统一标准 [3] - AI Infra赛道半年报乐观,HVDC、精密空调、柴发等设备订单将率先落地 [3] 军工信息化 - 卫星互联网星网与垣信星座启动"航班化"发射,下半年带动卫星配套载荷、天线产业链补库 [4] - 手机直联卫星实验星发射,推动数字相控阵、星间激光组网、手机新型射频模组等技术投资 [4] 建议关注标的 - 光通信:中际旭创、新易盛、仕佳光子、光库科技等 [5] - 铜连接:沃尔核材、鼎通科技、金信诺等 [6] - 国产算力:寒武纪、海光信息、超讯通信等 [6] - 军工信息化:铖昌科技、臻镭科技、长盈通等 [6]
策略聚焦|僵持阶段看什么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4-20 14:41
贸易战僵持阶段的核心特征 - 超预期的刺激政策和基于妥协的贸易协议均难以达成,双方进入经济韧性比拼阶段 [1][2] - 中国政策工具箱更丰富,包括财政货币政策的克制使用、超额储蓄释放(14.8万亿元居民超额储蓄)及股市楼市稳定措施 [5] - 美国面临通胀反复(10年期美债收益率触及4.5%)、债务到期压力(4-7月累计6.9万亿美元美债到期)及政策空间受限的制约 [6][8] 中美经济政策对比 - 中国拒绝以加杠杆透支资产负债表对冲贸易战冲击,侧重定向扶持受损企业及劳动力市场(如出口商信贷支持) [3] - 美国联储降息需以CPI稳定为前提,与贸易战或美股表现脱钩,政策独立性受特朗普施压可能加剧市场动荡 [6][8] A股市场稳定措施 - 中央汇金增持带动ETF资金大规模流入(4月7-18日大盘宽基ETF净流入1500亿元),叠加上市公司回购贷款加速(4月单月225.96亿元创纪录) [10] - 国务院会议明确"稳定股市"优先级高于房地产,释放长期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信号 [10] 港股市场现状与潜力 - 短期受投资者情绪波动影响,但内地资金低配明显(港股ETF规模2500亿元 vs A股ETF 29000亿元) [12] - 中长期增量资金或来自海外华资回流(2020-2024年境外企业利润留存2.08万亿美元)及全球配置需求 [12] 配置策略建议 - **自主科技**:先进制程、国产算力、医疗设备等 [14] - **欧洲资本开支受益**:铜铝、军工、电力设备等 [14] - **纯内需必选消费**:食品、乳制品、血制品 [14] - **稳定红利**:水电、银行、运营商 [14] - **题材类**:多模态AI、固态电池等不依赖短期业绩的领域 [14]
亮马组合|抓住交易机会,布局核心资产 (202504)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31 08:06
亮马组合更新 - 本期更新中信证券2025年4月金股组合 组合基于策略聚焦观点和行业研究精选推荐 遴选出的月度金股组合 [1][2] - 配置上建议从科技点火 供给侧反内卷 内续补短板角度 关注产业逻辑清晰的几大方向 包括国产算力 端侧AI 创新药 新能源 可选消费等 [1] - 也在红利 制造等方向选择了部分优质标的 以实现组合配置多元化 [1] 板块配置策略 - 关键时点是4月初外部风险落地 包括美国优先贸易政策备忘录调查结果公布以及"对等关税"加征方式和范围的明朗 [3] - 从风险落地后的进攻方向上看 经过3月大幅调整且持续有催化的科技主题 因其弱宏观关联和强产业催化 预计会成为4-5月占优方向 [3] - 资金面角度 增量资金或来自前期高切低回补 仓位回补及部分追逐港股的趋势资金回流 [3] 行业配置建议 - 科技领域建议延续端侧AI+国产算力的主线配置 特别是二季度迎密集新品发布催化的端侧AI 有望成为新一轮行情的主线 [3] - 医药领域关注政策持续鼓励带来的价值重估机会 [3] - 消费领域关注自下而上结构性机会 [3] - 也建议关注新能源(储能 逆变器)等相对滞涨品种 [3]
策略聚焦|两个关键时点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23 16:25
文章核心观点 - 年内有两个关键时点,4月初外部风险落地后有交易性机会,年中中美经济和政策周期同频后有配置性机会,配置聚焦A股和港股核心资产 [1] 4月初外部风险落地后或出现新一轮主题交易性机会 - 4月初外部风险集中落地,科技主题因弱宏观、强预期特性,是4月风险落地后最适合的交易机会 [3] - 端侧AI是最可能带动行情的方向,后续产品推陈出新或提振市场预期,二季度关注字节跳动、小米、Rokid相关大会带来的交易机会 [4] - 资金或来自前期高切低回补、仓位回补以及部分追逐港股的趋势资金回流,A股“高切低”和减仓持续4周,港股科技巨头估值优势不再,南下资金流入减弱 [5] 年中有望迎来中美周期同频带来核心资产配置性机会 - 足够大的外部压力才能催生超预期的内需刺激,复盘2013年以来政策阶段,外部压力加大时会催生总量刺激 [7] - 年中美国经济走弱叠加关税压力加大,可能出现2013年以来第四次总量型政策刺激,7月政治局会议有望出台相关政策 [8] - 中美经济、政策周期有望迎来2021年以来首次同步,共振上行周期将带来核心资产战略性配置机会,市场将迎来风格切换 [8][9] 配置上继续聚焦A股和港股核心资产 - 科技领域关注国产算力、端侧AI等,端侧AI可能成带动行情主线方向 [11] - 关注新能源等相对滞涨品种,结合短期政策预期催化 [11] - 供给端出清领域关注铝、钢铁和面板,消费领域关注线下新零售 [11] - 从一季报潜在超预期视角,关注风电零部件等细分环节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