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搜索文档
镜观·回响|海南:用文化激活发展深层动能
新华社· 2025-06-07 15:08
南海怀抱,碧波倒映文明印记 五指山麓,黎锦织就千年智慧 在祖国最南端的琼州大地上 海南执山海为卷轴,化文脉为丹青 将历史传承编织进时代经纬 在古今交融中探索发展之路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调研时指出: 2024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 殷殷嘱托,一脉相承 让文化激活发展的深层动能 成为海南发展振兴的重要路径 黎锦斑斓织古韵 琼韵绕梁传新曲 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 从单一技艺到复合业态 古老遗产在传承与创新中迸发新机 椰岛的非遗故事走向国际舞台 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品史上的"活化石",其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传承3000多年。202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2023年4月30日,手工艺人在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活动现场 编织黎锦。 2024年9月27日,以海南黎锦元素为创作主题的服装,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一场2025春夏时装新品发布会上亮相。 2024年4月24日,海南定安县琼剧团的演员指导定安县第一小学的学生们练习琼剧。琼剧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 ...
11家企业入选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数量居江苏第一
南京日报· 2025-06-06 10:23
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 - 南京11家企业入选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占全省31.4%,数量居江苏第一 [1] - "2024年法国塞雷辉煌中国(秦淮)灯会"入选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1] - 2024年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266亿元,占GDP比重6.8%,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50.59亿元 [1] 政策支持与产业环境 - 江苏26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南京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2] - 南京出台《南京市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系列文件,降低企业"出海"成本与风险 [2] - 多部门协同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激发企业文化"出海"热情 [2] 企业国际化布局与案例 - 江苏舜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杭州亚运会提供509场发布会口译和497万字英文笔译服务,位列全球语言服务企业第26位 [3] - 南京云锦研究所将传统云锦与现代设计结合,产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3] - 江苏原力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全球客户提供1800款3D数字内容制作服务,参与《黑神话:悟空》等知名项目 [4][5] - 汉桑科技在美、澳、越等国设立子公司,覆盖多场景音频产品 [5] - 南京唯晶信息科技在网络游戏开发和美术外包领域具有竞争优势 [5] 文化科技融合与创新 - 南京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形成IP开发、内容制作、海外发行全产业链布局 [6] - 南京炫佳网络科技推出KINOxAI视听制作平台,支持八国语言实时转换和定制化短剧推广 [7] - 南京睿悦信息展示Zeno AI智能眼镜,基于AI技术和大模型,助力XR设备"出海" [7] 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 2023年南京市属院团赴德、荷、日等国完成66场演出 [9] - 2024年秦淮灯会在法国塞雷展出1000多盏灯彩 [9] - 南京与全球25国25城结为友好城市,83城结为友好合作城市,并在10城挂牌海外服务中心 [9]
【西安】在城市更新中守护好文化遗产
陕西日报· 2025-06-04 06:28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和不可移动文物修缮 [1] - 西安城墙通过科技赋能、品牌活动等方式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秉持"最小干预"原则进行保护 [2] -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以遗址保护为基础,通过科学规划呈现宫殿遗址格局,成为融合历史与休闲的公共空间 [3][4] 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 -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整合文物保护、文旅运营等4方面数据要素,运用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全方位监测 [2] - 平台设置绿黄橙红4色分级预警机制,数字化呈现预防性保护标准 [2] - 通过物联网监测和AI智能体提升管理效率,实时显示13.74公里城墙全域数据模型 [2] 文化IP活化与创新利用 - 2025乙巳蛇年"长安灯会"在西安城墙等3地同步点亮万盏花灯,结合盛唐主题灯组、国潮集市等活动吸引游客 [2] - 西安探索"四个结合"保护理念,形成大唐西市博物馆"民营资本投资模式"和大明宫"集团运作模式"等创新路径 [4] - 西安市编制《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明确传承古都的空间发展形态 [4] 文旅融合与城市发展 - 西安城墙日均接待大量游客,城墙下市民活动形成古今交融的生活场景 [1] - 大明宫遗址公园被游客评价为兼具历史教育与亲子休闲功能的"遛娃好去处" [4] - 西安通过遗址合理利用实现"相融共生",如大唐芙蓉园等景点联动提升文旅吸引力 [2][4]
不要把农业文化遗产“冷冻式保存”
经济日报· 2025-06-03 06:04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 农业文化遗产是活态有机体 具有活态和活性的最大特点 需要在发掘中保护 在利用中传承 避免盲目开发或冷冻式保存 [1] - 我国新增3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包括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 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总数增至25项 保持世界第一 [1] - 农业文化遗产融合自然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特征 兼具经济 生态 文化多重功能 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我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 我国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推动者 2015年出台全球首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 2021年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 成为首个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法律的国家 [2] - 农业文化遗产易受城镇化 工商业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 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我国为全球贡献中国智慧 [2] 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创新 - 农业文化遗产蕴含农耕文化和生态理念 提供绿色食品和优美景观 高度契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2] - 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初衷是创新传承 永续利用 造福社会 而非保持一成不变 [2] 经济价值实现路径 - 嫁接现代产业要素是关键 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科技相辅相成 如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引入农业物联网 产品销往120多个国家 江苏兴化垛田农业系统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创产品 [3] - 擦亮农遗金字招牌 通过区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建设提升品牌价值 如宣化葡萄 敖汉小米成为热销产品 需让农民纳入产业链并享受发展成果 [4] 产业发展模式 - 需因地制宜探索优势产品生产 产业融合发展 龙头企业带动等模式 提高农民收入 实现农遗可持续发展 [4] - 农业文化遗产传统但不落后 伴随乡村振兴展现时代新韵 体现中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 [4]
焕新增绿传文脉
人民日报· 2025-05-31 06:22
文化符号与地标建设 - 北京与杭州通过"运河风物"文化符号展呈现大运河两端的地域风物与生活美学 [1] - 北京通州区运河旁三大文化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年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 [1] - 杭州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杭钢公园、西泠武林美术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等文化地标广受欢迎 [1] 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治理 - 北京完成白浮泉遗址腾退、通州古城保护、燃灯佛舍利塔等遗址系统性修缮,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建成开园 [1] - 大运河北京段河道补水5亿立方米,改造新建滨水绿道50余公里,建成什刹海西海等湿地公园 [2] - 浙江大运河沿线5市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99.3%,完成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116公里,建成13个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2] 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 北京成功创建大运河5A级景区,推出12公里灯光秀、水景演艺及多条游船航线,举办运河赛艇大师赛等体育赛事 [3] - 浙江开通京杭大运河杭湖游线,推动数字创意、动漫设计等新兴产业发展,融合绿色航运、健康休闲、商贸文旅等产业 [3] - 京浙两地通过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平台加强合作,激活水岸经济新动能 [3]
共话建设文化强国之道 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扫描
金融时报· 2025-05-30 11:14
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 论坛于5月26日至27日在广东深圳举办 聚焦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活力激发 设置10个分论坛探讨文化领域时代命题 [1] - 政府部门代表 专家学者 行业人士共同参与 凝聚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 [1] 老城保护与复兴 - 北京中轴线 阆中古城 扬州古城 深圳大鹏所城等文化遗产展示保护成果 文创产品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 [2] - 文化遗产保护需"大文化观"指引 避免文化旅游开发碎片化 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 [3] - 老城保护要点包括城垣标志 街道骨架 河道血脉 民居细胞 需系统性保护未被列入国家级名城的城镇 [4] - 阆中古城保护注重历史真实性与生活延续性 保留建筑形态与人文烟火气 [5] 新大众文艺发展 - 新大众文艺是跨媒介写作 融合文字 图片 声音 影像 形成多模态叙事范式 [7] - 网络文学成为大众共写新样式 数千万作者创作 数亿读者即时互动 [8] - 面临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 低俗内容博流量等挑战 需构建价值坐标体系 [8]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 AIGC技术可赋能艺术创作全流程 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未来或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 [9] - 敦煌研究院建成840TB分布式存储系统 形成400TB数字资源 推出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 [10] - 大模型技术带来创作大众化 生产智能化 生态普惠化三重变革 重塑个体创作生态 [11] - 多语言技术重新定义文化传播 从翻译工具升级为文化桥梁 [9]
“非遗+”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四川日报· 2025-05-30 08:29
非遗产业市场表现 - 自贡灯会依托彩灯技艺成为全国火爆文旅新场景 西安永兴坊植根陕西非遗10年吸引6000万游客 [7] - 非遗相关短视频在单一平台创下7000多亿播放量 茶文化内容尤其受30岁以下年轻创作者欢迎 [7][8] - 道明竹编产品远销多国 其设计的芙蓉花胸针被选为成都大运会官方伴手礼 [7] 非遗产业创新模式 - "非遗+科技"模式涌现典型案例 包括二十四节气手游和蜀锦纹样沉浸式体验项目 [8] - 快手可灵AI技术生成熊猫拉二胡等AIGC内容 助推非遗文旅短片登平台热度榜首 [8] - 跨界合作创造新消费业态 蜀绣银花丝等非遗纹样应用于咖啡杯手提袋等现代商品 [9] 非遗产业升级路径 - 数字化技术提升非遗表现力 提供纹样再创作及实体化输出等交互体验 [8] - 行业形成三大共识:文化IP差异化打造 数字技术赋能 跨界合作创新 [9] - 专家指出"非遗+旅游"需延伸至民俗体验和产品购买 满足年轻群体深度需求 [7]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再扩容,农业“三大新名片”背后蕴含哪些千年生态密码?
中国经济网· 2025-05-29 17:40
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与地位 - 中国新增3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总数达25项 保持世界首位 [1] - 新增遗产包括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 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1]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定义为兼具历史人文价值与持续生产功能的农业生产系统 [1] 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特点 - 中国农耕文明包含梯田耕作 稻鱼共生 生态理念 村规民约等多维度智慧 [1] -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源自南宋 持续突破珍珠质量提高技术 为全球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1] -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系统包含7万亩梯田 12.7万亩森林 752公里灌溉渠 形成立体生态系统 [2] 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红河哈尼梯田开发梯田红米 旅游 直播电商等产业 五一假期接待游客27.9万人次 旅游收入2.12亿元 [2] - 福鼎白茶产业链延伸至食品加工 物流 餐饮住宿等行业 创造就业增收机会 [2] - 部分特色农产品因知名度不足导致价值未充分释放 [2] 政策支持与保护措施 - 中国2012年启动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 已认定7批188项 [2] - 2015年颁布全球首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 2016年起多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2] - 当前保护工作存在法律法规覆盖不全 民众参与度不足等问题 [2] 可持续发展路径 - 需结合现代科技与管理手段 如利用互联网推广梯田 古村落等资源 [2] - 通过产业链延伸挖掘农业多重功能与多元价值 [2] - 农民作为保护主体需确保其切实受益 实现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3]
非遗技艺如何转化为“指尖经济” ——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5-28 11:32
非遗产业发展现状 - 庆阳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57项、市级76项、县级616项 形成"基地+工坊+传承人"立体保护网络 培育13家非遗手工作坊 开发5000多种文创产品 年产1000多万件 带动10万人就业 [2] - 庆阳香包年产值达7500万元 产品远销26国 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2000万元 形成"专业团队设计+千家万户生产+龙头企业营销"产业路径 [9][10] - 非遗传承面临核心矛盾:传统技艺需后继有人但传承人需解决生计问题 部分项目与现代生活脱节 市场化程度不足 [4][6] 代表性企业及商业模式 - 甘肃妙剪生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由剪纸艺人马路创立 年收入20多万元 开发肖像定制剪纸占收入1/3 设立创研馆和研学体验馆 [5][6] - 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刘兰芳创立 香包产品获8万美元外贸订单 采用"设计打样+分散加工+集中缝合"生产模式 辐射30多个乡镇1000多人 [7][8][10] - 庆阳群英香包有限公司:左焕茸创办 年销售收入500多万元 研发40余款新品 年产30万件 培训1200余名农村妇女 开发防鼻炎等功能型香包年订单120万元 [9][13] 产品创新方向 - 剪纸领域:开发"剪云裳"剪纸服饰系列 全网播放量140亿次 推出婚庆服装/床品/丝巾等100多款产品 首秀视频点击量超500万次 [11][12] - 香包领域:设计"巳巳如意"生肖蛇香包销售1万多个 融合醒狮帽与蝙蝠纹样 在深圳展销快速售罄 [13] - 皮影领域:开发皮影床头灯(单价600-700元)、书签、耳坠等文创产品 获得两项专利 计划拓展家装挂件市场 [14] 产业支持体系 - 政府举办19届香包民俗文化节 推动文旅融合 2008年建成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7] - 建立数字化传播体系 通过驻美使馆活动展示剪纸/皮影技艺 吸引大量国际受众 [1][2] - 实施"非遗+"融合战略 推动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 形成设计-生产-销售完整产业链 [10][14]
当“文脉”传承遇上数智时代:建立大文化观成为共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8 10:14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阆中古城通过门神画等文化印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结合,传承古城"文脉" [1]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激活文旅消费动能,使古城古迹成为当地流量"密码" [1] - 文化遗产传承需置于更广博的文化背景中观察,文化现象的形成受大文化影响 [1][2] 古城保护策略 - 阆中古城通过法治保障和烟火气延续解决居民生活需求,实现"留城留人" [2] - 组建"文化智囊团"系统规范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使文化元素具象化 [2] - 文化传承需大文化观指引,脱离时代精神的保护易导致同质化和商业化 [3]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古城活化需与周边传统村落结合,发挥城乡联动作用 [4] - 数字化技术改变文化遗产尺度与精度,需探索数智文明时代的存在方式 [5] - 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构建阆中古城数字孪生平台,辅助管理维护并提升用户体验 [5] 科技创新与文物保护 - 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整合资源,推进"文物+科技"体系化发展 [5][6] - 该中心旨在提升文物保护理论、材料研发、装备发明等核心技术能力 [6] - AIGC、VR等技术增强用户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吸引全球关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