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电子信息
icon
搜索文档
“8+4”经济政策助力杭州经济稳进提质
杭州日报· 2025-08-22 11:18
政策实施进展 - 杭州推出市级"8+4"经济政策包包含8个政策包57条政策条款 政策再加量力度再加码兑付再加快[11] - 上半年完成市级政策资金兑付262亿元 兑付进度达52.2% 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11] - 政策聚焦城乡融合 科技创新 公共服务等领域 通过设备+资金+人才全链条模式吸引外部资本超25亿元[11][15] 城乡融合发展 - 桐庐县大路村建成蜜蜂友好村 国内首个蜜蜂小镇 2019年以来落户300万只蜜蜂 推动蜜蜂产业发展[12] - 大路村探索蜜蜂+稻田+文旅融合模式 建成露营基地水上乐园 19家民宿暑期经常满房[13] - 淳安县汾口镇光伏车厘子大棚农业工业结合 年发电超9500万度 年营收4000万元反哺农业[13] - 浪川乡建成600余亩稻蛙基地 亩产900公斤成蛙 产品供应杭州上海等地餐馆和线上平台[13] - 浙江禾通制药公司+农户模式种植艾草 去年带动村民增收超80万元[13] - 累计培育10亿元全产业链超20条 其中14条列入2025年省级重点培育名单 1条列入百亿元培育名单[14] - 上半年完成县城承载能力提升重大项目年度投资47亿元 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79%[14] - 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重达45.37% 较上年末增长0.47个百分点[14] 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 - 杭州光机所5年多孵化企业60余家 20多家获下一轮融资 孵化企业总估值超250亿元[15] - 通过创业合伙人方式结合投资培育手段 提供模块化标准化专业化定制化服务[15] - 杭州光在科技获近亿元融资 建设生产基地未来年产能达3000台[15] - 顺丰创新中心联合浙大科技园孵化68家科技企业 设立科创基金助力企业成长[16] - 萧山区创新推出安心宝制度 企业用50万元保证金启动500万元产学研项目[17] 人才服务与公共服务 - 青荷驿站面向应届毕业生提供免费短期住宿 上半年新增驿站20个房源530套 累计运营驿站90个房源3975套[18][19] - 建立13个技能培训基地和23个技能培训站点 实现县城和中心镇全覆盖[19] - 上线婴幼儿照护智能体杭小育 整合141万余条健康数据5万余条入托数据 关联近70万用户标签 累计访问量超220万人次[19]
湖北:“十四五”高新企业增长近两倍,技术合同成交额全国第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09:34
科技创新水平提升 - 湖北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2020年提升6.98个百分点,排名全国前列、中部第1 [1]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达到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后达到45家、全国第4 [1] - 新型研发机构达到545家,数量居全国前列,10家湖北实验室成为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金字招牌 [1] 重大创新成果涌现 - 基础研究方面发现玉米水稻增产关键基因,创造平顶脉冲磁场新世界纪录,钙离子光频标跃迁频率进入国际次级秒定义 [2] - 战略必争领域三维闪存芯片技术实现从落后到领先跨越,北斗通导遥一体化技术将卫星导航精度提升至厘米级 [2] - 产业关键技术方面自主研制空芯光纤创多项光传输世界纪录,超大功率激光器、三维五轴加工机床打破国际垄断 [2] 知识产权与专利申请 - 截至2025年6月发明专利有效量17.7万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7.4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2.7件 [2] - 2024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898件,居中部第1、全国第7,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重点指标提前完成 [2] 科技企业培育与产业升级 - 高新技术企业从十三五末10404家增至近3万家增长近两倍,科技型中小企业从7439家增至46532家增长超5倍数量全国第4 [3] - 技术合同成交额从十三五末1687亿元增至5500亿元全国第3,连续4年每年跨越千亿台阶 [3]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从十三五末2402亿元增至5743亿元增长139% [3] 产业集群建设与发展 - 武汉成为全球最大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全国最大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基地、最大国产先进存储生产基地 [4] - 湖北建设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五大支柱产业包括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现代化工、大健康、现代农产品加工 [4] - 五大支柱产业有望在十四五末全面突破万亿级,同时认定5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9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4]
湖北五大支柱产业有望全面突破万亿级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长江商报· 2025-08-21 07:55
科技创新实力提升 - 武汉科技集群全球排名从2020年第二十九位升至第十三位 科研城市全球排名从第十三位升至第九位 [2] - 湖北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2020年提升6.98个百分点 排名全国前列且中部第一 [2] - 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突破 科技领域国之重器达8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后达45家(全国第四) [3] 创新平台与体系建设 - 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 3家国家高新区进入全国前五十(数量全国第四) 东湖高新区排名全国第六 [2] - 湖北实验室达10家 在化合物半导体和生物育种等领域实现领跑 [3] - 新型研发机构达545家(数量全国前列) 基本实现市县全覆盖 [3] 科技企业与产业发展 - 高新技术企业从"十三五"末10404家增至近3万家(增长近两倍)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7439家增至46532家(增长超五倍 数量全国第四) [4] - 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687亿元增至5500亿元(全国第三) 连续四年每年跨越千亿台阶 [4]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从2402亿元增至5743亿元(增长139%) [4] 研发投入与人才建设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005.28亿元增至1408.17亿元(增长40.08%) [4] - 基础研究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69.08%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19.22万人年增至28.82万人年 [4] - 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15.3% [4] 产业体系与集群建设 - 形成"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体系(五大支柱产业 十大优势产业 二十个特色产业集群) [5] - 光电子信息 汽车制造与服务 现代化工 大健康 现代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有望全面突破万亿级 [5] - 2024年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国债项目179个(全国第一) 认定5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并培育9个先导区 [6] 企业创新主体培育 - 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万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722家(中部第一 全国第七) [6] - 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11家(全国第五)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9家(中部第三 全国第八) [6] - 岚图汽车等9家企业入选全国独角兽榜单(全国第九) 17家企业入选潜在独角兽榜单(全国第八) [6] 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 - 建成1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2个升级为国家级) [7] - 首批认定40个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含九峰山实验室化合物半导体中试平台) [7] - 科技副总项目选派1476名人才 解决技术难题6567个 促进成果转化2789项 共建创新平台1524个 [7] 金融支持与产学研合作 - 知识价值信用贷 科技人才贷 创新积分贷累计发放贷款1033亿元(服务企业超万家) [4] - 技术创新专项贷覆盖2300余家企业 合作银行12家 发放贷款超140亿元 [7] - 省联合基金规模连续五年翻番式增长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量子联合基金 [4]
“1小时高铁圈”今年底成型,汉襄宜“金三角”含金量有多高
第一财经· 2025-08-20 15:47
高铁网络建设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 沿江高铁汉宜段和襄荆高铁将于2024年底全线贯通 形成武汉、襄阳、宜昌"1小时高铁圈" [1] - 襄阳铁路通车里程达873公里 呼南高铁襄荆段开通在即 形成五向高铁格局(武汉/西安/郑州/重庆/荆门) [3] - 汉江襄阳段航道实现千吨级船舶通江达海 预计"十五五"中期提升至2000吨级通航能力 [3] 都市圈经济发展成效 - 武汉都市圈2024年经济总量达3.6万亿元 占长江中游城市群比重提升至29% [2] - 襄阳2024年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 宜昌达6191亿元 双双位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两位 [2][4] - 宜荆荆恩城市群2024年经济体量达1.38万亿元 占湖北省经济总量23% [4] 产业集群发展成果 - 武汉都市圈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跨入万亿级 1062项民生服务实现"一圈通办" [2] - "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与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加速成长 后者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 [2][4] - 襄阳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40% 新能源乘用车实现零突破 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50强 [3] 跨区域协同合作进展 - 鄂湘赣中三角集装箱航线2024年累计开行1490航次 建立科技专家资源共享机制 [2] - 襄阳与随州建成全省首个跨市域新型电力系统 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与平衡 [4] - 湖北与湖南/江西推动光谷科创大走廊与湘江西岸/赣江两岸科创走廊联动发展 [2] 县域经济发展突破 - 湖北省百强县数量增至8个(全国第四) 千亿县实现零突破并有望达到4个 [4][5] - 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7% 较"十三五"末提升3.44个百分点 [4][5] - 荆州/孝感/黄冈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 十堰/荆门/黄石加速冲刺3000亿元大关 [5] 基础设施与产业投资 - 武汉都市圈累计打通32条断头路瓶颈路 鄂州花湖机场与天河机场形成航空"双枢纽" [2] - 襄阳引进兴发保康谷城磷化工产业园(总投资200亿元)和湖北联投磷煤氟产业基地(总投资300亿元) [4] - 十大农业产业链(含江汉大米/潜江龙虾)综合产值突破万亿元 [5]
中共武汉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举行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努力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长江日报· 2025-08-19 21:33
经济发展态势 - 全市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主要经济指标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整体提升 [3] - 多措并举稳工业、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3] -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增速在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保持领先 [4]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3] -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创新策源功能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3] - 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 [3] - 汽车、钢铁、化工产业持续转型,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 [3] - 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工业母机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 [3][4] - 加快构建体现武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6] 开放枢纽与物流建设 - 持续提升枢纽链接能力,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加快建设铁路、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4] - 壮大长江国贸等供应链平台,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 [4] - 武汉成为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 [4] - 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建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6] 区域协调发展 - 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加快打造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4] - 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加快推动武汉都市圈同城一体化发展、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4] - 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4] 绿色转型与生态建设 - 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大保护,深化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4] - 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城市生态品质稳步提升 [4]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6] 文化旅游产业 - 加快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4] -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持续繁荣文旅市场,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4] -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6][7] 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 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6] - 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 [6] - 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6] - 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3][6]
制度为基 创新为要 协同为魂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8-19 14:33
湖北省质量强链战略实施成效 - 5年累计实施155个省级质量提升项目 省级投入近3000万元 撬动地方配套超3500万元 服务企业6.52万家 解决质量问题3.96万个 助力企业降本增收超400亿元 [1] - 2023年光电子信息产业链营收突破8470亿元 核心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超25% [2] - 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从2020年92.65%提升至2024年94.33% 质量竞争力指数从84.41升至88.4 [9] 制度体系建设 - 构建"链长+链主+链创"机制 省领导任链长统筹协调 龙头企业引领质量协同 创新平台提供技术支撑 [2] - 2024年通过《湖北省质量促进条例》 成为全国第3个以立法规范产业链质量提升的省份 [3] - 编制质量提升项目工作指引和效益测算指引 发布两项省级地方标准 实现全流程标准化管理 [3] 资金与技术支持 - "十四五"期间省级财政投入近3000万元 武汉市为光电子产业配套500万元 襄阳市投入300万元支持智能轨道交通 宜昌市安排200万元扶持生物医药 [4] - 建成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240个 服务窗口446个 服务企业3.7万家次 节约费用3.26亿元 [4] - "互联网+质量基础设施"平台入驻机构270家 注册用户8159个 完成订单2.34万笔 [4] 产业协同发展案例 - 光电子产业主导制定《5G光传输系统用多芯光纤阵列》国际标准 打破日本垄断 相关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至35% [7] - 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提升至28% 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2024年同比增长35% [8] - 襄阳智能轨道交通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8% 出口20余个国家和地区 [8] 创新要素保障 - 推出"鄂质贷"融资增信制度 累计放款234.7亿元 惠及4378家企业 中小微企业占比94.36% [5] - 全国首开质量管理专业自学考试 首批921名考生通过率超80% [5] - 光电子产业聚集院士24名 企业1.7万余家 高新技术企业5200家 建成国家级质检中心4家 [7]
人民日报头版关注 “武汉造”
人民日报· 2025-08-17 21:19
武汉新质生产力发展 - 武汉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4.6% [14] - 东风汽车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搭载DF30芯片,计划明年量产上市,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6.8万辆,同比增长152% [15] - 武钢高等级无取向硅钢产线设计年产能可支撑数百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需求 [15] 光电子信息产业 -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芯屏端网"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 [16] - 长飞光纤推出空芯光纤,光信号传输速度大幅提升 [16] - 华工科技研发出复杂曲面纹理激光刻蚀智能装备,精度达0.01毫米 [16] 未来产业布局 - 武汉锚定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等13个细分领域 [17] - 湖北率先发布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华中地区完成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 [17] - 设立百亿元级低空经济发展基金群,推动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超20% [16][17] 生物医药创新 - 禾元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获批上市,适用于肝硬化治疗 [14] - 马应龙药业建成中药软膏智能工厂,实现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 [15]
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武汉造”攀高逐新活力足
人民日报· 2025-08-16 12:06
生物医药创新 - 禾元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适用于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治疗 [1] - 该技术体现武汉高技术制造业活力 上半年武汉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 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4.6% [1] 传统产业升级 - 东风汽车研发搭载DF30芯片的新能源汽车通过寒区测试 该全国产车规级MCU芯片计划2025年量产 [1] - 湖北省成立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 实现政产学研用协同 上半年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6.8万辆 同比增152% [2] - 武钢老厂区转型绿色超级工厂 其无取向硅钢产线年产能可支撑数百万辆新能源汽车需求 [2] - 马应龙药业建成中药软膏智能工厂 传统医药企业加速数字化 [2] 光电子产业发展 -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芯屏端网"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 [2] - 长飞光纤推出空芯光纤 光信号传输介质变为空气纤芯 传输速度大幅提升 [2] - 华工科技自主研发复杂曲面纹理激光刻蚀装备 精度达0.01毫米 [2] 新兴产业布局 - 武汉设立百亿元级低空经济发展基金群 扩大商业航天应用场景开放 [3] - 新兴产业年均增速目标设定为20%以上 [3] 未来产业突破 - 武汉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产业化突破 完成华中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 [4] - 锚定脑机接口 人形机器人 新型储能等13个细分领域实施技术攻关 [4] - 通过五大行动建设全国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4]
人民日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武汉造”攀高逐新活力足
人民日报· 2025-08-16 09:38
民营经济发展 - 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宪法和法律保护 党和国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2] - 民营经济已形成相当规模 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当前政治经济环境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2] - 要破除民营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 武汉产业发展 - 武汉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 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4.6%[15] - 东风汽车研发全国产自主可控高性能车规级微控制单元芯片 计划明年量产上市[16] - 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6.8万辆 同比增长152%[16] 光电子信息产业 -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芯屏端网"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17] - 长飞光纤推出空芯光纤 光信号传输速度大幅提升[17] - 华工科技研发出复杂曲面纹理激光刻蚀智能装备 精度达0.01毫米[17] 未来产业布局 - 武汉锚定脑机接口等13个细分领域 实施前瞻技术攻关等五大行动[18] - 湖北率先发布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 临床应用进入快车道[18] - 华中科技大学完成华中地区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18] 传统产业转型 - 武钢老厂区变身绿色超级工厂 高等无取向硅钢产线可支撑数百万辆新能源汽车需求[16] - 马应龙药业建成中药软膏智能工厂 实现数字化转型[16] - 武汉推动商业航天应用场景开放 目标年均增速20%以上[17]
高新企业“从苗到林”,武汉何以能
长江日报· 2025-08-16 08:28
公司发展历程 - 赛格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由武汉科技大学师生于2017年注册成立,专注于光芯片热管理技术的中试验证[3] - 创业初期面临技术挑战,1×1毫米Micro-TEC芯片需通过5微米级别封装精度,主工序近40道,辅助工序超100道,团队试验50多种胶水才确定方案[4] - 2019年交付国内首套千瓦级低温余热温差发电设备,2022年订单激增获东湖高新集团产业基金"华工明德"股权融资,建成完整生产线实现月产芯片超30万片[6] - 目前与国内光模块头部制造商建立战略合作,带动周边十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成为5G通信和自动驾驶领域"隐形冠军"[6][7] 技术创新 - Micro-TEC芯片尺寸从6毫米缩减至1毫米,技术超越日本同行的4毫米水平,实现光模块精准降温功能[1] - 武汉安湃光电建成全球首条8英寸薄膜铌酸锂专用生产线,订单额增加3倍[8] - 武汉飞瓴光电团队攻克常压微波等离子技术,成功替代进口关键材料[9] - 武汉滨会生物将溶瘤病毒候选药物研发推进至Ⅲ期临床阶段[8] 产业生态 - 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1年8000多家增至16000多家,实现"十四五"期间翻番[1][14] - 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规模突破7500亿元)、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硬科技领域[8][9] - 形成"科研端-市场端-资本端"深度耦合的创新体系,企业嵌入光通信、光电子等完整产业链[9][10] - 建立"1+15+N"企业服务网络,覆盖668个服务工作站和2700多名专员,实现10分钟响应机制[14] 资本支持 - 江夏区"1+5"基金体系、江岸50亿元科创基金矩阵、洪山科技专项资金"拨改投"等形成精准滴灌机制[9] - 产业基金采取陪伴式投资模式,不仅提供资金还协助对接研发资源和产业链伙伴[11] - 通过"创客中国"等赛事筛选优质项目,16年培育出10余家上市公司和3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3] 人才优势 - 汇聚草根创业者、大学生、海归人才和科研人员组成的"新四军"创新群体[9] - 武汉矢量立飞航空依托车谷汽车产业链优势,发展重载无人机研发制造[8] - 高校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师生创业团队成为技术突破的重要力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