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投资
搜索文档
国泰海通:2025年科创IPO增加 看好PE机构业绩改善
智通财经网· 2025-09-16 10:27
IPO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A股IPO数量达67家同比增长13.56% 港股IPO数量达57家同比增长32.56% [1] - A股实际募资金额654.53亿元同比增长54.92% 港股实际募资金额1227.24亿元同比增长587.25% [1] - 科创属性企业占A股IPO总数83.58%(56家) 占港股IPO总数52.63%(30家) [1] 市场环境与政策支持 - 主要股指显著上涨:2025年1-8月上证指数涨15.48% 创业板涨41.04% 科创板涨35.3% 北证涨54.26% [2] - 证监会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并扩大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领域 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 [2]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 深交所启用创业板第三套标准 共同拓宽硬科技企业上市通道 [2] 私募股权投资影响 - IPO扩容拓宽PE机构退出渠道 加速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缩短投资回收周期 [3] - 早期投资科技企业的PE机构有望从估值抬升中获得高额回报 [3] - 2025年1-8月一级市场募集资金数量12636只同比增长36.33% [3] 行业投资方向 - 科创属性企业成为IPO主导力量 科技创新与专精特新领域企业为申报主力 [1][2] - 建议增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重点关注具备丰厚科创项目储备的企业 [1]
九鼎投资跨界人形机器人,溢价2936%收购的公司能完成业绩承诺吗?
新浪财经· 2025-09-15 08:37
收购交易概况 - 九鼎投资拟以2.13亿元现金收购南京神源生53.2897%股权 交易整体估值达3亿元 溢价率2936.13% [1][5][10] - 收购消息披露后公司股价连续三日涨停 创年内新高 [1] - 上交所火速下发问询函关注交易合理性及高风险 公司两度延期回复后新增业绩承诺条款并调整支付方式 [2][7][10] 标的公司基本面 - 南京神源生成立于2012年 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戴振东创立 专注六维力传感器与力测控领域 核心产品为六维力传感器 [5] - 2024年及2025年1-4月营业收入分别为208.80万元和16.38万元 净利润分别为-573.49万元和-279.54万元 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5] - 公司员工约40余人 研究团队20多人 销售团队5人 办公场地月租金约30万元 [8][10] - 产品以项目定制化为主 单台六维力传感器售价约1.8万至2万元 [12] - 大客户销售极不稳定 2022年前三大客户在2024年订单金额均为零 [13] 行业与技术前景 - 六维力传感器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健康及人形机器人领域 产业化应用尚处早期阶段 当前整体市场规模有限 [5] - 人形机器人需安装六维力传感器作为"神经末梢"感知外部触碰 国内产品价格已从5-6万元降至2万元左右 [12] - 行业需求尚未爆发 企业普遍营收规模较小 客户倾向选择稳定供应商而非初创企业 [12] - 业内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近两年缺乏明确应用前景 当前订单多为展示用定制化采购而非量产产品 [17] 业绩承诺与整合安排 - 新增业绩承诺要求2026-2030年营业收入分别不低于1500万元、3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和1.6亿元 [10] - 九鼎投资将派驻管理层深度参与企业治理 进行商业资源整合与协助 [3][15] - 收购后戴振东持股比例降至37.47% 为第二大股东 公司强调技术专利属于公司而非个人 [15] 九鼎投资主业状况 -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81亿元、3.38亿元和0.8亿元 同比变动-35.07%、20.34%和-55.39% [15] - 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5亿元、-2.68亿元和-0.48亿元 同比大幅下滑91.19%、1848.42%和695.71% [15] - 私募股权投资管理业务营收持续收缩 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2.7亿元、1.66亿元和0.19亿元 同比减少32.33%、40.93%和78.02% [16] - 项目退出进度明显放缓 2023年和2024年新增收回金额分别为26.12亿元和11.3亿元 [16]
让民营企业敢投资有回报!国常会重磅部署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9-13 17:04
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政策 -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措施 强调民间投资对稳就业稳经济的重要作用 要求拓宽民间投资空间 支持民间资本加大新质生产力 新兴服务业 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 [2] - 严格落实招标投标领域制度规定 保障中小企业政府采购预留份额 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民间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 破除限制民间投资的各种隐性壁垒 [2]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研究出台促进民间投资政策举措 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对铁路 核电 油气管道等领域重大项目设定民间投资参股比例最低要求 支持更多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 [2] 民营创投机构行业现状 - 民营GP作为民营企业 在科技投资中发挥市场化 专业化优势 发掘和培育众多新质生产力优秀企业和科技创新独角兽企业 [3] - 2024年中国新晋独角兽企业18家 为近十年来最低水平 同比下降56.1% 2016-2022年期间年均新晋独角兽均在60家以上 2021年达到140家历史最高值 [3] - 独角兽新增数量下降与融资环境相关 2024年仅116家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完成登记 同期注销机构数量达928家 约为新登记管理人数的8倍 [4] 母基金行业资金结构 - 中国母基金行业中国资比例超过90% 政府引导基金占据近80%比例 近两年新成立的母基金均为国资母基金 无新的民营市场化母基金成立 [4] - 国资LP普遍要求市场化资金占50%左右比例 缺乏民间资金导致新设市场化基金募集困难 形成基金募资巨大堵点 [6] - 国资LP直接下场做直投 民营GP募资难度加剧 [5] 私募基金管理人监管变化 - 中基协2024年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类型增加"12个月无在管注销" 根据新规 登记后12个月内未备案自主发行私募基金或全部清算后12个月内未备案新基金将被注销登记 [6] - 已有超百家私募股权 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因12个月无在管基金而注销 募资成为GP生存关键 [6] 科创债融资新渠道 -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允许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创债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和扩募 [7] - 科创债具有低成本 长周期特点 融资期限较长且还款安排灵活 能有效匹配长期投资策略 降低对传统股权融资的依赖 [7] - 东方富海 君联资本 中科创星 毅达资本 启明创投 金雨茂物等投资机构已开展科创债发行 [7] 科创债的局限性 - 科创债作为债务融资工具要求还本付息 增加创投机构财务成本和偿债压力 与"以管理能力撬动社会资本"的运作逻辑相悖 [8] - 创投行业投资风险高 但科创债需承担固定利息成本 若投资失败将同时面临投资损失和债务偿付压力 [8] - 多数中小创投机构管理规模有限 历史业绩较短 难以满足发行条件 募资难题仍未解决 [8] 长期资金需求 - 创投行业募资难根源在于缺乏长期稳定资金供给 迫切需要社保基金 保险资金等长线资金入市 [8][9] - 股权性质的长线资金无需刚性兑付 创投机构可避免偿债压力 更从容培育项目 提升投资成功率 [8] - 长线资金具有期限长 稳定性高特点 与创投项目生命周期高度契合 能为科创企业提供持续稳定资金支持 [8][9] 民营创投机构价值 - 民营创投机构在非共识阶段做出投资决策 用10年为期的募投管退完整周期验证投资理念 建设产业赋能能力 [9] - 壮大耐心资本 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需要充分发挥民营管理人的价值 积极鼓励发展民营背景创投管理人 [9] - 更多耐心资本支持民营GP 能更好培育民营企业科技创新 中国创投业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进程中扮演重要战略力量 [9]
LP周报丨成功募资392亿,PE巨头出手就是王炸
投中网· 2025-09-13 16:55
全球基础设施投资趋势 - 黑石完成全球最大规模基础设施二级份额基金募集 总规模55亿美元(约392亿元人民币) 专注基础设施领域二级交易[5][6] - 基础设施资产因抗经济周期、现金流稳定及与通胀挂钩特性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备受青睐 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资金缺口将达57-67万亿美元[6] - 黑石、KKR和贝莱德等PE巨头过去两年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业务规模 此次黑石募资进一步巩固其在另类资产管理领域主导地位[4][6] 医疗健康基础设施投资 - 康桥资本旗下CBC HIP成功募集首支人民币医疗健康不动产基础设施基金 规模9.25亿元 引入国际保险机构作为战略投资人 专注中国生命科学产业基础设施投资[8] - 基金已完成对康桥大兴生命科学园的战略收购 CBC HIP平台LP包括荷兰APG养老基金及阿联酋Mubadala主权财富基金 在北京、上海、苏州运营多个生命科学产业园[8] 新能源与先进制造投资 - 峰和资本完成启程人民币主基金募集 聚焦新能源、先进制造领域 覆盖"新能源化+电动化+AI智能化"三大方向 重点布局新型能源技术、电力设备、智能化装备及低空经济[9] - 机构成立4年管理规模近50亿元 投出海辰储能、奇点能源等企业 其中3家进入IPO进程 本次基金老LP复投比例超40%[10] - 粤开资本联合江西国控基金新设股权投资企业 出资额10亿元 聚焦商业航天、智能电动汽车及新能源管理等领域[12][13] 国资与金融机构合作基金 - 工银投资与合肥产投合作设立首只银行系险资参与AIC基金 规模10亿元 重点投向新材料、集成电路等战略新兴产业 工银安盛作为银行系险资首次参与AIC基金[14] - 天津百孚海河西岸私募基金成立 出资额5亿元 由桂发祥、海河产业基金等共同出资 GP鼎晖百孚已与多地政府合作设立基金[15] - 珠海华发集团联合建信投资成立股权投资基金 出资额20亿元 华发集团作为珠海国资代表管理珠海基金(三期)50亿元规模[39] 区域产业基金布局 - 厦门设立海洋高新产业发展基金 总规模20亿元 重点投向海洋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及蓝碳经济等前沿领域[20][21] - 重庆设立首只智慧医疗装备基金 规模5亿元 80%资金投向医疗大健康领域 助力当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19] - 河北半导体产业链发展基金正式成立 规模6.01亿元 重点投资半导体材料、设备及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 配合固安半导体产业基地发展[27] 天使与早期投资 - 郑州市天使投资基金首个子基金完成设立 规模6500万元 重点投向数字经济、生命科学领域 由幂方资本管理[23] - 深圳设立飞镖创新种子基金 规模1.5亿元 聚焦生物医药、细胞与基因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 采用"创新基金+创新平台"协同模式[32] - 洛阳市首只天使子基金成立 规模1亿元 重点聚焦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前沿科技领域[40] 产业资本投资动向 - 宝马中国联合金杯汽车等设立沈阳汽车产业投资基金 认缴总额8亿元 金杯汽车出资2.4亿元(占比30%) 推动当地汽车产业发展[16][17] - 美的集团在宁波设立美和美善创投合伙企业 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2523亿元 归母净利润260亿元 持续加码硬科技领域投资[38] - 海博思创在海南和安徽分别成立投资公司 注册资本5亿元和出资额10亿元 聚焦新能源及储能领域投资 配合上市公司产业链布局[28][29][30] 保险资金参与股权投资 - 中保投资联合复星国际成立股权投资合伙企业 出资额1.72亿元 中保投资自2016年以来已参与设立50支基金 总规模预计3000亿元[33][34] - 运机集团作为LP参与扬州鼎龙启顺股权投资合伙企业 认缴出资9000万元(占比9.47%) 基金重点投资先进制造、汽车交通等领域[35]
星巴克中国出售案进入决赛圈|大并购
36氪· 2025-09-12 21:19
竞购进程与估值 - 竞购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名单缩短至四家私募股权机构 包括博裕资本 凯雷集团 EQT和红杉中国 四家机构已于上周收到卖方确认函 [1] - 交易由高盛主导 预计10月底前确定最终买家 竞标方对星巴克中国的整体估值约为50亿美元 [1] - 按照预计2025年4亿至5亿美元的EBITDA计算 对应估值倍数在10倍左右 [1] - 从2024年底传出出售消息后 吸引了包括KKR 高瓴 PAG等十多家国际顶级资本参与竞购 [1] 决赛竞标方分析 - 凯雷集团曾以20.8亿美元收购麦当劳中国80%股权 持有28%股权 2023年以18亿美元回售 实现净收益约12亿美元和6.7倍投资回报 [2] - 凯雷在全球并购市场动作频繁 2025年初收购印度汽车零部件企业 2022年全资收购HCP Packaging 在中国市场入股美年大健康获得13.5%股份 [2] - 博裕资本通过参与上海日上免税并购和协助阿里巴巴回购雅虎股份等交易名声大噪 [3] - 博裕资本2025年5月拟以40-50亿美元估值间接持有北京SKP的42%-45%股权 还收购了帅克宠物少数股权和Quasar多数股权 [4] - EQT董事长庄佳诚1997年加入霸菱亚洲 后领导对霸菱亚洲管理层的收购并成立EQT Asia 在香港 北京 上海都有投资人坐镇 [4] - EQT今年上半年通过并购实现151亿美元退出 包括主导诺德安达教育集团私有化和出售Karo Healthcare等资产 [4][5] - 红杉中国今年年初以11亿欧元估值收购Marshall马歇尔集团多数股权 还收购韩国WE11DONE多数股权 与李宁成立合资公司 [6] - 红杉中国2024年7月完成180亿人民币募集 并购团队包括原摩根大通北亚兼并收购部buyout团队负责人贾沁 [7] 出售背景与交易结构 - 星巴克2024年11月评估中国战略选择 包括部分股权出售或引入战略投资者 强调不考虑整盘出售 未来保留有意义持股 [8] - 早期潜在投资方包括凯雷 KKR 贝恩资本 EQT 博裕 高瓴 春华 鼎晖等数十家机构 曾传出腾讯 阿里等互联网巨头接触 [8] - 估值存在分歧 有根据EBITDA测算的50亿美元 也有高达100亿美元的极端估值报道 [9] - 星巴克8月要求投资方提交非约束性报价 以收窄范围并维持谈判优势 [9] - 交易结构设计保留核心资产和一定股权 买家在治理和战略上不会获得完全控制权 [10]
星巴克中国出售案进入决赛圈|大并购
暗涌Waves· 2025-09-11 21:22
竞购进展 - 星巴克中国业务竞购名单缩短至四家机构: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和红杉中国,预计10月底前确定最终买家[2] - 竞标方对星巴克中国的整体估值约为50亿美元,对应2025年预计4亿至5亿美元EBITDA的估值倍数约为10倍[3] - 交易始于2024年底,曾吸引KKR、高瓴、PAG等十多家国际顶级资本参与竞标[3] 竞标方分析 - 凯雷曾以28%股权参与麦当劳中国收购,2017年投资20.8亿美元获得80%股权,2023年以18亿美元回售股权,实现净收益12亿美元及约6.7倍投资回报[4] - 博裕资本近期并购活跃,2025年5月以40-50亿美元估值收购北京SKP 42%-45%股权,并完成帅克宠物少数股权及Quasar多数股权收购[8] - EQT 2025年上半年通过并购实现151亿美元资产退出,采用私有化被投公司后转售LP的模式规避公开市场低迷[9] - 红杉中国2025年初以11亿欧元(约84亿元人民币)收购Marshall马歇尔集团多数股权,另收购韩国WE11DONE多数股权并与李宁成立合资公司[11] - 红杉中国2024年7月完成180亿元人民币基金募集,推动其积极参与并购交易[12] 交易背景与估值动态 - 星巴克2024年11月被彭博社披露考虑部分股权出售或引入战略投资者,但明确拒绝整盘出售并保留有意义持股[14] - 早期竞标方包括凯雷、KKR、贝恩、EQT、博裕、高瓴、春华、鼎晖等数十家机构,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也曾接触[15] - 估值范围存在分歧,从50亿美元EBITDA测算值到100亿美元极端估值均有报道,反映市场对其增长前景的不同预期[15] - 星巴克于8月要求投资方提交非约束性报价,以筛选诚意买家并维持卖方主导的谈判优势[15] - 交易结构设计保留星巴克核心资产与部分股权,买方无法获得完全控制权,可能抑制部分出价[16]
九鼎投资:公司私募股权投资管理业务以中国境内先进制造等领域内的优质龙头企业及上市公司为主要投资对象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10 21:43
公司业务聚焦 - 私募股权投资管理业务专注于中国境内先进制造、新消费、生命健康领域的优质龙头企业及上市公司 [1] 信息披露安排 - 业绩情况需通过公司定期报告获取 [1]
天津发展附属力生制药拟出资1.74亿元参与设立基金
智通财经· 2025-09-10 19:42
基金设立与出资结构 - 力生制药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1.74亿元人民币(约1.9亿港元)占基金认缴总额5亿元人民币(约5.47亿港元)的34.75% [1] - 基金其他合伙人包括建信股权、泰达私募、共青城建兴、泰达国际、国资母基金及战新基金 [1] - 投资决策需经投资委员会批准且须建信股权与泰达私募双方同意 [2] 投资策略与领域 - 基金主要投资中国大健康及生物技术领域未上市公司股权及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 [1] - 具体覆盖创新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器械、医疗服务、CXO、合成生物学、基因治疗等16个细分领域 [1] - 投资标的需经投资决策委员会认可 [1] 风险控制与协同效应 - 力生制药成本风险仅限于认缴出资额范围 无需承担额外开支及债务 [2] - 泰达私募作为经验丰富的私募管理人 过往投资回报良好并负责协调各方资源 [2] - 建信股权依托建设银行集团资源优势提升基金运营管理 实现财务回报与战略协同双重价值 [2] 战略价值与财务影响 - 参与基金有助于集团深入了解医药行业最新发展 分散投资风险并挖掘潜在战略合作伙伴 [3] - 出资行为将提供符合发展战略的行业并购机会 产生超越固定收益的潜在回报 [3] - 使用自有资源参与设立 不影响正常经营活动且不会对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3] 长期发展影响 - 投资有利于公司业务结构逐步优化升级 增强持续经营能力 [3] -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预期享有基金回报 有利于保障股东利益 [3] - 通过基金管理人专业网络可获得有限合伙人独自难以接触的投资机会 [2]
创投月报 | 毅达资本:8月投资事件数同比激增80% 时隔两个月再投帕西尼感知科技
新浪证券· 2025-09-04 15:33
2025年8月中国一级股权投资市场概况 - 2025年8月新增登记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仅5家,环比骤降近七成,同比减少64.3% [1] - 新增备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合计368只,同比增长25.2%,环比微降1.9% [1] - 全市场发生565起融资事件,同比、环比分别增长28.4%和2.4% [1] - 披露总融资额约351.78亿元,同比提高32.8%,环比下降约50% [1] - 若剔除7月国网新源365亿元的巨额融资影响,8月融资总额环比基本持平 [1] - 平均单笔融资额约为6336.16万元,同比小幅提升3.4% [1] 毅达资本基金募资情况 - 截至2025年8月末,毅达资本新登记备案5只基金,注册出资额合计36.72亿元 [2] - 最新设立的基金为南京毅达信保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注册出资额为5200万元 [3] - 该基金的投资方包括港股上市公司中国服饰控股的全资孙公司广东君瑞实业以及珠海信保联合投资有限公司 [3] - 珠海信保持有广东君瑞实业49%的股权 [3] - 公司目前管理资本规模超1200亿元 [2] 毅达资本投资活动分析 - 2025年8月公开披露股权投资事件共9起,同比大幅增长80%,环比持平 [3] - 近三个月投资事件数保持在9-10起,显示投资热度冲高 [3] - 投资阶段聚焦中期成长型项目,A轮企业占比超过半数,B轮企业约占五分之一 [5] - 对天使轮和Pre-A轮等早期项目布局相对克制 [5] - 超三分之二的投资项目集中在先进制造业,其中一半为集成电路项目 [7] - 在人工智能、新材料和生产制造领域均衡布局,实现上下游延伸和跨领域协同 [7] - 作为江苏本土机构,本月投资项目中注册在江苏的占比约55.6% [9] - 同时在浙江、山东、重庆和深圳等重点区域捕捉产业投资机会 [9] 代表性被投项目:帕西尼感知科技 - 触觉感知与具身智能企业帕西尼感知科技完成新一轮A系列融资,毅达资本持续加码 [12] - 这是公司近四个月内第三次融资,融资总额累计高达10亿元 [12] - 公司专注于6D霍尔阵列式多维触觉感知与具身智能核心技术 [12] - 是全球极少数可实现高精度多维触觉传感器自主可控并规模量产的企业 [12] - 其多维触觉传感器拥有15种感知维度,可突破我国卡脖子技术瓶颈 [12] - 核心技术生态闭环将应用于智能物流、仓储搬运、汽车制造、医疗康养等多个场景 [12]
创投月报 | 金雨茂物:八个月六只基金合募超26亿 成长期项目投资占比超80%
新浪证券· 2025-09-04 15:33
私募基金市场整体情况 - 2025年8月新增登记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仅5家 环比下降70% 同比下降64.3% [1] - 新增备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134只和创业投资基金234只 合计368只 同比增长25.2% 环比微降1.9% [1] - 一级市场发生565起融资事件 同比增长28.4% 环比增长2.4% 披露融资总额351.78亿元 同比增长32.8% [1] - 平均单笔融资额6336.16万元 同比小幅提升3.4% 若剔除7月国网新源365亿元巨额融资 8月融资总额环比基本持平 [1] 金雨茂物机构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4年 2009年进入创业投资领域 基金管理规模超160亿元 累计投资超300家企业 [3] - 超30家被投企业成功上市 49家在新三板挂牌 15家通过股权转让退出 [3] - 主要投资方向为新材料与智能制造、新能源与生态环境、新医药与大健康、半导体与创新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 - 2025年前8个月登记备案6只基金 注册出资额合计26.66亿元 [3] 基金设立与投资策略 - 苏州金雨智能战新基金总规模10亿元 存续期9年 重点投资新能源、半导体、航空航天、智能机器人等装备领域企业 [4] - 基金LP包括苏州战新私募基金、常熟发投、常熟国发创投、苏美达资本和赣投投资 [4] - 投资活跃度呈现"平稳基调下的结构性冲高"特征 2024年下半年和2025年2-5月每月投资3-4起 占比超70% [4] - 2025年1月、6月和8月单月投资5起以上 主要受益于专精特新和产业数字化政策利好 [4] 投资阶段与行业分布 - 投资阶段以成长期为主 A轮和B轮项目合计占比83.3% 覆盖产品成熟到市场扩张关键节点 [6] - 布局C轮阶段企业如雷鸟创新 硬件技术成熟利于巩固技术壁垒 前期投资方包括TCL创投、哔哩哔哩等产业资本 [6] - 投资主线为先进制造和企业服务 先进制造契合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升级趋势 [8] - 企业服务聚焦数字化转型和效率提升需求 智能硬件作为先进制造终端载体 医疗健康作为民生刚需赛道 形成技术-产业-民生生态闭环 [8] 地域投资策略 - 本月50%投资项目位于江苏 充分利用本地专精特新企业与高端制造产业集群优势 [10] - 在北京、湖北和深圳等地布局 既捕捉区域优质公司 又分散单一区域产业周期风险 [10] - 形成"本土深耕+全国辐射"的协同效应 [10] 具体投资案例 - 参与科默医药B1轮数千万元融资 资金用于创新业务发展和研发平台建设 [12] - 曾于2022年参与该公司A轮融资 本次通过管理的连云港市投资基金投资 该基金总规模8.125亿元 存续期8年 [12] - 基金主要投向江苏省、连云港市重要产业和重点项目 覆盖医疗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 [12] - 科默医药成立于2020年 提供一站式医药研发解决方案 人员超500人 拥有超35000㎡实验室和超2亿元仪器设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