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
搜索文档
红旗连锁2025年上半年营收下滑背后:韧性之下的结构性隐忧
新浪证券· 2025-08-22 15:1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8.08亿元,同比下降7.3% [1] - 归母净利润2.81亿元,同比增长5.33% [1] 战略收缩影响 - 主动关停低效门店导致营收基本盘削薄 [2] - 门店裁撤优化单店坪效与人力成本 [2] - 放弃区域渗透率护城河转向存量用户深度运营 [2] 区域市场风险 - 九成门店聚集成都及周边导致抗风险能力与区域经济深度捆绑 [2] - 缺乏异地增长极使消费疲软时期风险加速放大 [2] 业态竞争压力 - 便利店与零食折扣店持续分流日常消费场景 [2] - 社区店战略虽提升复购率但难抵零售业态碎片化冲击 [2] 线上业务发展 - 直播电商采用"直播间专供+到店核销"模式撬动客流量回升 [3] - 线上贡献远未成为第二引擎且平台思维与传统供应链存在割裂 [3] 供应链与数字化挑战 - 物流体系未支撑全渠道履约导致直播间爆款加剧库存失衡 [3] - 数字化投入聚焦营销而非底层系统致使流量增长难转化长效黏性 [3] 商品竞争力短板 - 自有品牌建设迟滞缺乏独家爆品与鲜食品类创新 [3] - 面临零食折扣店低价白牌与生鲜电商品质预制菜的双重夹击 [3] - 门店调改停留于空间装修层面未能建立商品护城河 [3]
推新型门店、代收快递 便利店的自救与升级
北京商报· 2025-08-21 22:17
新型门店模式创新 - 7-Eleven在通州区落地新型门店 设置24小时服务窗口 新增自助咖啡机、豆浆机、冰沙杯等即时加热设备 并上架自有品牌袜子、饰品等商品 二层增设休闲用餐区 [3] - 罗森在青岛新店提供快递代收、自助充电等24小时生活服务 在日本开设"未来型店铺" 采用回字形布局 配置自助结账机、自提柜、便当柜等一体化动线设计 [3] - 行业通过增设服务与自助设施强化门店功能 国内外企业均更注重服务与自助的结合 [3] 商品策略调整 - 罗森中国总裁强调需开发特定商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全民通用必买商品越来越少 [4] - 便利店行业紧跟提升产品性价比趋势 以"市场需求+差异化价值"策略打造自有品牌大单品 [8]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7-Eleven母公司Seven&i遭加拿大便利店巨头ACT撤回收购要约 失去外部资本注入的转型机会 [5] - 7-Eleven日本2025财年第一季度营收下降0.7% 营业利润下滑11.0% 连续五个季度负增长 日均销售额较2019年仅增5% 落后于全家和罗森8%的增长率 [5] - 罗森中国门店数达6652家 反超7-Eleven的4639家 本土品牌美宜佳、易捷、昆仑好客占据行业TOP3 [5][6] - 外资品牌通过创新模式与本土化策略应对本土品牌强势扩张 [6] 跨界竞争与新兴机会 - 三只松鼠推出"一分利便利店" 松鼠小镇店日均销售额超15000元 库迪咖啡升级便利店业态 新增中式面点、便当等产品 [7] - 京东秒送、美团闪购和淘宝闪购在即时零售赛道的竞争为便利店行业创造新机遇 [7] - 年轻化成为核心关注点 便利店需实现渠道与客群精准匹配 商品选择、定价及供应链管理需精细运作 [7] 行业发展趋势 - 2024年便利店门店数量保持增长 24小时门店及社区型门店重要性提升 [8] - 行业面临增长乏力与盈利承压困境 积极探索新门店模式寻求突破 [1]
“全球便利店之王”站在了历史拐点上
36氪· 2025-08-21 08:27
核心观点 - 7&i控股宣布未来5年经营变革计划 聚焦便利店单一业态国际化 目标在2031年2月实现销售11.3万亿日元 营业利润3.4万亿日元 较2024年度分别增长13%和26% [1][7][13] - 新任社长戴卡斯强调公司处于历史拐点 需通过美国业务上市 全球店铺扩张 商品差异化及数字化服务重塑竞争力 [1][6][7] - 公司面临商品力下降 国内口碑下滑及国际资本收购威胁等挑战 需回归创业精神并优化组织治理 [4][16][18] 战略调整背景 - 2023年出售崇光西武百货 2024年分割伊藤洋华堂 现仅保留7-11主业 2024年3月至11月纯利润同比减少65%至636亿日元 [2][4] - 应对加拿大ACT收购威胁 需巩固控制权 日本企业海外收购难度大形成天然保护 [2] - 2016年铃木敏文离职引发管理层动荡 井阪隆一被指未传承诚信与应变精神 导致战略执行不力 [3][4] 经营变革措施 - 推动美国子公司SEI于2026年下半年上市 筹集资金用于股票回购及投资 计划投入2万亿日元回购股票以确保控制权 [7][9] - 全球店铺扩张:日本国内净增1000家店 美国新增1300家高日销店铺 截至2024年底 美国店铺数达12963家 澳大利亚747家 中国内地北京362家 成都82家 天津232家 [9][10] - 强化商品差异化:投资日本5000家店铺咖啡设备 推广"7-seven咖啡" 美国1100家店铺增设餐饮服务 [12] - 扩大配送服务:日本7NOW服务目标2030年达1200亿日元业绩 美国每年覆盖200家店铺 [12] - 总计划投资3.2万亿日元 用于新店拓展 店铺改装及并购整合 [13] 市场挑战与质疑 - 日本便利店市场饱和 2018年后店铺数量变化小 新增1000家店目标被批不现实 国内日均销售75万日元目标难度高 [16][17] - 商品力受质疑:2024年便当饭团质价比问题引发舆论 竞争对手全家 罗森通过加量不加价策略抢占份额 [16][22] - 美国业务依赖加油站场景 非油品日销6621美元目标实现难度大 专业人士批评变革措施缺乏具体运营政策 [18] - 组织治理问题:董事会5人及14名执行役员均为日本人 缺乏国际背景 平衡美国SEI与日本SEJ业务关系存挑战 [18][19] 财务与绩效目标 - 目标2031年2月销售达11.3万亿日元 营业利润3.4万亿日元 较2024年度分别增长13%和26% [13] - 2024年度日本SEJ销售8794亿日元 营业利润2337亿日元 美国SEI销售8.6194万亿日元 营业利润3294亿日元 日本利润产出更高 [18] - 通过出售约克控股股份获8000亿日元资金 支持回购及投资计划 [9]
为什么冰杯爆火,为重用循环杯带来了商机?
36氪· 2025-08-20 18:12
冰块经济市场概况 - 7-Eleven、山姆、农夫山泉等零售巨头纷纷将冰块产品摆上货架,推动“冰块经济”升温 [1] - 冰杯品类销量已连续两年保持300%以上增速,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达48杯 [1] - 消费者为4元一杯的冰块、8元一个的冰球买单,价格甚至超过一瓶可乐 [3] 冰块产品成本结构分析 - 制冰厂生产1公斤冰块的成本在1.6-2元区间,一杯160克冰块的原材料成本约0.3元 [5] - 每杯冰的运输成本约0.2-0.3元,因冰块体积大、单价低且对冷链要求高 [5] - 耐冻耐挤压的食品级塑料包装成本比普通PET瓶高出50%以上,单个冰杯包装成本约0.6-0.7元,超过冰块本身成本 [5] - 冰杯抵达货架时的综合成本约1.3元,加上门店运营成本后利润空间需“大力相争” [5] 环境成本与挑战 - 主流冰杯材料(PP、PET、PLA)中,PLA需特定工业堆肥条件才能降解,在国内多数仍以不可回收身份进入焚烧或填埋系统 [7] - 一个普通一次性塑料杯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约为70–100克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城市中打车半公里的碳排 [7] - 一线城市年消费冰杯已以亿计,仅碳排就可能触及万吨量级,未纳入冷链运输等额外消耗 [7] - 杯体与杯盖、封膜、吸管等多材质组合使回收分选难度大,残留物易污染整批可回收物料 [8] 循环经济解决方案案例 - 中国台湾全家便利商店推出“押金租借+异地归还”循环杯项目,2024年减少一次性饮料杯使用量比例达20% [12] - 长沙咖啡品牌猿素采用“会员制+环保杯”模式,覆盖堂食、外带、外卖场景,支持多门店归还 [12] - 香港WeUse为活动场景提供可循环餐具租用服务,合作超600场活动,减少使用超过49万件一次性餐具 [12] - 德国ReCup构建覆盖全国21,000家门店的循环系统,通过积分机制、价格杠杆等提升用户返杯率与复购意愿 [16] 政策与行业标准支持 - 国家《“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系统提出“绿色包装”理念,鼓励可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 [20] - 广东《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商品零售等行业主体责任,鼓励推广可循环包装使用激励机制 [20] - 上海《“无废城市”建设条例》将绿色采购、包装减量纳入法治框架,支持使用可循环配送箱 [20] - 《物流包装循环使用管理要求》等行业标准为包装回收、清洗、再利用建立统一流程 [21] 商业模式转型机遇 - 循环杯可将“一次性包装成本”替换为具备数据价值的系统资产,嵌入会员积分系统提升品牌忠诚度 [19] - 循环杯可作为品牌文化“移动名片”,通过定制图案激发用户收藏欲与社交分享意愿 [14] - 循环体系运营需解决洗杯物流、库存调度、平台对接、数据追踪、用户激励等多维度系统构建 [15] - 高客流、高复购的便利店与新茶饮品牌天然拥有落地“循环+”模式的潜力 [14]
日本知名连锁便利店被曝食品保质期造假
新华社· 2025-08-19 10:11
公司运营事件 - 日本迷你岛便利店23家门店存在食品保质期造假现象 涉及东京 埼玉 爱知 京都 大阪 兵库和福冈7个都府县 [1] - 造假行为包括延迟数小时粘贴保质期标签和使用假标签替换原有保质期标签 [1] - 公司自8月9日起停售店内自制饭团和盒饭 并从8月18日起停售其他多种自制食品 [1] - 公司已向消费者致歉 宣布在全国1600多家门店停售多种自制食品并展开调查 [1] 公司业务规模 - 迷你岛是日本主要连锁便利店之一 截至7月在全国共有1818家门店 [1] - 此次停售措施覆盖全国1600多家门店 [1]
拒绝24小时营业,却让7-Eleven紧张?日本My Basket靠什么制造“威胁”?
创业邦· 2025-08-16 18:08
核心观点 - My Basket作为日本小型超市通过差异化定位和高效运营模式对便利店构成威胁 其核心优势包括生鲜产品丰富度、价格竞争力、灵活用工机制和高密度选址策略 依托母公司永旺的供应链资源实现快速扩张 [2][5][6][13][34][35] 市场定位与需求洞察 - 针对日本大城市"购物难民"需求 即无法在500米范围内完成购物的消费者 2015年日本购物难民数量达825万 较2005年增长20% 其中65岁以上老人占比25% [10][12] - 聚焦高密度都市圈单身家庭 横滨西区单身家庭比例达57% 消费者主要为下班顺路购物的年轻客群及老年群体 [13][14] - 门店选址集中于住宅区、商业街和公寓底层 单店商圈范围限定为3分钟步行距离 在横滨西区半径300米内开设5家门店 [13][14][17] 运营模式创新 - 采用全直营模式而非特许经营 单店仅配置2-3名员工 通过标准化运营实现门店快速复制 [20][22] - 独创点工系统 员工通过APP抢单工作 最短工作时段2小时 时薪区间1170-1720日元 支持跨店调配人力 [22][23][24] - 营业时间缩短至7:00-23:00(16小时) 相比24小时便利店减少8小时运营成本 [19][20] - 2024年2月人事及管理费用占比23.6% 较2019年下降1.3个百分点 [29] 商品策略与价格优势 - SKU数量超3800个 其中生鲜占比17% 日配产品(乳制品/烘焙/即食餐等)占比26% 生鲜+日配合计占44% [38] - 价格显著低于便利店:日清杯面204日元便宜20% 朝日啤酒185日元便宜20% 自有品牌切片面包105日元便宜40% [34] - 依托永旺集团采购规模效应 大量采用自有品牌Topvalu 部分商品价格低于EDLP型超市 [35][42] - 生鲜品类深度经营:西红柿单品类6个SKU 水果提供哈密瓜/西瓜/樱桃等599日元中高端单品 冷冻蔬菜占4柜门 [39][40] 扩张战略与竞争态势 - 当前门店数约1200家 计划2030年增至2500家 长期目标5000家 年新增门店100家 [13][33] - 差异化打击便利店软肋:7-Eleven生鲜店SIP仍处试验阶段 罗森100至2024年5月才宣布增加生鲜品类 [38] - 坚持"无个性"标准化:不开展特卖、不发广告传单、不销售节庆产品(如圣诞蛋糕) 通过总部分控采购物流实现效率最大化 [42][44]
美团启动“堂食提振”;快手联名蜜雪冰城;拉夏贝尔任命董事长
搜狐财经· 2025-08-15 10:25
乳制品行业 - 法国乳业巨头兰特黎斯获得恒天然消费品牌业务Mainland公司的独家收购谈判权 [3] - 恒天然对传闻不予置评 [3] - 剥离消费品牌业务是恒天然近年最重大的战略决定 [3] 零售与便利店 - 7-11母公司Seven&i Holdings计划2030财年前投资3000亿日元净增1000家日本便利店并翻新5000家现有门店 [5] - 将引进"Seven Cafe"系列并扩大配送服务"7NOW"目标其销售额从2024财年120亿日元提升至2030财年1200亿日元 [5] 餐饮与外卖平台 - 美团外卖启动"堂食提振"计划向全量会员发放进店消费券 [7] - 美团小店助力金计划已覆盖10万家实体门店未来将扩大范围首批助力金最高5万元已送达商家 [7] 品牌联名营销 - 快手与蜜雪冰城联名推出「来了铁搭子」套餐含限定周边如联名杯套、冰箱贴盲袋、奶茶杯水枪 [9] - 亚瑟士与SHUSHU/TONG推出联名鞋款含银蓝、墨蓝两款配色基于GEL-KINETIC FLUENT鞋型设计 [11] - On昂跑与Zendaya合作推出Cloudzone Moon和Cloudtilt Moon休闲运动鞋后者10月发售 [13][14] 奢侈品与时尚 - 标普全球将开云集团信用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因2025年上半年销售明显下滑亚太地区收入同比下降22% [17] - Gucci销售额减少约四分之一标普维持开云BBB+评级 [17] 人事变动 - Tims天好咖啡董事Meizi Zhu辞职其为腾讯系唯一董事会成员腾讯2020年投资数亿元 [20] - 菊乐股份董事长童恩文因身体原因暂无法履职董事GAO ZHAOHUI(童恩文女婿)代行职责 [22] - 拉夏贝尔选举实际控制人王国良为新董事长其间接控制公司65%股份 [25]
咖啡便利店新赛道,适配度≠成功率
搜狐财经· 2025-08-15 09:58
核心观点 - 咖啡品牌推出便利店型新业态 旨在通过多元化产品组合和场景拓展提高门店效能和收入 但面临供应链管理、同业竞争、加盟扩张可行性等多重挑战 [2][6][9] 品牌战略调整 - 库迪咖啡全面升级"触手可及"计划 新增便利店业态 包含咖啡店、便利店和店中店三种店型 [2] - 新增冰淇淋、西式蛋挞、烤肠、中式面点、便当等热食产品 以咖啡为流量入口带动整体门店运营 [2][4] - 维持2025年底5万家门店终端目标不变 需在10个半月内新增近4万家门店 [2][3] 业态适配性分析 - 咖啡高频刚需属性与便利店存在天然匹配度 可拓展早餐场景"咖啡+三明治/饭团"和下午茶场景"甜品+咖啡"组合 [4][5] - 便利店行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期 品牌可借助数字化管理能力实现库存精准预测和运营效率提升 [5][12] - 但便利店与咖啡店属不同业态 需重新搭建包含门店模型、供应链的运营体系 [9] 扩张挑战 - 店中店模式2024年下半年原计划新开8000家 实际仅开出1300多家 完成率仅16% [3] - 便利店型开店成本显著高于店中店模式 且优质点位已被7-Eleven、全家等先行者占据 [3][7] - 加盟政策虽采用"0元加盟"联营模式 但需支付5万元品牌保证金加5万首付款 且不包含租金人力等成本 [14][15] - 县城开店首年成本暴涨58% 设备强制升级分期付款利息较高 进一步压缩加盟商盈利空间 [15] 竞争环境 - 7-Eleven、罗森等便利店已布局咖啡业务并形成成熟运营体系 占据市场心智 [6] - 瑞幸、星巴克通过外卖自提服务强化便捷性 对线下新店型形成冲击 [6] - 品牌需在选址、商品性价比、服务效率上寻找差异化切口 避免同质化竞争 [7] 运营风险 - 快餐业务对食材新鲜度、配送时效要求较高 需建立高度标准化供应链体系 [9] - 多元化产品可能导致品牌定位模糊 影响消费者对咖啡专业形象的认知 [10] - 加盟商反映物料缺货问题严重 如抹茶系列长期缺货 不同门店咖啡口感差异较大 [17] 潜在优势 - 创始人团队曾尝试以咖啡店为载体销售文具、办公用品 具备相关经验 [11] - 拥有300多人IT团队构建数字化经营体系 可精准监控库存和销售数据 [12] - 主品牌产品单价较低 可挖掘头部便利店与夫妻店之间的市场增量 [11]
沃尔玛老将执掌7-11,以攻代守下的背水一战能否成功自救?
新浪财经· 2025-08-14 13:18
公司业绩表现 - 7-11日本公司2025财年第一季度营收下降0.7% 营业利润下滑11.0% 连续五个季度负增长[3] - 日均销售额增长率仅5%左右 低于全家和罗森的8%左右增长率[3] - 5月份既有店铺销售数据显示 罗森同比增长4.9% 全家增长2.9% 7-11基本持平[12] 2030财年战略目标 - 计划到2030财年实现营业收益11.3万亿日元 较2024财年预测增长13%[3] - 目标EBITDA达1.3万亿日元 较2024财年预测增长44%[3] - 计划在日本国内净增约1000家便利店[5] - 投资3000亿日元对5000家以上现有门店进行升级改造 每家门店年均销售增长目标2%[5] 组织架构调整 - 重新划分控股公司与事业公司职能边界 子公司获得更大决策自由度[5] - 计划将销售管理费用从810亿日元削减一半[7] - 承认全球化人才短缺问题 组织变革面临执行难度[15] 门店改造计划 - 2025年内完成100家店铺改装 2027年2月完成500家店铺改装[8] - 收银台从6-7米延长至8.4米 涉及4000家店铺(占总数20%)[10] - 增设现冲咖啡机 炸鸡展示柜 现做面包及烘焙点心展示区[10] - 增加水果蔬菜奶昔 红茶等现制饮品品种[10] - 杂志货架从5个减至2个 腾出空间陈列日用品和杂货[10] 市场竞争态势 - 日本便利店市场饱和度已达高水平 新增门店可行性受质疑[13] - 单店日均销售额69.2万日元 仍比罗森和全家高出20%以上[12] - 行业正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 三大巨头布局"下一代便利店"[18] 北美市场扩张 - 计划在北美新开1300家门店[5] - 扩充高利润率自有品牌商品[5] - 每年新增200家支持"7NOW"即时配送服务的门店[5] - 北美业务年均销售增长目标2.4%[5] 供应链优势 - 170家专用工厂构建的供应链体系 仍是难以复制的核心壁垒[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