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驱动电机
icon
搜索文档
扩容、破界、竞速,第三方驱动电机企业进击新征途
环球网· 2025-10-27 18:16
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1-9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433.4万辆和2436.3万辆,同比增长13.3%和12.9% [1] - 同期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124.3万辆和1122.8万辆,同比增长35.2%和34.9% [1] -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6.1% [1] 第三方驱动电机企业财务与上市动态 - 精进电动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22亿元,同比增长76.75%,归母净利润3596.53万元,同比增长112.62% [2] - 联合动力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首日股价大涨147.6%,市值突破800亿元 [2] - 联合动力电驱系统销量过去4年复合增长率约87.8%,近3年境外收入年复合增长率接近450% [2] - 大洋电机2022-2024年营业收入从109.3亿元增至121.13亿元,期内利润从4.25亿元增至9.12亿元 [3] - 大洋电机2025年上半年营收62.41亿元,同比增长7.66%,净利润6.02亿元,同比增长34.33% [3] - 双林股份2024年净利润同比激增5倍,并正式启动港股IPO [3] 行业产能扩张与投资项目 - 舜驱动力华东生产基地总投资10亿元,规划年产100万台新能源汽车电机,从建设到部分产线爬产仅用6个月 [5] - 中创智领拟在常州投资约50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及研发中心 [6] - 大洋电机重庆基地一期投资超10亿元,规划年产新能源汽车电力总成系统100万套 [6] - 弗迪动力在东莞、合肥等地扩建电机、电控生产基地,产能达数百万套 [6] 技术发展趋势与竞争焦点 - 驱动电机技术向高安全可靠、高效、高功率密度方向发展,800V已成为电驱系统主流趋势 [4][7] - 提高功率密度可通过增加转速、提升电压和优化标准实现,高转速电机和扁线绕组是当前研发热点 [7] - 小米自研V8s电机最高转速达27200转/分,功率密度达到10.14kW/kg [12]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提出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目标:2030年14kW/kg,2035年16kW/kg,2040年18kW/kg [11] - 行业竞争逻辑从单纯拼产能转向产能、技术、集成能力的综合较量 [7] 第二增长曲线:新兴领域布局 - 方正电机2023年成立子公司开发机器人关节及电机,部分产品已向客户送样 [8] - 大洋电机研发轴向磁通电机技术适配人形机器人,并与同济大学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投资梅卡曼德 [8] - 双林股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开发反向行星滚柱丝杠和线性关节模组,中试线年产1.2万套 [9] - 舍弗勒在轮毂电机、轴向磁通电机、波绕组电机等新技术上布局,应用于特种车辆和商用车 [9] 市场竞争格局与挑战 - 车企自研驱动电机冲击第三方企业市场格局,如理想汽车自研静音定转子、碳化硅功率芯片并自建工厂 [10] - 第三方电机企业面临车型技术快速更迭带来的研发压力 [10] - 未来驱动电机可能成为标准化部件,质量和管理的重要性将超越性能和成本 [12][13]
方正电机跌2.10%,成交额4656.62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出853.50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23 10:05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10月23日盘中股价下跌2.10%,报8.84元/股,成交额4656.62万元,换手率1.07%,总市值43.84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853.50万元,其中特大单净卖出16.20万元,大单净卖出837.30万元 [1] -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64.93%,但近期表现疲软,近5个交易日下跌7.72%,近20日下跌14.59% [1] - 今年以来公司已10次登上龙虎榜,最近一次为4月24日 [1] 财务业绩 - 2025年1月至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65亿元,同比增长8.51% [2] - 同期归母净利润为亏损719.62万元,同比大幅减少951.93% [2] - 截至6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7.35万,较上期减少1.24%,人均流通股6644股,较上期增加1.44% [2] 公司业务与行业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驱动电机和汽车电子占比47.43%,智能控制器占比34.27%,微特电机占比16.02% [1]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电力设备-电机Ⅱ-电机Ⅲ,概念板块包括电动物流车、国六概念、理想汽车概念等 [1] 分红情况 - 公司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82亿元,但近三年累计派现0.00元 [3]
方正电机涨2.01%,成交额5833.93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出136.99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22 10:36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10月22日盘中股价上涨2.01%至9.12元/股,成交额5833.93万元,换手率1.34%,总市值45.22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36.99万元,其中大单买入468.33万元(占比8.03%),卖出605.32万元(占比10.38%) [1] -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70.15%,但近期表现疲软,近5个交易日下跌4.50%,近20日下跌14.04%,近60日下跌0.44% [1] - 今年以来公司已10次登上龙虎榜,最近一次为4月24日 [1] 公司基本面与财务业绩 - 公司2025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12.65亿元,同比增长8.51% [2] - 公司2025年1-6月归母净利润为亏损719.62万元,同比大幅减少951.93% [2]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驱动电机和汽车电子47.43%,智能控制器34.27%,微特电机16.02%,其他(补充)2.28% [1] - 公司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82亿元,但近三年累计派现为0.00元 [3] 公司业务与行业属性 - 公司主营业务涉及动力总成电子控制业务,以及微特电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 [1]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电力设备-电机Ⅱ-电机Ⅲ [1] - 公司所属概念板块包括电动物流车、国六概念、理想汽车概念、驱动电机、机器人概念等 [1] 股东结构 - 截至6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7.35万,较上期减少1.24% [2] - 截至6月30日,人均流通股为6644股,较上期增加1.44% [2]
丰田章男瓦解“丰田系”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1 07:29
交易概述 - 丰田汽车公司宣布以约2.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40亿元)的现金出价,收购集团关联企业丰田工业株式会社全部股份,并推动其退市 [3] - 该交易是丰田汽车史上最大规模的内部整合,也是日本企业史上规模空前的私有化尝试之一 [3] - 交易预计2026年上半年完成交割,丰田工业将从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退市 [21] 战略意图与产业转型 - 收购本质是产业转型压力下的战略应变,旨在应对电动化竞争 [9] - 在电动车时代,核心技术集中在电驱、电池、逆变器、控制芯片等领域,垂直整合成为效率、安全及成本优势的关键 [10] - 丰田工业掌握电驱与压缩机系统、半导体与电子控制部件、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设备等关键环节 [12] - 整合后丰田汽车将直接掌控上游制造环节,提升供应链透明度与生产效率,计划在五年内节省约15%的供应链成本 [13] - 此举标志着丰田从“联盟协作”向“垂直统治”转型,以应对特斯拉、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的快速整合 [13][14] 企业治理结构变革 - 交易深层意义在于拆解支撑“丰田系”近百年的交叉持股体系 [3] - 丰田工业作为丰田汽车的母体和第二大股东,被“子公司”收购是一场历史反转,象征日本企业治理结构的嬗变 [4][8] - 复杂的交叉持股结构被视为“低效的遗产”,占用大量资本,使企业股东回报率偏低,削弱董事会独立性与市场监督功能 [8] - 此次收购是丰田章男“解绑丰田系”的终极一环,过去十年间公司一直在有步骤地削弱集团内部交叉持股网络 [15][17] - 收购将理顺股权关系,实现单一决策链条,提升集团整体决策效率和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 [13] 历史背景与象征意义 - 丰田工业历史可追溯至1926年创立的“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是丰田汽车的起源 [6][8] - 长期以来,丰田工业既是丰田汽车的上游核心供应商,也是其股东,双方存在交叉持股关系 [8] - 被称作“母体”的丰田工业反被子公司丰田汽车全盘收购,既是资本逻辑的胜利,也意味着丰田章男意图改写丰田集团近百年的家族—企业关系史 [8] 市场反应与潜在影响 - 投资者批评收购过程缺乏透明度,每股16,300日元的报价仅较公告前股价溢价23%,远低于类似交易44%的平均溢价水平 [20] - 市场普遍承认该交易将成为日本企业改革的分水岭,对三菱、三井、住友等大型集团产生示范效应 [22] - 此举被视为回应东京证券交易所推动的新政,该政策要求上市公司改善资本效率、减少内部持股 [20]
重庆将跑出港股年内最大汽车IPO
盐财经· 2025-10-19 18:19
港股上市进程 - 公司于10月13日通过港交所聆讯,次日即召开董事会批准H股全球发售议案,由中金公司与中国银河国际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上市进程显著提速 [4] - 若此次赴港上市顺利,公司有望成为首家“A+H”两地上市的新能源车企,并超过奇瑞汽车(市值1762亿港元)成为年内港股市场规模最大的汽车IPO [5] 问界品牌的核心地位 - 问界品牌已成为公司绝对的业绩引擎,其销量从2022年的7.8万辆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38.9万辆,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15.2万辆 [8] - 问界品牌已完成从20万级至60万级SUV市场的覆盖,拥有M5、M7、M8、M9四款车型,覆盖不同场景定位 [9] - 问界品牌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60.3%爆发式增长至2024年的90.9%(1319亿元),2025年上半年占比仍维持在90.3%(563亿元),公司营收结构高度依赖单一品牌 [10][12] 战略聚焦与资源倾斜 - 公司采取“大单品”战略,资源全面向问界品牌倾斜,例如蓝电品牌的经销商门店从2022年的1882家被大幅削减至2025年上半年的四百余家 [13] - 截至2024年底,问界品牌已在中国超过210个城市布局约310家用户中心和约670家体验中心,高密度终端网络助推销量 [13] 与华为的深度绑定与合作风险 - 公司与华为的合作始于2019年,华为深度介入产品定义、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与销售渠道全链路 [16][17] - 2024年,公司向最大供应商(普遍认为是华为)的采购额达42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0.2%;2025年上半年采购额约为200.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三成以上,约占同期营收的三成 [18][21] - 随着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朋友圈扩大(鸿蒙智行从“四界”扩展到“五界”),问界品牌面临的竞争加剧,2025年前三季度其在鸿蒙智行总交付量(34.4万辆)中占比为76.7% [22] 深化绑定与获取主导权 - 2025年9月,公司全资子公司以115亿元收购华为持有的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10%股权,在股权层面实现更深度绑定 [23] - 2024年7月,公司以25亿元收购华为持有的全球所有类别“问界”及相关商标权、外观设计专利,获得更多品牌主导权 [23] 海外市场与收入结构 - 公司海外市场收入从2022年的39.22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42.11亿元,营收占比从11.5%大幅下跌至2.9%,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14.22亿元(占比2.3%),是亟待补强的环节 [14][15] - 汽车零部件收入(如增程器、驱动电机等)近三年占比从2022年的8.2%降至2024年的4.2%,2025年上半年为5.2% [13] 新业务拓展与估值驱动 - 公司发力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于2025年1月以约81.64亿元收购龙盛新能源100%股权,将问界系列车型使用的数字化工厂纳入囊中,以改善经营现金流 [25] - 公司依托华为生态拓展充电网络,已在全国布局超1.2万个充电桩,港股募资的20%将用于多元化营销渠道及海外充电网络建设 [25] - 公司通过子公司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签署具身智能业务合作协议,强化“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的科技标签,旨在区别于传统车企并获得更高估值 [26]
赛力斯想向资本市场证明 自己不止一个“造车”的价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12:14
港股上市进程 - 公司港股上市进程在10月明显提速,已于10月13日通过港交所聆讯,并火速批准H股全球发售议案,由中金公司与中国银河国际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1] - 此次上市将使公司成为首家"A+H"两地上市的新能源车企[1] IPO募资用途与估值目标 - 此次港股IPO募资净额的70%将用于研发,以强化关键技术环节的自主能力[2] - 公司在A股市值超过2600亿元,赴港上市旨在支撑并突破现有估值,向资本市场讲述新故事[2] - 新叙事围绕两大核心:依托问界品牌扩张当前基本盘,以及借助机器人、具身智能等新业务打开成长天花板并重构估值体系[2] 问界品牌业绩表现 - 问界品牌已成为公司绝对的业绩引擎,2022年至2024年销量从7.8万辆攀升至38.9万辆,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15.2万辆[3] - 问界品牌已完成从20万级至60万级SUV市场覆盖,拥有M5、M7、M8和M9四款车型[3][4] - 问界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60%爆发式增长至2024年的90%以上,2024年问界收入突破1319亿元,2025年上半年问界收入为563亿元,占比仍维持在九成以上[6][8] 战略收缩与资源倾斜 - 公司采取"大单品"战略,资源全面向问界品牌倾斜,旗下其他品牌如蓝电被战略性收缩,2025年上半年蓝电品牌仅售出1.1万辆新车[7][9] - 为支持问界,蓝电品牌经销商门店从2022年的1882家大幅削减至2025年上半年的四百余家[9] - 截至2024年底,问界已在中国超过210个城市布局约310家用户中心和约670家体验中心,高密度终端网络推动销量[9] 收入结构与其他业务 - 公司汽车零部件收入(包括增程器、驱动电机等)占比从2022年的8.2%降至2024年的4.2%,2025年上半年占比为5.2%[9] - 海外市场收入从2022年的39.22亿元降至2024年的42.11亿元,海外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11.5%下跌至2024年的2.9%,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为14.22亿元[9][10] - 多位汽车分析师认为,公司通过"A+H"双资本运作是为加速国际化战略落地[10] 与华为的合作关系 - 公司与华为深度绑定,华为赋能贯穿产品定义、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与销售渠道全链路,问界系列搭载华为鸿蒙OS与智能驾驶系统[11][12] - 2024年问界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3.7%,并推动公司扭亏为盈[12] - 公司向最大供应商(指向华为)的采购额从2022年的5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20亿元,占比从14.5%升至30.2%[12][13][1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向该供应商支付约200.4亿元采购额,占比总采购额三成以上,相当于公司上半年营收624.02亿元的三成流向该供应商[15] - 随着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朋友圈扩大,鸿蒙智行从"四界"扩展到"五界",竞争加剧,2025年前三季度鸿蒙智行交付量达34.4万辆,其中问界品牌销量为26.4万辆,占比76.7%[16][17] 风险应对与深度绑定措施 - 公司通过收购华为持有的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10%股权(交易作价115亿元)实现股权层面深度绑定,引望被视为华为智能汽车业务核心[17] - 公司于2024年7月以25亿元收购华为持有的全球所有类别"问界"商标权及相关专利,强化品牌主导权[18] 新业务拓展与估值驱动 - 公司发力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2025年1月以约81.64亿元收购龙盛新能源100%股权,将问界系列车型使用的数字化工厂纳入囊中,未来不再支付超级工厂租金以改善经营现金流[19][20] - 公司依托华为生态拓展充电网络服务,已在全国布局超1.2万个充电桩,相关服务收入成为第二增长曲线,港股募资的20%将用于多元化营销渠道及海外充电网络建设[21] - 公司旗下子公司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签署具身智能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围绕智能机器人技术协同攻关,强化"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科技标签以赢得更高估值[21] - 西南证券研报给出公司2025年31倍PE估值,显著高于传统汽车零部件15倍PE的市盈率[22]
赛力斯想向资本市场证明,自己不止一个“造车”的价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12:13
港股上市进程 - 公司于10月13日通过港交所聆讯,并火速批准H股全球发售议案,由中金公司与中国银河国际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即将成为首家"A+H"上市的新能源车企 [1] - 港股IPO募资净额的70%将用于研发,以强化关键技术环节的自主能力 [1] - 公司当前A股市值超过2600亿元,赴港上市旨在支撑并突破现有估值 [1] 业务战略与财务表现 - 问界品牌是公司绝对的业绩引擎,年销量从2022年的7.8万辆攀升至2024年的38.9万辆,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15.2万辆 [2] - 问界品牌已完成从20万级至60万级SUV市场的覆盖,拥有M5、M7、M8和M9四款车型 [2] - 问界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六成爆发式增长至2024年的1319亿元,占总营收超过90%,2025年上半年收入563亿元,占比仍维持在九成以上 [2] - 公司采取"大单品"战略,资源全面向问界倾斜,其他品牌如蓝电被战略性收缩,其经销商门店从2022年的1882家大幅削减至2025年上半年的四百余家 [2] - 截至2024年底,问界已在中国超过210个城市布局约310家用户中心和约670家体验中心,高密度终端网络推动销量 [3] - 公司汽车零部件收入(包括增程器、驱动电机等)占比从2022年的8.2%降至2024年的4.2%,2025年上半年占比为5.2% [3] 海外市场与国际化 - 海外市场收入从2022年的39.22亿元波动至2024年的42.11亿元,2025年上半年为14.22亿元,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11.5%下跌至2024年的2.9% [4] - "A+H"双资本运作被视为加速公司国际化战略落地的重要举措 [4] 与华为的合作关系 - 自2019年与华为合作以来,华为在产品定义、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与销售渠道全链路赋能,深度介入问界系列的工业设计、智能座舱(鸿蒙OS)与智能驾驶(ADS)系统 [6] - 公司向最大供应商(分析师指为华为)的采购额从2022年的58亿元(占总采购额14.5%)增长至2024年的420亿元(占比30.2%),2025年上半年采购额约200.4亿元,占比三成以上 [7] - 2024年公司向该供应商支付420亿元采购金,接近总营收的三成,而2023年这一数字仅为20% [8] - 公司强调与华为合作不涉及利润分成安排,但面临合作带来的集中及交易对手风险 [7][8] 战略举措与风险应对 - 为应对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朋友圈扩大带来的竞争,公司于2025年9月以115亿元收购华为所持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10%股权,实现股权层面深度绑定 [9] - 公司于2024年7月以25亿元收购华为持有的全球所有类别"问界"及相关商标权、外观设计专利,获得更多品牌主导权 [10] - 公司面临问界品牌车型销售集中度较高的风险,若其需求下降或市场表现恶化,可能对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9] 新业务与未来增长 - 公司发力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于2025年1月以约81.64亿元收购龙盛新能源100%股权,将问界系列车型使用的数字化工厂纳入囊中,以改善经营现金流 [10] - 公司依托华为生态拓展充电网络服务,已在全国布局超1.2万个充电桩,相关服务收入成为第二增长曲线,港股募资的20%将用于多元化营销渠道及海外充电网络建设 [10] - 公司旗下子公司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签署具身智能业务合作协议,围绕智能机器人技术协同攻关,强化"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的科技标签 [11] - 西南证券研报给予公司2025年31倍PE的估值,显著高于传统汽车零部件15倍PE的市盈率 [11]
北汽前三季度自主品牌销量同比增长25.5%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3 06:35
公司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整车销售122.9万辆,同比增长5% [1][4] - 前三季度自主品牌销量达72.3万辆,同比增长25.5% [1][4] - 北汽极狐销量8.8万辆,同比增长87.8%,新车型T1上市18天订单达35000台 [4] - 享界品牌销量1.9万辆,9月销量突破4000辆 [4] - 北京越野销量8.7万辆,同比增长37%,9月产销破万 [4] - 北汽福田商用车销量48万辆,同比增长10.9% [4] - 前三季度在京产值超2273亿元 [4] 研发与产业链布局 - 公司计划在2024年至2030年累计投入千亿元开展研发创新 [1] - 旗下海浩动力公司实现驱动电机自主研发生产,年产能达25万台 [1] - 海浩动力产品线覆盖混动和纯电两大驱动总成平台及核心零部件平台 [1] - 海浩动力已积累总成系统集成、液压系统等15项核心研发能力,产品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2] 智能制造与生产能力 - 享界超级工厂年产量可达12万辆,配备622台机器人 [3] - 工厂冲压线定位误差不超过0.06毫米,车身车间有1321个铆点和5195个连接点 [3] - 海浩动力电机定子生产实现高度自动化,机械手可平均一秒钟完成一个“发卡”成型 [2] 绿色环保技术 - 享界超级工厂实现喷漆、烘炉废气100%处理,铝件打磨、焊接烟尘100%治理 [3] - 工厂运用薄膜处理等技术实现废水中磷、硼、镍等重金属零排放,成为“零排放标兵” [3] 产品与技术突破 - 北汽福田发布全球首款工程化液氢重卡 [4] - 海浩动力补上了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电机电控环节的重要一环 [1]
多项新能源车前沿技术亮相海南
海南日报· 2025-09-28 09:26
大会概况 - 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于9月27日至29日在海南海口举办 [3] - 大会汇聚全球政产学研界代表探讨未来交通出行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3] - 除20场会议外还策划了科普讲堂和技术展览等多项公众活动以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与消费 [3] 公众活动与科普 - 大会于9月28日14:30在云洞图书馆举办免费新能源汽车科普讲堂主题为“国车之光” [3] - 讲堂内容涵盖中国汽车工业起源发展及新能源智能化领域前沿科技旨在吸引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 [3] 技术展览与行业参与 - 技术展览面积达1万平方米汇聚50多家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 [4] - 参展企业包括深蓝汽车大众宝马奔驰丰田上汽集团广汽集团等主流厂商 [4] - 展品涵盖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智能底盘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芯片等多项前沿技术及产品 [4] - 展览于9月27日至29日免费向公众开放地点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 [4][6]
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口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9-27 18:19
大会概况 - 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于9月27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 [1][3][5] - 大会主题为"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 [3][5][6] - 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产学研界代表参会 [3][5][6] 技术展示内容 - 丰田首款搭载鸿蒙座舱的D级轿车在技术展览现场亮相 [10] - 展出的动力电池产品吸引参观者关注 [8] - 驱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在展会中展出 [22] - 自动驾驶租车产品在展会中进行展示 [26] 参展企业及产品 - 日本车企代表现场体验展出的新能源汽车 [5] - 国产新能源汽车在展会中吸引大量参观者 [19][21] - 各类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品集中展示 [17][19][21] 行业交流重点 - 与会代表围绕未来交通出行发展方向进行对话交流 [3][5][6] - 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产业界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 [3][5][6] - 政产学研多方代表共同探讨产业变革路径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