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驱

搜索文档
联合动力: 子公司、参股公司简要情况
证券之星· 2025-09-04 21:19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子公司、参股公司简要情况的说明 截至本说明出具之日,发行人拥有 3 家境内控股子公司、5 家境外控股子公 司、3 家分公司和 1 家联营企业,具体情况如下: (一)控股子公司 截至本说明出具之日,常州新能源的基本情况如下: 公司名称 汇川新能源汽车技术(常州)有限公司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20412MA25NJ0J85 成立日期 2021 年 04 月 12 日 注册资本 50,000 万人民币 实收资本 50,000 万人民币 法定代表人 李俊田 注册地址/主要生产经营地 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宜南路 296 号 主营业务情况及其在发行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与销售,发行人设立于常州的生 人业务板块中定位 产基地 股权结构 发行人持股 100.00% 一般项目:汽车零部件研发;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新能源 汽车电附件销售;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发;电机制造;智能控 制系统集成;机电耦合系统研发;轴承、齿轮和传动部件制造; 轴承、齿轮和传动部件销售;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力电子 经营范围 元器件销售;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销售;软件开发;软件 销售;信息技术咨询 ...
汇川技术20250826
2025-08-26 23:02
**汇川技术2025年上半年业绩与业务分析**</think> **公司概况与整体业绩** - 公司为工业自动化与新能源汽车电控产品供应商汇川技术[2]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05亿元(同比增长27%) 归母净利润30亿元(同比增长40%)[2][5] - 增长驱动因素包括新能源汽车业务高增长 工业自动化业务稳健表现 费用控制有效 股权投资收益贡献2-3亿元利润[2][5] - 毛利率约30%(同比下降0.92个百分点) 因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提升导致产品结构变化[5] - 经营性现金流30亿元(同比增长65%) 因下游车企回款改善与直销模式回款稳定[5][39] **分业务板块表现** - 通用自动化板块营收88亿元(同比增长17%) 其中变频器37亿元 伺服系统37亿元 PLC与HMI 9亿元 工业机器人6亿元[2][7] - 新能源汽车板块营收90亿元(同比增长50%) 产品覆盖增程 插电 全电车型 与国内新势力 传统车企及海外大客户合作[2][7] - 电梯业务营收23亿元(同比下滑1%) 受房地产市场影响 但通过存量市场与海外拓展缓解下滑[2][7][8] - 新兴业务(气动 精密机械 视觉等)营收9亿元 规模可观且具多元化发展潜力[47] **研发投入与费用控制** - 研发投入20亿元(同比增长33%) 占收入比重约10% 重点投入数字化 人形机器人 新能源汽车等战略业务[2][6] - 三费总额35亿元(同比增长18%) 占收入比重17% 增速低于收入增速[6] - 坚持8%-10%的研发投入比例 以确保未来持续增长[6] **国际化进展** - 国际市场营收13.2亿元(同比增长39%) 但总体进展慢于预期[2][9] - 新兴市场(越南 中东 泰国 韩国 印度)快速增长 发达市场(欧洲)通过行业定制方案与头部客户合作突破[2][9] - 海外业务中汽车贡献约6亿元 电梯4亿元 自动化3亿元 但因部分订单落脚国内 实际规模更大[9][46] - 欧洲市场为未来2-3年增长重点 东南亚 中东等地亦预期快速成长[22] - 海外策略以分销为主 头部客户采用直销 通过调派国内渠道建设人员强化海外分销网络[23] **行业突破与销售成果** - 在欧洲空压机 测试台 纺织 空冷 注塑机等领域突破顶级客户[10] - 数字装备与数字工厂获批量订单 覆盖空压机 纺织 包装 食品 新农业等领域[10] - 能源管理平台FEMS在汽车 锂电 钢铁 有色金属 医药等行业突破[10] - 西安工厂投产 年交付能力达50GW[10] **数字化与软件化布局** - 搭建三层软件平台:顶层INNO cope数字化平台(2025年收入预计2亿元) 中层INO quick Pro工艺开发平台 底层IIFA全集成工业控制软件(已有上百家客户使用)[3] - 推出工业智脑 含数据处理 智能开发及AI训练平台 内部应用后计划融合到数字化解决方案中[3][11] - 软件业务采用项目制(非订阅制) 全年收入约2亿元 目前处于亏损但允许战略投入[30] **新能源汽车业务细节** - 海外定点项目5个(含电源 电控及6合一电驱产品) 面向欧洲知名企业[13] - 电控产品当前市占率约10% 目标提升至20% 预计该领域保持约30%增长[2][13] - 联合动力通过IPO审核 电机控制器第三方独立排名第一 全市场第二 定子行业第二 电驱第四 OBC第七[7] **人形机器人业务进展** - 提供伺服驱动器 编码器 无框电机 旋转关键模组 视觉解决方案 仿生臂解决方案 行星滚珠丝杠 直线模组等硬件[4] - 核心零部件(电机 丝杠)已向特斯拉 小鹏等客户端送样[14][45] - 计划工博会前后发布相关产品 目前探索工业场景应用[14] - 硬件痛点(可靠性 一致性 发热)待解决 公司设独立团队运作并加强决策效率[14][20] **工业自动化业务展望** - 4-5月受贸易政策影响压力大 但6-7月订单恢复两位数增长 预计下半年表现优于上半年[15] - 细分行业表现分化:锂电 工程机械电动化 物流装备 非手机3C行业贡献较大 锂电翻倍增长 光伏 冶金 煤矿 矿山行业下滑明显[49] - 通用变频器Q2下滑3% 因2024年同期高基数及流程工业(冶金 煤矿 矿山)需求不佳[3][16] - 价格竞争较2024年减弱 毛利率保持稳定[25][26] **其他重要事项** - 维持2025年经营目标:收入增长10%-30% 归母净利润增长5%-25%[2][12] - 储能业务仍面临挑战(PCS国内竞争激烈) 但坚持推进以实现数字能源管理(电价套利 绿电管理 安全管理 碳管理)[38][40] - 考虑H股发行(等联合动力挂牌后决定) 以提升海外品牌形象与业务拓展[33] - 大型PLC在冶金 矿山 汽车零部件行业试机并签单 计划推出安全PLC解决卡脖子问题[21] - 数据中心业务关注电源与制冷解决方案 但整体占比不高 根据战略判断是否进入[28]
李斌详解蔚来600亿研发投入方向,强调ROI闭环管理
新浪科技· 2025-08-22 11:12
研发投入分配 - 600亿研发投入主要分布在基础底层技术、核心零部件和车型研发三个领域 [1] - 基础底层技术投入惠及整个行业并影响人才培养 [1] - 核心零部件涵盖芯片、电驱、电池包及座椅等平台化组件 [1] - 车型研发包含应用软件功能如NOMI应用和AS辅助驾驶系统 [1] 研发管理机制 - 每个项目实行ROI闭环管理并要求最终财务核算 [2] - 项目评估需区分短期与长期回报目标 [2] - 通过提升效率而非缩减范围来实现研发目标 [2] - ROI计算能力被视作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 [2] 研发成效评估 - 研发项目立项时存在效果不确定性 需通过市场验证 [1] - 销量目标达成情况需待产品上市后实际检验 [1] - 研发投入效益需通过用户价值创造和公司收益体现 [2]
新雷能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93%
证券日报· 2025-08-19 15:0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2亿元,同比增加12.93%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9514万元 [2] 业务构成 - 主营业务是高效率、高可靠性、高功率密度电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 - 主要产品包括集成电路(IC)类产品、电源类产品、电驱、电机类产品 [2] - 电源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通信、数据中心等领域 [2] 业绩驱动因素 - 航空、航天、船舶、铁路、激光器等高可靠特种领域发展需要 [2] - 通信、数据中心行业稳步发展的需要 [2] 行业与市场动态 - 航空、航天等行业领域的投资规模加大 [2] - 公司研制的电力电子产品进入批量交付阶段的品种和数量持续增加 [2] - 国内电力电子产业高速增长,公司作为国内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性能电力电子产品供应商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2] - 公司在通信行业耕耘多年,成为国内外多家通信客户的优秀供应商 [2] - 国内外网络建设进入平稳阶段,公司积极拓展绿色基站改造等新领域 [2]
重庆:鼓励智能座舱、电驱等领域头部企业加快投资并购和兼并重组
快讯· 2025-07-16 13:57
行业政策与规划 -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渝链智擎"行动计划(2025—2027)》征求意见稿 [1] - 计划建立"市、区、整车企业"三方联合服务机制,重点支持零部件企业在市场拓展、技术研发、企业融资等领域 [1] 企业培育目标 - 到2027年,重庆市目标培育400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其中80家为"小巨人"企业 [1] - 鼓励头部企业在智能座舱、电驱、热管理、电转向、电制动、增程器等领域通过投资并购和兼并重组扩大市场份额 [1] 细分领域发展策略 - 推动中小企业聚焦优势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品牌建设,提升细分市场竞争力 [1] - 重点支持智能座舱、电驱、热管理、电转向、电制动、增程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融合与产品多样化 [1]
已完成国七/非五技术储备 康明斯中国董事长石内森:我们需要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调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8 16:27
行业竞争态势 - 国内商用车市场竞争白热化 产能远大于需求 即使出口量维持高位 产能消化仍有很大空间 [1] - 商用车终端用户不再单纯关注价格和动力 更关注TCO(全生命周期拥有成本) 这将成为行业长期趋势 [1] - 行业竞争非常激烈 公司需要不断为推出下一代产品做努力 [3] 公司技术布局 - 公司发布多燃料动力总成3.0 支持柴油 天然气 甲醇 氢气等多种燃料 柴油系统可实现1 3%-6%节油效果 天然气系统可实现1%-2%节气效果 [1] - 公司已完成国七 非五技术储备 将整合全球产品经验和研发资源 确保新产品顺利落地 计划从明年开始推出针对国七的平台 [1] - 公司规划2026年发布下一代产品 包括电机 电控 电驱 多合一控制器和功率电子产品 同时开发600V产品 并规划下一代800V产品 [5] 产品本地化策略 - 公司大马力发动机覆盖19升至60升平台 将推出专为矿山场景打造的30升产品平台 预计2026年推出 [2] - 公司在中国已有50年历史 已与东风汽车 重庆机电 陕汽集团 北汽福田 柳工集团 江淮汽车等组建六家发动机合资厂 24个发动机系列中19个已在中国本地生产 [2] - 公司需要根据中国市场需求快速调整 中国市场客户需求变化非常快 [2] 合作伙伴拓展 - 公司与长城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聚焦重卡混动专用动力链联合开发与推广 加速商用车减碳进程 [2] - 与长城的合作初期是打造定制化产品 下一阶段将在满足定制化要求的情况下 将全系列产品匹配到整车 [2] - 公司与国内主要主机厂的合作仍在不断扩展中 [2]
康明斯在华50年:扎根、创新与共赢的外资典范
环球网· 2025-06-18 10:50
扎根中国发展历程 - 公司50年前以技术引进为起点进入中国市场,逐步发展为本土创新并实现全球技术输出[2][4] - 中国研发成果已实现全球应用,如2.5升轻卡发动机成功拓展至巴西、印度等市场[4] - 无锡涡轮增压技术中心开发的技术同步应用于全球市场[6] 创新驱动战略 - 传统能源领域专注提升产品性能而非参与主机厂内卷竞争,已布局燃油燃气全系列产品并规划国七升级[7][9] - 新能源领域第一代产品表现优异,电机应用于客车领域,电驱桥产品系统效率节能测试结果优异[9] - 2026年将发布下一代新能源产品包括电机、电控、电驱及多合一控制器等[11] - 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技术已有成功市场应用,具备丰富经验和技术积累[11] 业务模式与服务创新 - 19家数字化产品赋能中心库带来36%的零件增长[14] - 矿山领域提供全生命周期TCO解决方案,配备120名驻矿技师[12] - 推动后市场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14] 全球布局与未来规划 - 重庆大马力发动机厂实现平台引进和本地化,提升供应链灵活性[15] - 支持中国整车厂商在东南亚、欧洲等地的业务拓展[17] - 聚焦全生命周期成本TCO战略助力"双碳"目标[15] - 将继续推进合作伙伴链合创新,提供更清洁高效的多元动力技术解决方案[17]
旭升集团持续深化智能化技术应用 形成“技术深耕+跨界突破”的双轮驱动格局
证券日报· 2025-06-05 21:13
公司业绩与战略布局 - 公司召开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介绍人形机器人、新能源轻量化、储能及海外基地建设进展 [2] - 公司以铝、镁合金轻量化技术为核心,深耕新能源汽车主业,同时布局储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形成"技术深耕+跨界突破"双轮驱动格局 [2] - 公司构建"中国+北美+东南亚"三角产能网络,深化"技术出海"与"本土共生"双轨战略 [5][6] 人形机器人业务 - 公司结合人形机器人需求,研发关节壳体、躯干结构件等关键产品,铝镁合金材料可解决散热、灵活性和电池续航问题 [3] - 公司通过合金材料和制造工艺多元化,帮助主机厂降本,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新引擎 [3] - 公司产品覆盖机器人高精度关节部件、轻量化骨架等,实现客户产品全覆盖 [6] 新能源汽车业务 - 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涵盖压铸、锻造、挤压和集成业务,产品线从单一部件向集成化、模块化延伸 [3] - 产品包括电驱、电控系统关键部件,热管理、悬架核心锻造件,电池盒、车身等铝挤压产品,以及自动化集成系列产品 [3] - 截至目前在手订单充沛 [3] 储能业务 - 公司自主研发储能电池外壳、散热模块外壳及结构支架等核心结构部件,具有轻量化、高强度、高散热、耐腐蚀等性能 [4] - 报告期内多个储能项目进入量产阶段,全年实现营收约2.34亿元,同比增长超2倍 [4] - 已与多个知名储能客户建立合作关系 [4] 海外基地建设 - 墨西哥工厂一期进入通水电气调试与设备搭建阶段,首条产线5月底全面落成,预计6月底交付首批OTS样件 [4] - 泰国工厂完成境外主体注册,正在办理土地交付手续,未来将重点部署铝镁合金智能机械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及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制造 [4] - 厂区规划涵盖高压压铸及后处理工艺,将形成覆盖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 [4] 研发与智能制造 - 2024年度研发投入1.91亿元,占收入比例4.34% [6] - 实现多材料技术突破,从高强度铝合金到镁合金再到其他金属材料,持续拓展材料体系 [6] - 公司入选"2025年浙江省先进级智能工厂",通过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高效管控,人工智能视觉检测准确率高达99.99% [6][7]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新能源、轻量化、集成化作为战略核心,持续拓宽产品应用领域 [7] - 通过精准举措实现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目标成为全球新能源轻量化领域卓越标杆企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