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娱乐服务

搜索文档
提振消费既要“有钱花”,更要“有地方花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06:17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当前,在外需受到国际政经环境影响的背景下,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对于稳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进 一步提振消费,需要两方面并重,一是让消费者"有钱花",一是要解决"有钱没处花"。促进服务业发展 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就业,提升劳动收入占比,让人"有钱花";另一方面,也通过提供多元的消费场景满 足人们潜在的消费需求,让人"有地方花钱"。消费为何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有学者认为,经济学理论尚不支持"消费拉动经济"这一认知。这种观点与中国实际有偏差,因为教科书 式的宏观理论不讨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摩擦,相关观点没有认识到中国经济在结构性方面的问题。 当前强调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有两个原因。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经济长期以来依赖于投资拉动和 出口导向,国内消费占比偏低,这样的增长方式对提升劳动收入占比以及居民福利贡献偏低。在外需受 到国际政经环境的影响情况下,启动国内消费需求作为新的增长动力,能够使得经济结构也更加优化, 经济增长和居民福利提升更加趋于一致。 从实际感受来说,当前中国也存在着大量潜在的居民消费需求,尤其是服务消费需求,例如教育、医 疗、养老、幼托、文化娱乐、旅游、体 ...
多元供给激发消费潜力 5月份武汉CPI同比上涨0.6%
长江日报· 2025-06-13 08:48
武汉CPI走势分析 - 5月武汉CPI同比上涨0.6%,涨幅较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核心CPI(扣除食品和能源)同比上涨1.2% [1] - 3月至5月CPI同比涨幅连续3个月扩大,主要受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假日消费拉动及促消费专项行动推动 [2] - 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呈现"七涨一降"格局,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涨幅最高(+6.9%),交通通信价格跌幅最大(-3.7%) [2][4] 分类价格变动 - **食品烟酒**:环比+0.6%,同比+0.5% [4] - **衣着**:环比+0.8%,同比+3.5%,涨幅居前 [4] - **居住/医疗保健**:同比均+0.6%,环比持平 [4] - **交通通信**:环比-1.2%,同比-3.7%,唯一同比下降类别 [4] - **教育文化娱乐**:同比+2.4%,其中教育服务价格同比+3.5% [4][6] 新兴消费驱动力 - 人工智能相关产品价格显著上涨:AI服务器芯片、激光器件等生产端价格同比提升,消费端智能穿戴设备价格同比+6.6% [6] - 服务消费成为关键拉动因素:服务价格同比+1.1%(较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景点门票价格+5.4%,文旅市场客流高峰推动文娱服务价格+2.0% [6] - 暑期消费预期升温:高考后出行需求增加叠加618促销,预计服务价格将持续上涨 [6]
宏观观察2025年第22期(总第594期):从国际对比看中国服务消费的发展潜力与空间*
中国银行· 2025-05-27 14:23
中国服务消费发展特征 - 2023年中国服务消费占比45.2%,低于美国67.5%、日本56.2%等发达经济体[6] - 2023年中国服务消费额约3.3万亿美元,仅为美国的26%,人均服务消费2317美元,差距更大[7][8] - 2013 - 2023年中国生存型服务消费占比高,居住相关支出平均占比53.7%,高于美国28.7%等[15] 服务消费占比滞后原因 - 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崇尚节俭,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低,对服务消费支付意愿低[25] - 中国服务业供给质量低,家政、养老等领域存在标准化程度不高问题[28] - 中国城乡差距明显,农村地区拉低整体服务消费占比,城乡差距7 - 8个百分点[29] 未来可挖掘方向 - 基础型消费:家政服务供需缺口大,托育入托率7.86%,养老护理员缺口550万人[34] - 改善型消费:202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5.9万亿元,占GDP4.59%,旅游、体育消费也有增长空间[38][43][47] - 新型消费:2024年中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9万亿元,未来发展空间大[48] 相关建议 - 打破供给约束,优化扩大服务供给,加强标准引领和技术赋能[51] - 加大民生保障支出,提升服务消费信心和能力,缩小城乡差距[52] - 促进服务与商品消费融合,提升消费体验,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54][56]
从国际对比看中国服务消费的发展潜力与空间
中国银行· 2025-05-27 14:18
中国服务消费发展特征 - 2023年中国服务消费占比45.2%,低于美国67.5%、日本56.2%等发达经济体,且低于类似发展阶段的美、韩[6] - 2023年中国商品消费额约4万亿美元,为美国65%,服务消费额约3.3万亿美元,仅为美国26%;人均服务消费2317美元,差距更大[7][8] - 2013 - 2023年中国生存型服务消费占比高,居住相关支出平均占比53.7%,高于美、德等国;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占比低,文化娱乐支出平均占比3.8%,低于美、日等国[15][17] 服务消费占比滞后原因 - 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崇尚节俭,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低,对服务消费支付意愿低[25] - 中国服务业供给质量低,家政、养老等领域存在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不规范等问题[28] - 中国城乡差距大,农村居民收入低、服务供给不足,拉低整体服务消费占比[29] -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教育、医疗等领域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低于美、日等国,影响居民其他服务消费支出[29] 未来重点挖掘方向 - 基础型消费:家政服务供需缺口大,育儿入托率仅7.86%,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达550万人,市场规模有望扩大[34] - 改善型消费:文化、体育和娱乐消费需求弹性高,202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9%,旅游收入占比4.08%,体育产业占比1.15%,均有提升空间[38][44][47] - 新型消费:2024年中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9万亿元,全球健康市场年均增长,中国保健消费占比仅5.84%,发展空间大[48] 相关建议 - 打破供给约束,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制定标准、培育品牌、技术赋能[51] - 加大民生保障与支出,提升服务消费信心和能力,加大财政支持、稳定就业、提高保障水平[52] - 促进服务与商品消费融合互动,提升消费体验,丰富商品供给[54] - 以开放促进服务供给水平提升,注重服务消费“引进来”,对接国际标准、吸引外资[55] - 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金融对服务消费和产业的服务能力,创新产品、嵌入场景[56][57] - 完善和改进服务消费相关统计体系,细化指标、增加维度、加强合作[58]
中金:怎么理解房价与消费的关系?
中金点睛· 2025-05-09 07:33
土地属性与房地产顺周期性 - 土地具有垄断和金融属性,其不可移动、不可再生的特点导致超额收益反映在价格和租金增长上,形成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 [7] - 土地所有权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拥有土地的企业在谈判中更具耐心,而劳动力和产业资本处于劣势 [8] - 地价上升对经济具有负外部性,增加企业固定成本,降低投资意愿,并加剧财富分化 [9] - 土地价格对利率高度敏感,且估值缺乏客观基础,更多由心理预期和羊群效应驱动 [9] 房价与消费的总量关系 - 房价与消费的因果关系不明确,二者可能共同受信贷驱动:金融周期上半场信贷扩张推升房价和消费,下半场信贷收缩则抑制消费 [2][13] - 房价上涨的财富效应可能被债务上升抵消,高杠杆人群消费倾向虽高但持续性不足,且未来购房者负担加重 [14] - 房地产繁荣通过上下游行业带动收入增长,但以一手房为主的经济体中,这一效应本质仍是信贷扩张的传导 [14] - 国际经验显示,美日房价上涨阶段消费增速提升,下跌阶段消费承压;中国2016-2019年房价快速上涨期消费增速反而放缓,因杠杆率上升形成抑制 [4][15] 消费结构的分阶段特征 - **房价上涨阶段**:服务消费(医疗/文娱/教育)>耐用品(汽车/家电)>非耐用品(食品/服装),美日表现一致,中国耐用品增速较高但2016年后全面放缓 [5][31][35] - **房价下跌阶段**:服务(医疗/公用事业)>非耐用品(食品/药品)>耐用品(汽车/家电),日本1990s耐用品降幅显著,美国2008年非必需耐用品下滑明显 [44][47] - **房价触底回升阶段**:服务(医疗/住宿/文娱)和耐用品(家电/汽车)增速反弹,日本2004年后家电消费转正,美国2012年汽车消费快速恢复 [50][52][57] 穿越周期的消费驱动因素 - 人口老龄化推动医疗保健、个人护理消费持续增长,日本药品和服务消费受政策影响呈现阶段性高增长 [59] - 技术进步创造新需求,如1990s后美日通讯设备和服务(互联网/智能手机)消费增速显著高于整体 [61] - 消费习惯转变推动细分领域增长,日本便利化饮食(预制菜/饮料)和家用快消品增速快于传统食品,美国休闲娱乐服务消费后危机时期表现突出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