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昇腾910
icon
搜索文档
亲自走了一趟北京后,黄仁勋终于明白,中方已不再需要英伟达
搜狐财经· 2025-08-20 05:10
英伟达中国市场现状 - 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期访问北京试图修复与中国关系但收效甚微[1][14] - 中国市场曾占英伟达总收入20%以上但受美国芯片禁令影响业务受阻[3][12] - 公司曾推出性能阉割版A800/H800芯片但价格未降引发中国市场不满[5][7] 中国AI芯片产业进展 - 华为昇腾910、寒武纪思元290、阿里含光800等国产芯片性能已接近英伟达A100[3][5] - 百度/阿里/腾讯等企业已采用国产芯片训练ChatGPT级别大模型[7][9] - 华为昇腾芯片订单排至明年下半年呈现供不应求态势且性价比优势显著[7][12] 中美技术竞争影响 - 美国2022年芯片禁令直接导致英伟达A100/H100对华断供[5][12] - 禁令刺激中国加速自主创新AI芯片全产业链已基本成型[10][14] - 中国在北斗/5G/新能源/AI等领域通过技术封锁压力实现突破[12][14] 行业格局变化 - 中国AI产业从芯片设计到应用场景已形成完整生态体系[9][14] - 英伟达试图重返中国市场但面临国产替代和行业壁垒的双重阻力[7][14] - 国产芯片性能提升叠加政策支持使外企市场空间持续收窄[5][12][14]
华为芯片,让英伟达黄教主坐不住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7 16:56
核心观点 - 华为昇腾CloudMatrix 384超节点在部分性能上超越英伟达GB200机柜,整体计算能力达后者的1.6倍[1][13] - 昇腾通过集群化设计弥补单芯片性能差距,实现从"备胎"到"主力"的转变,成功训练出千亿参数大模型[3][6][32] - 昇腾在算力利用率(MFU)上达到全球一流水平,稠密模型MFU超50%,MoE模型达41%-45%[9][10] - 昇腾384超节点采用光互联等系统性工程突破,实现384芯片高效协同,技术路径与英伟达差异化[16][21][29] 技术性能对比 - 单芯片性能为英伟达Blackwell的三分之一,但384超节点通过5倍芯片数量实现系统算力反超[13] - 推理性能对标英伟达H100,在DeepSeek-R1模型测试中算力利用率获全场最佳[11] - 英伟达GB200机柜仅集成72块GPU(下一代144块),华为突破384芯片互联技术[19][20] 技术路径创新 - 采用全对等互联架构与光缆连接,传输效率优于英伟达NVLink铜缆方案[27][29] - 结合鲲鹏CPU与昇腾NPU协同优化,实现"数学补物理"的系统级创新[24][32] - 自研CANN软件栈替代CUDA生态,支持分钟级故障恢复等工程优化[32]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AI芯片形成三大派系:科技巨头(华为/百度/阿里)、纯芯片厂商(寒武纪/燧原等)、细分领域企业(地平线等)[36] - 英伟达仍保持3nm工艺领先优势,CUDA生态历史积淀深厚[33][34] - 美国制裁背景下,昇腾在中国市场加速替代英伟达H20受限产品[36][37] 发展前景 - 华为通过"面积换性能"策略开辟中国特色技术曲线,实现弯道超车[38][39] - 昇腾已验证国产芯片训练千亿参数模型能力,标志国产算力进入实用阶段[6][40]
华为芯片,究竟有多牛?(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6 11:12
华为昇腾芯片性能突破 - 昇腾384超节点整体计算能力达英伟达GB200机柜的1.6倍 [3][10] - 单芯片性能为英伟达Blackwell三分之一,但通过5倍芯片数量堆叠实现系统算力反超 [10] - 在DeepSeek-R1大模型推理实战中,昇腾算力利用率表现最佳,对标英伟达H100 [10] 昇腾技术进展与成果 - 昇腾910从"备胎"升级为训练千亿参数大模型的主力芯片 [4][6] - 使用8192颗昇腾芯片训练1350亿参数稠密大模型"盘古Ultra",MFU超50% [6][9] - 6000多颗芯片训练7180亿参数MoE大模型,MFU达41%-45% [6][9] 昇腾与英伟达竞争格局 - 昇腾在AI推理环节已广泛应用,模型训练能力2024年后显著提升 [4][5] - 采用集群剑阵策略弥补单卡性能差距,实现系统级性能领先 [2][10] - 海外机构SemiAnalysis确认昇腾系统算力超越英伟达最新产品 [3][10] 国产算力发展现状 - 昇腾成为国产AI芯片标杆,突破制裁限制实现自主训练能力 [4][6] - 技术论文验证国产芯片可支撑千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 [6] - 算力利用率(MFU)指标达到全球一流水平 [9][10]
中方一纸通告全球,关键时刻,美媒直言:中国超越美国的“分水岭”已到
搜狐财经· 2025-06-14 21:53
关税政策与中美经贸关系 - 美国关税政策制造大量不确定性 影响制药和电子行业等各行业发展 [1] - 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双方同意共同维护对话成果 [1] - 美方可能将地缘政治议题作为谈判筹码 涉及中国自主研发应用科技和金融市场开放等核心利益 [3] 科技行业与出口管制 - 美国商务部警告全球厂商禁用华为昇腾AI芯片 违反者面临20年监禁 华为昇腾芯片已部署在30多家云服务商 [3] - 英伟达CEO表示美国对华AI出口管制失败 其在中国市场份额从95%下滑至50% [5] - 英伟达CEO认为美国AI限制措施"完全错误" 可能导致美国失去领先地位 [5] - 中国商务部警告执行美方措施将违反中国法律 中方将采取坚决措施维护权益 [5]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 - 中国在光伏 新能源汽车 风电 无人机 5G 电池等领域成为全球领军者 制造业无对手 [7] - 美媒认为中国超越美国的"分水岭"已到 美国围堵失去意义 中方反制力度将增强 [7]
大摩:中国AI芯片自给率将达80%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03 09:26
中国人工智能芯片自给率 - 预计中国AI芯片自给率将在三年内从34%飙升至82% [1] - 美国半导体出口管制加速中国建立自给自足生态系统 [1] - 中国通过自主研发AI芯片驱动数据中心和国产GPU人形机器人实现技术独立 [1] 人才与研发投入 - 全球约50%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在中国 [2] - 中国推行系统性战略构建自给自足生态系统 [2] - 中国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并通过"公共机构优先采购"政策支持国内企业 [2] 企业与技术突破 - 华为展示由昇腾910组成的超级集群,训练参数超1万亿的AI模型 [2] - 中芯国际突破制程工艺壁垒实现华为AI芯片量产 [2] - 阿里巴巴、腾讯、科沃斯和地平线等企业加速AI创新 [3] 人形机器人市场 - 预计2050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5万亿美元 [3] - 中国凭借成本竞争力将占据全球人形机器人供应量的30% [3] - 利用中国供应链生产人形机器人成本仅为全球供应链的三分之一 [3] 生态系统与市场规模 - 中国通过"利用替代品→打造国内市场→加速自主研发→量产"建立良性循环 [2] - 预计2030年中国核心AI产业规模将增长至1万亿元人民币 [3] - 竞争关键变量从高规格半导体芯片转向生态系统力量 [3]
华为昇腾产业链
是说芯语· 2025-05-17 22:08
华为昇腾产业链分析 一、整机 - 2024年中国新增算力规模约2万Pflops,2028年智算中心市场投资规模有望达2886亿元,2023年投资规模879亿元同比增长90%[3] - 全国已公布智算中心项目超300个,算力规模超50万PFlops,其中35%由互联网及云厂商建设[3] - 字节跳动和腾讯2024年分别订购23万颗英伟达AI加速器(主要为H20),2025Q1中国公司订购H20芯片价值超160亿美元[4] - 昇腾整机硬件伙伴分战略级(昆仑技术、华鲲振宇)、领先级(神州鲲泰)、优选级(长江计算等6家)、认证级(新华三等5家)[6][7][8][9][11][13][14] - 昆仑技术推出KunLun G系列AI服务器,G5680型号搭载8颗昇腾910处理器,FP16算力达1.76-2.24 PFLOPS[8][9] - 华鲲振宇"天宫"系列包含AT800推理服务器(INT8算力1120 TOPS)和AT900训练服务器(FP16算力2.56 PFLOPS)[10] 二、电源 - AI服务器供电含柜外UPS、rack内AC/DC(PSU转换48V直流)、tray内DC/DC(降压至CPU/GPU所需电压)[15][17] - GB200 NVL72机架配备48个5.5kw PSU,采用1:1冗余设计,单柜供电能力达132kW[16] - 华为Atlas 800T A2训练服务器采用4+2冗余电源设计,单模块功率2600w,搭载8颗昇腾910处理器[19] - Atlas 900 A2 PoD集群单PSU功率3kw,最大供电66kw,未来或升级至5.5kw规格[21] - 泰嘉股份为华为电源核心供应商,拥有全流程电源解决方案和智能制造体系,2023年获华为"现场改善奖二等奖"[22][23] - 杰华特量产30A-90A DrMOS及6/8/12相控制器,满足GPU/CPU大电流供电需求,单GPU板价值达130美元[24][25][26] 三、散热 - 智算中心单机柜功耗达20-80kW,液冷技术渗透加速,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86.3亿元(+26.2%),2026年预计180.1亿元[27][29] - 液冷技术分冷板式(成熟度高)、浸没式(节能优)、喷淋式(精准散热),芯片解热能力从风冷<1000W提升至相变液冷>2000W[27][31][32] - 英维克2024H1液冷业务收入同比翻倍,提供全链条液冷解决方案[34] - 申菱环境推出房间级/机柜级/元件级液冷系统,覆盖数据中心全场景温控需求[37] 四、连接 - 背板连接器需满足高速传输(224Gbps-PAM4)、高密度设计、信号完整性等要求,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超600亿元(AI占比70%)[38][39][40] - 华丰科技开发224Gbps近芯片互连解决方案,2024H1新增专利33项,突破海外技术垄断[41]
江西两兄弟,干出3000亿
创业家· 2025-05-14 18:00
寒武纪发展历程 - 公司脱胎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由陈云霁、陈天石兄弟创立,两人均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并参与"龙芯"项目研发,2010年提出AI芯片构想[7][8] - 2015年团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2016年正式成立公司并命名为"寒武纪",寓意开启AI新时代[8] - 2017年通过华为麒麟970芯片搭载寒武纪1A处理器实现大规模商用,2017-2018年华为贡献公司98%以上营收[9] - 2019年因华为转向自研AI芯片导致营收锐减,公司战略转型为"云—边—端"全场景布局[10] - 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首日市值突破1000亿元[10] 财务与股价表现 - 2020-2023年持续亏损,归母净亏损分别为6.59亿元、11.11亿元、15.79亿元、10.43亿元[13] - 2022年股价跌至46.59元/股,较历史高点下跌84.35%[14] - 2024年股价暴涨387%,市值增长超2000亿元,最高达3200亿元[15] - 2024Q4和2025Q1首次实现连续盈利,净利润分别为2.82亿元和3.55亿元,2025Q1营收同比猛增4230.22%至11.11亿元[17] - 2025Q1存货余额27.55亿元,预付款项9.73亿元,显示积极备货应对需求增长[17] 行业机遇与战略 - 英伟达H20芯片出口受限及国内AI算力需求缺口扩大,推动国产替代机遇[17] - 公司拟募资50亿元投向大模型芯片平台和软件平台项目,目标成为"中国版英伟达"[18] 投资机构布局 - 元禾原点在2017年A1/A2轮追加投资,看好AI芯片作为产业链顶端的核心地位[20] - 联想创投参与全部四轮融资,从A轮陪伴至IPO,初期估值争议通过尽调化解[20] - 国科投资参与A轮和B轮融资,B轮时估值达25亿美元[21] - 越秀产业基金2018年起连续两轮投资[21] - 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天使轮跟投1000万元[20] 硬科技投资逻辑 - 投资机构曾因2022年市值跌至200亿元考虑减持,但坚守12个月后市值回升至千亿[22] - 硬科技投资需5-10年蛰伏期,初期"十分耕耘一分回报",拐点后可能爆发式成长[22] - 寒武纪与宁德时代并列过去十年人民币基金超级回报案例,验证硬科技投资可行性[22]
江西两兄弟,干出3000亿
36氪· 2025-05-12 21:07
核心观点 - 寒武纪作为中国AI芯片领军企业,凭借技术突破和战略转型实现市值从千亿到3200亿元的跨越,成为人民币基金在硬科技领域的超级回报案例[4][5][17] - 公司创始团队脱胎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兄弟创始人陈云霁、陈天石凭借前瞻性AI芯片研发构想奠定技术基础[7][8][10] - 2024年股价暴涨387%源于首次连续两季度盈利(Q4净利2.82亿元、Q5净利3.55亿元)及营收同比激增4230%[17][18] 公司发展历程 - **技术起源**:2010年提出AI芯片构想,2015年研发全球首款深度学习处理器原型芯片,2016年正式成立公司[7][8] - **关键转折**:2017年通过华为麒麟970芯片IP授权实现商业化突破(2017-2018年华为贡献超97%营收),2019年华为自研芯片倒逼公司向"云-边-端"全场景转型[11] - **资本里程碑**:2020年科创板上市首日市值破千亿,2024年市值峰值达3200亿元[12][17] 财务与市场表现 - **亏损阶段**:2020-2023年累计净亏损43.92亿元,主要因高研发投入(2023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超150%)[15] - **业绩爆发**:2025年Q1营收11.11亿元(同比+4230%),存货余额27.55亿元反映备货充足,预付款项9.73亿元预示订单增长[17][18][19] - **股价波动**:2022年股价较历史高点跌84.35%,2024年反弹至777.77元/股[16][17] 行业机遇与战略 - **市场机遇**:英伟达H20芯片出口受限叠加国内AI算力需求激增(如DeepSeek推理需求),推动国产替代[19] - **战略布局**:拟定增募资50亿元投向大模型芯片/软件平台,目标成为"中国版英伟达"[19] - **投资逻辑验证**:硬科技投资需5-10年蛰伏期,寒武纪与宁德时代并列A股十年超级回报案例[24][25] 投资机构布局 - **早期支持者**:元禾原点连续追加A1/A2轮,联想创投独家参与四轮融资至IPO,国科投资/越秀产业基金多轮跟进[21][23] - **校友资本**:科大讯飞刘庆峰天使轮跟投1000万元[22] - **坚守回报**:2022年市值低谷期机构未减持,12个月后市值回升至千亿[24]
江西两兄弟,干出3000亿
投资界· 2025-05-11 15:50
寒武纪发展历程 - 公司由中科院计算所陈云霁、陈天石兄弟创立,两人均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并获计算机博士学位,早期参与"龙芯"团队研发[3] - 2015年团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2016年正式成立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3] - 2017年通过华为麒麟970芯片搭载寒武纪1A处理器实现大规模商用,当年华为贡献98%营收[6] - 2019年华为转向自研AI芯片导致公司营收锐减,随即战略转型为"云—边—端"全场景布局[6][7] - 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首日市值突破1000亿元[7] 财务与股价表现 - 2020-2023年累计归母净亏损达44亿元,其中2022年单年亏损15.79亿元[10] - 2022年股价较历史高点下跌84.35%至46.59元/股,2023年重新突破百元[10] - 2024年股价暴涨387%,市值增长超2000亿元,最高达3200亿元[12] - 2024Q4和2025Q1首次实现连续盈利,其中2025Q1营收11.11亿元同比激增4230%[12][13] - 2025Q1存货余额27.55亿元,预付款项9.73亿元显示备货充足[14] 行业机遇与战略 - 英伟达H20芯片出口受限叠加国内AI算力需求缺口扩大,推动国产替代机遇[15] - 公司拟募资50亿元投向大模型芯片/软件平台项目,目标成为"中国版英伟达"[15] - 2024年与DeepSeek合作带动推理需求增长,加速产品商业化落地[15] 投资机构布局 - 元禾原点2017年连续参与A1/A2轮融资,看好AI芯片产业链顶端价值[17] - 联想创投全程参与四轮融资,2017年尽调后确认创始人商业能力[18] - 国科投资2017-2018年参与A/B轮融资,B轮时估值达25亿美元[18] - 越秀产业基金2018年起连续两轮加注,2022年市场波动期间选择坚守[18] 行业意义 - 公司证明中国硬科技投资可获超额回报,与宁德时代并列近十年人民币基金标杆案例[19] - AI芯片领域需5-10年蛰伏期,突破拐点后呈现指数级增长特征[19]